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惠華 Liu, Hui-Hua |
---|---|
論文名稱: |
劇場視覺設計人才專業核心素養內涵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atre Visual Designers |
指導教授: | 陳瓊花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3 |
中文關鍵詞: | 劇場視覺設計人才 、專業核心素養 |
英文關鍵詞: | theatre visual designer,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FA.005.2019.A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2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建立劇場視覺設計人才專業核心素養內涵,研究者分別探究專業核心素養概念、劇場視覺設計理論、我國劇場設計人才培育專業核心能力現況分析,以及劇場視覺設計人才專業素養內涵相關研究,作為本研究內涵建構之理論基礎。
研究使用質性與量化方法,透過文獻探討、內容分析法、訪談法、和Delphi法的運用,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討論,獲得劇場視覺設計人才專業核心素養之面向、項目與內涵。本研究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獲得專業素養之「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態度」3個面向與19個項目。在項目之下分別為69項劇場設計共同內涵、25項舞台設計內涵、26項燈光設計內涵、25項服裝設計內涵。第二階段以專業素養內涵為基礎,進一步獲致22項舞台設計專業核心素養內涵、16項燈光設計專業核心素養內涵和16項服裝設計專業核心素養內涵。
最後,根據研究之過程與結論,提供建議給教育機關在規劃課程時,能有效地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態度;並且對有志於從事劇場設計者提出自我學習的參考,以及後續研究發展的方向。
This study aims at developing the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or theatre visual designer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the theories of theatre visual desig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or theatre designers in Taiwan, and the studies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of theatre visual designers.
The study appli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collect, analyze and discuss data to obtai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categories, and items of the content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or theatre visual designers. Literature review, content analysis, interview, and Delphi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study. Two stages we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e results in the first stage revealed that three dimension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 as well as nineteen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or theatre visual designers were gained. Under the categories, there are totally sixty-nine general items for theatre design, twenty-five items for stage design, twenty-six items for lighting design and twenty-five items for costume design. In the second stage,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resulted from the first stage, twenty-two items of stage design, sixteen items of lighting design and sixteen items of costume design were further explored as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or theatre visual designers.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ility and attitudes when conducting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study result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to self-learning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ater design.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as well.
一、中文部分
于海勃 (2016)。西方舞台美術基礎。北京市:中國戲劇。
文化部 (2014)。文化部表演藝術產業職能基準建置計畫_v1。取自
http://artcenter.ncku.edu.tw/files/15-1021-133145,c16724-1.php?Lang=zh-tw
文化部 (2017)。文化統計電子書。取自:
https://stat.moc.gov.tw/eBook_List_Dtl.aspx?RID=20162017
文化部(2018)。201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第二篇-臺灣文創產業發展現況趨勢。臺北市:文化部。取自:
http://cci.culture.tw/upload/cht/attachment/de6766c545af4b3bc21e594b7 dcc6bc9.pdf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1989)。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
王立行、饒見維 (1992)。教育專業。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 (頁183-209)。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世信 (2008)。為麼要設計?載於王世信(主編),劇場視覺設計情報 (頁38-42)。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王世信 (譯)( 2009)。戲劇性的想像力 (原作者:R. E. Jones)。臺北市:原點。
