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紀博棟
CHI, PO-TUNG
論文名稱: 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國立大學為例
A Study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e Case of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黃美筠
Huang, Mei-Yu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1
中文關鍵詞: 國立大學經濟教育通識教育通識經濟教育公民教育課程內涵課程與教學
英文關鍵詞: National University, Economic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Civic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29下載:7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學之通識教育課程非常重要,可以培養「完整的人」,是一種「全人教育」。其中,經濟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中一個重要的主題,也與公民教育之成功與否關係密切。而在臺灣北部各國立大學對所有大專院校具有重大之影響力與指標作用,因此,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具體之研究目的除了對於通識經濟教育相關研究文獻等進行探討與評析之外,主要還包括五大面向研究目的,並針對此相關研究文獻、五大面向與其中三十四個子項之研究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本博士論文在資料收集與分析等方面兼採文獻分析法、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等研究方法,經由文獻探討、訪談與問卷調查等收集與探討研究資料,詮釋、批判與統計方法等分析研究資料,深入研究臺灣北部各國立大學通識教育中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等各種問題與其未來發展之情形。最後得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如下:
    1.根據相關研究文獻的探討發現,通識經濟教育課程或其他通識教育課程,應該與各學系的專業課程一樣重要。
    2.根據相關研究文獻的探討發現,通識經濟教育之研究較其他通識教育課程少,而且通識經濟教育課程較其他專業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少受到重視。
    3.本研究探討與評析16個通識經濟教育理論,這些理論大多數可以做為通識經濟教育之理論基礎。
    4.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文件資料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一般實施情況有差異存在,而且較其他一般通識課程弱勢。
    5.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教育行政人員訪談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組織等實施情況、認知與態度有差異存在。
    6.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教師訪談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教師教學實施情況、認知與態度有差異存在。
    7.根據本研究針對臺灣北部各所國立大學之學生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發現各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學生學習情況、認知與態度有差異存在。
    8.是以在清楚各校相關政策與實施情況,以及教育行政人員、教師與學生等各方面的認知與態度之後,必須針對通識經濟教育進行改革,以培養大學生成為真正具備基本經濟知識的現代理想公民。

    General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university. It can teach undergraduate student to become a “holistic man” and it is a manhood education. And it can also help student get all round and diverse knowledge, etc.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quir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had inquired and researched many theses, documents, five dimensions and 34 problems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employed documental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al curriculum content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has discovered some findings including several important conclusions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concluded:
    1. From the studies and analyses of many researches,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al curriculum or other general educational curriculum must be as important as ot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al curriculum.
    2. But the quantities of studi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al curriculum were fewer than professional and other general education.
    3. This study had analyzed sixteen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theories and it had also found that these theories could improve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4. From the documents of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researcher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practices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were fewer than other general education.
