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聯益
Wu Lien-i
論文名稱: 先秦諸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
指導教授: 傅武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先秦諸子精氣先秦思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56下載:1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之題名為「先秦諸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內容乃是針對先秦諸子中的「氣」、「陰」、「陽」和「精氣」等概念作一分析討論,同時與此相關的議題亦在本文的論述之列。
    在研究範圍方面,以傳世文獻中較無真偽之爭議者為中心,對於兩漢魏晉之部分精氣思想亦加以討論,斯為本文題名之「展開」的旨趣所在。在論文結構方面,除首章「緒論」與末章「結論」之外,其餘則依諸子之所屬及其思想中與氣相關者為分章與分類之根據。
    氣和陰、陽等概念本為古代對自然現象的解釋,經過《老子》而轉到對萬物生成與個人修養的論述,形成後世思想的重要淵源,但未從「氣」的立場解釋生死的問題。《莊子》外、雜篇則將「物化」與「氣化」思想相結合,形成一個論述系統。既然受命於天,《莊子》回到受命的主體本身,一方面將人與萬物齊同在以氣為基礎上解釋生命,讓心靈順應生命的起始、變化及消亡,克服和免除恐懼和不捨;另一方面,人須上遂於道,「道」無終始,人也可以入於不生不死,亦即欣然地悟入道。同時莊子的「心齋」為契入至道提供了修養理論。《列子》所提出的宇宙氣化論仍是為其修養論提出一個以「氣」為根據的前提。「氣」之須臾變化,使世間呈現千變萬化的情態,異彩並現,實則並無須執意於此,一切皆道之所化。
    孟、荀二子的氣原皆從生理學意義出發,而且都主張在理性與價值之下指導氣,不同的是,孟子的氣從生理學意義躍升為倫理學意義的浩然之氣,浩然之氣集義所生,即理而存,心體何時朗現,浩然之氣亦隨之而見,當下充塞四極,不可遏抑;荀子則以禮為最高價值之實現,從禮以治血氣,藉音樂平和血氣,滌除人之爭心,天下循禮然後歸於治,是為一潛存原理的落實。
    本文透過對〈心術上〉、〈心術下〉和〈內業〉等三篇的重新考察,在承認此三篇作品同屬一個學派的前提下,認為〈心術上〉、〈心術下〉和〈內業〉並非成於一人之手,而且,其中〈內業〉的心學思想為〈心術下〉之精氣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兩篇之儒學意涵濃厚。而〈心術上〉應分作類似於「經」與解經之「疏解」來加以檢視和討論,二者均與道法家之思想相符,而與〈心術下〉和〈內業〉稍異,但後者心學與精氣思想的建立無疑是從紹繼前者而來。
    至於《韓非子.解老》引入精氣觀念的目的,主要還是建構其修養論。其修德的方式是積儲精氣於內,使之不斷地充盈,並持而守之,如此全身,可謂有德。透過蓄積精氣,並待和氣匯集於身,人君便能為治世的特質與能力奠定基礎,是知〈解老〉乃以儲氣積德為知人用世之本。
    在戰國以迄漢初,精氣思想不斷地被吸收與傳怖,在許多領域當中均受到重視及改造、創新。漢初黃老學家兼論養生與治國時,每喜吸收繼承精氣與形體二分而相依並恃的理論。其後群儒之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通國身》一文將精氣思想加以吸收、改造,該文以心擬君,正突出黃老學身國共治理論的特點,而精氣思想由此隱藏在其儒術當中,為漢代新儒學注入新的思想元素。
    「氣」在《呂氏春秋》當中,大致可從兩方面加以討論,一是在天地之中,有其自然之序的氣,四季之成因及其所表現出的自然景象乃因陰、陽二氣之盈虛、消長之關係所致,而五行之氣亦屬天地之氣,表現於兩大方面,一是「以五行相生之序配四時、五方」,二是「以五行相克之序衍帝系之終始」。另一則是在萬物當中包括在人身之上的氣,人之所以能修養成德,正是由於是氣,樂論、養生與感應思想便是在此意義下展開。人因有氣可與天或萬物相感相應,宇宙為一有機的整體,上述二氣雖二而實一。
    本文所論之氣,大致如前所述,惟片芹寸曝,尚蘄方家賜正。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範圍 1 一、時間斷代──先秦諸子時期 1 二、傳世文獻的考察及其分類 3 (一)道家類──《老子》、《莊子》、《列子》 3 (二)儒家類之《孟子》與《荀子》 5 (三)稷下黃老學及其影響 5 (四)雜家類之《呂氏春秋》 7 三、出土文獻的考察 8 第二節 前人研究述評 10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 15 第一節 《老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 15 第二節 《莊子》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 20 一、內篇中的「氣」概念略說──「六氣」與「吸風飲露」 20 二、外、雜篇的「氣化」思想及其與「道」之比較 23 三、物化論 26 四、齊於一「氣」 31 (一)、齊死生、齊貴賤 31 (二)、齊萬物 33 五、「氣」與「魂」 34 六、「聽之以氣」的修養論 36 第三節 《列子》中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展開 39 一、氣化宇宙論 39 二、血氣與氣化生死觀 42 三、「氣」與「夢」 45 第三章 《孟》、《荀》思想中的「氣」概念及其展開 49 第一節 《孟子》之氣論與心學 49 一、「言」、「心」、「氣」三者之關係 50 二、志氣之辨 52 三、養氣與知言 56 四、存夜氣 60 第二節 《荀子》中的「氣」 60 一、「血氣」、「治氣養心」說及其與「禮」的關係 61 二、陰陽之化 68 第四章 稷下黃老學的「精氣」思想及其傳播與影響 71 第一節 〈內業〉等三篇中的心學與精氣論 71 一、〈內業〉等三篇的重新考察 71 二、精氣思想的逐步構築 73 (一)、〈心術上〉至〈心術下〉的轉變 73 (二)、「心」的深化與「精氣」的關係 79 (三)、〈內業〉精氣思想的特點及其修養論 81 第二節《韓非子.解老》中的「氣」與「道」、「德」之關係 87 第三節 精氣思想對兩漢魏晉思想之影響隅論 93 第五章 《呂氏春秋》中的「氣」及其相關問題 99 第一節 四時、五行之氣及其展開 99 一、陰陽消息與四時、施政之關係 100 二、五行之氣 108 (一)以五行相生配四時、五方 108 (二)以五行相克衍帝系之終始 111 第二節 氣和精氣在不同面向中之展開 114 一、精氣說與感應思想 114 二、氣、精氣與全生思想 119 三、氣與軍事思想 127 四、氣與音樂思想 129 (一)音樂、樂律與氣之關係 129 〈二〉音樂之功能及其與氣之關係 134 第六章 結論 139 參考書目 147

    參考書目
    一、古籍
    1.經部
    《尚書》,〔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一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周禮》,〔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三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禮記》,〔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五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左傳》,〔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六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論語》,〔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八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孟子》,〔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第八冊,2001年,初版十四刷。
    《大戴禮記解詁》,〔清〕王聘珍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初版四刷。
    《孟子正義》,〔漢〕趙岐注、〔清〕焦循正義,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一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據抱經堂本影印,1936年。
    《讀四書大全說》,〔清〕王夫之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影印〔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刊本,1974年5月。
    《宋版六經》,台北:出版項不詳,1987年。
    2. 史部
