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聯益 Wu Lien-i |
---|---|
論文名稱: |
先秦諸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 |
指導教授: | 傅武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3 |
中文關鍵詞: | 先秦諸子 、氣 、精氣 、先秦思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74 下載:16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之題名為「先秦諸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內容乃是針對先秦諸子中的「氣」、「陰」、「陽」和「精氣」等概念作一分析討論,同時與此相關的議題亦在本文的論述之列。
在研究範圍方面,以傳世文獻中較無真偽之爭議者為中心,對於兩漢魏晉之部分精氣思想亦加以討論,斯為本文題名之「展開」的旨趣所在。在論文結構方面,除首章「緒論」與末章「結論」之外,其餘則依諸子之所屬及其思想中與氣相關者為分章與分類之根據。
氣和陰、陽等概念本為古代對自然現象的解釋,經過《老子》而轉到對萬物生成與個人修養的論述,形成後世思想的重要淵源,但未從「氣」的立場解釋生死的問題。《莊子》外、雜篇則將「物化」與「氣化」思想相結合,形成一個論述系統。既然受命於天,《莊子》回到受命的主體本身,一方面將人與萬物齊同在以氣為基礎上解釋生命,讓心靈順應生命的起始、變化及消亡,克服和免除恐懼和不捨;另一方面,人須上遂於道,「道」無終始,人也可以入於不生不死,亦即欣然地悟入道。同時莊子的「心齋」為契入至道提供了修養理論。《列子》所提出的宇宙氣化論仍是為其修養論提出一個以「氣」為根據的前提。「氣」之須臾變化,使世間呈現千變萬化的情態,異彩並現,實則並無須執意於此,一切皆道之所化。
孟、荀二子的氣原皆從生理學意義出發,而且都主張在理性與價值之下指導氣,不同的是,孟子的氣從生理學意義躍升為倫理學意義的浩然之氣,浩然之氣集義所生,即理而存,心體何時朗現,浩然之氣亦隨之而見,當下充塞四極,不可遏抑;荀子則以禮為最高價值之實現,從禮以治血氣,藉音樂平和血氣,滌除人之爭心,天下循禮然後歸於治,是為一潛存原理的落實。
本文透過對〈心術上〉、〈心術下〉和〈內業〉等三篇的重新考察,在承認此三篇作品同屬一個學派的前提下,認為〈心術上〉、〈心術下〉和〈內業〉並非成於一人之手,而且,其中〈內業〉的心學思想為〈心術下〉之精氣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兩篇之儒學意涵濃厚。而〈心術上〉應分作類似於「經」與解經之「疏解」來加以檢視和討論,二者均與道法家之思想相符,而與〈心術下〉和〈內業〉稍異,但後者心學與精氣思想的建立無疑是從紹繼前者而來。
至於《韓非子.解老》引入精氣觀念的目的,主要還是建構其修養論。其修德的方式是積儲精氣於內,使之不斷地充盈,並持而守之,如此全身,可謂有德。透過蓄積精氣,並待和氣匯集於身,人君便能為治世的特質與能力奠定基礎,是知〈解老〉乃以儲氣積德為知人用世之本。
在戰國以迄漢初,精氣思想不斷地被吸收與傳怖,在許多領域當中均受到重視及改造、創新。漢初黃老學家兼論養生與治國時,每喜吸收繼承精氣與形體二分而相依並恃的理論。其後群儒之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通國身》一文將精氣思想加以吸收、改造,該文以心擬君,正突出黃老學身國共治理論的特點,而精氣思想由此隱藏在其儒術當中,為漢代新儒學注入新的思想元素。
「氣」在《呂氏春秋》當中,大致可從兩方面加以討論,一是在天地之中,有其自然之序的氣,四季之成因及其所表現出的自然景象乃因陰、陽二氣之盈虛、消長之關係所致,而五行之氣亦屬天地之氣,表現於兩大方面,一是「以五行相生之序配四時、五方」,二是「以五行相克之序衍帝系之終始」。另一則是在萬物當中包括在人身之上的氣,人之所以能修養成德,正是由於是氣,樂論、養生與感應思想便是在此意義下展開。人因有氣可與天或萬物相感相應,宇宙為一有機的整體,上述二氣雖二而實一。
本文所論之氣,大致如前所述,惟片芹寸曝,尚蘄方家賜正。
參考書目
一、古籍
1.經部
《尚書》,〔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一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周禮》,〔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三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禮記》,〔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五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左傳》,〔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六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論語》,〔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八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孟子》,〔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八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初版四刷。
《孟子正義》,〔漢〕趙岐注、〔清〕焦循正義,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一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據抱經堂本影印,1936年。
《讀四書大全說》,〔清〕王夫之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刊本,1974年5月。
《宋版六經》,台北:出版項不詳,1987年。
2. 史部
《國語集解》,〔三國〕韋昭注,〔三國〕韋昭注,〔清〕徐元誥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五史》第一冊,1995年12月,初版十一刷。
《前漢書》,〔東漢〕班固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五史》第一冊,1995年12月,初版十一刷。
《越絕書》,〔東漢〕袁康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史部》影印上海涵芬樓借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雙柏堂刊本,1979年。
《後漢書》〔劉宋〕范曄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五史》第二冊,1995年12月,初版十一刷。
3. 子部
《老子道德經》,〔晉〕王弼注,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三冊影印華亭張氏原本,1996年2月,初版九刷。
《管子校正》,〔漢〕劉向校、〔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五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管子纂詁》,〔日〕安井衡纂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管子集校》(一)、(二)、(三),郭沫若、聞一多等校注,收入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五、六、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管子校注》,黎翔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初版二刷。
《南華真經注疏》,〔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三、四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十年刊《古逸叢書》本影印,1972年。