    5. From the interviews of staffs of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in most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researcher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cognitions, and attitudes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6. From the interviews of teachers, researcher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teaching practices, cognitions, and attitudes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7. From the studies of the questionaire and analyses of statistics of students, researcher can als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learning practices, cognitions, and attitudes of students of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8. So,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universities must be reformed and that the cognitiive and attitudinal changes of staff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general economic education are very important things. And from the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of study of this dissertation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students of northern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othe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 become really ideally modern citizens of having basic economic concep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基本假定、範圍與步驟………………………………..13 第五節 研究方法……………………………………………………..15 第六節 研究限制……………………………………………………..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評析……………………………………………..19 第一節 大學通識教育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與評析.……………...19 第二節 大學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與評析....26 第三節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內涵與教學實施相關研究文獻之探 討與評析……………………………………………........30 第四節 國外主要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施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 與評析…………………………………………………......41 第五節 通識教育、公民教育與經濟教育整合之相關研究文獻 之探討與評析………………………………………………..45 第六節 經濟教育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與評析…………………....49 第七節 其他相關研究文獻之探討與評析…………………………..61 第八節 相關研究文獻之綜合探討與評析…………………………..7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75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78 第三節 研究對象………………………………………………………8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之選擇、設計與執行……………....85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94 第四章 通識經濟教育理論之建構與分析……………………......96 第一節 通識經濟教育與公民教育之關係………………………....96 第二節 通識經濟教育理論之一般理論..…………………………..98 第三節 通識經濟教育理論之知識論觀點相關理論………….....106 第四節 通識經濟教育理論之整合型理論………………………...107 第五章 臺灣北部國立大學通識經濟教育之實施與分析………….109 第一節 臺灣北部國立大學通識經濟教育之實施方式…………...109 第二節 臺灣北部國立大學通識經濟教育之歸納、詮釋與批判 分析……………………………………………….........123 第六章 臺灣北部國立大學通識經濟教育實施之訪談分析……….131 第一節 訪談實施說明……………………………………………….131 第二節 教育行政人員部分之訪談分析…………………………...132 第三節 教師部分之訪談分析……………………………………….145 第七章 臺灣北部國立大學通識經濟教育實施之問卷調查與統 計分析…………………………………………...........168 第一節 學生部分問卷調查之預試實施與分析…………………...168 第二節 學生部分正式問卷調查之實施與分析…………………...171 第三節 學生部分正式問卷調查之基本資料分析………………...172 第四節 學生部分正式問卷調查之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178 第五節 各校問卷中傳統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課程部分之統計 分析………………………………………………….......187 第六節 D校經濟學系與非經濟學系學生修習通識經濟教育課程 之統計分析…………………………………………….....194 第七節 D校與其他學校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統計分析……......197 第八節 各校課程中經濟學系與非經濟學系學生部分之統計分 析…………………………………………………………...204 第九節 學校種類差異的統計分析………………………………...209 第十節 通識經濟教育課程之其他統計分析……………………...219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236 第一節 結論………………………………………………………….236 第二節 建議………………………………………………………….249 參考文獻……………………………………………………………...253 附錄…………………………………………………………………….273 附錄一 「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 北部國立大學為例」教育行政人員部分訪談大綱一…….273 附錄二 「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 北部國立大學為例」教育行政人員部分訪談大綱二…….276 附錄三 「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 北部國立大學為例」教師部分訪談大綱一…….........277 附錄四 「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 北部國立大學為例」教師部分訪談大綱二…….........280 附錄五 「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 北部國立大學為例」學生部分問卷調查表…….........281 附錄六 我國中學、小學與幼稚園方面之經濟教育相關研究文 獻比較…….