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佳樺 Lee, Chia- Hua |
---|---|
論文名稱: |
當代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ople and Spatia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s Metropolitan Eslite Bookstore |
指導教授: |
潘朝陽
Pan, Chao-Y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誠品書店 、主體性(人群) 、空間性 、詮釋學 、存在主義 、消費社會 |
英文關鍵詞: | Eslite Bookstore, Subjectivity(People), Spatiality, Hermeneutics, Existentialist, Consumer Societ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01 下載:10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誠品書店的成立,是台灣的第二波書店革命,其空間設計與小眾、菁英般的文化風格,配合企業行銷方式,不僅吸引消費者的艷羨目光,也驅使學者投入研究行列。在眾多研究成果中,誠品的「文化地標」頭銜,是社會走向精緻之必然,誠品的空間符碼,是文化晉升的意義,在誠品書店中活動的人群,則被視為自我風格的展現與理念的實踐。但是,跳脫以上窠臼,誠品書店之於大眾的印象,卻並非如前所述之樣貌,因為,本研究認為,在疏漏了對於型塑文化之主體「人」的探究,以及誠品在擴散過程中地方現象探討的闕漏,可謂是使誠品書店之空間意義缺失一角的關鍵。亦即,空間意涵之型塑,尤其是以地理學的角度所觀照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性,當由「人」與「地」所共同展現的,而非僅止於對誠品書店之建築學與室內設計般的研究概念所能陳述,也非僅止於從空間意涵的解讀便能關照誠品的人文世界。故本研究擬從「存在空間」與「消費社會」兩概念入手,以詮釋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的人群與空間性的現象。
承上述,本研究以「存在主義」為觀點,主要在探討人文主義地理學之主體性存在意涵,因為存在主義觀點乃是由主體出發,以主體之存在事實,彰顯主體存在之空間性意義,而地理學所關注之大地與生活世界,亦是藉由人文精神之主體性而得以展現。在現今的現代社會中,聚落擴大成為城市,城市居民與城市的關係,也不再如以往聚落居民與聚落間的關係般單純,但是,以人為本,型塑地方文化價值與意識形態之概念與過程是相同的,故在本研究中,將秉持此概念所進行之誠品書店空間意義展現的觀照。其次,本研究認為,誠品書店所展現之空間與人群關係,乃是具有消費社會下之消費現象的特質,因此,以布希亞之「符號消費」為觀點,探討在誠品書店空間中所發生人事物的符碼意涵,企圖呈現書店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所具有的消費意義,並呈現城市居民生活風貌之異同,期望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誠品書店所呈現的地方性差異的事實。
因此,在章節安排上,第三章旨在探討誠品書店的空間意涵,藉由書店內部與外部空間特質之呈現,發現其空間性與社會脈動相符之事實,同時也顯示在消費社會中,其空間佈局乃是趨從於消費者心理的結果,是布希亞所謂的「空間關係,是受資本主義社會下之擺設人所操控的。」而第四章旨在探討誠品書店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中與人群互動的現象,在本章中強調人之主體識覺以及在不同時空環境中的主體感受,是使書店之空間性得以多變的原因,但是此多變之人文空間意涵,卻呈現了消費社會之結構性意涵,也是布希亞所謂的在資本邏輯下,「擬仿物才是真實」的結果。最後,第五章旨在了解誠品書店之藝文活動特質如何呈現地區性差異的事實,將「誠品現象」的探討擴及至全台灣的尺度,發現藝文活動之進行並非只是誠品單方面推動之成效,而是受到不同在地文化與資源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回應,這樣的現象,是地理學中的「人地關係」的彰顯。
最後,本研究結果認為,誠品書店的空間性人文意涵,乃藉由主體意識的彰顯,呈現了消費社會下空間複製與資本操弄的事實,雖名為變色龍,具有「到什麼地方去就變成什麼樣子」的主動關係,但同時也因受到社會環境之牽引而變色的被動關係,在主動與被動中,各地誠品書店彼此所呈現的不是平行的層級關係,而是具有文化移植與仿同的上下階層性,以及由主體「人」所彰顯的地方特質。
The establishment of Eslite Bookstore is the second revolution of bookstores in Taiwan. Its design of space and the alternative and elite style of culture with its mode of business sale not only attracts consumers, but also scholars. In many studies, the title of the Eslite’s “Cultural Landmark” is the result of the social direction. The symbol of Eslite’s space is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promotion. The behavior of people in Eslite Bookstore is regarded as the exhibition of self-style and the practice of thoughts. But if we remove the stereotype, the people’s impression on Eslite Bookstore is not the pattern described above. Because they neglect the subject-man, the shaper of culture and the regional phenomenon in the expanding process. Without doing so, the spatial means of Eslite Bookstore would be lost. In other words, to shape the meaning of space, researchers use the view of Geography that stresse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 to explain the spatiality of Eslite Bookstore. The point is neither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e or interior design nor the meaning of space. Therefore, in this thesis, I start with “ Existential Space” and “Consumer Society” to interpret the phenomenon of the people and spatia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s metropolitan Eslite Bookstore.