《南華真經注疏》,〔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虛至德真經》,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明〕刊《正統道藏》本影印,1971年。
《虛至德真經注》,〔晉〕張湛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鐵琴銅劍樓藏〔北宋〕本影印,1971年。
《虛至德真經》,〔晉〕張湛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十年刊《鐵華館叢書》本影印,1971年。
《列子注》,〔晉〕張湛注,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三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列子集釋》,〔晉〕張湛注、〔唐〕盧重玄解、〔民國〕楊伯峻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十刷。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著,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四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司馬法》,〔戰國〕司馬穰苴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尉繚子》,〔戰國〕尉繚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尸子》,〔戰國〕尸佼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韓非子》,〔戰國〕韓非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黃蕘圃校〔宋〕鈔本影印,1979年。
《韓非子集解》,〔戰國〕韓非著、〔清〕王先慎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丙申年刊本影印,1983年,初版三刷。
《韓非子集釋》,〔戰國〕韓非著、〔民國〕陳奇猷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著、〔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六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呂氏春秋集釋》(上)、(中)、(下),〔戰國〕呂不韋編著、〔漢〕高誘注、〔民國〕許維遹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11月,初版三刷。
《呂氏春秋注疏》,〔戰國〕呂不韋編著、〔漢〕高誘注、王利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
《呂氏春秋新校釋》,〔戰國〕呂不韋編著、〔民國〕陳奇猷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文子疏義》,王利器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淮南鴻烈集解》,〔漢〕劉安等撰、〔漢〕高誘注、〔民國〕劉文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初版二刷。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子部》影印上海涵芬樓〔明〕顧氏翻宋本,1979年。
《靈樞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子部》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明〕趙府居敬堂刊本,1979年。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二刷。
《新序》,〔漢〕劉向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春秋繁露義證》,〔漢〕董仲舒著、〔清〕蘇輿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初版三刷。
《鹽鐵論》,〔漢〕桓寬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白虎通德論》,〔東漢〕班固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中論》,〔漢〕徐幹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仲長統論》,〔東漢〕仲長統,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6年。
《老子道德經集解》,〔唐〕董思靖,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十萬卷樓叢書本排印,1936年。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明〕憨山註,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四刷。
《莊子南華經解》,〔清〕宣穎著,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第三十三、三十四冊,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清〕康熙六十年積秀堂刊本,1982年。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八刷。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辛卯年本影印,1977年2月,初版四刷。
《老子校釋》,〔民國〕朱謙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初版五刷。
《老子想爾注校證》,饒宗頤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其他
《楚辭補注》,〔戰國〕屈原撰、〔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四部叢刊集部》影印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繙〔宋〕本,1979年。
《山海經校注》(增補修訂本),袁珂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0月二刷。
《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影印〔清〕經樓本,1996年9月,初版十二刷。
《劉子政集》,〔漢〕劉向著,〔明〕張溥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影印〔清〕光緒五年彭懋謙信述堂刊本第一冊,2002年3月。
《嵇康集校注》,〔晉〕嵇康撰,〔民國〕戴明揚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7月。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華正書局胡刻〔宋〕本,1995年再版。
《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戶醫學影〔北宋〕本,2002年8月,初版12刷。
《柳河東全集》,〔唐〕柳宗元著,北京:中國書店據世界書局1935年本影印,1998年1月,初版四刷。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初版四刷。
《古書辨偽四種.諸子辯》,〔明〕宋濂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四庫全書總目》(上、下冊),〔清〕永瑢等撰,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浙江杭州本,2003年08月,初版七刷。
《太平經合校》(下冊),王明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二版7刷。