……………………………………………....286 附錄七 我國中學與小學方面之經濟教育相關學位論文比較…….287 附錄八 各大學教育行政人員主要訪談各項實施日期……….....288 附錄九 各大學教師主要訪談各項實施日期………………….....289 附錄十 各大學問卷調查各項實施日期…………………………...290 附錄十一 各大學問卷調查資料處理……………………………...291 附錄十二 D校經濟學系與非經濟學系學生問卷資料………......294 附錄十三 各校經濟學系學生問卷資料…………………………...295 附錄十四 問卷調查問題1至問題45統計結果之直方圖………....296 圖表目錄 (1)附表目錄 表1-3-1 臺灣北部國立大學名稱與分佈區域……………………….9 表2-1-1 通識教育之能力與意義……………………………………20 表2-1-2 大學通識教育之目的………………………………………20 表2-1-3 通識教育一般理論之比較…………………………………22 表2-1-4 知識論觀點之通識教育理論說明…………………………23 表2-1-5 通識教育三大類理論之比較………………………………24 表2-3-1 近五十年來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之發展階段…………31 表2-6-1 各種適合通識經濟教育之教學方法比較…………………54 表2-7-1 國內高等教育中經濟教育之相關研究論文比較…………66 表2-7-2 國外高等教育中經濟教育之相關研究論文比較…………67 表3-3-1 研究期間各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授課教師與修課學生 推估…………………………………………………………83 表5-2-1 臺灣北部各國立大學通識教育組織之比較………………125 表6-1-1 訪談部分專家效度與項目分析之主要學者專家背景資料131 表7-1-1 問卷調查部分專家效度與項目分析之主要學者專家背景 資料…………………………………………………………168 表7-1-2 問卷調查預試一之信度分析………………………………169 表7-1-3 問卷調查預試二之信度分析………………………………169 表7-2-1 正式問卷調查之信度分析…………………………………171 表7-3-1 問卷調查之學校種類統計表………………………………172 表7-3-2 問卷調查之學生所屬學院種類統計表……………………173 表7-3-3 問卷之課程種類統計表……………………………………173 表7-3-4 問卷之學生年級統計表……………………………………174 表7-3-5 問卷之學生性別種類統計表………………………………175 表7-3-6 問卷之學生年齡種類統計表………………………………175 表7-4-1 問卷調查問題1-45之描述性統計資料……………………178 表7-4-2 一般問題問卷調查之KMO與Bartlett檢定……………….180 表7-4-3 一般問題問卷調查之共同性………………………………180 表7-4-4 一般問題問卷調查之解說總變異量………………………181 表7-4-5 一般問題問卷調查轉軸後的因素矩陣……………………182 表7-4-6 一般問題問卷調查因素分析摘要表(已轉軸)…………184 表7-4-7 滿意度問卷調查之KMO與Bartlett檢定………………….185 表7-4-8 滿意度問卷調查之共同性…………………………………185 表7-4-9 滿意度問卷調查之解說總變異量…………………………185 表7-4-10 滿意度問卷調查之因素矩陣…………………………….186 表7-4-11 滿意度問卷調查因素分析摘要表(未轉軸)………….186 表7-5-1 第五節各因素之多變量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統計表……187 表7-5-2 第五節因素一之t檢定統計表…………………………….188 表7-5-3 第五節因素二之t檢定統計表…………………………….189 表7-5-4 第五節因素三之t檢定統計表…………………………….189 表7-5-5 第五節因素四之t檢定統計表…………………………….190 表7-5-6 第五節因素五之t檢定統計表…………………………….190 表7-5-7 第五節因素六之t檢定統計表…………………………….190 表7-5-8 第五節因素七之t檢定統計表…………………………….191 表7-5-9 第五節因素八之t檢定統計表…………………………….191 表7-5-10 第五節因素九之t檢定統計表…………………………..192 表7-5-11 第五節滿意度問卷調查之t檢定統計表…………………192 表7-6-1 第六節一般問題問卷調查之無母數Wilcoxon檢定統計 表……………………………………………………….195 表7-6-2 第六節滿意度問卷調查之無母數Wilcoxon檢定統計表…196 表7-7-1 第七節各因素之多變量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統計表……197 表7-7-2 第七節各因素部分問題之Levene單變量的變異數同質 性檢定統計表………………………………………………198 表7-7-3 第七節因素一之t檢定統計表…………………………….198 表7-7-4 第七節因素二之t檢定統計表…………………………….199 表7-7-5 第七節因素三之t檢定統計表…………………………….199 表7-7-6 第七節因素四之t檢定統計表…………………………….200 表7-7-7 第七節因素五之t檢定統計表…………………………….200 表7-7-8 第七節因素六之t檢定統計表…………………………….201 表7-7-9 第七節因素七之t檢定統計表…………………………….201 表7-7-10 第七節因素八之t檢定統計表……………………………202 表7-7-11 第七節因素九之t檢定統計表……………………………202 表7-7-12 第七節滿意度問卷調查之t檢定統計表…………………202 表7-8-1 第八節各因素之多變量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統計表……205 表7-8-2 第八節各因素部分問題之Levene單變量的變異數同質 性檢定統計表………………………………………………205 表7-8-3 第八節一般問題問卷調查之t檢定統計表……………….207 表7-8-4 第八節滿意度問卷調查之t檢定統計表………………….208 表7-9-1 第九節各因素之多變量的變異數同質性檢定統計表……209 表7-9-2 第九節因素一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0 表7-9-3 第九節因素二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1 表7-9-4 第九節因素三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2 表7-9-5 第九節因素四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3 表7-9-6 第九節因素五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4 表7-9-7 第九節因素六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4 表7-9-8 第九節因素七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5 表7-9-9 第九節因素八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6 表7-9-10 第九節因素九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6 表7-9-11 第九節滿意度問卷調查之t檢定比較統計表……………217 表7-10-1 所有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之描述性 統計量表………………………………………………….219 表7-10-2 所有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之相關分 析表……………………………………………………….220 表7-10-3 所有學生前一學期總平均成績次數分配表…………….220 表7-10-4 所有學生預估這學期所修的通識經濟教育各科目總平 均成績次數分配表……………………………………….221 表7-10-5 所有學生前一學期總平均成績與預估這學期所修的通 