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芯圩
TSAI,HSIN-YU
論文名稱: 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
The Iconological study of“Figure under Tree”in the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曾肅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5
中文關鍵詞: 唐代壁畫敦煌樹下人物竹林七賢樹下美人
英文關鍵詞: Tang Dynasty, Mural, DunhuangFigure under Tree, the Seven Scholars in the Bamboo Forest, beautiful woman under Tre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82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從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各地不斷考古發掘唐朝墓葬,其中部分墓葬不僅有出現眾多精美的陪葬品,另更有大量精美壁畫之裝飾。據目前考古成果,這些壁畫墓葬大致上可分為四個區域,分別為北方一帶、關中洛陽一帶、南方以及西北等地。而這些壁畫墓葬內容豐富,有星象、建築、人物、花草鳥獸等各類題材,其中不乏出現「樹下人物」圖像。而這些「樹下人物」圖像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什麼特殊,但若分析唐朝壁畫墓的「樹下人物」圖像,可發現其種類、形式表現及圖像配置之方式極多元豐富,也代表了唐朝墓葬壁畫裝飾的多樣性。
    另外於天平時代的日本出現一個「樹下美人」形式之屏風,為今日正倉院所收藏的〈鳥毛立女屏風〉,與上述唐朝壁畫墓之壁畫相對照,風格形式都非常接近,基本可判斷日本〈鳥毛立女屏風〉之風格必然與中國有一定的關係。另外則是觀察整個世界各地都有出現「樹下人物」這類圖像,基本上可以推測此類為一種普遍的形式,而這種圖像有可能會因不同區域文化而會被賦予不同價值與意義。特別是在中國藝術的表現,「樹下人物」更是一種經常被表現的題材。
    因此本文擬針對唐朝「樹下人物」圖像深入研究,主要討論範圍為現存壁畫墓葬為主,其他出現「樹下人物」圖像的尚有敦煌壁畫、墓葬之屏風、陪葬品等也將納入討論。為研究唐代「樹下人物」圖像,本文首先擬針對唐朝「樹下人物」之起源作一番討論,調查釐清唐朝「樹下人物」圖像繼承了多少前朝的風格特色,其次則是運用統計學、風格分析、圖像學等研究方法研究唐代的「樹下人物」圖像,希望能釐清唐朝墓葬壁畫「樹下人物」圖像之種類以及是否具有特殊意涵,並討論其發展脈絡及對後世的影響。藉由研究唐代「樹下人物」圖像,希望能對唐朝豐富的藝術有更多的理解,也藉由這些唐代「樹下人物」圖像,探討唐代人物畫、山水畫發展的概況,並且對唐代「樹下人物」圖像之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有一個正確的評價。

    Since 20th century, the Tang Dynasty graves has been discovered all over the country in China. In part of those graves, there are a great quantity of exquisite mortuary objects and grave murals. According to the achievement of archaeology, these grave murals can roughly be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north area, Guanzhong and Luoyang area, south area, northwest area. The themes of grave murals are various, such as astronomy, archtecture, figure, flower, bird and animal. Especially the figure under tree, it doesn’t look special at first glance, but the considerable manner of type, idiosyncrasy and composition represent the diversity of Tang Dynasty grave murals. In Japan, at the same time, the screen, “Torige Ritsujyo no Byoubu”, with painting of “beauty under tree” was created, which is now conserved by Shosoin. Compare the painting of this Japanese screen with grave murals of Tang Dynasty, we could know that the Japanese painting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Chinese style because their styles are similar.
    In this dissertation, I focused on “figure under tree” in Tang Dynasty and did further research. I mainly disscussed the existing grave murals and then integrated the Dun-Huang murals, grave screens and other mortuary objects, with the painting of “figure under tree”, into the discussion.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figure under tree” in Tang Dynasty, first, I tried to discuss origin of the painting and figured out how many styles it inherited from the former dynasty; second, I tried to figured out the types and special meanings of the painting by statistics, style analysis and iconology, then tried to find out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effect. By this dissertation, I hope to gain the comprehension on art of Tang and discus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protrait and landscape painting in Tang Dysnasty; finally, I hope to find out an appreciation of the painting “figure under tree” by the artis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meaning.

    第一章 緒論............................................頁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頁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頁09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限制...............................頁16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內容...................................頁24 第二章 漢到隋唐之間壁畫圖像的起源與配置...................頁26 第一節 墓室壁畫及敦煌壁畫之起源..........................頁27 第二節 漢及魏晉墓葬形制與圖像之配置方式...................頁36 第三節 唐代壁畫墓考古發現及其墓葬制度與壁畫圖像配置方式.....頁47 第三章 「樹下人物」圖之淵源與發展.........................頁57 第一節 「樹下人物」圖之起源..............................頁58 第二節 唐以前「樹下人物」圖之發展與各地區分布範圍..........頁67 第三節 唐代「樹下人物」圖之發展與各地區分布範圍............頁89 第四章 唐朝「樹下人物」圖之分析.........................頁106 第一節 唐朝「樹下人物」圖之類別.........................頁107 第二節 唐朝「樹下人物」圖之風格分析......................頁127 第三節 唐朝「樹下人物」圖之內容與意涵....................頁156 第五章 結論..........................................頁174 第一節 唐朝「樹下人物」圖像之源起.......................頁174 第二節 唐朝「樹下人物」風格與意涵.......................頁179 第三節 唐朝「樹下人物」圖像之意義與影響..................頁183 參考書目..............................................頁186 附錄..................................................頁211

    參考書目

    一、史料

    晉.干寶撰(1965),搜神記(學津討原版),台北縣:藝文。
    宋.不著撰者(1936),宣和書譜,上海市:上海商務出版社。
    漢.司馬遷(1975),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唐.元 稹(1983),元稹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宋.王 溥(1960),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
    清.王照圓撰(1938),列女傳補註,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唐.白居易(1961),白香山詩集,臺北:世界書局,。
    唐.李林甫等(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唐.李延壽(1975),南史,台北:鼎文書局。
    宋.李昉(1958),太平廣記五百卷,台北市:新興。
    唐.玄奘、辯機等著,季羨林等校注(1985),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唐.房玄齡等(1975),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漢.高誘著、楊家駱主編(1962),淮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
    漢.班固(1975),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唐.庾信(1968),庾子山集,台北:臺灣商務。
    唐.張彥遠(1965),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
    清.清聖祖御定(1978),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宋.郭若虛(1983),圖畫見聞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後晉.劉昫 ( 1993 ),舊唐書,臺北 : 錦繡。
    南朝宋.劉義慶著(1997),世說新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宋.歐陽修(1986),唐書,臺北:世界。
    北齊.魏收(1975),魏書,台北:鼎文書局。
    唐.魏徵等(1975),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二、專書

    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1996),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
    上海市戲曲學校中國服裝史研究組編(1984),中國服飾五千年,香港:商務。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2003),林泉高士,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6),北齊東安王婁叡墓,北京:文物。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82),山東漢畫像石選集,濟南市:齊魯書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2003),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 壁畫,臺北市:錦繡。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0),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臺北市:錦繡。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6),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瀋陽市:遼寧美術出版社。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市:山東美術出版社。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2),中國壁畫全集,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社。
    尹盛平(1991),唐墓壁畫真品選粹,西安市: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介眉(1990),昭陵唐人服飾,西安,三秦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編(1998),中國歷代仕女畫集,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3),北齊婁叡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太原市文物考古硏究所編(2005),北齊徐顯秀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編輯部編(1986),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仁波主編(1997),隋唐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年。
    王伯敏(1988),中國美術通史,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照圓撰(1938),列女傳補註,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王壽南(1986),隋唐史,臺北:三民。
    王維堤(2001),中國服飾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慧卿(1987),唐代對西域之經營,臺北市:文史哲。
