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
選擇這樣的主題當自己的論文,於我而言是個挑戰也是責任。
2003年,我在故鄉花蓮,縣立文化中心辦了個人的水墨展,主題是「自然˙寫心」,當時創作以自己寫生的所見所得為展覽的主要材料,深知「寫生」為創作之根本,所以作品大多為「寫生」的形式;而在展覽的作品之中(展覽畫作見附錄圖一),出現了兩張明顯不是寫生的作品,分別是拙作「彩虹的心事」及「原山舊事」,此兩幅便懸掛在正門進去的正面角度,很是吸引大多數人的注意力,因為主題是以原住民的人事物,作為創作的主要構成元素,當大家在欣賞完我的展覽後,都會問相同的兩個問題:
一是「你是原住民嗎?」
二是「你怎麼不多畫些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前者的答案容易回答,但後者……
「說起來慚愧,對於自己文化的東西,我只有一些的認識,根本談不上很認識自己的文化,大家所知道的原住民泰雅族,也就是我所認識的原住民泰雅族;因為如此,所以我覺得對於自己文化的東西,.我想還是得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再整理出理想的表現方式……」我如是回答。
面對自己的文化,我總以最恭敬而又戒慎恐懼的方式對待之,一如原住民泰雅族對gaga 的尊崇,過去如是而今亦是,而我用「水墨」的方式來表現,是否正如我所對應提問於我的欣賞者的問題--「我想還是得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再整理出理想的表現方式……?」用「水墨」的方式表現,於我而言就理想了?對應於我們原住民泰雅族的傳統文化,用「很中國」的方式來表現原住民的藝術,可對了否?所以這樣的問題總在自己的腦海裡,以及在我的創作過程中翻來覆去,到底哪一點才是平衡點?哪一條路才是我該選擇的?
而用「最中國的」方式表現原住民的藝術,很是衝突,也很另類,大多數人在想,原住民的藝術文化不外乎是雕刻、編織、籐編等這一類的藝術,都偏粗獷豪邁,怎湊得上「水墨」這個邊呢?
而選擇這樣的表現方式,其實一是跟自己學畫的歷程有關,二是配合相關的創作主題,以一種材料媒材都直接與論文主題相呼應的方式來呈現,而這這樣的概念,也成了我所要做的表現—衝突系列作品之一了。從所有方向都衝突的情況下做「尋找」自我的平衡點,也或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屬於自己的文化表現方式。
在我的創作研究裡,分成三個系列進行,一是「衝突」系列,二是「尋找」系列,三是「召喚祖靈」系列。而這三個系列皆在探討原住民泰雅族青年的種種問題,我將創作研究範圍定義在「原住民泰雅青年」的部分,以便使得我的創作研究有集中聚焦的效果,也真正能切中泰雅族原住民的青年問題所在。因為現在原住民族官方立案者有十一族 ,在研究時不希望以偏蓋全,是故以泰雅族青年為主軸,並輔以經常性的「訪問」,以增加實證性,加上自己也是原住民泰雅族,所以對著這樣的問題有著深切的感觸,並以多方的角度來切入問題的核心,試著用漢文化或者自己的文化做一個相呼應,期使能在這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並讓自己的論文有更多方的價值可供探討。
以下便以此次創作的三個系列做摘要簡述:
一、「衝突」系列,說明的是原住民泰雅族青少年,在成長中所遇到的種種關於成長的衝突,有如求學、交友等,特別是求學的部分,與著自己成長背景的過程多有描述及著墨。
二、「尋找」系列,說明的是原住民泰雅族青少年,在面對強勢文化的衝擊,所遇到的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大多為,找尋自己的立足點,尤其是關於「社會適應」的問題,常出現在原住民的青年問題之中,如社團或團體內的協調與適應等;但這樣的找尋,其實不止於此,找尋系列真正想要找尋的是---自己,找到自己在這大環境的的位置,而這樣要如何求得?得要從建立原住民自己的「信心」上開始。因為很多的青年在這樣的找尋中融入了強勢文化裡,所以往往會陷入「迷惘」、「迷思」、「沉淪」的窘境,意志力不堅定者,甚至會迷失自己而不可自拔,找不回自己,所以我做這系列的探討,無非是希望,提出問題所在,更讓我們泰雅青年或是原住民青年別再避開心中的迷惘,面對它進而找到解決的方法。
三、「召喚祖靈」系列,主要說明自己文化本體的部分,在傳統禮制gaga規範下,原住民的所有作為,包含它的祭典祁神納福等的人生事,皆在gaga禮制的規範下進行,不得逾越!而召喚祖靈系列裡也表現出,原住民對現行的強勢和文化及本身文化之間的混淆現象,期使在自己的文化中走出來。
參考書目
1、 比令˙亞布 古金益合編《台中縣和平鄉泰雅爾文史(一)》。台中縣原住民資源中心,2003.1。
2、 王嵩山《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3、 鈴木質主編 王美晶翻譯《台灣原住民風俗》。原民文化,2001.6第三刷。
4、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藝術家出版社, 2001
5、 蔣文鵑《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東華族群所,2001.07
6、 台灣原住民月刊18。 2001.5 頁14-18
7、 原著:古野清人 翻譯:葉婉奇《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市:原民文化,2000
8、 國立歷史博物館《苧綵流霞—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民89.10。
9、 阮昌銳 李子寧 吳佰祿 馬騰嶽合著《文面˙馘首˙泰雅文化》。國立台灣博物館,88.12。
10、 陳千武《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市:臺原出版,民88。
11、 巴蘇雅˙博伊哲努(浦忠成)著《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常民文化,民88。
12、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台北市:東大,民88。
13、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宗教與族群的文化觀察》。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88。
14、 廖守臣《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1998。
15、 馬騰嶽《泰雅族文面圖譜》。天地攝影雜誌社。1998。
16、 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原住民教育季刊》<當前原住民國中酗酒防治工作條例>九期:頁1-19,民87.2。
17、 簡扶育《搖滾祖靈》。藝術家,民87.6。
18、 沈明仁《崇信祖靈的民族 賽德克人》。台北市:海翁,1998。
19、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1997。
20、 馬騰嶽<和原始獵場現場連線>系列報導,《中國時報》1996年3月27~30日。
21、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95。
22、 張振岳《台灣後山風土誌》。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臺原出版社, 83.6。
23、 孔文吉(尤希˙達袞)《讓我的同胞知道》。晨星出版社,82.6。
24、 王梅霞《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聚落的研究》。清華社人所,1989。
25、 王嵩山<試論臺灣土著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適應>。山地文化13, p4-6 ,77 年。
26、 王桂花<活在邊際的高山族-山地青年的城市適應問題>張老師月刊,9(3),p58-61,71年。
27、 李亦園、楊國樞<社會變遷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民族所專刊24,67年。
28、 蕭勤《游藝札記》。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民82。劉其偉編譯《文化人類學》藝術圖書公司,83.11再版。
29、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1992。
30、 瓦歷斯˙諾幹<台灣原住民文化與祭典>,《番刀出鞘》。台北:稻鄉,1992:173-184
31、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 台北市:東大出版;民80
32、 田雅各《最後的獵人》。晨星出版社, 76年9月。
33、 劉其偉《台灣土著文化與藝術》。台北:雄獅圖書,1988。
34、 李壬癸《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灣研究叢刊,民71。
35、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
36、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
37、 劉還月<流浪的土地,游牧的民族—漫談原住民的辛酸與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