識經濟教育各科目總平均成績之相關分析表………….221 表7-10-6 D校經濟學系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 之描述性統計量表……………………………………….223 表7-10-7 D校非經濟學系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 )之描述性統計量表……………………………………223 表7-10-8 D校所有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之描 述性統計量表……………………………………………223 表7-10-9 D校經濟學系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 之相關分析表……………………………………………224 表7-10-10 D校非經濟學系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 )之相關分析表…………………………………………224 表7-10-11 D校所有學生問題35與問題36(反向題調整後)之相 關分析表…………………………………………………225 表7-10-12 D校學生前一學期總平均成績描述性統計表…………225 表7-10-13 D校學生預估這學期所修的通識經濟教育各科目總平 均成績描述性統計表……………………………………225 表7-10-14 各校學生性別與所修通識經濟教育課程種類交叉統 計表……………………………………………………..228 表7-10-15 各校學生年級與所修通識經濟教育課程種類交叉統 計表……………………………………………………..229 表7-10-16 各校學校種類與開設通識經濟教育課程種類交叉統 計表……………………………………………………..230 表7-10-17 各校學生專長與所修通識經濟教育課程種類交叉統 計表……………………………………………………..230 表7-10-18 課程滿意度問題之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表……….234 表7-10-19 滿意度問卷調查之成對樣本檢定統計表…………….235 (2)附圖目錄 圖3-1-1 全文研究架構流程圖………………………………………75 圖3-1-2 研究變數分析之研究架構圖………………………………76 圖3-1-3 研究資料收集之研究架構流程圖…………………………77 圖3-1-4 研究資料分析之研究架構流程圖…………………………77 圖7-3-1 問卷調查之學校種類統計圓形比例圖(Pie Chart)…172 圖7-3-2 問卷調查之學生所屬學院種類統計直方圖或長條圖 (Histogram or Bar chart)………………………….173 圖7-3-3 問卷之課程種類統計圓形比例圖……………………….174 圖7-3-4 問卷之學生年級統計直方圖…………………………….174 圖7-3-5 問卷之學生性別種類統計圓形比例圖………………….175 圖7-3-6 問卷之學生年齡種類統計直方圖……………………….17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文玲(2000)。我國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于若蓉、朱敬一(1998)。台大「惠我良多」?─論各大學畢業生初出校門的表現。經濟論文叢刊,26(1),65-89。
    王元仁、陳美玲、李分明(2004)。技術學院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看法─以遠東技術學院二技部學生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73-93。
    王立文、簡婉(1995)。通識教育的五個面向。通識教育季刊,2(1),43-48。
    王玉蘭、趙美聲(2004)。第十三章 從柏恩斯坦的言說符碼論分析教室中的師生言談互動─以兩個國小六年級班級為例。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頁277-301)。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王佳煌(2003)。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臺北縣:韋伯,出版。
    王保進(2003)。高等教育品質的理念與實際。臺灣教育,619,38-49。
    王純娟(2004)。「生死教育」通識課程之教學評鑑結果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58,113-120。
    王萸芳(譯)(1995)。R. W. Nicholas著。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教師組織與管理的特色(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Role of Faculty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通識教育季刊,2(1),53-64。
    王燦槐(1995)。影響中大通識課程評量的因素─社會科學類之初步研究。中大社會文化學報,2,179-210。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12(2),95-126。
    王齡苡(2002)。大學會計系學生透過通識教育培育職業道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尤雪瑛(2004)。第十二章 從英語能力檢定論大學英語課程之規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頁259-276)。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方詠菁(2001)。高中公民科教師對經濟學教材內涵需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初版一刷。
    毛榮富(2002)。通識與專業之間─高等教育通識課程規劃之省思。思與言,40(4),139-164。
    石之瑜(2002)。社會科學本土研究的知識論札記。國家發展研究,2(1)179-202。
    石計生(2003)。第一章社會科學研究的典範與問題、第四章基礎統計學原理、第五章基礎統計量化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運用。載於石計生、羅清俊、曾淑芬、邱曉婷、黃慧琦著。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台灣資料庫的應用(頁1-23;129-215)。臺北市:雙葉,初版一刷。
    白亦方、王崇峻、吳翎君、黃熾霖、黎德星等(2002)。花蓮師院社會領域通識教育之規劃研究。從現在到未來─師範學院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6月5日。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通識中心主辦,47-83。
    田芳華(1999a)。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對獎勵研究生產力功效之分析─事件史分析法應用實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3),359-394。
    田芳華(1999b)。認知訪談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以假設市場評價法為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555-574。
    田長霖(2001)。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323-330)。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司徒達賢(2004)。打造未來領導人─管理教育與大學發展。臺北市:天下雜誌,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牟中原(2001)。大學的教師評鑑。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311-322)。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早安財經編輯室、吳正治(2005)。大學生理財看圖就懂。臺北市:早安財經文化,初版。