    外文出版社編(1974),漢唐壁畫,北京市:外文出版社。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89),酒泉十六國墓壁畫,北京:文物。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98),敦煌佛爺廟灣 西晉畫像磚墓,北京:文物。
    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編(1985),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申秦雁主編(2002),懿德太子墓壁畫,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石守謙(1996),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
    石守謙等(1986),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
    向達(1982),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臺北市:明文。
    朱偰(2006),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北京:中華書局。
    余輝(1999),形神兼備:中國人物畫,長春市:吉林美術出版社。
    克雷文著,王鏞翻譯(2004),印度藝術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吳哲夫主編(1990),漢畫像磚,臺北市: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委會。
    宋玲平(2007),晉系墓葬制度研究,北京市:科學出版社。
    宋豐光(1999),中國人物畫,濟南市:黃河出版社。
    巫鴻主編(2001),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天鳴(1997),中國疆域的變遷 上,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
    李玉珉(2001),中國佛教美術史,臺北市:東大。
    李秀蓮(1996),中國化妝史概說,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李辰(2007),西方古代壁畫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林、康蘭英、趙力光編(1995),陝北漢代畫像石,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
    李松(2004),中國美術:先秦至兩漢,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星明(2005),唐代墓室壁畫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李浴編(2006),中國美術史綱,臺北市:華正。
    李國珍(2002),新城、房陵、永泰公主墓壁畫,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李斌成主編(2002),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德喜、郭德維(2004),中國墓葬建築文化,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蔚然(1998),南京六朝墓葬的發現與研究,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李鴻修(1995),中國唐墓壁畫集,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
    沙嘉孫(1991),中國古代服飾,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沈福偉(1989),中西文化交流史,臺北:台灣東華書局。
    周 汛、高春明(1989),中國古代服飾風俗,台北市:文津。
    周 汛、高春明(1998),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
    周天游主編(2002),懿德太子墓壁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周天遊(2002),新城、房陵永泰公主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周菁葆主編(1993),絲綢之路岩畫藝術,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疆新華書店發行。
    周錫保(1986),中國古代服飾史,臺北:丹青圖書公司 。
    岳邦湖等著(2004),岩畫及墓葬壁畫,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
    易存國(2005),敦煌藝術美學:以壁畫藝術為中心,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處編(1998),五代王處直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2000),河北古代墓葬壁畫,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河北省文物硏究所編(2003),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北京:科學出版社。
    金維諾(1981),中國美術史論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金維諾(2004),中國美術:魏晉至隋唐,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姜伯勤(1996),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姜伯勤(2004),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北京:三聯出版社。。
    姚迁、古兵(1981),六朝藝術,北京:文物社。
    故宮博物院编(1981),歷代仕女畫選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昭陵博物馆编(2006),昭陵唐墓壁畫,北京:文物。
    段文傑主編(1995),敦煌石窟藝術:蘇州市: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1996),洛陽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科塔克(2005),文化人類學,臺北市:巨流出版。
    胡之主(2002),甘肅嘉峪關魏晉五號墓彩繪磚,重慶市:重慶。
    胡懿勳(2005),中國古代女性圖像譜系,臺北:黎明文化出版。
    范淑英撰稿、李囯珍主编(2002),壁畫 新城、房陵、永泰公主墓壁畫,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韋娜(2004),洛陽漢墓壁畫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唐長孺(1992),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徐自強(1994),中國的石刻與石窟,臺北市:台灣商務。
    祝重壽(1995),中國壁畫史綱,北京:文物出版社。
    祝重寿(2005),東方壁畫史纲,北京:文物出版社。
    袁欣、蘇輝、吳斌編(1987),中國古代人物畫風,臺南市:西北。
    閃修山、陳繼海、王儒林(1981),南陽漢代畫像石刻,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1974),唐李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1975),唐李重潤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歷史博物館、昭陵博物館编(2004),唐新城長公主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富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编(2004),唐節憋太子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编(1992),唐惠昭太子陵發掘報告,西安:三秦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编(1998),陝西新出土文物選粹,重慶:重慶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编(1998),陝西新出土唐墓壁畫,重慶,重慶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编(2004),唐惠莊太子李撝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编(2005),唐李憲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陝西歷史博物館编(1991),唐墓壁畫珍品選粹,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陝西历史博物馆编(1982),唐墓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陝西历史博物馆编(2001),唐墓壁畫硏究文集,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陝西历史博物馆编(2002),章怀太子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陝西历史博物馆编(2002),懿德太子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高文,高成剛(1996),中國畫像石棺藝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高國藩(2003),敦煌學百年史述要,台北:台灣商務。
    陜西省博物館編(2006),唐墓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编(1996),仕女畫之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基辛(1989),人類學序論,臺北市:巨流。
    宿白主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篇 12 墓室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永升(2007),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史,臺北市:三民。
    張冠印(2002),中國人物畫史,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
    張捷夫(1995),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
    張鴻修(1995),中國唐墓壁畫集,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
    張鴻修主編(1992),唐代墓誌紋飾選編,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梁滿倉(2000),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清聖祖御製(1977),全唐詩,台北市:宏業。
    郭建邦(1987),北魏寧懋石室線刻,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郭學是、張于康主編(1998),中國歷代仕女畫集,河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市:書林。
    陳兆復(2002),古代岩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寅恪(1997),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傅樂成(1957),隋唐五代史,臺北市: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1988),敦煌藝術寶庫,臺北市:地球。
    敦煌研究院(2004),敦煌石窟全集 ,香港:商務印書館。
    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出版;三民總經銷。
    費泳撰文(1998),敦煌壁畫 唐代,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
    費泳撰文(1998),敦煌壁畫 魏晉南北朝,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
    賀西林(2001),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黃永年(2004),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黃明蘭(1982),洛陽西漢畫象空心磚,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黃明蘭(1987),洛陽北魏世俗石刻線畫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黃留珠(1999),周秦漢唐文明,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黃賓虹、鄧實編(1997),美術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黃曉芬(2003),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嶽麓書社。
    楚啟恩(2000),中國壁畫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楊泓(2000),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
    楊愛國(2004),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市:山東文藝出版社。
    楊新、高居翰、巫鴻、班宗華、聶崇正、郎紹君合著(1996),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葉驍軍(1994),中國墓葬研究文獻目錄,蘭州市:甘肅文化出版社。
    董理主編(2006),魅力獨具的唐墓壁畫,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
    董新林(2004),中國古代墓葬裝飾,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董新林(2004),幽冥色彩:中國古代墓葬壁飾,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董新林(2007),墓葬-歷代帝王及百姓死後的家,臺北市:書泉出版社。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1987),中國繪畫史,台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
    榮新江、張志清主編(2004),從撒馬爾干到長安,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趙華(1994),吐魯番古墓葬出土藝術品,迪化市:中國新疆美術攝影社。
    趙華編(1992), 吐魯番古墓葬出土藝術品,迪化市: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趙超(2003),古代墓誌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齊東方(1999),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齊東方(2001),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