(原著出版年:2004)
王亞維 (譯)(1997)。最具影響力的舞台設計者—李名覺(原作者:A. Aronson)。
載於林克華(主編),李名覺˙台灣˙1997 (頁14-19)。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邦雄 (2004)。圖像—導演與設計。載於王邦雄、韓生、胡佐(主編),舞台美術理論與實踐 (頁64-95)。北京:中國戲劇。
王孟超 (譯)(2008)。劇場名朝—當代大師李名覺的舞台設計美學 (原作者:D.Unruh)。臺北市:原點。(原著出版年:2008)
王秋峰 (2007)。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淺議。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1 (4),35-37。
王通訊 (1986)。宏觀人才學。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石光生 (2002)。表演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頁48-64)。新北市新店區:桂冠圖書。
史忠義、田慶生 (譯)(2010)。戲劇研究(原作者:P. Pavis)。載於Marc Angenot(主編),問題與觀點--二十世紀文學理論綜論修訂版 (頁87-99)。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2007)。「劇場」是一個處理「人」的所在--林懷民×李名覺˙給新生代劇場設計的10道Q&A。PAR表演藝術,169,74-79。
朱一皇 (2010)。要重視培養中學生人文素質。中外教育研究,6,127。
朱生豪 (譯)( 1996)。亨利五世 (原作者:W. Shakespeare)。臺北市:世界。(原著出版年:1600)
朱建民(2012)。由知識到能力的重心轉移。通識在線,42,16-17。
汪又絢(1997)。舞台美術—幻覺與非幻覺的誘惑。北京:北京大學。
佐口七朗(編著)(1990)。設計概論。臺北市:藝風堂。
李大偉(1983)。能力本位教學與職業教育,家政教育,9 (1),56-58。
李大偉(1993)。大學科技人文科系學生對人文科技知識需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 (3),29-41。
李坤崇(2013)。大學生通識核心素養量表之編製。教育研究月刊,235,137-155。
宋偉航 (譯)( 2016)。哈佛大學這樣教出孩子競爭力:未來人才依定要具備的七大生存能力 (原作者:T. Wagner)。新北市:方言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李醒 (譯)(1987)。論劇場藝術 (原作者:E. G. Craig)。臺北市:丹青。(原著出版年:1911年)
肖紀美(2006)。知識三原系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三原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4 (1),1-5。
吳清山 (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
教育資料與研究,19,33-43。
吳清山 (2011)。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未來適應力。研習資訊,28 (4),1-4。
吳健普 (2018)。臺灣表演藝術產業人才培育之研究 ──以劇場技術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靖國 (2000)。迎接技職通識教育的未來。技職簡訊,103,2-5。
祁雅媚 (1999)。他們,都曾走過「雲門」。表演藝術,83,P.33-88。
沈姍姍 (1997)。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 (國科會專題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5-2413-H-134-010)。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沈堯定 (2004)。舞台美術設計實踐與技巧。北京市:北京工藝美術。
制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 (2013)。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
http://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id=102515
林克華、楊純青 (1993)。設計大師:李名覺。表演藝術,10,26-28。
林克華、王婉容 (2003)。舞台光景:林克華的設計與沉思。臺北市:遠流。
林尚義 (2012)。劇場藝術的多元發展與設計---從劇場形式解析舞台設計。新北市:華藝。
邱坤良、詹惠登 (主編) (1998)。劇場空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坤良 (主編)(1998)。舞台設計。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貴發 (1992)。電腦素養教學的主要課題--找尋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臺灣教育,495,36-41。
邱坤良 (主編)(1998)。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台灣戲劇發展概說(一)。臺北市:文建會。
周倩、林珊如、簡榮宏 (2000)。中學生資訊科技之網路學習與評量系統之研究---子計畫I:網路問卷與訪談系統及執行模式之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20-S-009-005)。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周勇 (2011年10月11日)。淺論當代話劇舞美的假定性--花燈劇《古湄歌》舞美設計體會。2017年5月1日取自雲南文藝網
http://www.ynwy.org/Upfiles/WuMeiXueHui/xd02.html
洪裕宏、胡志偉、郭建志、顧忠華、吳密察、陳伯璋、王璦玲 (2006)。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 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總計畫 (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精簡版)(NSC 94-2511-S-032-001)。臺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洪裕宏 (2011)。定義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的理論架構。研習資訊,28 (4)15-24。
姜添輝 (1999)。結構功能主義專業特質論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 (頁251-271)。臺北市:臺灣書店。
胡妙勝 (1995)。西方舞台設計的革新。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
胡妙勝 (2001)。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臺北市:文津。
胡妙勝 (2002)。閱讀空間-舞台設計美學。上海市:上海文藝。
胡妙勝 (2016)。舞台設計初階教程。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
胡耀恆 (譯)( 2001)。世界戲劇藝術欣賞 (原作者:O. G. Brockett)。臺北市:志文。(原著出版年:1968)
