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汎純
論文名稱: 《太古元音》音系研究
指導教授: 吳聖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是奎太古元音常州方言等韻圖吳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太古元音》為清初是奎所作,全書共分成四卷,前三卷和等韻學相關,包括音學理論和韻圖,末卷則涉及樂理和樂器的討論。《太古元音》一書沒有受到學界關注,前人研究多屬概論性的介紹,並未進一步深入探討。本文對原典作文獻分析,掌握〈太古元音經圖〉語料的收字情形,與中古音作對當關係,了解《太古元音》聲母、韻母的音韻現象;繼而以作者籍貫吳語常州方言為基礎,比較《太古元音》到常州方言歷史演變的過程。

    本文研究的重點,筆者分述如下:
    一、作者方面:根據《江蘇是氏宗譜》的記載:是奎,字玉雯,號晚齋邑庠
    生,生於清順治十一年(西元1654年),卒於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享年八十七歲。江蘇省陽湖縣人,現在隸屬於江蘇省常州市。作品以《太古元音》、《易象元音》聞名。

    二、成書目的:是奎因為等韻著作紛雜,沒有統一的準則,認為自己有著述音韻的必要與責任,加上崇尚上古時期的語音,因此命名為「太古」;「元音」則指蘊含宇宙萬物事理的自然之音,即人人本有之音。

    三、受橫直圖影響:是奎受到二圖的啟發很深,韻目承襲的痕跡相當明顯。而從韻圖編纂的體例、列圖方式,《太古元音》則完全來自《韻法直圖》的架構,和《韻法直圖》的關係更為密切。

    四、版本問題:現僅有兩部抄本,一本收藏在南京圖書館;另一本現存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趙蔭棠舊藏韻略堂藏書。因為手抄難免出現訛誤的地方,因此筆者將兩書的韻圖語料作校對。

    五、術語解釋:筆者解釋「子母」、「五音」、「陰陽」、「呼名」(開口呼、齊齒呼、平牙呼、正齒舌上音、合口呼、撮口呼、蹙唇呼、舌向上呼、齊齒捲舌呼)等觀念。

    六、聲母特點:筆者根據「助紐字」、韻圖排列方式,歸納《太古元音》有28聲類,與中古四十一聲類的關係為:「保留全濁聲母」、「非敷合流;奉微合流」、「泥娘合流」、「匣喻為合流」、「日禪合流」、「精照系不混」、「精系與部分莊系合流」、、「知照莊系合流」、「從邪合流」、「神禪合流」、「見曉精系沒有顎化的跡象」等。

    七、韻母特點:
    (一) 筆者將《太古元音》的「七十全韻」和「四十五子、十八母」比較後,一方面刪除虛殾韻類,另一方面併「閏韻」於「正韻」中,真正代表《太古元音》韻類數目為「四十五韻」,包括:陰聲韻17、陽聲韻17、入聲韻11。

    (二)與中古音比較後,韻攝分合的情形有:「止開三和蟹開三四等的合流」、「蟹合一三和止合三等合流」、「咸攝併入山攝」、「咸山攝見系一二等不同韻」、「深臻曾梗攝合流」、「宕江攝合流」。另外有「舌尖元音產生」、「四呼形成」現象。

    (三)《太古元音》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方面,雙唇鼻音韻尾[-]已經消失,只剩下舌尖鼻音韻尾[-]與舌根鼻音韻尾[-]。塞音韻尾[-]、[-]、[-]已經弱化,轉變成喉塞音韻尾[-]。

