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建廷
論文名稱: 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
指導教授: 謝伸裕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體適能運動計畫身體組成
英文關鍵詞: physical fitness, exercise program, body composi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8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探討八週三種不同運動訓練(肌力訓練、有氧訓練及有氧+肌力訓練)介入對體重控制班學生,體適能的影響。方法:以體重肥胖的國中男學生40人為受試者,年齡為13.74 ± 0.26歲,身高為158.14 ± 5.96公分,體重為67.50 ± 6.97公斤。依BMI值大小排列配對後,隨機分派至實驗組三組、對照組,各組人數各為10人。實驗組每週接受四天,每天45分鐘的不同運動訓練,對照組不接受任何運動訓練,但四組受試者均接受飲食控制課程宣導。前、後測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檢定。結果:體適能1600公尺跑走部份,三組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坐姿體前彎部分,肌力訓練組優於有氧訓練組,其他項目在各組之間則無任何差異。身體組成:在肌肉質量及去脂體重上,肌力訓練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其他二組實驗組的進步則未優於對照組。另外,在身體脂肪上,三組實驗組比對照組有明顯的減少。結論:八週的不同運動訓練介入後,對體重控制班學生在心肺功能及身體組成,都有明顯的改善。尤其,肌力訓練在全身肌肉質量及去脂質量的提升有正面的助益。因此,在鼓勵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學生平常多從事各項運動時,尤其應該在運動計畫中加入肌力訓練。

    Purpose: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3 different 8-week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s(strength training, aerobic training, and combined strength and aerobic training)on physical fitness in 40 overweight mal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e 13.74 ± 0.26 years, height 158.14 ± 5.96 cm, weight 67.50 ± 6.97 kg). Method: Based on their body mass index (BMI),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on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10 students.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participated in a 45-min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4 days a week. All groups were required to take part in diet control workshops. All data collected at pre-test and post-test were analyzed by one way ANCOVA. Results: After 8 weeks, all experimental group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1600 meter run/walk test. The strength training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all other groups on the sit-and-reach tes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on the other physical fitness tests. In muscle mass and lean body mass, the strength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ut not the other 2 experimental groups. Moreover, the body fat mass of all experimental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fter 8 weeks of different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s, the students in the weight control program had great improvement not only in cardiovascular fitness but also in body composition, with strength training having the most positive effect on muscle mass and lean body mass. Therefore, overweight stud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do exercise often, and strength traini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exercise program.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前 言…………………………………………… 1 第二節 問 題 背 景…………………………………………… 2 第三節 研 究 目 的…………………………………………… 4 第四節 研 究 假 設…………………………………………… 4 第五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5 第六節 研 究 的 重 要 性…………………………………… 6 第七節 名 詞 操 作 性 定 義 ……………………………… 6 第貳章 相 關 文 獻 探 討……………………………………………… 8 第一節 肥 胖 的 相 關 研 究 ……………………………… 8 第二節 健 康 與 體 適 能…………………………………… 13 第三節 運 動、飲 食 與 體 重 控 制 …………………… 17 第四節 本 章 總 結…………………………………………… 23 第參章 方 法 ………………………………………………………… 24 第一節 受 試 者 與 實 驗 分組 …………………………… 24 第二節 研 究 架 構…………………………………………… 27 第三節 實 驗 時 間 與 地 點 ……………………………… 28 第四節 實 驗 步 驟…………………………………………… 29 第五節 資 料 處 理 與 分 析 ……………………………… 31 第肆章 結 果 ………………………………………………………… 32 第一節 受 試 者 基 本 資 料 ……………………… 32 第二節 體 重 與 BMI 差 異 比 較………………… 35 第三節 體 適 能 測 驗 四 項 指 標 差 異 比 較……… 36 第四節 身 體 組 成 差 異 比 較 ………………………… 39 第伍章 討 論…………………………………………………………… 41 第一節 受 試 者…………………………………………… 41 第二節 不同運動訓練對體適能表現的影響…………… 41 第三節 不同運動訓練對身體組成的影響……………… 44 第四節 結 論 與 建 議…………………………………… 47 引用文獻 …………………………………………………………………… 49 中文部分 …………………………………………………………………… 49 英文部分 …………………………………………………………………… 54 附錄部分 57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與家長同意書 …………………………… 57 附錄二 受試者資料與健康情況調查表 ……………………… 58 附錄三 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 59

    一、中文部分
    丁文貞(2001)。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王秀華(2002)。探討肌力訓練對老年婦女的影響。大專體育,63,173-178。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進隆(1998)。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62-69。
    方進隆(1999)。學生體重控制方法-運動,載於林薇(主編),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頁64-81)。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江界山、吳慧君、施登山(1998)。八十六年度提昇國民體能計畫: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能檢測資料處理報告書-常模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李水碧(1998)。從能量消耗探討運動與體重控制。北師體育,5,51-67。
    宋維煌(1989)。國民中學學生體格與體能發展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11,43-58。
    李蘭、潘文涵、陳重弘(1994)。臺北市八十學年度國中新生的肥胖盛行率調查-不同篩選指標的比較。中華衛誌,13,11-19。
    巫菲翎(2000)。臺北市國小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行為及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47-59)。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林秋霞(2001)。新式健康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林貴福(2001)。運動與身體組成的維持。九十年度維持良好身體組成研習會。台北市:國立體育學院。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適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謝錦城、蔚順華(2000)。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流行病學與生理機轉。第一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銘隆(1998)。男性肥胖者在不同強度下運動中心血管及體溫調節反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林秀卿(1992)。肌力訓練對壘球運動員體脂肪、體適能、壘球投擲距離影響之分析研究。運動與體育,80,58-70。
    林瑞興、方進隆(2000)。增加身體活動量或運動訓練對肥胖者的效果討論。大專體育,50,31-37。
    吳仁宇(1999)。學校實施學生體重控制之意義及重要性。載於林薇(主編),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頁5-13)。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吳仁宇、黃奕清(1996)。台灣地區6-18歲學生之年齡別、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之發育研究。公共衛生,22(4),257-271。