耿一偉 (譯)(2008)。空的空間 (原作者:P. Brook)。臺北市:中正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年)
耿一偉 (譯)(2010)。劍橋劇場研究入門 (原作者:C. B. Balme)。臺北市:書林。(原著出版年:2008)
袁立本 (2008)。演出符號學導論。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
翁福元 (2007)。教育政策社會學:教育政策與當代社會思潮之對話。臺北市:五南圖書。
娜達罕 (2009)。以導演的方式思考—淺議舞台美術中思維方式的運用。藝術探索,23 (6),135-136+144。
章抗美等 (譯)(2005)。當代舞台設計 (原作者:T. Davis)。北京市:中國戲劇。(原著出版年:2001)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張一蕃 (1997)。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取自:http://cdp.sinica.edu.tw/article/origin36.htm
張一蕃 (1998)。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通識教育季刊,5 (2),27–35。
張建成 (譯)(1994)。基本設計概論 (原作者:V. Hubel & D. Lussow)。臺北市:六和。(原著出版年:1984)
張鈿富 (1992)。教育專業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頁349-365)。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吳慧子、吳舒靜 (2010)。歐盟、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8,273-299。
郭為藩 (1988)。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 (增訂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旭均 (2017)。知識經濟時代核心素養之探討。師友月刊,595,16-21。
黃富順等 (1993)。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1。載於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頁1-109)。臺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黃惟馨 (2010)。劇場實務提綱 。臺北市:秀威科技。
黃華新、陳宗明 (主編)(2004)。符號學導論。鄭州市:河南人民。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伯璋、張新仁、潘慧玲、蔡清田 (2006)。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 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研究--子計畫三: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精簡版)(NSC 94- 2511-S-032-001)。臺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陳育含 (譯)(2010)。訪談研究法 (原作者:S.Kvale)。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7)
陳奎憙 (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奎憙 (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瓊花 (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930302)。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
陳瓊花 (2008)。生活素養之我見。教師天地,157,8-11。
梁福鎮 (2009)。全球化脈絡下臺灣公民教育的挑戰與回應。教育科學期刊,8(1),63-86。
程晏鈴 (2016)。放棄人文價值只會教出科學怪人。天下雜誌,610,124-125。
童道明譯 (編)(1986)。梅耶荷德談話錄 (原作者:V. E. Meyerhold)。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
評鑑中心 (2011)。「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不同嗎?評鑑雙月刊,34,44-45。
葉乃嘉 (2008)。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從知識管理進入研究工作的遊戲規則。台北市:五南圖書。
鄒欣寧 (2013)。雲門舞台技術40年大躍進。載於古碧玲等(合著),打開雲門—解密雲門的技藝美學與堅持 (頁82-86)。臺北市:果力文化。
楊國賜 (2013)。培養新世紀大學生的關鍵能力。台灣教育,680,10-16。
董健、馬俊山 (2004)。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市:北京大學。
賈馥茗 (1993)。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師生 (譯)(2008)。What is costume design? A fictional interview — part 1(原作者:D. Moreno)。載於王世信(主編),劇場視覺設計情報(頁69-73)。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趙繼學、廖瑜 (2008)。加強藝術設計專業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中國校外教育,S1,158+168。
蔡清田 (2011a)。課程改革中的「素養」(competence)與「知能」(literacy)之差異。教育研究月刊,203,84-96。
蔡清田 (2011b)。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10 (1),203–217。
蔡清田(2011c)。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 (2011d)。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之特質。教育研究月刊,212,106-116。
蔡清田 (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 (2013)。「素養」的構念與構念重建。教育研究月刊,233,109-120。
蔡清田 (2014)。核心素養學理基礎與國際組織研究成果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38,106-120。
蔡淑麗 (2015)。從「真、善、美、聖」談專業素養。朝陽學報,20,19-38。
劉人誠 (1997)。設計素養內涵之研究:產品開發程序中創意思考階段之設計素養內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劉源俊 (2007年,5月)。論人文的素養教育。通識在線,10,9-10。
劉源俊 (2012年,9月)。說大學素養教育。通識在線,42,12-13。
劉蔚之 (2007年,5月)。歐盟「關鍵能力」建置之最新現況。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3。2016年8月3日,取自http://epaper.cere.ntnu.edu.tw/ index.