    八、聲調特點:《太古元音》承襲中古「平、上、去、入」四聲的格局,韻圖中顯示「入聲兼配陰陽」、「全濁上歸去」、「一字多調」等特徵。

    最後筆者認為《太古元音》的「聲母特點」和現代吳方言的音韻現象一致,「韻母系統」則具有「雙重音系」的特色,一方面沿襲《韻法直圖》、《韻法橫圖》的體制框架,採取「從分不從合」的原則,保留了《韻法直圖》、《韻法橫圖》的分韻的方式,所以〈太古元音經圖〉中才會有許多小韻,甚至圖中仍保留虛殾的韻類;但另一方面,作者為了反映吳方言的讀音,於是利用「附韻」或「併閏韻於正韻」的方式來合併韻類,合併後的「大韻」才是接近常州方言的韻母系統。但只要釐清《太古元音》承襲《韻法直圖》、《韻法橫圖》的成分,並不會影響《太古元音》反映清初常州方言的性質。

    《太古元音》音系研究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2 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2 (一) 趙憩之《等韻源流》...................................2 (二) 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2 (三) 應裕康《清代韻圖之研究》.............................3 (四)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3 (五) 竺家寧《聲韻學》.....................................3 (六)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3 (七) 林慶勳〈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4 二、 前人研究成果檢討....................................4 (一) 使用材料...........................................4 (二) 使用方法...........................................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一、 研究方法...........................................6 二、 研究步驟...........................................9 第二章 《太古元音》概述...................................11 第一節 作者介紹..........................................11 一、 生平事蹟..........................................11 二、 相關著作..........................................13 三、 籍貫..............................................13 第二節 成書背景..........................................14 一、 著書目的..........................................14 二、 受到《韻法直圖》、《韻法橫圖》的影響..................16 三、 版本問題..........................................18 第三節 內容體例...........................................20 一、全書內容簡介...........................................20 二、韻圖的編制.............................................21 (一) 聲母.............................................22 (二) 韻母.............................................23 三、重要術語的解釋....................................25 (一) 子母.........................................25 (二) 五音.........................................26 (三) 陰陽.........................................27 (四) 呼名.........................................28 第三章 《太古元音》的聲母系統..............................35 第一節 《太古元音》聲母概述................................35 一、《太古元音》的聲母..................................35 二、《太古元音》聲母與中古的對當關係.......................39 三、常州方言聲母與中古的對當關係...........................42 四、小結................................................45 第二節 聲母所反映的音韻現象................................46 一、 保留全濁聲母.......................................46 二、 非敷合流、奉微合流..................................51 三、 精、知、莊、照四系的分合.............................53 (一) 知、莊、照系合流....................................55 (二) 部分莊系字混入精系(少數知系字混入精系)................58 (三) 精、知、莊、照四系聲母的演變.........................60 (四) 從、邪合流.........................................61 (五) 神、禪合流.........................................62 四、 泥、娘合流.........................................64 五、 匣、喻、為合流.....................................64 六、 日、禪合流.........................................66 七、 見曉精系沒有顎化的跡象..............................68 第三節 《太古元音》聲母擬音................................69 一、 擬音的原則.........................................69 二、 喉腭鼻音 (見溪群疑影曉喻)...........................71 三、 舌音 (端透定泥來)..................................72 四、 唇音 (幫滂並明非微).................................73 五、 牙音 (精清從邪心)..................................74 六、 齒音 (照穿牀禪審)..................................77 七、 《太古元音》28聲母的擬音表..........................80 第四章 《太古元音》的韻母系統.............................81 第一節 《太古元音》韻母概述................................81 一、《太古元音》的韻母..................................81 二、《太古元音》韻母與中古的對當關係.................86 三、常州方言韻母與中古的對當關係.....................95 四、小結.........................................104 第二節 《太古元音》韻母特徵...............................104 一、止、蟹攝合流..................................104 二、陽聲韻的演變情形...............................111 (一) 咸攝併入山攝.............................112 (二) 深、臻、曾、梗攝合流......................116 (三) 宕、江攝合流.............................121 三、入聲韻的演變情形...............................125 (一) 數韻同一入...............................125 (二) 入聲韻和常州方言..........................128 四、四呼的形成....................................135 第三節 《太古元音》韻母擬音...............................136 一、 擬音的原則........................................136 二、 陰聲韻...........................................138 三、 陽聲韻...........................................145 四、 入聲韻...........................................152 五、 《太古元音》45韻的擬音表...........................156 第五章 《太古元音》的聲調系統............................157 第一節 《太古元音》聲調特點..............................157 一、 入聲兼配陰陽......................................158 二、 全濁上歸.........................................160 三、 調分陰陽的概念....................................161 四、 一字多調.........................................163 第二節 《太古元音》和常州方言聲調關係.....................165 一、 常州方言聲調特點..................................165 (一)常州方言聲調對當...............................165 (二)全濁上歸陽去..........................................166 (三)次濁上歸陰上..........................................167 (四)陰上和陰去合流........................................167 二、 小結...........................................168 第六章 結論.............................................169 第一節 《太古元音》的音系特點.............................169 一、 聲母特點.........................................169 二、 韻母特點.........................................171 三、 聲調特點.........................................174 第二節 尚待討論的問題...................................175 參考書目.................................................179 附錄一、《太古元音》音韻結構表..............................185 附錄二、《太古元音‧自序》書影..............................231 附錄三、《太古元音‧太古元音經圖》書影.......................233