    《國語集解》,〔三國〕韋昭注,〔三國〕韋昭注,〔清〕徐元誥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五史》第一冊,1995年12月,初版十一刷。
    《前漢書》,〔東漢〕班固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五史》第一冊,1995年12月,初版十一刷。
    《越絕書》,〔東漢〕袁康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史部》影印上海涵芬樓借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雙柏堂刊本,1979年。
    《後漢書》〔劉宋〕范曄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二十五史》第二冊,1995年12月,初版十一刷。
    3. 子部
    《老子道德經》,〔晉〕王弼注,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三冊影印華亭張氏原本,1996年2月,初版九刷。
    《管子校正》,〔漢〕劉向校、〔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五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管子纂詁》,〔日〕安井衡纂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管子集校》(一)、(二)、(三),郭沫若、聞一多等校注,收入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五、六、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管子校注》,黎翔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初版二刷。
    《南華真經注疏》,〔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三、四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十年刊《古逸叢書》本影印,1972年。
    《南華真經注疏》,〔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虛至德真經》,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明〕刊《正統道藏》本影印,1971年。
    《虛至德真經注》,〔晉〕張湛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鐵琴銅劍樓藏〔北宋〕本影印,1971年。
    《虛至德真經》,〔晉〕張湛注,嚴靈峰編:《無求備齋列子集成》第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十年刊《鐵華館叢書》本影印,1971年。
    《列子注》,〔晉〕張湛注,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三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列子集釋》,〔晉〕張湛注、〔唐〕盧重玄解、〔民國〕楊伯峻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十刷。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著,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四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司馬法》,〔戰國〕司馬穰苴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尉繚子》,〔戰國〕尉繚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尸子》,〔戰國〕尸佼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韓非子》,〔戰國〕韓非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黃蕘圃校〔宋〕鈔本影印,1979年。
    《韓非子集解》,〔戰國〕韓非著、〔清〕王先慎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丙申年刊本影印,1983年,初版三刷。
    《韓非子集釋》,〔戰國〕韓非著、〔民國〕陳奇猷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著、〔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北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第六冊,1996年2月,初版九刷。
    《呂氏春秋集釋》(上)、(中)、(下),〔戰國〕呂不韋編著、〔漢〕高誘注、〔民國〕許維遹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11月,初版三刷。
    《呂氏春秋注疏》,〔戰國〕呂不韋編著、〔漢〕高誘注、王利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月。
    《呂氏春秋新校釋》,〔戰國〕呂不韋編著、〔民國〕陳奇猷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文子疏義》,王利器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淮南鴻烈集解》,〔漢〕劉安等撰、〔漢〕高誘注、〔民國〕劉文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初版二刷。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子部》影印上海涵芬樓〔明〕顧氏翻宋本,1979年。
    《靈樞經》,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子部》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明〕趙府居敬堂刊本,1979年。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二刷。
    《新序》,〔漢〕劉向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春秋繁露義證》,〔漢〕董仲舒著、〔清〕蘇輿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初版三刷。
    《鹽鐵論》,〔漢〕桓寬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白虎通德論》,〔東漢〕班固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中論》,〔漢〕徐幹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百子全書》上冊影印民國八年上海掃葉山房本,1998年8月。
    《仲長統論》,〔東漢〕仲長統,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36年。
    《老子道德經集解》,〔唐〕董思靖,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十萬卷樓叢書本排印,1936年。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明〕憨山註,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四刷。
    《莊子南華經解》,〔清〕宣穎著,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第三十三、三十四冊,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清〕康熙六十年積秀堂刊本,1982年。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八刷。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光緒辛卯年本影印,1977年2月,初版四刷。
    《老子校釋》,〔民國〕朱謙之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初版五刷。
    《老子想爾注校證》,饒宗頤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其他
    《楚辭補注》,〔戰國〕屈原撰、〔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四部叢刊集部》影印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明〕繙〔宋〕本,1979年。
