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瓈瑩
論文名稱: 影視文本在中學歷史教育的應用─從《我的名字叫可汗》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問題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影視史學九一一事件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多元文化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6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6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教育部為推展十二年國教政策,於各縣市進行系列教學推廣,例如:活化教學、有效教學、多元評量等教育理念,因此有了將研究與教學結合的構思,希望透過多元教材的呈現與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精進教師的教學發展。
    「九一一事件」的發生對當代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不僅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以及宗教上的,所涉及的層面之廣,非常值得探究。其中,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凸顯出更重要的問題,是美國社會中的族群議題,尤其是美國白人與穆斯林之間族群的對立關係。故以此作為本文研究主題。
    綜合上述,本文透過影視教材的應用,以《我的名字叫可汗》,一部以穆斯林觀點立場切入探討的九一一事件影片為例,進行教學實作,使學生能以多元的觀點認識與理解「伊斯蘭世界」和「九一一事件」的相關背景知識,並能透過「九一一事件」探討美國社會中的穆斯林族群面臨的的困境問題,理解到不同族群間宗教與文化的衝突與對立,並學習到文化包容以及同理的概念,進而省思九一一事件對美國社會及穆斯林族群所帶來的的改變與影響。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西方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 14 第一節 歷史脈絡中的伊斯蘭與西方文明 14 第二節 美國與伊斯蘭世界 21 第三章 《我的名字叫可汗》的敘事與分析 30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敘事脈絡分析 30 第二節 電影中人物類型化的分析 40 第三節 從衝突到和解 52 第四章 《我的名字叫可汗》在影視教學的應用 57 第一節 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伊斯蘭世界」與「九一一事件」 57 第二節 教學設計與應用 65 第三節 學習單設計與分析 78 第五章 結論 100 附錄一 103 附錄二 106 附錄三 107 參考書目 111

    一、影視資料
    卡倫喬哈爾(Karan Johar),《我的名字叫可汗》,2011年台灣上映。

    二、專書
    Arthur Goldschmidt Jr.著,蔡百銓譯,《中東史》,台北市:編譯館,2003年。
    Bruce F. Kawin著,李顯立等譯,《解讀電影》,台北市:遠流,1996年。
    Dean E. Murphy著,周和君譯,《911,我活了下來》,台北市:遠流出版,2005年。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市:遠流,1997年。
    Jill Nelmes編,陳芸芸譯,《電影學入門》,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2006年。
    Leicester City Council,Leicestershire County Council著,楊宗仁譯,《亞斯伯格症者實用教學策略:教師指南》,台北市:心理,2004年。
    Noam Chomsky著,林祐聖、葉欣怡譯,《恐怖主義文化》(台北市:弘智文化,2003年。
    Timothy Corrigan著,曾偉禎等譯,《信手拈來寫影評》,台北市:遠流,1997。
    Trevor Barnes著,林明貞譯,《世界宗教》,台南市:人光,2002年。
    中國回教協會發行,《古蘭經中文譯解》,台北市,1997年。
    中國回教協會發行,《穆斯林手冊》,台北市,1989年。
    丹尼斯‧匹茲奇維克斯(Dennis piszkiewics)著,方淑惠譯,《恐怖主義與美國的角力》,台北市:國防部部辦室,2007年。
    廿一世紀研究會編,李尚霖譯,《伊斯蘭的世界地圖》,台北市:時報文化,2004年。
    王曾才,《世界現代史》,台北市:三民,2006年。
    王曾才,《世界通史》,台北市:三民,2007年。
    王曉玉主編,黃文達著,《世界電影史綱》,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王懷德,郭寶華,《伊斯蘭教史》,銀川市:寧夏人民,1994年。
    吉爾‧凱柏(Gilles Kepel)等著,余品蓁、彭懿芬譯,《文本中的蓋達》,台北市:東觀國際文化,2007年。
    朱剛,《薩伊德》,台北市:生智,1997年。
    朱烈威,《世界熱點:中東》,台北市:五南,1993年。
    江亦麗,《獅子勇士:錫克教史話》,台北市:東大,2003年。
    伯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著,李中文譯,《穆斯林發現歐洲》,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7年。
    伯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著,湯淑君譯,《哪裡出了錯?》,台北市:城邦文化,2003年。
    克莉絲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大衛‧鮑威爾(David Bordwell)著,廖金鳳譯,《電影百年發展史:前半世紀》,台北市:麥格羅希爾,1998年。