For this reason, first, I use “Existentialist” as a basi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tial subjectivity in Humanistic Geography. It is because “Existentialist” is based on subject, and shows the meaning of existent spatiality of the subject through the real existence of the subject. The place and life world that Geography emphasizes to presented by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spirit. In modern society, a place is expanded to a city; the relation of citizen and city is not as simple as before, but the shaping of the concept and process of ideology and cultural value of place remains the same. Next, the relation of space and people in Eslite Bookstore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sumer phenomenon in consumer society. Therefore, I use “ Symbolic Consumption” of Baudrillard as a basis to interpret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everything in Eslite Bookstore, to show the consumer means of the bookstore in citizen’s life and to show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the style of citizen. This thesis is expected to discover the facts of difference in place.
Therefore, chapter 3 aims to deal with the meaning of inner and external space in the bookstore and the fact that the spatiality corresponds with social context. Furthermore, it appears that its special arrangement is a result of tending to consumer mentality, just as what Baudrillard said, “The relation of space is controlled by decorator in capitalist society.” Chapter 4 aims to deal with the phenomenon of how the people interact with Eslite Bookstore in different space and time. In the chapter, the recognition of a man and his experienc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is the reason to create spatial variation, but the meaning of varied human space displays the structural meaning of consumer society. It’s also the result of Baudrillard’s idea, “Simulacres is true.” Finally, chapter 5 aims to discuss how culture activities of Eslite Bookstore show the fact of regional difference. I take the scale of searching for “Eslite phenomenon” to whole Taiwan, and the aim is that the culture activities are not single effect that Eslite brings about, its different effects were affected by different local culture and resource. The result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Geography.
In conclusion, the cultural spatiality of Eslite Bookstore illustrates the fact that space duplication and capital manipulation in consumer society by displaying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 Although Eslite is called ” Chameleon”, and it has active relation of “ changing with environment”, but it has passive relation 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Eslite Bookstores all over Taiwan don’t show parallel relation, but the hierarchy of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and imitation, 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shown by people.
徵引文本
一、 專書/專文
小 吳
1998 〈書店中同性戀書區的環境行為研究--誠品書店敦南店與西門店的案例分析〉,《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41-48。
王志弘
1997 《都市生活的社會分析》,授課講義,未發表。
1998 《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王 寧
2001 《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包亞明、王宏圖、朱生堅
2002 《上海酒吧:空間、消費與想像》,高雄:宏文館。
池永歆
1996 《嘉義沿山聚落的存在空間:以內埔仔十三庄頭十四緣區域構成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欣頻
2000 《誠品副作用》,台北:新新聞出版。
李清志
2001 《台北LOST&F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台北:田園城市。