    參考書目

    一、古代典籍

    [宋]陳彭年重修、民國林尹校訂,1006,《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2001)。
    [元]周德清,1324,《中原音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
    [明]無名氏,1615,《韻法直圖》,收錄於[明]梅膺祚,《字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明]李世澤,1615,《韻法橫圖》,收錄於[明]梅膺祚,《字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明]方以智,1641,《通雅‧切韻聲原》,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85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清]是奎,出版年月不詳,《太古元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趙蔭棠舊藏韻略堂藏書。
    [清]董似榖修、湯成烈等纂,《光緒武進陽湖縣志(一)》,台北:學生書局(1968)。
    [清]丁丙輯,《善本書室藏書志(一)》,台北:廣文書局(1988)。
    [清]張敬立編、金吳瀾補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譜》,收錄於陳祖先選,《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

    二、今人專著

    丁鋒,2001,《同文備攷音系》,福岡:中國書店。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8,《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王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福堂,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進安,2009,《韻學集成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調查指導組編,1960,《江蘇省和上海市方言概況》,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江蘇省地方志編輯委員會,1998,《江蘇省志‧方言志》,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
    江蘇是氏宗譜續譜委員會,2006,《江蘇是氏宗譜(丑集)》,江蘇:四維堂是氏宗譜續譜委員會出版。
    江蘇是氏宗譜續譜委員會,2006,《江蘇是氏宗譜(辰集)》,江蘇:四維堂是氏宗譜續譜委員會出版。
    李新魁,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1991,《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竺家寧,1991,《聲韻學》,台北:五南書局。
    武進縣地名委員會編,1985,《江蘇省武進縣地名錄》,江蘇:武進縣地名委員會。
    侯精一主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雲揚編,1995,《吳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耿振生,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惟驤:《清代毗陵書目》,收錄於周駿富編,《清代傳記叢刊附索引》,台北:明文書局(1985)。
    曹志耘,2002,《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立中,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新雄師,2005,《聲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附調查表格)》,北京:科學出版社。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台北:商務印書館。
    趙蔭棠,1957,《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董同龢,1965,《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200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
    詹伯慧,2006,《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楊耐思,1985,《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劍橋,2005,《漢語音韻學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廣文編譯所,1999,《國音中古音對照表》,台北:廣文書局。
    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謝雲飛,1987,《語音學大綱》,台北:學生書局。
    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台北:弘道文化。
    顏逸明,1994,《吳語概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羅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2008,〈吳語聲調之研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頁257-297。
    李榮,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的元音〉,《方言》第一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1。
    李新魁,1987,〈吳語的形成和發展〉,《學術研究》第5期,頁122-127。
    李新魁,1999,〈近代漢語全濁聲母的演變〉,《李新魁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頁182-206。
    何大安,1988,〈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9.1,頁115-140。
    宋韻珊,2007,〈論韻法直圖的呼名指涉〉,《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二期,頁191-210。
    周祖謨,2001,〈《顏氏家訓‧音辭篇‧注》補〉,《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98-221。
    竺家寧,1993,〈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 4:1,頁1-36。
    竺家寧,1994,〈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近代音論集》,台北:學生書局,頁223-239。