    江明修(1992)。社會科學多重典範的爭辯:試論質與量研究方法的整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4,315-344。
    江宜樺(2004)。Scession 3 專題演講:社會科學領域。載於黃俊傑編,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現況(頁677-688)。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出版。
    戎良琦(1997)。考試頻率對會計學課程教學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國工商學報,19,257-268。
    朱容徵(2003)。圖解經濟學─實用寶典。臺北:全華科技,初版一刷。
    朱敬一(1996)。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解析與批判。通識教育季刊,3(1),99-107。
    朱敬一(2002)。8.臺灣知識份子與人文社會學門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編,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頁125-143)。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第二版。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首頁。http://law.moj.gov.tw/。(20050109上網)。
    伊慶春、蘇碩斌(1998)。無作答之分析:以公民容忍度為例。載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主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頁209-237)。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初版二刷。
    余士迪、紀志毅、高一誠(2001)。到升等之路。經濟論文叢刊,29(3),263-275。
    余宗羲(2000)。國小高年級學生經濟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何子樂(2003)。想像比知識重要:科教見思。臺北市:群學,一版一印。
    何金針(2004)。教育研究的效度問題探討。社會科學學報(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12,47-82。
    何秀煌(1995)。大學通識教育:理想、內涵以及問題─以香港中文大學經驗為例。通識教育季刊,2(1),65-74。
    何秀煌(1998)。從通識教育的觀點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臺北市:東大,初版。
    何聰敏(2004)。關注本位理論與經濟教育課程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沈六(1990)。人文及社會科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6-31。
    沈六(1996)。公民發展與教育方法。公民訓育學報,5,7-22。
    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1-5。
    吳天方、樊學良(2003)。新經濟時代下兩岸高等教育產業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1(1),1-22。
    吳忠宏、謝玉文(2003)。永續發展教育融入技職通識教育課程可行方案之探討。永續生存第二屆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實施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6月19日。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257-279。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十七刷。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初版二刷。
    吳政峰(2002)。突破黑板經濟學─析論商職經濟學教學內容的革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2,8-11。
    吳政峰(2005)。經濟學教學創新之初探─以導入《史記‧貨殖列傳》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6(4),144-161。
    吳祖勝(2001)。「知識經濟」與「二十一世紀中共教育發展」芻議。共黨問題研究,27(1),57-74。
    吳思達(2004)。技專校院科技通識課程發展模式之規劃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3,211-222。
    吳靖國(1998)。誰有權力制訂與詮釋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5,31-35。
    吳靖國(1999)。技職通識教育之理論建構與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靖國(2000)。教育行政機關推動技職通識教育之概況分析。通識教育季刊,7(1),93-114。
    吳銘達(2001)。二十一世紀技職學生應有的企業倫理觀。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18-20。
    李亦園、黃俊傑、許榮富、陳德華、李珮琳(1994)。日本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季刊,1(4),77-97。
    李芊慧、吳裕益、蔡清華(2003)。大學三大功能表現指標評估模式之建構與驗證性研究。全球化、教育競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04年12月6-7日。嘉義縣: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等主辦,Ⅱ-B-2-1-Ⅱ-B-2-29。
    李金連、蔡行濤、駱劍秋(2000)。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規劃之實例研究。通識教育季刊,7(1),67-92。
    李秉正(2000)。世紀之交─人文社會科學典範的移轉。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55-75。
    李宗黎(2001)。由財務自主談公私立大學經營及競爭之合理化。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247-259)。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李岳鴻(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經濟素養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T5629008,http://www2.ncl.edu.tw(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05年12月23日上網)。
    李俊湖(2003)。教學專業思考與建構。載於陳伯璋、歐用生主編。課程與教學的饗宴(頁503-519)。高雄市:高雄復文,一版。
    李翊駿(1998)。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社會科學研究的焦點。東海學報,39(5),1-20。