    劉芳如、張華芝編(2003),群芳譜一女性的形象與才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劉鳳君(2002),美術考古學導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劉樺、金濤主編(2001),中國人物畫全集,北京:京華出版社。
    蔣英炬、楊愛國(2001),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
    蔡希勤(1995),中國墓葬文化,北京市:中國城市出版社。
    鄭岩(2002),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鄭樑生(2002),史學方法,臺北市:五南。
    冀東山(2006),神韻與輝煌 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鑑賞,西安:三秦出版社。
    錢伯成(1996),古文觀止,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錢穆(1995),國史大綱,臺北市:台灣商務。
    霍巍(1998),大禮安魂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臨胊縣博物館編(2002),北齊崔芬壁畫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薑義華等(1992),史學概論,臺北市:水牛。
    韓復智(1979) ,中國通史論文選,台北市 : 編者。
    簡松村(1991),漢代畫像磚之研究,臺北市:文淵出版社。
    羅世平、廖暘(2005),古代壁畫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羅宗真(2001),魏晉南北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
    羅宗真主編(2000),魏晉南北朝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
    羅華慶(2002),敦煌尊像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
    羅豐(1996),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
    羅豐(1996),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
    蘇瑩輝著(1984),敦煌繪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三、期刊與論文

    (一)學位論文

    朴暎淑(1982),從唐代人物畫看當時婦女的服飾,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貽安(2005),天上、人間、地府:漢代畫像石璧形裝飾及其相關意涵,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少萍(2004),唐代婦女妝飾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智(1994),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永才(1995),唐代女裝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金炫辰(1983),中國仕女畫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義斌(2004),六朝畫像磚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
    施秀貴(2004),兩漢人物畫像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中崙(1978),從唐代人物造型藝術看當時的社會,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士純(1998),唐代繪畫中婦女造形與審美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登順(2002),初唐皇室墓人物壁畫之研究-以七座長安城北之太子與公主墓為例,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
    劉博文撰(2006),中國肖像畫與人物畫的演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美術組碩士論文。
    鄭正慶(2002),中國人文藝術發展中人物繪畫與其筆墨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泰彙(1996),代敦煌壁畫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謝榮源(1990),唐宋山水繪畫中林木畫與樹木學關係之研究,台北: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豐黛(2004),胡風的流被對唐代婦女常服之影響,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
    羅紅芝(1993),唐代婦女服裝與現代應用設計,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倫(1999),由章懷太子墓壁畫探討初唐山水畫的發展,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期刊

    Mary H.Fong、張娟妮(2004),八世紀早期的唐墓壁畫,文博,第6期,頁28-33。
    于向東(2002),略說古代屏風與壁面上的屏風畫,設計藝術,第1期,頁72-73。
    于向東(2005),莫高窟屏風畫的起源探討,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66-69。
    于向東(2005),試論莫高窟屏風畫與敦煌變文的關系,東南文化,第4期,頁58-61。
    于溟(2006),唐代繪畫與對外交流,書畫藝術,第4期,頁33-34。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太原市金勝村第六號唐代壁畫墓,文物,第8期,頁19-22。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太原南郊金勝村唐墓,考古,第9期,頁473-47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8),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畫墓清理簡報,文物,第12期,頁50-5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頁4-4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83),太原市北齊婁叡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頁1-2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90),太原金勝村337號唐代壁畫墓,文物,第12期,頁11-1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90),太原南郊北齊壁畫墓,文物,第12期,頁1-10。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朐縣博物館(2002),山東臨朐北齊崔芬壁畫墓,文物,第4期,頁4-25。
    山東省博物館(1981),山東嘉祥英山一號墓隋墓清理簡報-隋代墓室壁畫的首次發現,文物,第4期,頁20-32。
    尹剛(2006),山西大同新發現的4座唐墓,文物,第4期,頁35-46。
    井曾利、王小蒙(1997),富平縣新發現的唐墓壁畫,考古與文物,第4期,頁8-11。
    天津歷史博物館考古隊薊縣文物保管所(1996),天津薊縣白馬泉晚唐墓,文物春秋,第4期,頁5-8。
    太原市考古研究所(2001),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文物,第1期, 頁27-51。
    孔桂梅、張小玲(2004),淺談乾陵壁畫的寫實特色,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S2期,頁220-222。
    巴家云、李軍(2000),關于搖錢樹起源及內涵的研究,中國錢幣,第4期,頁14-18。
    方孝廉、謝虎軍(1995),唐睿宗貴妃豆盧氏墓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頁37-51。
    方莉(2007),洛陽孟津朝陽送莊唐墓簡報,中原文物,第6期,頁10-16。
    方聞(2002),傳顧愷之「女史箴圖」與中國藝術史,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2期,頁1-34。
    王一菁、田立勤(2004),從婁睿墓壁畫談金戈鐵馬,文物世界,第1期,頁33-36。
    王仁波(1973),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題材的分析,考古,第6期,頁381-393。
    王仁波、何修齡、單暐(1984),陝西唐代壁畫之研究 上 ,文博,第1期,頁3-59。
    王仁波、何修齡、單暐(1984),陝西唐墓壁畫之研究 下 ,文博,第2期,頁44-55。
    王仁波、何修齡、單暐(1984),陝西唐墓壁畫之研究,文博,第1期,頁39-55。
    王天庥(2008),婁睿墓壁畫 再現簡易標美的北齊繪畫,中國文化遺產,第1期,頁62-65。
    王文浩(2005),洛陽關林大道唐墓(LNGM56)發掘簡報,中原文物,第6期,頁37-42。
    王文華(2004),鞏義鋁廠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第4期,頁15-18。
    王文華(2008),河南省儲備局四三一處國庫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第3期,頁14-22。
    王文華、汪旭(1997),鄭州市上街鋁廠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第3期,頁70-74。
    王立(2001),南亞樹木崇拜和佛經母題對于樹神傳說的觸媒,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頁106-110。
    王仲殊(1981),中國古代墓葬概說,考古,第5期,頁449-458。
    王守民(2008),魏晉墓室人物畫淺論,東南傳播,第2期,頁92-94。
    王志平(2003),中國古代畫像磚與畫像石述要,裝飾,第6期,頁40。
    王志高(2003),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大墓的時代及墓主身份的討論—兼論東晉時期的合葬墓,東南文化,第9期,頁43-52。
    王育龍(1989),西安南郊韋君夫人等墓葬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頁71-78。
    王明發( 2005),南朝模印拼嵌畫像磚的工藝特色與創新,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9-12。
    王明發(2005),南朝畫像磚的時代精神,東南文化,第6期,頁47-52。
    王明發(2005),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江蘇地方志,第5期,頁43-44。
    王芙蓉(2008),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對當時服飾的影響,文史春秋,第2期,頁59-61。
    王保仁、孫角云、郝紅星(2003),鞏義市食品廠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第4期,頁4-9。
    王彬(2004),唐墓壁畫中的婦女發飾〉 ,東南文化,第6期,頁83-90。
    王愛文、李勝軍(2007),中國古代「樹文化」概說,洛陽師范學院學報,第3期,頁53-55。
    王詩群(2005),隋唐時期壁畫的藝術風格與審美,民族藝術研究,第4期,頁23-26。
    王維坤(1996),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辨析,考古,第1期,頁65-74。
    王銀田、劉俊喜(2001),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槨壁畫,文物,第7期,頁40-51。
    王樂(2005),試論京津唐地區隋唐墓葬,中原文物,第6期,頁69-75。
    王曉莉(2003),永泰公主墓壁畫題材及藝術特色,文博,第5期,頁59-67。
    王曉毅(2001),竹林七賢考,歷史研究,第5期,頁90-99。
    王雙懷(2001),唐陵陪葬墓的分布特征,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期,頁67-68。
    王雙懷(2001),關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1期,頁63-66。
    北京市文物所(1991),北京豐城唐史思明墓,文物,第9期,頁28-39。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2),北京近年發現的幾座唐墓,文物,第9期,頁71-78。
    北京市海淀區文物管理所(1995),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唐墓,文物,第11期,頁45-53。
    古開弼(2002),中華民族的樹木圖騰與樹木崇拜,農業考古,第1期,頁136-153。
    司馬國紅(2004),洛陽市東明小區C5M1542唐墓,文物,第7期,頁55-66、75。
    史占揚(1999),四川古代搖錢樹及其一般性文化內涵,四川文物,第6期,頁26-31。
    史躍軍(2006),淺析敦煌壁畫與墓室壁畫的關系,美與時代,第10期,頁51-52。
    四川省博物館(1980),四川萬縣唐墓,考古學報,第4期,頁503-514。
    申秦雁(2001),唐墓壁畫製作方法研究,中日唐墓壁畫修復保護成果發表會,西安:陝西歷史博物館。
    申秦雁、楊效俊(2001),陝西唐墓壁畫研究綜述,唐墓壁畫研究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頁3-39。
    白紅芳、崔利民(2005),長治云步街唐墓,文物世界,第5期,頁35-38。
    白巍(2001),唐代墓室壁畫藝術風格初探,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89-98。
    白艷芳(1998),山西大同振華南街唐墓,文物,第11期,頁65-66。
    石瑜(2006),章懷太子墓室壁畫「儀衛圖」造型特點和用線分析,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8-10。
    石磊、閻毓民(2001),西安西郊棗園唐墓清理簡報,文博,第2期,頁3-27。
    吉村苣子著、王衞明譯(1983), 正倉院與唐文化圈,美術硏究,第4期,頁75-78。
    安崢地(1990),唐房陵大長公主墓清理簡報,文博,第1期,頁2-6。
    朱輝球(2006),「高士圖」的藝術特色,中國陶瓷,第7期,頁55-56。
    朱學武(1997),河北淶水唐墓清理簡報,文物春秋,第2期,頁21-26。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瑞昌市博物館(1999),江西瑞昌但橋唐墓清理簡報,南方文物,第3期,頁114-116。
    池小琴(1998),江西會昌西江鎮唐墓,南方文物,第3期,頁20-21。.