二、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四新,2000.10.,《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丁原明,2000.10.,《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初版二刷。
于省吾,1999.04.,《雙劍誃莊子新證》,《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王力主編,2001.03.,《古代漢語》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三版二十九刷。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上、中、下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
王葆玹,2002.05.,《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白奚,1998.09.,《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
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2000.07.,《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
李存山,1990.12.,《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志林,1990.09.,《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台北:學林出版社。
李澤厚、劉綱紀,1999.05.,《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李學勤,2001.09.,《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霞,2004.05.,《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余嘉錫,2001.03.,《古書通例》,收入《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2000.05.,《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侯外廬等,1995.10.,《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7刷。
姜亮夫,1974.08.,《屈原賦校注》,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初版二刷。
姜廣輝編,2000.01.,《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版二刷。
---,2000.01.,《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胡家聰,1998.09.,《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05.,《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適,1958.03.,《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4.09.,《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馬承源主編,2003.1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孫以楷,2004.01.,《老子通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高亨,1979.03.,《老子正詁》,台北:臺灣開明書店,台四版。
高明,1996.05.,《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唐君毅,1973.05.,《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05.,《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徐復觀,1976.06.,《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1.0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夏甄陶,1996.08.,《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初版二刷。
容肇祖,1972.03.,《韓非子考證》,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重刊本。
崔大華,1997.05.,《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三刷。
———,1988.12.,《莊子歧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崔仁義,1998.10.,《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沂,2002.12.,《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初版二刷。
陳來,2002.12.,《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
陳鼓應,1997.09.,《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三聯書店,初版二刷。
---,2003.02,《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
陳夢家,1971.,《卜辭綜述》,台北:大通出版社。
陳麗桂先生,1991.04.,《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梁啟超,1989.10.,《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
陶鴻慶,1959.12.,《讀諸子扎記》,北京:中華書局。
馮友蘭,2003.04.,《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三刷。
張心澂,1970.06.,《偽書通考》,台北:宏業書局。
張立文等,1990.12.,《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佩綸,1976.05.,《管子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舜徽,1988.09.,《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
傅佩榮,1985.10.,《儒道天論發微》,台北:臺灣學生書店。
勞思光,1995.08.,《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增訂八版。
葉海煙,1990.04.,《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10.,《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向奎,1997.11.,《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家駱,1983.04.,《老子新考述略》,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三冊,台北:世界書局,新四版。
楊寬,1998.03.,《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儒賓,2003.01.,《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修訂二版。