    《山海經校注》(增補修訂本),袁珂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10月二刷。
    《說文解字注》,〔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影印〔清〕經樓本,1996年9月,初版十二刷。
    《劉子政集》,〔漢〕劉向著,〔明〕張溥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影印〔清〕光緒五年彭懋謙信述堂刊本第一冊,2002年3月。
    《嵇康集校注》,〔晉〕嵇康撰,〔民國〕戴明揚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7月。
    《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華正書局胡刻〔宋〕本,1995年再版。
    《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戶醫學影〔北宋〕本,2002年8月,初版12刷。
    《柳河東全集》,〔唐〕柳宗元著,北京:中國書店據世界書局1935年本影印,1998年1月,初版四刷。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初版四刷。
    《古書辨偽四種.諸子辯》,〔明〕宋濂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四庫全書總目》(上、下冊),〔清〕永瑢等撰,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浙江杭州本,2003年08月,初版七刷。
    《太平經合校》(下冊),王明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二版7刷。
    二、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四新,2000.10.,《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丁原明,2000.10.,《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初版二刷。
    于省吾,1999.04.,《雙劍誃莊子新證》,《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王力主編,2001.03.,《古代漢語》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三版二十九刷。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上、中、下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
    王葆玹,2002.05.,《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白奚,1998.09.,《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
    安徽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2000.07.,《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
    李存山,1990.12.,《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志林,1990.09.,《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台北:學林出版社。
    李澤厚、劉綱紀,1999.05.,《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李學勤,2001.09.,《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霞,2004.05.,《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余嘉錫,2001.03.,《古書通例》,收入《余嘉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2000.05.,《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侯外廬等,1995.10.,《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7刷。
    姜亮夫,1974.08.,《屈原賦校注》,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初版二刷。
    姜廣輝編,2000.01.,《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版二刷。
    ---,2000.01.,《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胡家聰,1998.09.,《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05.,《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適,1958.03.,《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一版。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4.09.,《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
    馬承源主編,2003.1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孫以楷,2004.01.,《老子通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高亨,1979.03.,《老子正詁》,台北:臺灣開明書店,台四版。
    高明,1996.05.,《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唐君毅,1973.05.,《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05.,《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徐復觀,1976.06.,《增訂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1.0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夏甄陶,1996.08.,《中國認識論思想史稿》上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初版二刷。
    容肇祖,1972.03.,《韓非子考證》,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重刊本。
    崔大華,1997.05.,《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三刷。
    ———,1988.12.,《莊子歧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崔仁義,1998.10.,《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郭沂,2002.12.,《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初版二刷。
    陳來,2002.12.,《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
    陳鼓應,1997.09.,《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三聯書店,初版二刷。
    ---,2003.02,《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
    陳夢家,1971.,《卜辭綜述》,台北:大通出版社。
    陳麗桂先生,1991.04.,《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梁啟超,1989.10.,《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
    陶鴻慶,1959.12.,《讀諸子扎記》,北京:中華書局。
    馮友蘭,2003.04.,《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三刷。
    張心澂,1970.06.,《偽書通考》,台北:宏業書局。