    池小琴(2001),江西會昌發現晚唐至五代墓葬,南方文物,第3期,頁7-9。
    艾素珊(2006),東漢時期的錢樹(下),民族藝術,第3期,頁90-101。
    艾素珊(2006),東漢時期的錢樹(上),民族藝術,第2期,頁69-76。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2),西安西北政法學院南校區34號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2期,頁50-65。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2),西安東郊唐溫綽、溫思暕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2期,頁37-49。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2),唐姚無坡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2期,頁79-81。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4),唐康文通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期,頁17-30。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5),西安北周涼州薩保史君墓發掘簡報,文物,第3期,頁4-33。
    西安市文管會(1991),西安西郊熱電廠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4期,頁50-95。
    何志國(2000),搖錢樹內涵溯源,中華文化論壇,第4期,頁28-33。
    何志國(2003),論漢魏時期民間藝術—搖錢樹,裝飾,第10期,頁46。
    何志國(2005),搖錢樹佛像與印度初期佛像的關系,美術研究,第2期,頁61-67。
    何志國(2007),論西南漢魏搖錢樹的格套與商品化及其背景—兼談巴蜀秦漢經商崇富傳統,西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頁9-15。
    何國良(1999),江西瑞昌唐代僧人墓,南方文物,第2期,頁8-9。
    余軍(2007),寧夏固原市南塬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頁31-42。
    余峰(2000),漢畫像磚藝術的形成,陶瓷研究,第2期,36-39。
    吳自立(1998),漢代畫像石、磚中的樹形圖案,文博,第5期,頁48-50。
    吳春(1994),西安秦川機械廠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4期,頁18-28。
    吳桂兵(2003),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大墓的形制、墓主及其他—兩晉偏室墓研究之一,東南文化,第9期,頁35-42。
    吳朝均(1994),巴中發現隋唐崖墓,四川文物,第2期,頁63-64。
    吳業恒、王文浩(2005),洛陽伊川大莊唐墓(M3)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頁47-51。
    吳業恒、張建文、李娟(2005),洛陽王城大道唐墓(IM2084)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頁52-61。
    吳藝娟(2007),福建泉州市河市鎮貞觀廿二年唐墓,四川文物,第1期,頁33-36。
    呂學明、吳炎亮(2007),遼寧朝陽隋唐時期磚構墓葬形制及演變,北方文物,第4期,頁32-39。
    孝感地區博物館、安陸縣博物館(1985),安陸王子山唐吳王妃楊氏墓,文物,第4期,頁83-93。
    宋馨(2002),北魏司馬金龍墓葬的重新評估,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1期,頁273-298。
    李小平(2005),江西新余唐墓清理簡報,南方文物,第2期,頁18-20。
    李宏昌(2002),河南新鄭清理一座唐墓,中原文物,第6期,頁3-17。
    李求是(1977),談章懷、懿德兩墓的形制等問題,文物,第7期,頁45-50。
    李征(1975),新疆阿斯塔那三座唐墓出土珍貴絹畫及文書等文物,文物,第10期,頁80-90。
    李怡(2002),西安地區唐墓壁畫中官員服飾探微,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頁75-80。
    李怡(2003),西安地區唐墓壁畫中衛士常服考辯,文博,第3期,頁61-64。
    李怡(2003),唐代士人的日常著裝,尋根,第3期,頁62-63。
    李怡(2003),唐代官員的袴褶服,西北美術,第2期,頁40-41。
    李明(2008),潼關稅村隋代壁畫墓石棺圖像試讀,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48-52。
    李波(2008),唐代敦煌壁畫供養人服飾與體型,敦煌研究,第1期,頁10-13。
    李采姣(2008),奢華與飄逸并存—論六朝服飾風格,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第3期,頁119-123。
    李星明(2007),唐代和五代墓室壁畫中的花鳥畫,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美術與設計版),第1期,頁51-56。
    李玲玲(1997),「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印壁畫簡論,東南文化,第4期,頁63-66。
    李若晴(2005),是否為南朝葬制及其起止年代—關于「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的兩個問題,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4期,頁102-107。
    李若晴(2006),升仙之路:試談「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的圖像內涵,美術學報,第1期,頁67-72。
    李恩瑋(2005),刑臺市邢鋼東生活區唐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第2期,頁46-50。
    李恩瑋(2008),河北邢臺中興西大街唐墓,文物,第1期,頁32-34。
    李梅田(2004),中原魏晉北朝墓葬文化的階段性,華夏考古,第1期,頁50-54。
    李梅田(2004),關中地區魏晉北朝墓葬文化因素分析,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64-69。
    李梅田(2005),北朝墓室畫像的區域性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頁75-103。
    李晶(2003),竹林七賢圖及圖外小議,文物世界,第5期,頁53-55。
    李菁(1998),宋代金石學的緣起與演進,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頁63-68。
    李菁(1998),宋代金石學的緣起與演進,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頁63-68。
    李新全(1997),朝陽市朝陽大街唐墓清理報告,遼海文物學刊,第1期,頁19-23。
    李新全(1997),朝陽雙塔區唐墓,文物,第11期,頁51-56。
    李新威(1998),蔚縣發現三座唐墓,文物春秋,第1期,頁8-10。
    李榮梅、曲燕(2003),漢代畫像石的構圖藝術,南都學壇,第5期,頁18-19。
    李榮華(2003),江西新余東漢窯爐、東漢至隋唐墓葬清理簡報,南方文物,第2期,頁48-53。
    李懷順(2008),地下的精彩世界—甘肅古代墓室磚畫藝術擷英,美術研究,第3期,頁65-68。
    杜元(2002),早期山水畫與敦煌壁畫中的樹木描寫,敦煌學輯刊,第2期,頁93-98。
    沈小敏(2006),新鄭市鄭韓故城內近年發現的幾座唐墓,中原文物,第1期,頁6-11。
    汪小洋(2004),漢畫像石中射鳥圖像的宗教認識,上饒師范學院學報,第4期,頁17-21。
    肖健一(2006),西安市南郊馬騰空唐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第3期,頁37-49。
    邢富華(2002),洛陽楊文村唐墓C5M1045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6期,頁18-20。
    周克林(1998),搖錢樹為早期道教遺物說質疑,四川文物,第4期,頁15-22。
    周明(1994),陜西關中唐十八陵陵寢建筑形制初探,文博,第1期,頁64-77。
    周軍、郝紅星、于宏偉(1995),鄭州地區發現的幾座唐墓,文物,第5期,頁23-39。
    周靜(1998),兩漢時期的西王母信仰,四川文物, ,第6期,頁14-19。
    尚巧云(2008),洛陽龍門張溝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4期,頁42-50。
    明堂山考古隊(1981),臨安縣唐水邱氏墓發掘簡報,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北京:文物出版社,頁94-104。
    林樹中(1977),江蘇丹陽南齊陵墓磚印壁畫探討,文物,第1期,頁64-73。
    林樹中(2005),再談南朝墓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藝術探索,第1期,頁11-23。
    武翔(1997),江蘇六朝畫像磚研究,東南文化,第1期,頁72-96。
    武瑋(2006),略談唐代墓葬中的道教因素,文物春秋,第3期,頁5-9。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處、安國市文物管理所(2001),河北省安國市梨園唐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第3期,頁27-35。
    祁金剛、姚晶華(2003),武漢江夏流芳唐墓清理發掘簡報,江漢考古,第4期,頁14-17。
    邱永生(2007),江蘇徐州花馬莊隋唐墓地一號墓、四號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第2期,頁34-38。
    邱登成(1994),漢代搖錢樹與漢墓仙化主題,四川文物,第5期,頁20-25。.