葛榮晉,2001.04.,《中國哲學範疇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熊十力,1978.10.,《韓非子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廖名春,2003.06.,《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02.,《出土簡帛叢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蔣錫昌,1980.04.,《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錢穆,1948.01.,《孟子研究》,上海:開明書店。
--,1993.01.,《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1.08.,《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蕭萐父、李錦全主編,2001.12.,《中國哲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十七刷。
蕭登福,1990.03.,《列子探微》,台北:文津出版社。
嚴靈峰,1983.10.,《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三、單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四新,2002.12.,〈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兼對當前《太一生水》研究的總體批評〉,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183-249,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士偉,1987.04.,〈氣〉,《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二期(總第27期)91-96、125。
王世舜、王倩,1995.11.,〈莊子氣論發微〉,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91-10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博,2000.08.,〈《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198-21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校訂一版。
--,1993.08.,〈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23-2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葆玹,1999.03.,〈南北道家貴陰貴陽說之歧異〉,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56-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並見於氏著:《老莊學新探》33-39,上海:上海文化出版,2002年5月。
王曉波,1985.11.,〈氣與古代自然哲學〉,《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557-571,台北:臺灣大學。
———,1985.02.,〈論「氣」──就教於余英時先生〉,《食貨》第十四期69-72。
弓英德,1963.09.,〈孟子養氣章幾個疑難句子淺釋〉,《孔孟月刊》第二卷第一期21-23。
白奚,1995.06.,〈《管子》心氣論對孟子思想的影響〉,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37-1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伯崑,1994.03.,〈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63-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1999.02.,〈先秦道家的生生死觀〉,東海大學主編:《中國文化月刊》第二二七期15-37。
朱曉海,1993.03.,〈荀學一個側面──「氣」──的初步摹寫〉,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451-483,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沈冬,1991.06.,〈先秦律學考〉,《臺大中文學報》第四期341-358。
李申,1985.04.,〈「氣」範籌研究〉,《中國哲學》第三輯36-64,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存山,1985.09.,〈先秦時期的五行說與氣論〉,《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六期(總41期)49-53。
---,1987.03.,〈飲食-血氣-道德──春秋時期關於道德起源的討論〉,《文史哲》1987年第二期(總179期)72-74。
李定生,1996.08.,〈論韓非《解老》和《喻老》〉,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159-1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零,1993.08.,〈道家與「帛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86-39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德永,1980.10.,〈「五行」探源〉,《中國哲學》第四輯70-90,北京:三聯書店。
李學勤,1984.10.,〈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觀〉,《楚史論叢(初集)》145-154,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08.,〈馬王堆帛書《經法.大分》及其他〉,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74-2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06.,〈申論《老子》的年代〉,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72-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1.,〈帛書《道原》研究〉,收錄於氏著:《古文獻論叢》162-168,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11.,〈《管子.心術》等篇的再考察〉,收錄於氏著:《古文獻論叢》184-193,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0.01.,〈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說〉,姜廣輝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160-164,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版二刷。原載於《中國文物報》1998年4月8日第三版。
杜正勝,1991.09.,〈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第二卷第三期1-65。
———,1995.06.,〈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冊383-483。
邡芷人,1986.12.,〈從歲星紀年到干支紀年〉,東海大學主編:《中國文化月刊》第八十六期42-70。
余明光,2000.08.,〈《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188-197,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校訂一版。
---,1995.06.,〈荀子思想與黃老之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60-1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余英時,1999.09.,〈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23-14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八刷。