    張立文等,1990.12.,《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佩綸,1976.05.,《管子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舜徽,1988.09.,《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
    傅佩榮,1985.10.,《儒道天論發微》,台北:臺灣學生書店。
    勞思光,1995.08.,《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增訂八版。
    葉海煙,1990.04.,《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0.10.,《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向奎,1997.11.,《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家駱,1983.04.,《老子新考述略》,收入《新編諸子集成》第三冊,台北:世界書局,新四版。
    楊寬,1998.03.,《戰國史》(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儒賓,2003.01.,《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修訂二版。
    葛榮晉,2001.04.,《中國哲學範疇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熊十力,1978.10.,《韓非子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廖名春,2003.06.,《郭店楚簡老子校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02.,《出土簡帛叢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蔣錫昌,1980.04.,《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錢穆,1948.01.,《孟子研究》,上海:開明書店。
    --,1993.01.,《莊子纂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01.08.,《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蕭萐父、李錦全主編,2001.12.,《中國哲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十七刷。
    蕭登福,1990.03.,《列子探微》,台北:文津出版社。
    嚴靈峰,1983.10.,《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三、單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丁四新,2002.12.,〈楚簡《太一生水》研究──兼對當前《太一生水》研究的總體批評〉,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183-249,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士偉,1987.04.,〈氣〉,《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二期(總第27期)91-96、125。
    王世舜、王倩,1995.11.,〈莊子氣論發微〉,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91-10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博,2000.08.,〈《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198-21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校訂一版。
    --,1993.08.,〈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23-2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葆玹,1999.03.,〈南北道家貴陰貴陽說之歧異〉,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56-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並見於氏著:《老莊學新探》33-39,上海:上海文化出版,2002年5月。
    王曉波,1985.11.,〈氣與古代自然哲學〉,《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557-571,台北:臺灣大學。
    ———,1985.02.,〈論「氣」──就教於余英時先生〉,《食貨》第十四期69-72。
    弓英德,1963.09.,〈孟子養氣章幾個疑難句子淺釋〉,《孔孟月刊》第二卷第一期21-23。
    白奚,1995.06.,〈《管子》心氣論對孟子思想的影響〉,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37-1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伯崑,1994.03.,〈莊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63-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朱,1999.02.,〈先秦道家的生生死觀〉,東海大學主編:《中國文化月刊》第二二七期15-37。
    朱曉海,1993.03.,〈荀學一個側面──「氣」──的初步摹寫〉,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451-483,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沈冬,1991.06.,〈先秦律學考〉,《臺大中文學報》第四期341-358。
    李申,1985.04.,〈「氣」範籌研究〉,《中國哲學》第三輯36-64,北京:人民出版社。
    李存山,1985.09.,〈先秦時期的五行說與氣論〉,《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六期(總41期)49-53。
    ---,1987.03.,〈飲食-血氣-道德──春秋時期關於道德起源的討論〉,《文史哲》1987年第二期(總179期)72-74。
    李定生,1996.08.,〈論韓非《解老》和《喻老》〉,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159-1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零,1993.08.,〈道家與「帛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86-39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德永,1980.10.,〈「五行」探源〉,《中國哲學》第四輯70-90,北京:三聯書店。
    李學勤,1984.10.,〈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觀〉,《楚史論叢(初集)》145-154,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08.,〈馬王堆帛書《經法.大分》及其他〉,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74-2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06.,〈申論《老子》的年代〉,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72-7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1.,〈帛書《道原》研究〉,收錄於氏著:《古文獻論叢》162-168,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6.11.,〈《管子.心術》等篇的再考察〉,收錄於氏著:《古文獻論叢》184-193,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0.01.,〈荊門郭店楚簡所見關尹遺說〉,姜廣輝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160-164,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版二刷。原載於《中國文物報》1998年4月8日第三版。