    杜娟娟(2002)。教學與研究─大學教師的工作投入時間。屏東師院學報,17,135-174。
    巫銘昌(1999)。技術學院學生就學滿意狀況之調查研究。技術學刊,14(1),1-11。
    巫銘昌、徐永迪(1998)。技術學院在職進修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科技學刊,7(3),323-335。
    周子敬(2001)。國內大學會計專業教師對於遠距教育的需求評估。中國技術學院學報,23,143-172。
    周行一(2004)。不理財也發財!?我的幸福理財書。臺北市:天下遠見,第一版第二次印行。
    周祝瑛(2003)。淺談「大學教學評鑑」。研習資訊,20(3),49-57。
    周秋潔、徐新逸(2000)。兒童經濟教育內涵之探討。研習資訊,17(3),50-63。
    周秋潔(2001)。兒童經濟教育教材之研發。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周道濟(1985)。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5,53-86。
    邱文彬、萬金生、李嘉紘(2004)。提昇大專教師網路教學的正向態度:認知失調論的應用與國民性格的調節。教育研究資訊,12(4),59-82。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初版一刷。
    林正弘(1994)。從培養科學精神談通識課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70-178。
    林玉体(譯)(2003)。J. S. Brubacher。高等教育之哲學(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林安梧(1999)。對於台灣當前幾個通識問題的哲學理解:「知識」與「權力」:一個哲學治療學的觀點。通識教育季刊,6(2),85-107。
    林志成、劉藍玉(譯)(2000)。C. P. Snow。兩種文化(The Two Cultures)。臺北市:城邦,初版。
    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季刊,3(4),117-132。
    林秀真(2002)。國立技術校院通識課程「音樂欣賞」教科書之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沁雄(2003)。假設條件與經濟分析。經濟研究,39(2),241-272。
    林炎旦(2000)。第八章 職業類科教學方法。載於江文雄主編。職業類科教材教法(頁223-303)。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林清山(2003a)。多變項分析統計法。臺北市:臺灣東華,五版八刷。
    林清山(2003b)。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臺灣東華,初版十三刷。
    林新沛(2003)。通識教師也要通識訓練。中山通識教育學報,2,129-131。
    林碧珍(2003)。生活情境中的數學。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3,1-26。
    林鳳麗(2002)。商學學生道德認知之實證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63-188。
    林樹聲(2000)。大學通識教育中科學課程其科目內容之設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豐政、王炳琳、林松篁、黃宗智、楊旻璋、吳錦淳(2002)。信用卡學生市場特徵之研究─以國立宜蘭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宜蘭技術學報,9,89-106。
    林麗娟(2002)。「問題導向學習」在網路資源式學習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0,42-53。
    林麗婷(2001)。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寶英(1997)。科學史取向的大學生物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耀堂(2001)。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基礎─兼論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觀。哲學雜誌,35,32-52。
    金耀基(2000)。大學之理念。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2001年新版)。
    宣大衛(1996)。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整體架構之策略規劃。通識教育季刊,3(3),147-149。
    洪永泰(2003a)。第3章 抽樣。載於陳義彥、洪永泰、盛杏湲、游清鑫、鄭夙芬、陳陸輝合著。民意調查(頁75-125)。臺北市:五南,初版三刷。
    洪永泰(2003b)。原始樣本、替代樣本、與追蹤樣本的比較:「2001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訪問失敗問題的探討。選舉研究,12(2),37-58。
    洪麗珠(1996)。通識教育藝術課程之理念與規劃─為理工大學而設計。通識教育季刊,3(4),27-41。
    侯永琪(2004)。學術卓越與我國高等教育整併。輔仁學誌:法/管/社科之部,39,1-24。
    胡昌智(1995)。德國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49-51。
    胡夢鯨(1989)。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通識教育與改革芻議。淡江學報,27,133-155。
    姜得勝(2003)。教育問題的哲學思索。臺北縣:桂冠,初版。
    紀博棟(2003a)。臺灣地區技術學院「投資學」課程教材之研究以商業類技術學院進專部為例。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9,8-13。
    紀博棟(2003b)。知識經濟時代「投資學」課程「協同教學法」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商業類技術學院在職班為例。醒吾學報,26,433-462。
    紀博棟(2003c)。臺灣地區技術學院在職班「投資學」課程教學方法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7,28-30。
    紀博棟(2004a)。商業類技術學院「生態經濟倫理」課程實施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92,9-14。
    紀博棟(2004b)。臺灣地區技專校院本土通識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以經濟教育為例。2004年政大教育學術論壇—另類與創新:台灣本土教育經驗再出發研討會。2004年6月19、20日。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政大師資培育中心、政大教師研習中心、台灣另類教育學會(籌備處) 主辦。地點: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
    紀博棟、黃美筠(2004)。臺灣地區商業類技術學院低年級經濟概念與經濟推理教學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0,86-96。
    紀博棟、黃美筠(2005)。二專財務金融科在職生對「現金卡」認知之研究~以一所技術學院為例。商業職業教育(季刊),98,45-52。
    紀潔芳(1994)。大專及高商經濟學課程教學法之探討。中華民國第一屆商業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1-16。
    范麗雪(1999)。證券金融業對財務金融技術系課程需求之分析。崑山技術學院學報,2。台南:崑山技術學院,105-112。