林志秋
2000 《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祐
1991 〈布希亞的擬像社會理論〉,《當代》,65:31-47。
洪醒漢
2002 《軍事重『地』左營地區政治軍事空間的形塑及詮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寶林
1999 〈人性化都市生活與公共空間〉,《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沈清松主編,台北:立緒。
孫治本
2001 〈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應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現象」〉,《當代》,168:26-39。
夏鑄九
1995 〈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制度〉,《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灣社會研究叢刊編,台北:唐山。
1997 〈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2/3:63-76。
馬世芳、許允斌、姚瑞中、陳光達、黃威融
1998 《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台北:大塊文化。
郭家伶
2002 《空間的阻隔、溝通、流動與停頓─臺北市林蔭大道仁愛路》,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恩慈
1998 〈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分析〉,《城市與設計》,5/6:171-185。
郭進宗
1999 《台灣都市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小虹
2002 《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
畢恆達
1996 〈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倩婷
1992 《連鎖書店經營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章、陳憲明
1983 〈台北市書店的區位與消費者購買行為〉,《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9:1-19。
陳學明
2003 《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陸 揚
2002 《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
曾至成
1998 《都市空間的文化資本再生產─以台北誠品書店為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威傑
1999 《城市文事空間的流變—台北書店空間形貌轉化之探討》,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真
1998 《沿山鄉街的「存在空間」─以林屺埔街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辜振豐
2000 《東京讀書筆記本》,台北:新新聞。
馮久玲
2002 《文化是好生意》,台北:臉譜。
詹宏志
1989 《趨勢報告》,台北:遠流。
1996 《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
劉立業
1997 《書店研究初探:新竹誠品書店設計》,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
2001a 〈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2001b 〈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6。
歐峻宏
1997 《誠品書店空間的形成因素與形式分析之研究》,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朝陽
1991 〈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71-90。
2001 《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研究叢書第26號。
潘德榮
1999 《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編輯室
2000 《新領袖-12位開創新局的企業家故事》,台北:商周。
蔣文德
2000 《閱讀誠品:全球化中的誠品書店之空間文化形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睿
1999 《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協濤
2000 《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
謝坤學
1998 《複合式連鎖書店之空間規劃研究-以金石堂與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國金
1995 《人與居存土地關係的探究─以蘭嶼空間為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明如
2001 《九0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彥
2000 〈遇見布希亞:誠品書店、符號的消費與符號的空間─以誠品敦南店為例〉,《台灣師大地理教育》,26:79-94。
二、 譯書/譯文
Baudrillard, J. (尚‧布希亞)(1996) The System of Object. (Benedict, J. Trans) London; New York: Verso.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
Baudrillard, J. (尚‧布希亞)(1994)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Sheila Faria Glaser Tran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
Bocock, R. (羅伯特‧卜科克)(1993) Consump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張君玫、黃鵬仁譯(1996),《消費》,台北:巨流。
Calvino, Italo(伊塔羅‧卡爾維諾)(1978) Citta invisibili. (Weaver, W. Tran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王志弘譯(1993),《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
Gehl, J. (楊‧蓋爾)(1987)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 (Koch J. Trans) Nyhavn, DK: Arkitektens Forlag. 陳秋伶譯(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台北:田園城市。