    杜正勝,1991.09.,〈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第二卷第三期1-65。
    ———,1995.06.,〈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冊383-483。
    邡芷人,1986.12.,〈從歲星紀年到干支紀年〉,東海大學主編:《中國文化月刊》第八十六期42-70。
    余明光,2000.08.,〈《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188-197,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校訂一版。
    ---,1995.06.,〈荀子思想與黃老之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60-17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余英時,1999.09.,〈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23-14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初版八刷。
    呂思勉,1993.08.,〈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363-376,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卷第二十號(1923年10月)。
    冷鵬飛,1992.05.,〈釋「」──早期道教思想研究〉,《中國哲學》第十五輯156-176,長沙:岳麓書社。
    周立升、王德敏,1984.05.,〈評《管子》書中「靜因之道」的認識論〉,《文史哲》1984年第三期(總162期)30-35、99。
    周世榮,1993.08.,〈從馬王堆出土文物看我國的道家文化〉,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95-40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雅清,2004.09.,〈郭象「自生獨化」論與老莊「道生」說的義理形態辨析〉,《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六期(秋季號)47-66。
    周振,1962.10.,〈孟子知言養氣章研究(上)〉,《民主評論(半月刊)》1962年第十九期(總307號)8-11。
    ---,1962.10.,〈孟子知言養氣章研究(下)〉,《民主評論(半月刊)》1962年第二十期(總308號)6-13。
    范文瀾,1993.08.,〈與頡剛論五行說的起源〉,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40-648,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燕京大學史學年報》第三期(1931年8月)。
    胡孚琛,1993.03.,〈道家和道教形、氣、神三重結構的人體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71-176,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家聰,1983.10.,〈稷下道家從老子哲學繼承並推衍了什麼--〈心術〉和〈內業〉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四期(總24期)41-45。
    ---,1984.05.,〈從〈心術上〉看早期的黃老學說〉,《中國哲學史研究》編輯部編:《中國哲學史論叢》第一輯47-5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06.,〈從劉向的錄看《列子》並非偽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75-1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06.,〈論儒家荀況思想與道家哲學的關係〉,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75-1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翔驊,1993.08.,〈帛書《卻穀食氣》義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78-3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涂又光,1984.10.,〈論屈原的精氣說〉,《楚史論叢(初集)》183-194,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馬元材(非百),1990.02.,〈《管子.內業》篇集著〉,《管子學刊》1990年第一期6-13。
    ---,1990.04.,〈《管子.內業篇》之精神學說及其他〉,《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15-19,成都:巴蜀書社。
    ---,1990.05.,〈《管子.內業》篇集著(續一)〉,《管子學刊》1990年第二期14-21。
    ---,1990.08.,〈《管子.內業》篇集著(續二)〉,《管子學刊》1990年第三期12-21。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1974.1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釋文〉,《文物》1974年第十期30-42。
    馬勇,1985.09.,〈鄒衍與陰陽五行學說〉,《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六期(總41期)54-55。
    孫以楷、苗潤田、王鈞林、王敏德,1983.03.,〈稷下學研究(二)〉,《齊魯學刊》1983年第二期(總第53期)35-48。
    孫開泰、謝祥皓、趙宗正、周立升、劉捷宸,1983.05.,〈稷下學研究(三)〉,《齊魯學刊》1983年第三期(總第54期)21-36。
    孫開泰,1992.05.,〈孟子事跡考辨──附孟子年譜〉,《中國哲學》第十五輯353-381,長沙:岳麓書社。
    ---,1995.06.,〈稷下黃老之學對孟子思想的影響〉,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50-15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復觀,2004.06.,〈《孟子》知言養氣章試釋〉,《中國思想史論集》118-130,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唐蘭,1974.10.,〈《黃帝四經》初探〉,《文物》1974年第十期48-52。
    --,1975.01.,〈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兼論其與漢初儒法鬥爭的關係〉,《考古學報》1975年第一期1-16。
    陳久金,2001.05.,〈《管子.五行》注譯〉,《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148-167,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1.05.,〈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349-372,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陳大齊,1964.05.,〈孟子「浩然正氣」淺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九期1-7。
    陳松長,2000.05.,〈《太一生水》考論〉,《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42-546,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陳奇猷,1983.04.,〈黃鐘長管考〉,《文史集林》第八輯161-164,台北:木鐸出版社。
    陳拱,1963.06.,〈論孟子之不動心與養氣〉,《東海學報》第五卷第一期41-54。
    陳偉,2000.07.,〈〈太一生水〉校讀並論與《老子》的關係〉,《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27-231,北京:中華書局。
