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是以《劉蕺山之道德主體理論分析》為題,本文論述之進程共分七章,其內容大要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其內容主要是說明本論文的核心問題及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及其合法性基礎。並說明研究進程與預期研究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此部分主要目的在探討學界目前的研究成果,並分析學界研究範疇之偏重及忽視的地方。
第三章 蕺山之生平及其所面臨之時代問題:此部分主要目的從歷史的眼光交代蕺山的學思歷程與時代的使命,並說明蕺山學之所以形成之因。
第四章 理氣一體兩言之道德形上學理論架構:此章主要目的在於說明蕺山學中的理氣關係,並說明此理氣思想的理論效力與意義之所在。
第五章 心性一體兩言之道德主體理論架構:此章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心性之間的關係,並說明心性做為道德主體其自身之性質、內容與規定。
第六章 道德法則與「情」之關係:此章主要目的在於說明情之所以生之因,並說明性情之間的關係,與蕺山學中「性」、「情」思想的理論型態。
第七章 道德主體的定向性及過惡之由來:此章主要在於指出在蕺山的學說中肯定了人有善質並具有趨向於善之定向性,並說明此種定向於善之理論意義為何。
此外本章並說明人既為善質,又定然向於善,又為何會形成過惡的原因。
參考書目:(各類皆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序)
原典
經部
朱熹《詩集傳》(四部叢刊廣編本)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 鵝湖出版社,1984年初版
《十三經注疏》(阮元重刊宋本)臺北 藝文出版社,1989年11版
史部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 三民書局,1956年 初版
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史》臺北 國防研究院,1961年版
清.倪燦等《明史藝文志廣編》臺北 世界書局,1963年
沈翼機等《浙江通志》臺北 華文出版社,1967年
李亨特總裁 平恕等修《紹興府志》臺北 成文出版社,1967年
陳鼎《東林列傳》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 河洛圖書,1975年版
孟森《明代史》臺北 華世出版社,1977年修訂版
蔣平階《東林始末》上海 上海書店,1982年版
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 中華書局,1986年1版1刷
張廷玉《明史》臺北 鼎文出版,1991年5版
子部
羅近溪《盱壇直詮》臺北 廣文書局,1960年版
王畿《王龍溪語錄》臺北 廣文書局,1960年再版
朱熹《朱子大全》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台一版
陸九淵《象山全集》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台一版
張載《張子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版
程顥、程頤《二程遺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館,1968年版
江藩《宋學淵源記》臺北 商務印書館,1968年台1版
朱熹《朱子遺書》臺北 藝文印書館,1969年版
王畿《王龍溪全集》臺北 華文出版社,1970年初版
陳建《學蔀通辨》臺北 廣文書局,1971年版
羅從彥《羅豫章集》臺北 中文出版社,1972年版
陳獻章《白沙子全書》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版
李贄《焚書》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版
李贄《藏書》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初版
李贄《續藏書》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初版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版
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 廣文書局,1975年版
顧憲成《小心齋札記》臺北 廣文書局,1975初版
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羅欽順《困知記》臺北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版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 中文出版社,1978年版
王陽明《王陽明全書》臺北 正中書局,1979年版
黃宗羲《南雷集》臺北 商務印書館,1979年台1版
劉宗周《劉子全書及遺編》(上、下) 臺北 中文出版社,1981年版
江藩《漢學師承記》臺北 學海出版社,1985年 初版
朱熹《朱子語類》臺北 華世出版社,1987年版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臺北 里仁出版社,1987年版
全祖望《鮚埼亭集》臺北 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高景逸《高子遺書》(四庫全書.1292冊) 臺北 商務印書館
胡廣《性理大全》山東 友誼出版社,1989年第1版
周汝登《聖學宗傳》山東 友誼出版社,1989年第1版
孫奇逢《理學宗傳》山東 友誼出版社,1989年第1版
劉宗周《劉宗周全集》 臺北 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初版
思想史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 中華書局,1956年台1 版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7年 第1 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 臺灣開明書店,1962年3月臺1版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 臺灣學書局,1977年修訂再版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論》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 環球書局,1983年 9 月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原論.原教篇》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全集校訂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 中華書局,1987年2月臺11版。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年1版1刷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全集校訂版。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下)臺北 三民書局,1992 年9月,增訂7版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3月初版6刷。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增訂臺1 版第二次印刷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 國立編譯館,1994年12月初版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福建 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2版2刷