呂思勉,1993.08.,〈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363-376,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卷第二十號(1923年10月)。
冷鵬飛,1992.05.,〈釋「」──早期道教思想研究〉,《中國哲學》第十五輯156-176,長沙:岳麓書社。
周立升、王德敏,1984.05.,〈評《管子》書中「靜因之道」的認識論〉,《文史哲》1984年第三期(總162期)30-35、99。
周世榮,1993.08.,〈從馬王堆出土文物看我國的道家文化〉,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95-4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雅清,2004.09.,〈郭象「自生獨化」論與老莊「道生」說的義理形態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六期(秋季號)47-66。
周振,1962.10.,〈孟子知言養氣章研究(上)〉,《民主評論(半月刊)》1962年第十九期(總307號)8-11。
---,1962.10.,〈孟子知言養氣章研究(下)〉,《民主評論(半月刊)》1962年第二十期(總308號)6-13。
范文瀾,1993.08.,〈與頡剛論五行說的起源〉,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40-648,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燕京大學史學年報》第三期(1931年8月)。
胡孚琛,1993.03.,〈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71-176,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家聰,1983.10.,〈稷下道家從老子哲學繼承並推衍了什麼--〈心術〉和〈內業〉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四期(總24期)41-45。
---,1984.05.,〈從〈心術上〉看早期的黃老學說〉,《中國哲學史研究》編輯部編:《中國哲學史論叢》第一輯47-5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06.,〈從劉向的錄看《列子》並非偽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75-1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06.,〈論儒家荀況思想與道家哲學的關係〉,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75-1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翔驊,1993.08.,〈帛書《卻穀食氣》義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78-3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涂又光,1984.10.,〈論屈原的精氣說〉,《楚史論叢(初集)》183-194,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馬元材(非百),1990.02.,〈《管子.內業》篇集著〉,《管子學刊》1990年第一期6-13。
---,1990.04.,〈《管子.內業篇》之精神學說及其他〉,《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15-19,成都:巴蜀書社。
---,1990.05.,〈《管子.內業》篇集著(續一)〉,《管子學刊》1990年第二期14-21。
---,1990.08.,〈《管子.內業》篇集著(續二)〉,《管子學刊》1990年第三期12-21。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4.1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釋文〉,《文物》1974年第十期30-42。
馬勇,1985.09.,〈鄒衍與陰陽五行學說〉,《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六期(總41期)54-55。
孫以楷、苗潤田、王鈞林、王敏德,1983.03.,〈稷下學研究(二)〉,《齊魯學刊》1983年第二期(總第53期)35-48。
孫開泰、謝祥皓、趙宗正、周立升、劉捷宸,1983.05.,〈稷下學研究(三)〉,《齊魯學刊》1983年第三期(總第54期)21-36。
孫開泰,1992.05.,〈孟子事跡考辨──附孟子年譜〉,《中國哲學》第十五輯353-381,長沙:岳麓書社。
---,1995.06.,〈稷下黃老之學對孟子思想的影響〉,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50-1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復觀,2004.06.,〈《孟子》知言養氣章試釋〉,《中國思想史論集》118-130,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唐蘭,1974.10.,〈《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4年第十期48-52。
--,1975.01.,〈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一期1-16。
陳久金,2001.05.,〈《管子.五行》注譯〉,《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148-167,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1.05.,〈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349-372,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陳大齊,1964.05.,〈孟子「浩然正氣」淺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九期1-7。
陳松長,2000.05.,〈《太一生水》考論〉,《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42-546,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陳奇猷,1983.04.,〈黃鐘長管考〉,《文史集林》第八輯161-164,台北:木鐸出版社。
陳拱,1963.06.,〈論孟子之不動心與養氣〉,《東海學報》第五卷第一期41-54。
陳偉,2000.07.,〈〈太一生水〉校讀並論與《老子》的關係〉,《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27-231,北京:中華書局。
陳鼓應,1999,01.,〈《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台大哲學評論》第二十二期173-18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陳槃,1993.08.,〈寫在〈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之後〉,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49-659,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作於1931年5月。