    邱鴻霖(2005),考古學的墓葬研究-墓葬現象的表徵與文化屬性,歷史月刊,第12期,頁1-30。
    金維諾(1997),墓室壁畫在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美術研究,第2期,頁38-42。
    金維諾(2004),從遼博藏畫試談唐代仕女畫的成就,中國書畫,第10期,頁64-65。
    長武縣博物館(2004),陝西長武郭村唐墓,文物,第2期,頁40-53。
    侯林(2001),淺析壁畫與裝飾畫,裝飾,第6期,頁49-50。
    侯林輝,淺說屏風沿革史與今后發展前景,中國生漆,1996:00,頁39-43。
    侯波,唐墓花鳥題材壁畫試析,四川文物,2003,第1期,頁38-42。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徐水縣文物管理所,河北徐水沿公村晚唐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01,第4期,頁36-37。
    南京博物院(1960),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及其磚刻壁畫,文物,第8期,頁37-42。
    南京博物院(1974),江蘇丹陽胡橋南朝大墓及磚刻壁畫,文物,第2期,頁44-56。
    南京博物院(1980),江蘇丹陽縣胡橋、建山兩座南朝墓葬,文物,第2期,頁1-17。
    南京博物院(1980),試談「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印壁畫問題,文物,第2期,頁18-23。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0),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及其磚刻壁畫,文物,第8期,頁37-42。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郵電學校北朝、唐墓清理簡報,文博,2001,第3期,頁3-16。
    姚義斌(2004),試論六朝繪畫對畫像磚的影響,東南文化,第3期,頁47-49。
    昭陵文物管理所(1977),唐越王李貞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頁41-49。
    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唐尉遲敬德墓發掘簡報,文物,第5期,頁20-25。
    昭陵博物館(1988),唐安元壽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2期,頁37-49。
    昭陵博物館(1988),唐昭陵長樂公主墓,文博,第3期,頁10-30。
    昭陵博物館(1989),唐李承乾墓發掘簡報,文博,第3期,頁17-21。
    昭陵博物館(1989),唐昭陵段蕳璧墓清理簡報,文博,第6期,頁3-12。
    昭陵博物館(2000),唐昭陵李勳墓(徐懋公)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3-14。
    昭陵博物館編(2000),唐昭陵李勣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3-14。
    柳涵(1959),鄧縣畫像磚墓的時代和研究,考古,第5期,頁255-263。
    段萍(2007),唐墓壁畫保存現狀及保護修復方法,中國文物科學研究,第4期,頁56-59。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1998),洛陽北郊清理的一座晚唐墓,考古與文物,第6期,頁20-22。.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5),唐崔元略夫婦合葬墓,文物,第2期,頁52-61。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2007),洛陽唐盧照已墓發掘簡報,文物,第6期,頁4-8。
    紀曉建(2006),「楚辭」與「山海經」山水樹木神話之互證,理論月刊,第11期,頁118-120。
    胡小寶(2007),洛陽龍康小區唐墓(C7M1724)發掘簡報,文物,第4期,頁27-31。
    胡小寶(2007),洛陽龍康小區唐墓(C7M2151)發掘簡報,文物,第4期,頁32-37。
    胡松梅、閻毓民(2003),西安北郊晉唐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6期,頁16-25。
    胡俊(2007),(南朝)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何以無竹?,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美術與設計版),第3期,頁129-131。
    胡煥英(2003),三門峽三里橋村11號唐墓,中原文物,第3期,頁7-16。
    胡雋秋(2001),吐魯番出土唐代「弈棋仕女圖」的服飾藝術,藝術導刊,第1期,頁25-29。
    胡德生(1998),中國古代的屏風,尋根,第1期,頁18-21。
    苑曉光(1997),河北文安縣西關唐墓清理簡報,文物春秋,第3期,頁 37-40。
    郎保利、劉耀中( 2004),山西襄垣唐代浩氏家族墓,文物,第10期,頁18-35。
    郎保利、劉耀中(2004),山西襄垣唐代李石夫婦合葬墓,文物,第10期,頁49-60。
    韋正(1994),簡論西晉時期的南北士族墓葬,東南文化,第4期,頁59-74。
    韋正(2005),地下的名士圖-論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墓室壁畫的性質,藝術考古,第3期,頁89-98。
    韋正(2005),南京西善橋宮山「竹林七賢」壁畫墓的時代,文物,第4期,頁75-87。
    倪潤安(2008),北周墓葬的地下空間與設施,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頁60-79。
    唐仲明(2000),試論北朝墓室壁畫的內容與布局特征,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頁34-39。
    唐際根(2003),墓葬研究與中國文明探源,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13-14。
    孫大倫(2005),漢墓壁畫色彩及設色法概說,文博,第6期,頁32-37。
    孫志虹(2004),從陜西富平唐墓山水屏風畫談起,文博,第6期,頁48-53。
    孫東衛(1987),昭陵發現陪葬宮人墓,文物,第1期,頁83-95。
    孫秉根(1986),西安隋唐墓的形制,收入於中國考古學研究編委會編,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鼎先生考古五十年紀念論文集(二),北京:科學出版社,頁151-190。
    孫福喜(2004),西安南郊唐墓(M31)發掘簡報,文物,第1期,頁31-61。
    孫福喜、王久剛(2004),西安市南郊茅坡村發現一座唐墓,文物,第9期,頁56-63。
    孫機(1984),唐代仕女服飾,文物,第4期,頁57-69。
    孫機(1996),唐李壽石槨線刻「侍女圖」、「樂舞圖」散記 上,文物,第5期,頁33-49。
    孫機(1996),唐李壽墓石槨線刻「侍女圖」、「樂舞圖」散記 下,文物,第6期,頁56-68。
    孫鐵山、徐雍初(2001),西安西郊熱電廠二號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8-14。
    孫鐵山、張海云(2001),西安硫酸廠唐墓發掘簡報,文博,第5期,頁9-23。
    宮大中(1984),邙洛北魏孝子畫像石棺考釋,中原文物,:2,頁48-52。
    徐殿魁(1989),洛陽地區隋唐墓的分期,考古學報,第3期,頁275-304。
    徐濤(2001),呂村唐墓壁畫與水墨山水的起源,文博,第1期,頁53-57。
    晏新志(2004),大唐文明之花 唐代婦女服飾文化,文博,第1期,頁80-87。
    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市文管會(1979),浙江臨安晚唐錢寬墓出土天文圖集官字款白瓷,文物,第12期,頁518-22。
    秦秋紅、張慧(2005),潞城羌城唐墓,文物世界,第5期,頁42-43。
    郝紅星(2006),河南鞏義市老城磚廠唐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第1期,頁24-29。
    郝紅星、于宏偉(1999),鄭州西郊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2期,頁28-34。
    酒井敦子、李靜杰(2003),南北朝時期的植物云氣紋樣,敦煌研究,第2期,頁20-28。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6),西安西郊唐墓清理記,考古通訊,第6期,頁47-50。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8),西安南郊龐留村的唐墓,文物參考資料,第10期,頁40-43。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西安羊頭鎮唐李爽墓的發掘,文物,第3期,頁43-53。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長安縣南里王村韋洞墓發掘記,文物,第8期,8-18頁。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1),懂關吊橋漢代楊氏墓群發掘簡記,文物,第1期,頁56-66。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4),唐永泰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期,頁71-94。
    陝西省文管會、昭陵文管所(1977),唐臨川公主墓出土的墓誌和詔書,文物,第10期,頁50-59。