    陳鼓應,1999,01.,〈《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台大哲學評論》第二十二期173-186,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陳槃,1993.08.,〈寫在〈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之後〉,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49-659,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作於1931年5月。
    陳廣忠,1996.08.,〈為張湛辨誣──《列子》非偽書考之一〉,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267-2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08.,〈《列子》三辨──《列子》非偽書考之二〉,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278-28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08.,〈從古詞語看《列子》非偽──《列子》非偽書考之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沂,1995.06.,〈老子對孟子思想的影響──本心本性及其喪失與復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24-1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01.,〈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學的若干問題〉,姜廣輝編:《郭店楚簡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輯)160-164,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二版二刷。
    郭沫若,1982.09.,〈宋鈃尹文遺著考〉,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547-572,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09.,〈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收錄於《十批判書》,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155-187,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2000.08.,〈《列子》考辨〉,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344-35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校訂一版。
    梁啟超,1993.08.,〈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343-362,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卷第十號(1923年5月)。
    莊雅州,1990.09.,〈呂氏春秋之氣候〉,《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一卷第一期1-26。
    ---,1991.10.,〈呂氏春秋之曆法〉,《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二卷第一期1-22。
    張利民,1986.05.,〈論先秦道家三派本體論的演變及其與宇宙起源論結合的特徵〉,《南開學報》1986年第三期59-67。
    張岱年,1992.08.,〈管子的《心術》等篇非宋尹著作考〉,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320-3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思齊,2002.01.,〈論道“太一生水”的生成途徑〉,《中國哲學》2002年第一期51-55。
    張恒壽,1980.10.,〈論《莊子.天下篇》的作者和時代〉,《中國哲學》第四輯165-178,北京:三聯書店。
    張銀樹,2003.09.,〈評析《呂氏春秋》的全生之道〉,《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九期151-165。
    張蕙蕙,1987.12.,〈呂氏春秋的音樂觀與樂律學〉,《新竹師院學報》第一期129-157。
    程武,1974.10.,〈漢初黃老思想和法家路線──讀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扎記〉,《文物》1974年第十期43-47、64。
    馮契,1984.01.,〈《管子》和黃老之學〉,《中國哲學》第十輯1-10,北京:人民出版社。
    黃俊傑,1987.06.,〈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清華學報》新十九卷第一期1-38。
    ---,1988.07.,〈孟子知言養氣之章集釋新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四期85-150。
    ---,1993.03.,〈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形於內」的意涵──孟子後學身心觀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53-367,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錦鋐,1973.06.,〈呂氏春秋論樂〉,《師大學報》第十八期29-38。
    童書業,1993.08.,〈五行說起源的討論──評顧頡剛先生〈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60-669,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作於1934年10月6日。
    葉海煙,2000.01.,〈《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姜廣輝編:《郭店簡與儒學研究》(《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198-211,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瑜力濤,1984.05.,〈「稷下學」散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編輯部編:《中國哲學史論叢》第一輯152-170,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楊向奎,1957.09.,〈五行說的起源及其演變〉,《文史哲》雜誌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哲學論叢》(《「文史哲」叢刊》第一輯)13-31,北京:中華書局。
    楊超,1957.09.,〈先秦陰陽五行說〉,《文史哲》雜誌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哲學論叢》(《「文史哲」叢刊》第一輯)32-55,北京:中華書局。
    楊儒賓,1989.06.,〈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23-253,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993.0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導論〉,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59,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03.,〈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裏的兩種身體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415-449。
    董英哲,1988.11.,〈宋尹學派之「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四期(總第十八卷第61期)83-89。
    詹劍峰,1980.10.,〈駁「原始五行說」是樸素的唯物論〉,《中國哲學》第四輯118-151,北京:三聯書店。