Hall, Edward T. (愛德華‧霍爾)(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關紹箕譯(1974),《隱藏的空間》,台北:三山。
Horrocks, C. (克理斯‧何洛克斯) 文、Jevtic, Z. (佐藍‧耶夫提克) 繪 (1996) Baudrillard for Beginners. Cambridge: Icon. 王尚文譯(1998),《布希亞》,台北:立緒。
InGarden, R. (羅曼‧英伽登)(1973) The Cond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Ruth Ann Crowley; Kenneth R. Olson Trans.) Evanston [Il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陳燕谷譯 (1991) ,《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
Jenks, C. (詹克斯‧克理斯)(1993) Cul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1998),《文化》,台北:巨流。
Levine, R. (羅伯特‧勒范恩)(1997) A Geography of Time. New York: Basic Books. 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譯(2002),《時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
Lightman, A. (艾倫‧萊特曼)(1993) Einstein’s Drea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童元方譯(1995),《愛因斯坦的夢》,台北:純文學。
Pivĉević, Edo(Edo‧畢普塞維克) Husserl and Phenomenology.廖仁義譯(1991),《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Storey, J. (約翰‧史都瑞)(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rnold. 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Underhill, P. (帕克‧安德席爾)(1999) Why We Buy: the science of shopp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阮大宏譯(2000),《花錢有理:新時代消費行為大預測》,台北:時報。
Williams, R. (雷蒙‧威廉斯)(1983)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彭淮棟譯(1985),《文化與社會:1780至1950年英國文化觀念》,台北:聯經。
Yi-Fu Tuan (段義孚)(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London: Edward Arnold.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日本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
1989 《分眾的誕生》,黃恆正 譯,台北:遠流。
松浪信三郎
2001 《存在主義》,梁祥美 譯,台北:志文。
星野克美
1992 《新消費文化剖析》,彭德中 譯,台北:遠流。
三、 期刊/雜誌
吳光庭
1990 〈析「誠品中山店」建築的台灣情節〉,《雅砌》,7:36-45。
吳雅蕙
1996 〈循跡走過台大那條書街─兜滿懷書香在誠品〉,《出版流通》,54:4-9。
李德蘭
1992 〈在書與非書之間尋找最初的戀情─誠品書店〉,《出版人》,66-71。
洪美娟
1997 〈連鎖書店掀起風雲〉,《天下雜誌》,193:108。
徐 顥
2000 〈現代性的社會學本質所在:公領域/私領域的重新交互辯證〉,《台灣建築報導雜誌》,58:56-57。
高千惠
2001 〈形簡意繁─人對方圓空間的想像〉,《藝術家》,52(3):398-405。
黃威融
1999 〈一種書店的誕生--誠品在場已十年〉,《社教雙月刊》,94:39-42。
凱 特
2001a 〈讀者互動專欄-目擊人物篇,「如果在誠品,一個讀者」〉,《誠品好讀》,9:103-194。
2001b 〈讀者互動專欄-目擊人物篇,「如果在誠品,一個讀者」〉,《誠品好讀》,14:111-112。
黃惠娟、謝宏媛
1998 〈誠品將夢想帶給普羅大眾〉,《商業週刊》,575:28-40。
劉鳳珍
2002 〈打造更完整的事業版圖─曾乾瑜(誠品書店南區總經理)〉,《天下─CHEERS》,18:86。
樓慶西
1996 〈中國古代建築的室內空間〉,《空間》,81:80-87。
編輯室
1995 〈打造夢想的書店〉,《誠品閱讀》,24:33-49。
編輯室
2002 〈高雄大遠百誠品書店〉,《室內雜誌》,115:78-85。
鞋店經營技術學會
1997 〈鞋店通路與動線設計〉,《鞋技通訊》,64:62-64。
蕭維文
2002 〈吳清友讓誠品不只是書店〉,《遠見雜誌》,194:138-139。
四、 報紙
牛慶福(2002,11月22日)。台北夜未眠系列─24小時書店 安頓夜貓族心靈。聯合報,21版。
王蘭芬(2003,3月11日)。村上村樹現象,台北人觸探感官,西門町誠品推出吃喝聽讀活動。民生報,A10版。
吳小姐(2002,10月14日)。中國時報。人間咖啡館。
余友梅(2003,3月3日)。開發出版新通路,機遇與競爭並存,創意決定市場。經濟日報,36版。
李怡芸(2002,6月25日)。誠品敦南店 愈夜愈色?網路援交集散中心?企宣部:聽過沒看過。星報,21版。
林佳樺(2002,11月4日)。援交妹誰說援交不正當?你情我願 直接帶回家。星報,7版。
施靜茹(2002,11月7日)。《台北願景系列四之四》活力台北─不打烊。聯合報,18版。
陳慧敏(2002,10月7日)。連鎖書店出版社,合推書展。經濟日報,36版。
(2002,10月11日)。行銷萬花筒 連鎖書店 辦講座聚人氣。經濟日報,32版。
(2003,1月29日)。低價書熱賣 出版業利潤縮水。經濟日報,10版。
黃孫權(2002,11月26日)。替代空間的市民方案?─台北市公共空間再利用。破報,236期。
楊文琪(2003,2月22日)。人物側寫 賀陳旦 偏好都會生活第二攤。經濟日報,3版。
鄭容麗,(1996,7月24日)。閱讀誠品的新書店時代。中央日報,21版。
五、 網站資料
Mallok青年創意工坊〈文學〉,
http://vm.rdb.nthu.edu.tw/mallok/Folk/content.asp?post_serial=2139
PChome〈City Guide-名人Taipei Mark〉,
http://cityguide.pchome.com.tw/mark/index.html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政策白皮書」,
http://www.culture.gov.tw/sel3.htm
東森ETtoday網站,〈社會追緝令〉,
http://www.ettoday.com.tw
誠品全球網路,
http://www.esliteboo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