    竺家寧,2000,〈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和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頁175-198。
    林慶勳,2005,〈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頁A5-1-1~A5-1-19。
    秋谷裕幸,2003,〈吳語的深臻攝開口三等字和曾梗攝開口三四等字〉,《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9-14。
    耿振生,1993,〈十八世紀的荊溪方音──介紹荊音韻匯〉,《語言學論叢》第十八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95-221。
    耿振生,1998,〈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55-364。
    桑宇紅,2008,〈知莊章組聲母在現代南方方言的讀音類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頁109-116。
    張琨,1985,〈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56‧2,頁215-260。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4,頁346-384。
    許寶華,2006a,〈論入聲〉,《許寶華漢語研究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81-99。
    許寶華,2006b,〈現代吳語入聲變化述略〉,《許寶華漢語研究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277-285。
    馮蒸,2006,〈漢語音韻學方法論〉,《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頁1-17。
    麥耘,1995,〈論近代-m韻尾消變的時限〉,《音韻與方言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17-227。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中:靜宜大學,頁1-17。
    陶寰,2003,〈吳語一等韻帶介音研究──以侯韻為例〉,《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15-21。
    葉祥苓,1980,〈蘇州方言中[   ]和[   ]的分合〉,《方言》第三期,頁204-208。
    游汝杰,1999a,〈吳語的音韻特徵〉,《游汝杰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47-67。
    游汝杰,1999b,〈古文獻所見吳語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游汝杰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68-96。
    游汝杰,2003,〈吳語內部各片的音韻對應〉,《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8。
    趙元任,2002,〈吳語對比的若干方面〉,《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847-858。
    楊耐思,1997,〈近代漢語-的轉化〉,《近代漢語音論》,北京:商務印書館,頁51-61。
    鄭再發,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2,頁635-648。
    鄭錦全,1980,〈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書目季刊》14.2,頁77-87。
    魯國堯,1999,〈《盧宗邁切韻法》述評〉,《魯國堯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頁81-130。
    魯國堯,2003,〈論「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議漢語研究中的「犬馬─鬼魅法則」〉,《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頁181-192。
    魯國堯,2007,〈論漢語音韻學的研究方法和我的「結合論」〉,《漢語學報》第2期,頁2-10。
    潘悟雲,1986,〈吳語的語音特徵〉,《溫州師專學報(社會哲學版)》第二期,頁1-7。
    錢乃榮,2003,〈吳語聲調系統的類型及其變遷〉,《北部吳語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頁1-25。
    薛才德,2005,〈吳語梗攝字和宕攝字的分合及類型〉,《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176-184。
    鍾敏,2003,〈淺談常州話的語音特點〉,《吳語研究:第二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177-181。

    四、學位論文

    王松木,2000,《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石佩玉,2004,《聲韻會通音系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韻珊,1994,《韻法直圖與韻法橫圖音系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聖雄師,1985,《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探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文,2005,《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吳蕙君,2009,《元聲韻學大成音系研究》,台北:私立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岳儒,2000,《潘耒類音與吳江方言的比較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盛芳,2005,《北部吳語語音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許煜青,2006,《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路建彩,2000,《元聲韻學大成與明代吳語》,山東: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鄭偉,2008,《太湖片吳語音韻演變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劉孟薰,2008,《古今韻表新編音系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蕭幸茹,2007,《音韻正訛的音韻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