陳廣忠,1996.08.,〈為張湛辨誣──《列子》非偽書考之一〉,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267-2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08.,〈《列子》三辨──《列子》非偽書考之二〉,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278-28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08.,〈從古詞語看《列子》非偽──《列子》非偽書考之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沂,1995.06.,〈老子對孟子思想的影響──本心本性及其喪失與復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24-1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01.,〈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學的若干問題〉,姜廣輝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160-164,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版二刷。
郭沫若,1982.09.,〈宋鈃尹文遺著考〉,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547-572,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09.,〈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收錄於《十批判書》,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155-187,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2000.08.,〈《列子》考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344-35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校訂一版。
梁啟超,1993.08.,〈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343-362,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卷第十號(1923年5月)。
莊雅州,1990.09.,〈呂氏春秋之氣候〉,《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一卷第一期1-26。
---,1991.10.,〈呂氏春秋之曆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二卷第一期1-22。
張利民,1986.05.,〈論先秦道家三派本體論的演變及其與宇宙起源論結合的特徵〉,《南開學報》1986年第三期59-67。
張岱年,1992.08.,〈管子的《心術》等篇非宋尹著作考〉,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320-3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思齊,2002.01.,〈論道“太一生水”的生成途徑〉,《中國哲學》2002年第一期51-55。
張恒壽,1980.10.,〈論《莊子.天下篇》的作者和時代〉,《中國哲學》第四輯165-178,北京:三聯書店。
張銀樹,2003.09.,〈評析《呂氏春秋》的全生之道〉,《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九期151-165。
張蕙蕙,1987.12.,〈呂氏春秋的音樂觀與樂律學〉,《新竹師院學報》第一期129-157。
程武,1974.10.,〈漢初黃老思想和法家路線──讀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扎記〉,《文物》1974年第十期43-47、64。
馮契,1984.01.,〈《管子》和黃老之學〉,《中國哲學》第十輯1-10,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俊傑,1987.06.,〈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清華學報》新十九卷第一期1-38。
---,1988.07.,〈孟子知言養氣之章集釋新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四期85-150。
---,1993.03.,〈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形於內」的意涵──孟子後學身心觀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53-367,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錦鋐,1973.06.,〈呂氏春秋論樂〉,《師大學報》第十八期29-38。
童書業,1993.08.,〈五行說起源的討論──評顧頡剛先生〈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60-669,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作於1934年10月6日。
葉海煙,2000.01.,〈《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姜廣輝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198-211,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瑜力濤,1984.05.,〈「稷下學」散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編輯部編:《中國哲學史論叢》第一輯152-170,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楊向奎,1957.09.,〈五行說的起源及其演變〉,《文史哲》雜誌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哲學論叢》(《「文史哲」叢刊》第一輯)13-31,北京:中華書局。
楊超,1957.09.,〈先秦陰陽五行說〉,《文史哲》雜誌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哲學論叢》(《「文史哲」叢刊》第一輯)32-55,北京:中華書局。
楊儒賓,1989.06.,〈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23-253,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3.0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導論〉,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59,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03.,〈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裏的兩種身體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415-449。
董英哲,1988.11.,〈宋尹學派之「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四期(總第十八卷第61期)83-89。
詹劍峰,1980.10.,〈駁「原始五行說」是樸素的唯物論〉,《中國哲學》第四輯118-151,北京:三聯書店。
裘錫圭,1980.01.,〈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中國哲學》第二輯68-84北京:三聯書店;並收錄於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555-57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二刷。