    吳蕙米(2000)。不同強度有氧運動與熱量攝取控制對身體組成及生理相關因素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51,46-54。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洪甄憶(2000)。有氧運動教學對大學女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成大體育,35,57-60。
    高美丁、曾明淑、葉文婷、張瑛韶、潘文涵(1998)。台灣地區居民體位及肥胖狀況。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頁143-171)。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郭家驊、陳九州、陳定中(2000)。運動與肥胖專論。北體學報,7,180-192。
    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6(2),5-13。
    陳思遠(2001)。身體活動及身體組成。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陳思遠、李淑貞、鄭綺(2001)。身體活動與兒童青少年肥胖。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陳佳儒(1994)。肥胖與正常男幼兒的活動量及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坤檸(1994)。受運動訓練與非運動訓練學童之身體做功能力、體脂肪百分比、血脂含量之比較。體育學報,17,307-334。
    陳偉德、吳康文、宓麗麗、劉瑞蘭(1993)。簡單而準確之小兒體重評估法。台灣醫學會雜誌,92,128-134。
    陳偉德、江界山、黃伯超(1999)。改訂的生長曲線圖:台灣地區。中台灣醫學科學雜誌,4,256-263。
    曾明淑、游素玲(2000)。兒童之肥胖問題與對策。第一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曾明淑、游素玲(2000)。兒童體位之評量及影響因素。第一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教育部(2003)。學校輔導學生體重控制實施方案。載於林薇(主編),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頁1)。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2)。健康體適能測驗說明與實際操作。教育部91年度中小學學生體適能護照種子教師研習會。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劉建恒(1995)。棕色脂肪組織與體重控制。台灣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1,187-197。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率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學報,20,433-442。
    潘美連、林晉利(2000)。八週重量訓練對女性身體組成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2),165-190。
    鄭景峰、林煉傑、黃憲鐘(2002)。八週有氧或肌力訓練對身體組成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4(2),187-195。
    謝明哲(2003)。體重控制的基本原理。載於林薇(主編),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頁29)。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謝錦城(1997)。重量訓練。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115-187)。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謝幸珠(1995)。有氧舞蹈教學對大專女生健康體能影響。中華體育,9(3),111-118。
    簡怡雯(2001)。飲食方法對體重控制成效之影響。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二、英文部分
    Broeder, C. E., Burrhus, K. A., Svanevik, L. S., Volpe, J., & Wilmore, J. H. (1997). Assessing body composition before and after resistance or endurance trai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9(5),705-712.
    Dolezal, B. A., & Potteiger, J. A.(1998).Concurrent resistance and endurance training influence basal metabolic rate in nondieting individual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85(2), 695-700.
    Ignico, A. A., & Mahon, A. D. (1995). The effects of a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 on low-fit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6(1), 85-90.
    Kraemer, W. J., Volek, J. S., Clark, K. L., Gordon, S. E., Puhl, S M., Koziris, L P., Mcbride, J. M., Triplett- Mcbride, N. T., Putukian, M., Newton, R. U., Hakkinen, K., Bush, J. A., Sebastianelli, W. J. (1999). Influence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changes with weight loss in m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1(9), 1320-1329.
    Kuter, T. M. & Ozturk, F.(1991). The effects of 8 weeks of exercise on aerobic power and blood pressure in 35-45 ages sedanter.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6(4), 123-128.
    Marshall, S. J., Sarkin, J. A., Sallis, J. F., & Mckenzie, T. L.(1998). Tracking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components in youth ages 9 to 12.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6), 910-916.
    McArdle, W. D., Katch, F. I., & Katch, V. L.(2001). Exercise Physiology:Energy, nutr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5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Mossberg, H. (1989). 40-year follow-up of overweight children. Lancet, 2, 491-493. Retrieved October 2, 2003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
    Nindl, B. C., Friedl, K. E., Marchitelli, L. J., Shippee, R. L., Thomas, C. D. & Patton, J. F. (1996). Regional fat placemen in physically fit males and changes with weight los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8(7), 786-793.
    Owens, S., Gutin B., Allison, J, Riggs S., Ferguson M., Thompson W. (1999).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total and visceral fat in obese childr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1(1), 143-148.
    Pate, R. R. (1988). The evolving defini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Quest, 40,174-179.
    Powers S. K. & Howley, E. T. (2001). Exercise Physi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fitness and performance(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mith, G. D., Morris, J. N. (1992) Assessment 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population survey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46,89-91.
    Treuth, M. S., Hunter, G. R., Figueroa-Colon, R., & Goran, M. I. (1998). 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intra-abdominal adipose tissue in obese prepubertal girl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12), 1738-1743.
    Treuth, M. S., Hunter, G. R., Kekes-Szabo, T., Weinsier, R. L., Goran, M. I., & Berland, L. (1995). Reduction in intra-abdominal adipose tissue after strength training in older wome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78(4), 1425-1431.
    Treuth, M. S., Ryan, A. S., Pratley, R. E. (1994). 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total regional body composition in older me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77(2), 614-62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