研究專著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 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再版
衷爾鉅《劉宗周評傳》濟南 齊魯書社,1982年8月
詹海雲《陳乾初大學辨研究》臺北 明文書局,1986 年8月初版1 刷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 允晨文化,1986年10月28日 頁1~29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臺北 漢光出版社,1989年,4版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 正中書局,1990年初版8刷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月初版。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 鵝湖出版社,1990年8月4版
岑溢成《大學義理疏解》臺北 鵝湖出版社,1991年8月4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 正中書局,1991年月臺10版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臺北 臺灣學書局,1992年2版
鄧立光《陳乾初研究》臺北 文津書局,1992 年7月初版1刷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再版3刷
衷爾鉅《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山東 教育出版社,1993 年12月1版1刷
勞思光《思辯錄》臺北 東大圖書,1996 年1月初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 正中書局,1996年2月10版
張立文主編《天》台北 七略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
東方朔著《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3月1版1刷
陶清著《明遺民九大家哲學》台北 洪葉文化,1997年6月版
張立文主編《性》台北 七略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楊國榮著《理性與價值》上海 三聯書店,1998年5月1版1刷
陳根法主編《心靈的秩序》上海 復旦大學,1998年5月第1次刷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1版2刷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1版1刷
論文集
杜維運.黃俊傑《史學方法論文選集》臺北 華世出版社,1979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 版
梁尚勇《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 臺灣師大人文中心,1989年3月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 大安出版社,1990年初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2月3版
張汝倫編選《理性與良知--張東蓀文選》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 年6月1版1刷
學位論文
康雲山 《劉蕺山及其理學》高雄師範學院 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詹海雲《劉蕺山的生平及期學術思想》臺灣大學 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劉哲浩《劉蕺山理學思想研究──以性善、主靜、慎獨說為主》政治大學 中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曾錦坤《劉蕺山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5月 又見
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8集,頁593~643。
王俊彥《劉蕺山之成學經過》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杜保瑞《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3
月
徐成俊《劉蕺山慎獨說及其道德形上學基礎之研究》臺灣大學 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0年5月
林炳文《劉蕺山的慎獨之學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孫中曾《劉蕺山的道德世界──從經世、道德命題到道德內省的實踐歷程》清華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4月
余建中《劉蕺山哲學研究》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莊溎芬《王陽明與劉蕺山工夫論之比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6月;另見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8期,1994年
月,頁735-832。
曾文瑩《劉蕺山心性學研究》中央大學 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
根譚之比較》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單篇論文
錢穆〈劉宗周〉,《宋明理學概述》臺北 臺灣學書局,1977年4 月,頁416~437。
陳榮捷〈論明儒學案之師說〉,《幼獅月刊》第48卷第1期(總307),1978年1 月,
頁6~8。
錢穆〈讀劉蕺山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七),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7 月,
頁268~278。
張豈之〈論劉蕺山學派思想的若干問題〉,《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總第28
期),1980年11月,頁13~19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80年第12
期,1981年3月7日,頁77~83。
衷爾鉅〈論劉宗周的哲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總第3 期), 1981
年4 月,頁69~71轉61。
陳福濱〈劉蕺山所謂「離氣無理」之思想意義〉,《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 環球
書局,1983年 9 月,頁62~66。
陳福濱〈劉蕺山以「性為體,心為用」重慎獨之學的意義〉,《晚明理學思想通論》,
台北 環球書局,1983年 9 月,頁106~118。
陳福濱〈劉蕺山言誠意之學及其殉節之道德實踐〉,《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 環
球書局,1983年 9 月,頁172~191。
陳福濱〈劉蕺山、道周學說之時代意義及其評價〉,《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 環
球書局,1983年 9 月,頁194~195。
劉哲浩〈劉蕺山之性有無善惡論上〉,《哲學與文化》第11卷9期(總第124期),1984
年9月,頁19~26。
劉哲浩〈劉蕺山之性有無善惡論〉(下),《哲學與文化》第11卷10期 (總第125期),
1984年10月,頁37~44。
衷爾鉅〈劉宗周〉,《中國大百科全書全‧哲學卷》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年10月,頁501。
張踐〈劉宗周慎獨哲學初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85年第4期(總第2期),1985
年10月,頁72~79。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86年第4期, 頁95~102。