———,1992.08.,〈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167-19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08.,〈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並非佚書《黃帝四經》〉,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49-2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07.,〈〈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19-226,北京:中華書局。
熊公哲,1968.04.,〈孟子與所謂齊學之研討〉,《孔孟學報》第十五期33-55。
齊思和,1983.04.,〈五行說之起源〉,《文史集林》第八輯1-11,台北:木鐸出版社;原載於《師大月刊》第二十二期(1935年)。
蔡仁厚,1972.09.,〈孟子的修養論〉,《孔孟學報》第二十四期155-170。
趙吉惠,1994.03.,〈論荀學是稷下黃老之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103-1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鄭文光,1980.01.,〈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與天文學思想〉,《中國哲學》第二輯11-38,北京:三聯書店。
鄭國瑞,1995.06.〈屈原〈遠遊〉中的精氣思想與神仙思想的連繫〉,《中山中文學刊》第一期135-147,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樓宇列,1982.03.,〈「莫若以明」釋──讀〈齊物論〉雜記一則〉,《中國哲學》第七輯271-276,北京:三聯書店。
蔣年豐,1993.03.,〈從思孟後學與荀子對「內聖外王」的詮釋論形氣的角色與義涵〉,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69-392,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蔣德貴,1984.01.,〈《莊子》成書年代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一期(總十四期)36-44。
劉長林,1993.03.,〈說「氣」〉,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01-140,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笑敢,1983.07.,〈《莊子》內篇早於外雜篇之新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文史》第十八輯261-171,北京:中華書局。
---,1984.10.,〈《莊子》成書年代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四期(總十七期)36-43。
劉清平,2000.12.,〈先秦與希臘文化的靈魂觀念之比較〉,《宗教哲學》第六卷第四期10-18。
劉榮賢,1998.12.,〈從老莊之異論二者於先秦為不同的學術源流〉,《東海中文學報》第十二期75-100。
---,2000.03.,〈《莊子.外雜篇》中「氣」與「陰陽」觀念之發展〉,《暨大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16,收入氏著:《莊子外雜篇研究》,頁181-20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3月。
---,2003.07.,〈中國先秦氣化本體觀念的蘊釀與形成〉,《靜宜人文學報》第十八期53-70。
劉蔚華、董治安、蔡德貴、王治民、張福信,1983.01.,〈稷下學研究(一)〉,《齊魯學刊》1983年第1期(總第52期)21-31。
潘富恩、施昌東,1980.09.,〈論宋尹學派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5期81-84、54。
錢穆,1993.08.,〈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17-630,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大公報.文學副刊》第一百七十期(1931年4月)。
謝如柏,1998.05.,〈《管子.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四篇「道」「氣」概念試探〉,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二期167-184。
戴君仁,1954.03.,〈孟子知言養氣章〉,《大陸雜誌》第八卷第五期15-18。
---,1968.10.,〈陰陽五行學說究原〉,《大陸雜誌》第三十七卷第八期1-8。
龍晦,1981.08.,〈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探源〉,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85-94,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蕭萐父,1993.08.,〈《黃老帛書》哲學淺議〉,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65-27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蕭登福,1989.11.,〈先秦神仙思想及神仙修煉術(上)〉,《東方雜誌》復刊第二十三卷第五期29-34。
---,1989.12.,〈先秦神仙思想及神仙修煉術(下)〉,復刊第二十三卷第六期28-33。
鍾肇鵬,1981.08.,〈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102-109,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謝扶雅,1993.08.,〈田駢和騶衍〉,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728-753,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廣州嶺南大學《嶺南學報》第三卷第二期(1934年4月)。
魏啟鵬,1980.10.,〈《黃帝四經》思想探源〉,《中國哲學》第四輯179-191,北京:三聯書店。
---,1993.08.,〈馬王堆古佚書的道家與醫家〉,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60-3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08.,〈《管子.水地》新探〉,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300-3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08.,〈文子「聽道」考述〉,《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四卷第八期777-783。
譚戒甫,1980.10.,〈思孟五行說的演變〉,《中國哲學》第四輯91-117,北京:三聯書店。
龐樸,1998.01.,〈黃帝與混沌──中華文明的起點〉,《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1-28,深圳:海天出版社,初版三刷。
--,1998.01.,〈陰陽:道器之間〉,《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56-77。
--,1998.01.,〈五行漫說〉,《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114-139。
--,1999.08.,〈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陳鼓應主編:《『郭店楚簡』專號》(《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頁301-305,北京:三聯書店。