    陝西省考古所唐墓工作組(1960),西安東郊唐蘇思勒墓清理簡報,考古,第1期,頁30-36。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2),唐高力士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6期,頁21-32。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2003),西安北郊晉唐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6期,頁3-17。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2003),唐長安南郊韋慎名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6期,頁26-39。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涇陽縣文管會(1992),唐張仲晖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1期,頁29-32。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歷史博物館、昭陵博物館(1997),唐昭陵新城長公主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3-24。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蒲城縣文體廣電局(1999),唐惠莊太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3-22。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隊(2001),鳳翔鐵豐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15-18。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寶中鐵路考古隊(1999),陝西隴縣店子村漢唐墓葬,考古與文物,第4期,頁3-29。
    陝西省博物館、文管會(1974),唐李壽墓壁畫試探,文物,第9期,頁71-88。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1972),唐章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頁13-19。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1972),唐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頁26-31。
    陝西省博物館、禮泉縣文教局唐墓發掘組(1972),唐鄭仁泰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頁33-41。
    馬志軍、張建林(2002),西安西郊陜棉十廠唐壁畫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1期,頁16-36。
    馬金花(2005),山西唐代墓葬壁畫藝術,文物春秋,第2期,頁16-19。
    馬得志、張正齡(1985),西安郊區三個唐墓的發掘簡報,考古通訊,第1期,頁42-52。
    馬曉風(2008),簡論宋代金石學的興起與發展,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1期,頁76-81。
    高文、王建緯(2000),搖錢樹和搖錢樹座考,中國錢幣,第4期,頁10-13。
    高仲達(1980),唐嗣濮王李欣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第4期,頁91-92。
    高金玉(2008),也談「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藝術探索,第4期,頁43-44。
    高春鴻(2002),昭陵唐墓壁畫,文物世界,第1期,頁40-42。
    高春鴻(2003),唐昭陵韋貴妃墓壁畫作者探討,文物世界,第3期,頁40-42。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范孟容墓發掘簡報(2005),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18-28。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延安地區文管會、甘泉縣文管所(1995),西延鐵路甘泉段漢唐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第3期,頁19-35。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蒲城縣文體廣電局(1999),唐惠莊太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5-22。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隊(2001),鳳翔鐵豐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15-18。
    陜西省博物館(1974),唐李壽墓發掘簡報,文物,第9期,頁71-87。
    陜西省博物館唐墓發掘小組(1972),唐鄭仁泰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頁33-58。
    乾旭、高嶸(2004),有形的史詩—大唐墓室壁畫,文博,第2期,頁00-00。
    偃師商城博物館(1999),偃師縣溝口頭磚廠唐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頁7-14。
    宿白(1989),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佈局和內容,考古學報,第2期,頁137-154。
    宿白(1995),西安地區的唐墓形制,文物,第12期,頁41-50。
    常書鴻(1958),漫談古代壁畫技術,文物,第11期,頁10-9。
    張正齡(1957),西安韓森寨唐墓清理記,考古通訊,第5期,頁58-59。
    張民生(1988),陝西戶縣西坡村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34-36。
    張永昇(2006),試論唐代帝陵陪葬墓盛衰原因,人文與社會學報,第7期,頁279-293。
    張全民(2003),唐嚴州刺史華文弘夫婦合葬墓,文博,第6期,頁3-12。
    張合榮(1995),漢墓壁畫的布局、內容和風格,華夏考古,第2期,頁85-91。
    張松林(1998),河南省鞏義市孝西村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1期,頁37-50。
    張松林(1998),河南省鞏義市芝田兩座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1期,頁51-64。
    張建林(1998),唐墓壁畫中的屏風畫,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頁720-729。
    張建林、劉阿妮(2001),關中唐墓壁畫殘片分析,文博,第3期,頁37-41。
    張春媚、劉習祥、趙爭鳴( 2004),河南新鄉市唐代墓葬發掘報告,華夏考古,第3期,頁3-12。
    張洪波(1996),試述朝陽唐墓形制及其相關問題,遼海文物學刊,第1期,頁98-103。
    張洪波、賈宗梁(1994),遼寧朝陽五座唐墓,北方文物,第3期,頁42-46。
    張茂華(2002),“搖錢樹”的定名、起源和類型問題探討,四川文物,第1期,頁25-29。
    張海雲、廖彩梁、張銘惠(1986),西安市西郊曹家堡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22-26。
    張國剛(2001),二十世紀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第2期,頁148-170。
    張涵語(2003),中國古代明器「搖錢樹」淺探,飾,第1期,頁12-16。
    張喜群(2001),唐墓壁畫顔料的分析與研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八輯,西安:三秦出版社,頁182-187。
    張童心(1997),唐薛儆墓發掘簡報,文物世界,第3期,頁3-13。
    張道森、吳偉強(2001),安陽唐代墓室壁畫初探,美術研究,第2期,頁26-28。
    張德祥(1995),中國古代屏風源流,收藏家,第3期,頁34-37。
    張慶捷(2003),虞弘墓石槨圖像整理散記,藝術史研究,第5期,頁199-222。
    張慶捷、劉耀中(2004),山西襄垣唐墓(2003 M1),文物,第10期,頁36-48。
    張燕(1999),漢畫像磚石的文化背景與審美個性,美術研究,第3期,頁69-72。
    張穎(2003),唐詩中女性服裝和化妝美初探,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1期,頁22-25。
    張鵬(1993),鄧縣彩色畫像磚墓淺析,美術研究,第2期,頁00-00。
    張麗(2005),北魏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研究,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12-16。
    曹文柱、李傳軍(2002),二十世紀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歷史研究,第5期,頁142-165。
    曹院生(2006),談「樹」的文化功能—顧愷之「洛神賦」與磚畫「竹林七賢」中「樹」的比較,東南文化,第2期,頁83-86。
    梅曉云(2000),文學中神圣植物意象的比較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51-55。
    畢波(2006),虞弘墓所謂「夫妻宴飲圖」辨析,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頁66-83。
    符炫(2006),湖南岳陽桃花山唐墓,文物,第11期,頁49-60。
    許寶哲(2005),中國墓室壁畫發展脈絡淺見,文物世界,第3期,頁47-50。
    貫安志、王學理(1985),唐司馬容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1期,頁44-49。
    逢成華(2006),北朝「褒衣博帶」裝束淵源考辨,學術交流,第4期,頁180-184。
    郭太原(1998),河北古墓葬壁畫的保護與利用,文物春秋,第1期,頁65-68。
    郭永利(2008),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宴飲、出行圖的類型及其演變,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81-86。
    郭建設(2007),南京「竹林七賢」壁畫與焦作「竹林七賢」遺跡,中國書畫,第11期,頁68-71。
    郭洪濤(2002),唐恭陵哀皇后墓部分出土文物,考古與文物,第4期,頁9-18。
    郭珂(2004),洛陽漢墓的壁畫藝術,文藝研究,第5期,頁156-157。
    陳云洪(2003),成都西郊西窯村唐宋墓葬發掘簡報,東南文化,第7期,頁32-39。
    陳安利、馬詠鍾(1991),西安王家墳唐代唐安公主墓,文物,第9期,頁16-27。
    陳江風(2002),漢畫像反映墓主生前生活說辨析,南都學壇,第2期,頁1-4。