    裘錫圭,1980.01.,〈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兼論《心術上》《白心》為慎到田駢學派作品〉,《中國哲學》第二輯68-84北京:三聯書店;並收錄於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555-57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二刷。
    ———,1992.08.,〈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167-19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08.,〈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並非佚書《黃帝四經》〉,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49-2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07.,〈〈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219-226,北京:中華書局。
    熊公哲,1968.04.,〈孟子與所謂齊學之研討〉,《孔孟學報》第十五期33-55。
    齊思和,1983.04.,〈五行說之起源〉,《文史集林》第八輯1-11,台北:木鐸出版社;原載於《師大月刊》第二十二期(1935年)。
    蔡仁厚,1972.09.,〈孟子的修養論〉,《孔孟學報》第二十四期155-170。
    趙吉惠,1994.03.,〈論荀學是稷下黃老之學〉,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103-1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鄭文光,1980.01.,〈中國古代的自然哲學與天文學思想〉,《中國哲學》第二輯11-38,北京:三聯書店。
    鄭國瑞,1995.06.〈屈原〈遠遊〉中的精氣思想與神仙思想的連繫〉,《中山中文學刊》第一期135-147,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樓宇列,1982.03.,〈「莫若以明」釋──讀〈齊物論〉雜記一則〉,《中國哲學》第七輯271-276,北京:三聯書店。
    蔣年豐,1993.03.,〈從思孟後學與荀子對「內聖外王」的詮釋論形氣的角色與義涵〉,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69-392,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蔣德貴,1984.01.,〈《莊子》成書年代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一期(總十四期)36-44。
    劉長林,1993.03.,〈說「氣」〉,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01-140,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笑敢,1983.07.,〈《莊子》內篇早於外雜篇之新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文史》第十八輯261-171,北京:中華書局。
    ---,1984.10.,〈《莊子》成書年代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四期(總十七期)36-43。
    劉清平,2000.12.,〈先秦與希臘文化的靈魂觀念之比較〉,《宗教哲學》第六卷第四期10-18。
    劉榮賢,1998.12.,〈從老莊之異論二者於先秦為不同的學術源流〉,《東海中文學報》第十二期75-100。
    ---,2000.03.,〈《莊子.外雜篇》中「氣」與「陰陽」觀念之發展〉,《暨大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16,收入氏著:《莊子外雜篇研究》,頁181-20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3月。
    ---,2003.07.,〈中國先秦氣化本體觀念的蘊釀與形成〉,《靜宜人文學報》第十八期53-70。
    劉蔚華、董治安、蔡德貴、王治民、張福信,1983.01.,〈稷下學研究(一)〉,《齊魯學刊》1983年第1期(總第52期)21-31。
    潘富恩、施昌東,1980.09.,〈論宋尹學派形而上學的思想特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5期81-84、54。
    錢穆,1993.08.,〈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617-630,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大公報.文學副刊》第一百七十期(1931年4月)。
    謝如柏,1998.05.,〈《管子.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四篇「道」「氣」概念試探〉,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編:《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二期167-184。
    戴君仁,1954.03.,〈孟子知言養氣章〉,《大陸雜誌》第八卷第五期15-18。
    ---,1968.10.,〈陰陽五行學說究原〉,《大陸雜誌》第三十七卷第八期1-8。
    龍晦,1981.08.,〈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探源〉,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85-94,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蕭萐父,1993.08.,〈《黃老帛書》哲學淺議〉,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265-27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蕭登福,1989.11.,〈先秦神仙思想及神仙修煉術(上)〉,《東方雜誌》復刊第二十三卷第五期29-34。
    ---,1989.12.,〈先秦神仙思想及神仙修煉術(下)〉,復刊第二十三卷第六期28-33。
    鍾肇鵬,1981.08.,〈黃老帛書的哲學思想〉,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102-109,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謝扶雅,1993.08.,〈田駢和騶衍〉,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728-753,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廣州嶺南大學《嶺南學報》第三卷第二期(1934年4月)。
    魏啟鵬,1980.10.,〈《黃帝四經》思想探源〉,《中國哲學》第四輯179-191,北京:三聯書店。
    ---,1993.08.,〈馬王堆古佚書的道家與醫家〉,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360-3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08.,〈《管子.水地》新探〉,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300-3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08.,〈文子「聽道」考述〉,《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四卷第八期777-783。
    譚戒甫,1980.10.,〈思孟五行說的演變〉,《中國哲學》第四輯91-117,北京:三聯書店。
    龐樸,1998.01.,〈黃帝與混沌──中華文明的起點〉,《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1-28,深圳:海天出版社,初版三刷。
    --,1998.01.,〈陰陽:道器之間〉,《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56-77。
    --,1998.01.,〈五行漫說〉,《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114-139。
    --,1999.08.,〈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陳鼓應主編:《『郭店楚簡』專號》(《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頁301-305,北京:三聯書店。