php?id=16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 (主編),教育研究法 (頁229-254)。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歐敏慧、李坤崇 (2011)。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07,75-8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1996)。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市 : 教育科學出版社。
簡立人 (2008)。台灣劇場視覺設計人才的養成與發展。載於林鶴宜、紀蔚然(主編)眾生喧嘩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 (頁271-286)。臺北市:書林。
戴維揚 (2004)。教師專業成長與教育改革。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 : 理念、問題與革新 (頁73-92)。臺北市:學富文化。
龍應台 (1999)。百年思索。臺北市:時報文化。
龍應台 (2014)。打造沃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表演藝術,256,32-35。
聶光炎 (1981)。舞台技術。臺北市:黎明文化。
聶光炎 (1996)。舞台設計的新思考、新經驗。表演藝術,42,90-91。
聶光炎 (2004)。劇場設計到底是什麼?臺灣戲專學刊,8,9-28。
二、英文部分
Ahmed, M. (2011). Defining and measuring literacy: Facing the realit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57, (1/2), 179-197.
Barnard, M. (1998).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 : An introduction. London:Macmillan Press.
Berelson, B. (1971).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NY:Hafner.
Benedetto S. D.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design. New York, NY: Routledge.
Cook, P. (1990). How to enjoy theatre. Taipei: Bookman Books.
Crick, R. D. (2008). Key competencies for education in a European context:Narratives of accountability or care.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7(3), 311-18.
Carr-Saunders, A.M. and Wilson, P.A. (1993). The professions. Oxford, UK:Clarendon press.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2013).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lbecq. A.L., Van de Ven, A. H., & Gustaf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Dörge, C. (2010). Competencies and skills: Filling old skins with new w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 226023454 _Competencies_ and_Skills_Filling_Old_Skins_with_New_Wine
Elam, K. (2002). The Semiotics of theatre and drama (2nd Ed.). New York, NY:Routledge.
European Commission. (2007). The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A European framework. Luxembourg, UK: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lick, U. (2015). Introducing research methodology :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a research project. Thousand Oaks, CA : SAGE
Gillette, J. M. (2013). Theatrical design and produ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cenic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lighting , sound, costume, and makeup (7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Gillette, J. M. (2014). Designing with light: An introduction to stage lighting. New York, NY: McGraw-Hill
Gidrė, R. K. (2012). Artistic competence of fine art teachers. Spaces of Creation, 16, 19-33.
Howard, P (2009). What is Scenography? . New York, NY: Routledge.
Karmer W. (2004). Theatre and media design from the inside out.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Lamm C. R. & Cross, M. N. (1993). The humanities in Western culture : a search for human values(Ed. ninth). Dubuque, IA : Brown & Benchmark.
Li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a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lloy, K. E. (2015). The art of theatrical design: Elements of visual composition, methods, and practice. Burlington, MA: Focal Press.
McGlothlin, W. J. (2016). The profession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35 (5), 286-288.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 (4), 423-436.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teracy (2004).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teracy. Report on activities and accomplishments. (FY 1993-FY 2002). Retrieved from http://eric.ed.gov/?q=National+Literacy+ Act+of+ 1991&id=ED486342
Reid F. (1996). Designing for the theatre (2nd Ed.). New York, NY: Theatre Arts
OECD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executive summa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pisa/35070367.pdf
Parker W. O., & Wolf R.G. (1990). Scene design and stage lighting (6th Ed.). Orlando,FL: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avis P. (2010). Dictionary of the theatre : Terms, concepts, and analysis (S. Christine,Trans.). Toronto, Buffal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amela H. (2009). What is Scenography?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Patton, M. Q.(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 CA: Sage.
Rowe C. P. (2013). Drawing & rendering for theatre: A practical course for scenic,costume, and lighting designers. Burlington, MA: Focal Press.
Russell, D. A. (1985). Stage costume desig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Rychen, D. S., & Salganik, L. H. (2000). A Contribution of the OECD Program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Retrived from https://www.orientamentoirreer.it/sites/default/files/materiali/2000%20deseco%20contributo.pdf
Sporre, D. J. & Burroughs,R. C. (1990). Scene design in the theatre.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Wickham, G. (1992). A history of the theatre (2nd Ed.). London, UK: Phaidon.
Wolf, R.C. & Block, D. (2014). Scene design and stage lighting (10th Ed.). Boston,MA : Wadsworth.
Weber, R. P. (1990). Basic content analysi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