    陳西平、宋明爽(2003),樹木崇拜與民俗文化,山東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4期,頁69-72。
    陳國英(1981),西安東郊三座唐墓清理記,考古與文物,第2期,頁25-31。
    陳國慶(2002),梁啟超對史學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唐都學刊,第1期,頁66-69。
    陳群(2003),魏晉南北朝的生死觀,淮陰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503-508。
    陳葆真(2005),傳世〈洛神賦〉故事畫的表現類型與風格系譜,故宮學術季刊,第1期,頁175-224。
    陳綠壽(2005),論敦煌隋唐時期壁畫,裝飾,第2期,頁40-41。
    陳穎川(2004),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澳門雜誌,第4期,頁90-99。
    陳霞(2002),唐代的屏鳳-兼談吐魯番出土的屏風畫,西域研究,第2期,頁86-93。
    陶思炎(1994),魂瓶、錢樹與釋道融合,學術月刊,第5期,頁99-103。
    傅喜年(1986),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構造和所反映的地上宮室,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322-343。
    傅熹年(1998),中國古代的建筑畫,文物,第3期,頁75-94。
    單國強(1995),古代仕女畫概論,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期,頁31-45。
    喬登云(2004),河北雞澤縣唐代墓葬發掘簡報,文物春秋,第6期,頁103-113。
    喬登云、張鳳英、王永軍(2004),邯鄲城區唐代墓群發掘簡報,文物春秋,第6期,頁85-102。
    富平縣文化館、陝西省博物館、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1977),唐李鳳墓發掘簡報,考古,第5期,頁313-326。
    揚之水(2005),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發微,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頁34-45。
    曾曉敏(2001),鄭州古滎師家河唐墓清理簡報,華夏考古,第3期,頁18-20。
    焦杰(1999),仙女下凡-寄託唐代男子理想的文化現象,歷史月刊,第4期,頁122-126。
    焦杰(2000),從唐墓志看唐代婦女與佛教的關系,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95-99。
    程義(2006),李壽墓壁畫的內容、布局及其淵源—兼論唐代早期壁畫風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6期,頁93-97。
    街順寶(2001),少數民族的宇宙樹和生命樹,今日民族,第7期,頁48-51。
    賀云翱、路侃(2006),南京發現南朝「明堂」磚及其學術意義初探,東南文化,第4期,頁34-40。
    賀西林,東漢錢樹的圖像及意義—兼論秦漢神仙思想的發展、流變,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第3期,頁20-31。
    雲翔(1984),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中「日本使節」質疑,考古,第12期,頁00-00。
    馮修齊(1995),桑間野合,畫像磚考釋,四川文物,第3期,頁60-62。
    馮恩學(1998),談三星堆出土神樹的性質,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頁92-94。
    黃士純(2003),日本正倉院藏鳥毛立女屏風下,歷史文物,第12期,頁49-59。
    黃士純(2003),日本正倉院藏鳥毛立女屏風上,歷史文物,第11期,頁63-77。
    黃吉軍(1996),洛陽兩漢壁畫墓簡說,中原文物,第2期,頁87-90。
    黃州市博物館(1997),黃州市王家坊唐墓的清理,江漢考古,第2期,頁14-17。
    黃利平(1996),說唐墓壁畫的史料價值,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三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頁185-187、189。
    黃苗子(1978),唐墓壁畫瑣談,文物,第6期,頁77-76。
    黃展岳(1981),中國西安、洛陽漢唐陵墓的調查與發掘,考古,第6期,頁531-538。
    黃培杰(2003),試論唐代女性形象的「開放」與「觀玩」,藝術百家,第1期,頁108-110。
    黃景略(1996),中國古代墓葬壁畫的縮影,文物,第9期,頁67-68。
    黃雅峰(1994),南陽漢畫像磚石動物題材的藝術構成,美術研究,第2期,頁10-15。
    黃劍華(2001),古代蜀人的通天神樹,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頁72-80。
    黃劍華(2006),試論漢代畫像墓葬的分布區域,河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5-1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1972),吐魯番縣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簡報,文物,第1期,頁8-2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1973),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頁7-27。
    楊云鴻(1997),唐乾陵陪葬墓壁畫藝術,文史雜志,第1期,頁20-21。
    楊文宗(1996),古代壁畫加固工藝,文博,第1期,頁99-100。
    楊古城、曹厚德(1996),罕見的磚雕屏風,浙江工藝美術,第2期,頁48。
    楊池(1984),東魏茹茹公主墓壁畫試探,文物,第4期,頁10-15。
    楊孝鴻(1995),漢代羽化意志及其墓葬圖像構造,四川文物,第4期,頁23-29。
    楊泓(1999),談中國漢唐之間葬俗的演變,文物,第10期,頁60-68。
    楊桂梅(1995),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唐墓,文物,第11期,頁45-53。
    楊海勇(2006),蔚縣發現唐代墓葬,文物春秋,第3期,頁26-28。
    楊愛國(1997),山東地區古代墓室建筑裝飾,東南文化,第4期,頁48-55。
    楊瑾(2008),南朝墓壁畫上的羽人和神仙形象,四川文物,第2期,頁73-77。
    葉蕤、嚴薇(2008),談裝飾材料對壁畫造型的影響,雕塑,第4期,頁66-67。
    解峰、馬先登(1998),唐契苾明墓發掘記,文博,第5期,頁11-15。
    賈雯鶴(2004),蜀人的圣樹崇拜:從烏木到建木,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頁27-32。
    賈曉(2007),蔚縣一中唐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第2期,頁40-47。
    鄒清泉(2006),「子貴母死」與北魏中晚期孝風驟盛及孝子圖的刻畫,文藝研究,第10期,頁131-138。
    雍城考古隊(1989),陝西鳳翔縣南郊唐墓群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5期,頁48-70。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1985),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1期,頁1-20。
    榮艷(2007),淺談漢代畫像磚畫像石的構圖與裝飾,藝術與設計 (理論),第8期,頁192-194。
    磁縣文化館(1979),河北磁縣北齊高潤墓,考古,第3期,頁235-243。
    磁縣博物館(1984),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第4期,頁1-15。
    翟戰勝、張沛心(2000),關于唐墓壁畫館的建設構想,中國博物館,第4期,頁42-45。
    臧麗娜( 2003),論南北朝墓室畫像磚與畫像石的藝術思想,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56-59。
    蒲慕州(1999),從墓葬形制的變化看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轉變,歷史月刊,第8期,頁74-78。
    褚衛紅(2006),洛陽關林大道徐屯東段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11期,頁33-47。
    赫俊紅(1999),中國早期繪畫題材和構圖的變化,中原文物,第2期,頁68-74。
    趙力光、王九剛(1989),長安縣南裏王村唐墓壁畫,文博,第4期,頁3-9。
    趙秀榮(1997),莫高窟晚唐龕內屏風畫的題材內容,敦煌研究,第1期,頁6-26。
    趙青蘭(1994),莫高窟吐蕃時期洞窟龕內屏風畫研究,敦煌研究,第3期,頁49-61。
    趙超(2000),從南京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賢壁畫談開去,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頁4-10。
    趙超(2003),樹下老人與唐代的屏風式墓中壁畫,文物,第2期,頁69-81。
    趙愛玉(2008),福建武夷山市發現唐墓,文物,第6期,頁69-72。
    趙會軍(1984),河南唐墓概說,中原文物,第4期,頁84-86。
    趙殿增、袁曙光(2001),從神樹到錢樹-兼談樹崇拜觀念的發展與演變,四川文物,第3期,頁3-12。
    雒長安(1997),唐墓壁畫的發掘與保護,文博,第2期,頁47-49。
    雒長安(1998),洞窟壁畫與墓葬壁畫,文博,第5期,頁57-60。
    雒長安(1999),唐墓壁畫鑒賞,文博,第2期,頁14-21。
    齊東方(1990),試論西安地區唐代墓葬的等級制度,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頁286-310。
    齊東方(1998),唐墓壁畫中的金銀器圖像,文博,第6期,頁66-69。
    劉不朽(2000),太陽神樹之嬗變:從扶桑諸神到搖錢樹,中國三峽建設,第6期,頁44-48。
    劉太雷(2006),南陽漢畫像石構圖形式考,美術,第12期,頁130-131。