    李幼燕,《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
    孟濤,《電影美學百年回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年。
    彼得‧古柏(Peter Guber)著,張國蓉、顧淑馨譯,《會說才會贏─打動人心,出奇制勝的故事力》,台北市:時報文化,2011年。
    杭士基(Noam Chomsky)著,王菲菲譯,《權力與恐怖:後9/11演講與訪談錄》,台北市:商周出版,2004年。
    杭士基(Noam Chomsky)著,江麗美譯,《媒體操控》,台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市:聯經出版,1997年。
    林立樹,《美國通史》,台北市:五南,1999年。
    法蘭西斯‧羅賓笙(Francis Robinson)主編,黃中憲譯,《劍橋插圖伊斯蘭世界史》,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年9月。
    芭芭拉‧麥卡夫(Barbara D. Metcalf)、湯瑪斯‧麥卡夫(Thomas R. Metcalf)著,陳綺郁譯《劍橋印度簡史》,新店市:左岸文化,2005年。
    金宜久,《簡明伊斯蘭史》,台北市:東大,2004年。
    阿克巴‧阿赫美德(Akbar S. Ahmed)著,蔡百銓譯《今日的伊斯蘭:穆斯林世界導論》,台北市:城邦文化,2003年。
    哈特穆特‧包柏清(Hartmut Bobzin)著,李中文譯,《神秘古蘭經》,台中市:晨星出版,2005年。
    姚曉濛,《電影美學》,台北市:五南,1993年。
    約瑟夫‧喬飛(Josef Joffe)著,蔡東杰譯,《美國的帝國誘惑》,台北市:博雅書屋,2007年。
    美國9-11獨立調查委員會著,史禺等譯,《9-11委員會報告》,北京:世界知識,2005年。
    埃爾古恩‧查潘(Ergin Capan)著,黃思恩譯《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台北市:希泉出版,2006年。
    宮崎正勝著,劉惠美譯,《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台北市:商周,2008年。
    索爾孟(Guy Sorman)著,阮若缺譯,《伊斯蘭製造》,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年。
    馬可‧克黑朋(Marc Crépon)著,李鳳新議,《製造敵人的文化》,台北市:果實,2005年。
    張銘,《現代伊斯蘭與復興運動》,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陳國典,《世界宗教大觀》,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陳登武,《歷史與人生》,台北市:三民,2008年。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王瓊淑譯,《穆罕默德:先知的傳記》,台北市:究竟,2001年。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林宗憲譯,《伊斯蘭》,新店市:左岸,2003年。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著,丁連財譯,《9-11》,台北市:大塊文化,2001年。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著,林添貴譯,《美國霸權泡沫化:重新思考美國的角色》,台北市:聯經,2004年。
    單德興,《薩依德在台灣》,台北市:允晨文化,2011年。
    斯拉維‧紀捷克(Slavoj Zizek)著,王文姿譯,《歡迎光臨真實荒漠》,台北市:麥田,2006年。
    斯圖亞特‧西姆(Stuart Slim)著,蔡偉鼎譯《德希達與歷史終結》,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2年。
    普雷斯托維茨(Clyde Prestowitz)著,杜默譯,《美國遊戲》,台北市:大塊文化,2004年。
    閔宇經、謝易達、周維萱共同主編,莊達欣、陳宜亨、莊旻達等人合著,《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理解公民社會》,台北市:巨流,2009年。
    黃國煜,《圖解世界宗教》,台中市:好讀,2009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宏、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合譯,《東方主義》,新店市:立緒文化,民國88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市:麥田出版,民國1997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權力、政治與文化》,台北市:麥田,民國2012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新店市:立緒文化,民國2000年。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閻紀宇譯,《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下的穆斯林世界》,新店市:立緒文化,2002年。
    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自閉症兒童社會情緒技能訓練》,台北市:心理,2003年。
    劉金質,《冷戰史》,北京市:世界知識,2003年。
    樊明德,《電影與人生》,台北市:五南,2002年。
    羅蘭‧賈卡(Roland Jacqurad)著,陳浩譯,《賓拉丹秘密檔案》,台北市:聯經,2001年。

    三、期刊論文
    Amr Hamzawy文,邱炫元譯,〈阿拉伯知識分子、奧薩瑪賓拉登和西方〉,《當代》(台北市,2002年1月),第182期,頁34-44。
    Mark Levine文,陳中和譯,〈穆斯林對全球化的回應〉,《當代》(台北市,2002年10月),第182期,頁19-25。