    --,2001.09.,〈「太一生水」說〉,陳鼓應、馮達文主編:《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家卷》1-8,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顧頡剛,1993.08.,〈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404-617,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清華學報》第六卷第一期(1930年6月)。
    欒調甫,1993.08.,〈梁任公五行說之商榷〉,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五冊378-387,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初版二刷;原載於《東方雜誌》第二十一卷第十五號(1924年8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李申,1993.03.,《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文樹,1993.05.,《莊子之審一氣以觀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茉,2001.06.,《帛書《黃帝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易天任,1998.06.,《先秦「氣」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韻梅,1994.06.,《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傅武光先生,1993.02.,《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楊儒賓,1987.06.,《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鄭世根,1993.07.,《莊子氣化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店。
    鄭倩琳,2003.06.,《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笑敢,1993.01.,《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諸葛俊元,2001.06.,《先秦兩漢「太一」思想的起源與演變》,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璧名,1997.04.,《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五、外國著述(依國名之英文字母及出版先後排列)
    〔美〕Banjamin I. Schwartz,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ese(Cambridge, Mass. :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美〕艾蘭(Sarah Allan)著、張海晏譯,2002.03.,《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太一.水.郭店《老子》〉,《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24-532,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美〕愛蓮心(Robert E.Allinson)著、周熾成譯,2004.07.,《嚮往心靈轉換的莊子--內篇分析》(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英〕葛瑞漢(A.C.Graham)著、張海晏譯,2003.08.,《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Disputer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1998.08.,《人論》(An Essay on Man),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據耶魯大學1944年版譯出,初版八刷。
    〔德〕Dan Vercammen,2001.09.,Towards Understanding Yuanqi 元氣(Primary Qi),陳鼓應、馮達文主編:《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家卷》222-239,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日〕前川捷三,1990.04.,〈甲骨文、金文中所見的氣〉,〔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氣思想──中國自然人間展開)12-2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據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年第三次印刷版譯出,初版四刷。
    〔日〕小野澤精一撰,1990.04.,〈齊魯之學中氣的概念──《孟子》和《管子》〉,〔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29-75。
    〔日〕澤田多喜男撰,1990.04.,〈《荀子》和《呂氏春秋》中的氣〉,〔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76-94。
    〔日〕細川一敏撰,1990.04.,〈兵家、黃老思想中氣的作用〉,〔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76-94。
    〔日〕福永光司撰,1990.04.,〈道家的氣論和《淮南子》的氣〉,〔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119-139。
    〔日〕湯淺泰雄撰、盧瑞容譯,1993.03.,〈「氣的身體觀」在東亞哲學與科學中的探討──及其與西洋的比較考察〉,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63-99,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日〕出祥伸撰、盧瑞容譯,1993.03.,〈貫通天地人之「一氣」──其自然觀與社會秩序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41-155。
    〔日〕丸山敏秋撰、林宜芳譯,1993.03.,〈中國古代「氣」的特質〉,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57-169。
    〔日〕石田秀實撰、林宜芳譯,1993.03.,〈由身體生成過程的認識來看中國古代身體觀的特質〉,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177-192。
    〔日〕野正美撰、林宜芳譯,1993.03.,〈由《呂氏春秋》看中國古代身心相關醫學思想──「氣」的醫學思想概觀〉,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485-495。
    〔日〕池田知久撰,1993.03.,〈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所見之身心問題〉,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327-352。亦載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1993.08.)103-1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2001.12.,《《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
    〔韓〕宋榮培(Song Young-bae),2004.08.,〈東方的「相關性思維模式」和對有機體生命的理解──以莊子和中國的有機體生命原理為中心〉,「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2004年8月20-21日。
    〔瑞士〕榮格(Jung)著、鴻鈞譯,1990.09.,〈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3-27,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