--,2001.09.,〈「太一生水」說〉,陳鼓應、馮達文主編:《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家卷》1-8,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顧頡剛,1993.08.,〈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404-617,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清華學報》第六卷第一期(1930年6月)。
欒調甫,1993.08.,〈梁任公五行說之商榷〉,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378-387,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一卷第十五號(1924年8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李申,1993.03.,《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文樹,1993.05.,《莊子之審一氣以觀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茉,2001.06.,《帛書《黃帝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易天任,1998.06.,《先秦「氣」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韻梅,1994.06.,《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傅武光先生,1993.02.,《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楊儒賓,1987.06.,《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鄭世根,1993.07.,《莊子氣化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店。
鄭倩琳,2003.06.,《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笑敢,1993.01.,《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諸葛俊元,2001.06.,《先秦兩漢「太一」思想的起源與演變》,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璧名,1997.04.,《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五、外國著述(依國名之英文字母及出版先後排列)
〔美〕Ba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ese(Cambridge, Mass. :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美〕艾蘭(Sarah Allan)著、張海晏譯,2002.03.,《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太一.水.郭店《老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24-532,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美〕愛蓮心(Robert E.Allinson)著、周熾成譯,2004.07.,《嚮往心靈轉換的莊子--內篇分析》(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英〕葛瑞漢(A.C.Graham)著、張海晏譯,2003.08.,《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Disputer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1998.08.,《人論》(An Essay on Man),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據耶魯大學1944年版譯出,初版八刷。
〔德〕Dan Vercammen,2001.09.,Towards Understanding Yuanqi 元氣(Primary Qi),陳鼓應、馮達文主編:《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家卷》222-239,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日〕前川捷三,1990.04.,〈甲骨文、金文中所見的氣〉,〔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氣思想──中國自然人間展開)12-2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據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年第三次印刷版譯出,初版四刷。
〔日〕小野澤精一撰,1990.04.,〈齊魯之學中氣的概念──《孟子》和《管子》〉,〔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29-75。
〔日〕澤田多喜男撰,1990.04.,〈《荀子》和《呂氏春秋》中的氣〉,〔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76-94。
〔日〕細川一敏撰,1990.04.,〈兵家、黃老思想中氣的作用〉,〔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76-94。
〔日〕福永光司撰,1990.04.,〈道家的氣論和《淮南子》的氣〉,〔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119-139。
〔日〕湯淺泰雄撰、盧瑞容譯,1993.03.,〈「氣的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63-99,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日〕出祥伸撰、盧瑞容譯,1993.03.,〈貫通天地人之「一氣」──其自然觀與社會秩序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41-155。
〔日〕丸山敏秋撰、林宜芳譯,1993.03.,〈中國古代「氣」的特質〉,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57-169。
〔日〕石田秀實撰、林宜芳譯,1993.03.,〈由身體生成過程的認識來看中國古代身體觀的特質〉,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77-192。
〔日〕野正美撰、林宜芳譯,1993.03.,〈由《呂氏春秋》看中國古代身心相關醫學思想──「氣」的醫學思想概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485-495。
〔日〕池田知久撰,1993.03.,〈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所見之身心問題〉,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27-352。亦載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1993.08.)103-1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2001.12.,《《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
〔韓〕宋榮培(Song Young-bae),2004.08.,〈東方的「相關性思維模式」和對有機體生命的理解──以莊子和中國的有機體生命原理為中心〉,「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8月20-21日。
〔瑞士〕榮格(Jung)著、鴻鈞譯,1990.09.,〈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3-27,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