    Max Weber文,黃進興譯,〈歷史解釋的邏輯〉,《當代》(台北市,1992年2月),第70期,頁32-47。
    Robert A. Rosenstone文,張四德譯,〈歷史事實與歷史電影─論「誰殺了甘迺迪」〉,《當代》(台北市,1992年6月),第74期,頁40-61。
    Saad Eddin Ibrahim文,邱炫元譯,〈正當的算計與錯誤的會計師─獄中札記〉,《當代》(台北市,2002年10月),第182期,頁26-33。
    尹鴻,〈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當代》(台北市,2000年8月),第156期,頁32-47。
    石弘毅,〈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的啟示〉,《空大學訊》(新北市,2000年11月),第261期,頁56-60。
    吳志忠,〈以地緣政治的觀點看二十一世紀恐怖主義的發展〉,《當代》(台北市,2005年8月),第216期,頁22-33。
    吳孟樵,〈非名之罪~我的名字是可汗〉,《幼獅文藝》(台北市,2011年2月),第686期,頁125。
    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歷史教育》(台北市,2009年),第14期,頁295-314。
    李永熾,〈伊斯蘭的地域性與世界性〉,《當代》(台北市,1999年10月),第146期,頁12-21。
    李唐,〈世界的雙重審判─漫畫還是古蘭經?〉,《人類與文化》(台北市,2012年),第41期,頁43-48。
    李銘義,〈反恐議題與主權維護─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台北市,2010 年2月),第117期,頁29-37。
    周明泉,〈「後民族格局」轉向「共和性世界公民主義」的可能性條件之初探─九一一事件五周年祭〉,《當代》(台北市,2006年10月),第230期,頁44-73。
    周樑楷,〈英國左派史家霍布斯邦與當代世界─從九一一驚爆事件談起〉,《當代》(台北市,2001年10月),第170期,頁60-81。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台北市,1993年8月),第88期,頁10-17。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台北市,1999年),第23期,頁446。
    林于菁,〈電影教學於歷史課程中的應用〉,《北縣教育》(新北市,2010年),第72期,頁80-84。
    林長寬,〈伊斯蘭東傳中國之在探討:中國伊斯蘭發展之歷史背景〉,《新世紀宗教研究》(永和市,2003年9月),第2卷第1期,頁33-32。
    林長寬,〈現代伊斯蘭何去何從〉,《當代》(台北市,2007年10月),第239期,頁78-85。
    林玲玲,〈影視史學相關問題之討論〉,《黃埔學報》(高雄市,2001年1月),第40輯,頁131-141。
    林淑儀,〈一次「問題意識」的歷史教學實驗〉,《清華歷史教學》(新竹市,2009年10月),第20期,頁27-42。
    俞力工,〈談伊斯蘭教世界的骨牌效應〉,《海峽評論》(台北市,2011年3月),第243期,頁19。
    柯爾納(Douglas Kellner),〈電影、政治與意識型態─邁向一個多觀點的電影理論〉,《當代》(台北市,1992年5月),第73期,頁90-119。
    唐維敏,〈《影視史學》的「文化轉向」策略〉,《歷史月刊》(台北市,1999年8月),第139期,頁102-107。
    祖林馬寧,〈人性的光輝〉,《電影文學》(台北市,2011年),第8期,頁155-156。
    索爾孟(Guy Sorman)文,阮若缺譯,〈尋找現代伊斯蘭〉,《當代》(台北市,),第239期,頁68-77。
    耿慶文,〈「九一一」恐怖攻擊的反思和台灣自己的路〉,《當代》(台北市,2002年10月),第182期,頁14-18。
    馬克‧克黑朋(Marc Crepon)文,李鳳新譯,〈文明衝突的欺瞞〉,《當代》(台北市,2005年5月),第213期,頁16-23。
    高明士,〈歷史教育與教育目的〉,《歷史教育》(台北市,2009年6月),第14期,頁21-34。
    高慧玲,〈伊斯蘭的聖戰政治觀初探〉,《新世紀宗教研究》(永和市,2003年9月),第2卷第1期,頁131-172。
    張小虹,〈天上飛的與地上爬的─美國九一一事件的文化思考〉,《當代》(台北市,2002年6月),第178期,頁68-83。
    張月華,何世同,〈試論美國小布希政府反恐戰爭的正當性〉,《中華戰略學刊》(台北市,100年),秋季刊,頁167-202。
    張錫模,〈論武裝伊斯蘭主義〉,《新世紀宗教研究》(永和市,2003年9月),第2卷第1期,頁99-130。
    張豐隆,〈評介杭亭頓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歷史教育》(台北市,1998年6月),第253期,頁66-67。
    許倬雲,〈試論伊斯蘭文化體系與東西方兩大文化的互動〉,《歷史月刊》(台北市,2002年2月),第169期,頁68-73。
    陳文生,〈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之分析與評估〉,《新世紀宗教研究》(永和市,2002年9月),第1卷第1期,頁175-200。
    陳芳明,〈薩依德與後殖民史觀〉,《文訊》(台中市,2008年3月),第334期,頁9-11。
    陳淑芬,〈創造思考的歷史教學理論〉,《歷史教育》(台北市,2007年12月),第11期,頁1-44。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及控訴」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台中市,2006年),第17期,頁641-676。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教育》(台北市,2009年),第14期,頁233-264。
    陳豐祥,〈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台北市,2009年12月)第15期,頁1-53。
    單德興,〈知識分子的昂揚―重看薩依德〉,《文訊》(台中市,2006年11月),第253期,頁66-67。