    劉心明(2004),略論金石學興起于宋代的原因,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121-122。
    劉向陽(1995),盛唐風貌留華章—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瑣談,故宮文物月刊,第8期,頁22-29。
    劉克(2004),漢代車騎出行羽化 升仙畫像石葬俗論略,文博,第5期,頁50-55。
    劉呆運(2006),西安紫薇田園都市工地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1期,頁00-00。
    劉芳如(1988),中國仕女畫之美,故宮文物月刊,第5期,頁20-35。
    劉雨茂、朱章義(1999),四川地區唐代磚室墓分期研究初論,四川文物,第3期,頁47-56。
    劉俊喜、高峰(2001),大同市南關唐墓,文物,第7期,頁52-57。
    劉勇、趙樹文(1998),河北邯鄲南呂固唐代墓葬發掘簡報,文物春秋,第1期,頁5-7、14。
    劉彥鋒(2007),滎陽后王莊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第6期,頁17-21。
    劉彥鋒、陳萍、趙蘭(2000),鄭州唐丁徹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第4期,頁48-53。
    劉海文(2008),河北宣化紀年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頁23-48。
    劉尊志(2004),徐州市奎山、馱籃山唐代墓葬發掘簡報,東南文化,第4期,頁12-17。
    劉道廣、姜青蕾(2004),論漢畫構圖的歷史影響,東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73-77。
    劉曉華(2001),梁啟超歷史研究的「客觀研究法」,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4期,頁23-26。
    劉隨群,唐崇陵調查簡報,文博,1997,第4期,頁11-15。
    劉靜平(2005),太原市郊北齊墓壁畫與北齊繪畫藝術成就,文物世界,第1期,頁65-68。
    劉雙智(2004),陜西長武郭村唐墓,文物,第2期,頁40-53。
    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華南師範學院歷史系(1961),唐代張九齡墓發掘簡報,文物,第6期,頁45-49。
    慕鵬(2007),淺淡洛陽唐代唐、崔二孺人墓室壁畫藝術,洛陽大學學報,第1期,頁91-93。
    樊英峰(1998),李重潤墓石槨線刻宮女圖,文博,第6期,頁70-71。
    樊英峰(2003),乾陵唐墓壁畫的歷史價值,文博,第1期,頁51-56。
    樊書海、張志中(1994),河北臨城西瓷窯溝發現隋唐墓,文物春秋,第3期,頁5-7、14。
    樊溫泉(2005),鄭韓故城新鄭市二中唐墓,江漢考古,第3期,頁32-37。
    滕福海(2002),「竹林七賢」稱名依托佛書說質疑,溫州師范學院學報,第2期,頁20-23。
    諸葛鎧(2007),「忍冬紋」與「生命之樹」,民族藝術,第2期,頁90-99。
    鄭同修(1997),漢畫像中“長青樹”類刻畫與漢代社祭,東南文化,第4期,頁56-62。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1998),鞏義市鋁廠唐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第4期,頁1-6。
    鄭良勤(2006),中國古代壁畫傳播形式及其興衰探因,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65-169。
    鄭岩(2005),關于墓葬壁畫起源問題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園漢墓為中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頁56-74。
    鄧幫云(2008),釋「禁」—兼談樹木的生殖崇拜,西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50-52。
    鞏啟明(1998),唐永康陵調查記,文博,第5期,頁3-7。
    鞏啟明、王保東、李江紅(2003),唐章陵調查簡報,文博,第3期,頁3-16。
    魯力(2000),也談國寶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東南文化,第6期,頁62-63。
    盧紅月(2006),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畫紅色系列的研究,榮寶齋,第5期,頁90-99。
    衡云花(2005),河南新鄭市摩托城唐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第4期,頁48-59。
    衡云花、毛杰英,河南三門峽市印染廠唐墓清理簡報,華夏考古,2002,第1期,頁12-17。
    衡水市文物管理處(2004),河北衡水匯龍中學漢唐墓葬發掘簡報,文物春秋,第2期,頁50-54。
    賴斯清(1994),江西贛縣梅林唐墓清理簡報,南方文物,第4期,頁10-11。
    閻秀芝(1995),漢代的畫像石與畫像磚,華夏文化,第5期,頁31-32。
    閻續瑞(2003),試論魏晉文人生死觀,學海,第4期,頁153-157。
    霍宏偉(2006),洛陽北郊唐墓,文物,第3期,頁58-61。
    霍秀峰(1997),敦煌唐代壁畫中的卷草紋飾,敦煌研究,第3期,頁95-101。
    霍巍(2005),四川漢代神話圖像中的象征意義—淺析陶搖錢樹座與陶燈臺,華夏考古,第2期,頁86-96。
    龍紅(2008),中國早期佛教傳播路線與搖錢樹佛像—大足石刻藝術的歷史成因探析,青海社會科學,第3期,頁104-107。
    臨潼縣博物館(1989),臨潼關山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24-96。
    薛紅艷(2000),「搖錢樹」:從墓室走向人間,尋根,第5期,頁29-35。
    襄樊市文物管理處(1986),襄陽賈家沖畫像磚墓,江漢考古,第1期,頁16-39。
    襄樊市考古隊(1999),襄樊高新區黃家村唐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第4期,頁90-92。
    謝寶富(1997),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研究,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61-66。
    韓小囡(2005),北朝墓壁畫淵源探討,東岳論叢,第4期,頁120-123。
    韓小囡(2005),論北朝墓壁畫的藝術風格,中原文物,第3期,頁54-62。
    韓長松(2008),河南焦作博愛聶村唐墓發掘報告,文博,第3期,頁3-17。
    韓保全(1997),西安唐金鄉縣主墓清理簡報,文物,第1期,頁4-19。
    韓格平(2003),竹林七賢名義考辨,文學遺產,第2期,頁25-31。
    韓釗(1999),中國唐壁畫墓和日本古代壁畫墓的比較研究,考古與文物,第6期,頁72-92。
    韓釗(1999),古代壁畫的顏料和壁土,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92-96。
    鮮明(1998),再論早期道教遺物搖錢樹,四川文物,第4期,頁29-33。
    簡•詹姆斯、賀西林(1997),漢代西王母的圖像志研究 下,美術研究,第3期,頁75-79。
    簡•詹姆斯、賀西林(1997),漢代西王母的圖像志研究 上,美術研究,第2期,頁43-48。
    魏學梅、趙潤華(2004),乾陵永泰、章懷、懿德三座陪葬墓壁畫淺析,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頁38-42。
    龐雅妮(2001),西安地區唐紀年墓婦女發髻研究,文博,第1期,頁26-31。
    羅世平(2004),埋藏的繪畫史—中國墓室壁畫的發現和研究綜述,美術研究,第4期,頁68-72。
    關天相(1981),英山一號隋墓壁畫及其在繪畫史上的地位,文物,第4期,頁10-9。
    寶雞市考古隊(1994),歧山鄭家村唐元帥獎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48-55。
    寶雞市考古隊(1995),千陽坡頭唐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頁36-39。
    蘇瑩輝(2000),樹立形象的歷史─敦煌壁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之地位,敦煌研究,第2期,頁87-90。
    鐘治(2002),三臺縣牌坊埡唐代崖墓清理簡報,四川文物,第2期,頁11-14。
    黨煥英(1996),唐代男女服飾及女妝概述,文博,第2期,頁31-45。
    顧萬發(2000),鄭州市區兩座唐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第4期,頁54-57、82。
    權奎山,試析南方發現的唐代壁畫,南方文物,1992,第4期,52-68。

    四、外文資料

    東野治之(1976),伝トルファン出土樹下美人図について,仏教芸術,第7期,頁53-64。
    源豊宗(1973),正倉院樹下美人図の源流,日本美術工芸,第3期,頁19-26。
    久野 健(1965),樹下美人,國文學解釋鑑賞,第8期,頁23-28。
    町田章(1987),古代東アジアの裝飾墓,日本京都市:同朋舍。
    京都国立博物館編(2003),特別展覧会金色のかざり:金属工芸にみる日本美,日本京都市:京都国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1999),平成館開館紀念特別展金と銀:かがやき日本美 術,日本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
    後藤四郎 編集(1978),天平 美術:正倉院,東京都:學習研究社。
    森豐(1974),樹下美人圖考,東京:六興出版。
    森豐(1982),シルクロ-ドの化粧史,東京都:六興出版。
    森豐(1982),壁畫の美女,東京都:六興出版。
    森豐(1982),樹下美人圖考,東京都:六興出版。
    森豐(1982),樹木 生命 信仰,東京都:六興出版。
    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編(1989),唐墓壁畫集錦,日本群馬縣高崎市: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
    齋藤忠(1989),壁畫古墳の系譜,日本東京:學生社。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