古清美〈劉蕺山對陽明致良知說之繼承與發展〉,《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
年11月,頁367~396。
衷爾鉅〈蕺山學派的慎獨學說〉,《文史哲》1986年第3期 (總第174期),1986年5
月7日,頁49~55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86年第6期,頁73~79。
步近智〈劉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獨」、「誠敬」之說〉,《浙江學刊》,1986年第3
期(總第38期),1986年6月10日,頁74~82。
衷爾鉅〈論蕺山學派的學術思想〉,《甘肅社會科學》1986年第6期,頁69~77。轉
61。
古清美〈劉蕺山對周濂溪誠體思想的闡發及其慎獨之學〉,《幼獅學誌》第19卷第2
期,1986年1月31日,頁79~111。
劉述先〈黃宗羲對於蕺山思想的繼承〉,《黃宗羲心學的定位》(臺北:允晨文化實業
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0月28日),頁1~29。
曾錦坤〈從劉蕺山的慎獨之學看明末學風的轉變〉,《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中國
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北 弘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頁141~175。
林聰舜〈劉蕺山與黃梨洲──從「理學殿軍」到「經世思想家」〉,《晚明思潮與社
會變動──中國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
北 弘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2月,頁177~219。
南相鎬〈論蕺山之治念說〉,《臺大哲學年刊》第4期,1981年,頁61~66。
陳郁夫〈劉蕺山與黃梨洲對禪佛的批評〉,《師大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6月,
頁153~163。
衷爾鉅〈「即物求知」、「離物無知」──論蕺山學派的認識論〉,《浙江學刊》1988
年第4期(總第51期),1988年8月10日,頁64~70。
楊國榮〈晚明王學演變的一個環節── 論宗周對「意」的考察〉,《浙江學刊》,1988
年8月10日。又見於《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 上海三聯
書店,1990年12月,頁143。
鮑 博〈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總第12期),1988
年12月25日,頁106~111。
夏瑰琦〈劉蕺山誠意之學探析〉,《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2期(總第36期),
1989年4月,頁85~90。
錢 明〈王學主意說論要〉,《浙江學刊》1989年第5期(總第58期),1989年7月
10日,頁51~57。
張 申〈劉宗周「慎獨之說」淺議〉,《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1期(總第50期),
1990年1月25日,頁136~139。
張懷承〈蕺山心論及其對傳統心學的總結〉,《中國文化月刊》第128期,1990年6
月,頁4~19。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疏解
與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9卷第1期,1990年6月,頁107~115。
蒙培元〈劉宗周、陳確、黃宗羲的心性情合一說〉,《中國心性論》臺北 臺北 臺灣
學生書局,1991年1月,頁439~485。
張永雋〈明末大儒劉宗周之人生價值觀── 從「敬身以孝」以釋之〉,《哲學與文
化》第18卷第2、3合期(總201、202合期),1991年2月,頁142~151。
王鳳賢〈論劉宗周對理學傳統理學觀念的修正〉,《孔子研究》1991年第2期(總第22
期),1991年6月25日,頁102~110。
董 平〈論劉宗周心學的理論構成〉,《孔子研究》1991年第4期(總第24期),1991
年12月25日,頁85~95轉44。
李紀祥〈清初浙東劉門的分化及劉學的解釋權之爭〉,《第二屆國際華學研究會議論
文集》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5月,頁703~728。
馬振鐸〈王學的罅漏和劉宗周對王學的補救〉,《浙江學刊》1992年第6期(總第78
期),頁127~130;《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1期,頁78
~81。
蔣年豐〈從朱子與劉蕺山的心性論析其史學精神〉,《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鍾彩
鈞主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3年5月,頁1115~1138。
王汎森〈明未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53本第3分,
1993年7月,頁679~712。
賴賢宗〈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性情」的理論根據〉(上、下),《鵝
湖月刊》第19卷第6期(總第222期),1993年12月,頁12~18;第19
卷第7期(總第223期),1994年1月,頁34~39。
張學智〈論劉宗周的意〉,《哲學研究》1993年第9期,1993年9月25日,頁61~67;
《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11期,頁97~103;《哲學與文
化》第21卷第3期(總第238期),1994年3月 頁260~269。
王鳳賢、丁國順〈以劉宗周為代表的蕺山學派〉,《浙東學派研究》杭州 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3年9月,頁237~259。
張學智〈論劉蕺山「慎獨」之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70期,1993年12月,頁22~35。
陳敦偉〈劉宗周的學術思想〉,《浙東學術史》管敏義主編,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
版社,1993年12月,頁297~309。
朱義祿〈劉宗周的「慎獨」學說是什麼一回事?他為什麼要提倡這一學說?〉,《中
國哲學三百題》台北 建宏版社,1994年9月初版1刷,頁430~432。
蔡仁厚〈宋明理學的殿軍──劉蕺山〉,《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頁18~24,1995
年10月
劉人鵬〈聖學論述中的道德問題──以劉宗周人譜為例〉,《明代經學會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林彰、蔣秋華主編,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6
月,頁485~516。
方同義〈劉宗周與黃宗羲政治哲學比較〉《寧波師院學報(社科版)》1996年第4期
(總第66期),1996年11月,頁14~18;《複印刊資料──中國哲學與哲學
史》1996年第12期,1997年2月7日,頁97~101。
陶 清《劉宗周的性學思想和晚明的性學思想》,《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
臺北 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5月,頁159~231。
王汎森《清初思想趨向與劉子節要》,《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2,1997年
6月,頁417~448。
崔大華《劉蕺山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中州學刊》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
頁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