    湯一介,〈“文明的衝突”與“文明的共存”〉,《中西文化研究》(澳門,2004年6月),第1期,頁25-36。
    黃乃琦,〈「影視史學」的教學分析〉,《歷史月刊》(台北市,2002年3月),第170期,頁111-115。
    黃德宗,〈「十至十八世紀伊斯蘭世界的變化」教材教法的建議─綜觀「土耳其民族遷徙與建國」的教學設計〉,《歷史教育》(台北市,2010年12月),第17期,頁101-135。
    廖羽晨,〈批判思考教學的歷史課程設計〉,《歷史教育》(台北市,2009年12月),第15期,頁97-118。
    趙秋蒂,〈徘徊在東方與西方之間──談薩依德《東方主義》所呈現的民族學論述〉,《外國語文研究》(台北市,2007年6月),第6期,頁59-82。
    劉雅玲,〈巴勒斯坦建國之路的滄桑歷程〉,《歷史月刊》(台北市,2000年9月),第152期,頁75。
    蔣保,〈關於「關於影視史學」的若干問題─與周樑楷先生商榷〉《當代》(台北市,2004年10月),第206期,頁108-115。
    鄭慧慈,〈伊斯蘭的和平觀〉,《新世紀宗教研究》(永和市,2003年9月),第2卷第1期,頁1-32。
    蕭憶梅,〈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歷史教育》(台北市,2009年6月),第14期,頁87-102。
    簡嘉宏,〈全球化脈絡下的恐怖主義與媒體〉,《國防雜誌》(台北市,2012年),第27卷第5期,頁3-25。
    四、學位論文
    于凡,〈911攻擊事件國際因素之探討─美國霸權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之衝突〉,台北市: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冠吟,〈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以電影《惡魔教室》為中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柯貝兒,〈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國際機場安全之研究〉(International Airport Security after 9/11 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桃園市: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洪玉華,〈國中生對歷史科多媒體教材學習感受及看法之個案研究─以世界史《希臘羅馬古文明》單元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領導所碩士論文,2011年。
    洪慧霖,〈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再現(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涵〉,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徐玉蓮,〈從電影《戲夢人生》解析侯孝賢的歷史意識〉,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張淨閔,〈九一一事件後國際恐怖主義發展與東南亞區域安全情勢的演變〉,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11年。
    張雅淳,〈影視教材在高中世界史「西班牙內戰」教學的運用-以《以祖國之名》為中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芙萱,〈國際恐怖主義與九一一事件:一個文明衝突的觀點〉,台中市: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程惠玲,〈九一一事件後東南亞的安全挑戰與泰國的反恐策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11年。
    黃致遠,〈國中歷史教育的影視輔助教學分析 ─以王童《香蕉天堂》為中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臺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葉雅茹,〈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反恐政策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論文,2011年。
    廖羽晨,〈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賴至巧,〈我國國際新聞中的伊斯蘭:從九一一事件到阿富汗戰爭的中文報紙內容分析〉,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五、教科書
    南一版《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台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8月初版。
    康軒版《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初版。
    康軒版《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初版。
    翰林版《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初版。
    翰林版《國民中學社會第六冊》,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0月初版。

    六、其他資源
    「KingNet影音台」http://movie.kingnet.com.tw/
    「昇龍數位x媒體工坊」http://imagic.pixnet.net/blog/post/1537691
    「藍色電影夢」http://4bluestones.biz/mtblog/
    「abcNEWS網站」http://abcnews.go.com/WhatWouldYouD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