    徐仁輝、陳世能、李顯峰、林卓民(2001)。非商學管理學院經濟學教學改進計劃。教育部顧問室九十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學改進計畫。http://cc.shu.edu.tw/~nmgtecon(2003年6月29日上網)。
    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基礎篇。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徐昊杲、邱佳椿(2003)。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進階篇。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徐明珠(2003)。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258-267。
    徐秋婷(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社會科經濟教育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淑敏(1999)。台灣中小學經濟學教育之研究。國教新知,45(5),49-59。
    徐淑敏(2001)。兒童金錢管理的教育觀。國教新知,48(1),26-33。
    孫志麟(2001)。變革與創新:邁向新世紀的高等教育。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九十年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新世紀的教育改革─回顧與前瞻。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務處主辦,213-239。
    孫志麟(2004)。探討師範學院通識教育的教學品質:評鑑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329-354。
    孫淑芬(2003)。國民中學公民教育經濟類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明士(1994)。傳統中國通識教育的理論。通識教育季刊,1(4),67-75。
    高昌平(2000)。中美大學通識教育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袁漱萱(2002)。大專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如何因應知識經濟之發展。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3,29-55。
    張一蕃(2001)。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新典範。通識教育季刊,8(1),79-92。
    張巨青、吳寅華(1997)。邏輯與歷史─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嬗變。臺北市:淑馨出版社,二刷。
    張世忠(2001)。協同教學模式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9(4),66-82。
    張世忠(2002)。協同教學之研究與省思:以兩位國中初任教師為例。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0(4),139-158。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75-108。
    張秀雄(1998a)。第一章 公民教育的意義與目標。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頁3-26)。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張秀雄(1998b)。第二章 公民教育的內涵。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頁27-58)。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99-122。
    張芳全(2003)。量化研究迷思─從問卷調查法談起。國民教育,43(4),52-57。
    張育誠、張靖(2002)。台灣地區大專學生對網路銀行之認知與使用情形之研究—以嶺東技術學院學生為例。真理大學財經學院2002財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2002年5月18日。臺北縣:真理大學財經學院主辦,289-306。
    張怡婷(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經濟學課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郁雯、林文瑛(2002)。升學主義的主觀與客觀:升學機會的認知、期待與現實。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四期第二次調查資料分析)。2002年9月27-28日。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J-1-J-26。
    張威龍、林明煌(2004)。台灣學生消費者強迫性購買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3(4),51-84。
    張清貴(2002)。從知識經濟教學新思維,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6,56-59。
    張清溪(1995)。經濟學對台灣社會的分析。分析社會的方法論文集。1995年6月5日。臺北等:國立空中大學、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聯合出版,K-1-K-13。
    張清溪(2001)。為什麼要讀《原富》?,台灣大紀元時報,1,財經專欄(財經書園專欄)。
    張清溪(2004)。最佳僕人與最壞的主人 論金錢的脫線演出(3版),台灣大紀元時報,194,財經專欄(經濟論衡)。
    張清溪、吳惠林(1995)。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教改通訊,12,16-17。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三版一刷。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3a)。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臺北市:文魁,初版12刷。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3b)。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下冊)。臺北市:文魁,初版11刷。
    張媛甯(2004)。批判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2),88-103。
    張聖時(2000)。如何建構一個引人入勝的公民科教學專業網站。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1),127-142。
    張麟徵編(1998a)。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出版。
    張麟徵編(1998b)。國立臺灣大學共同科目教學座談會記錄。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出版。
    陳木杉、周文祥、湯永成、陳育芳(1997)。技術學院二年制在職生進修動機需求之研究。科技學刊,6(4),497-510。
    陳向明(200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初版三刷。
    陳秀玲(1994)。台灣國民中學經濟學教科書之研究─與美、日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伯璋(2001)。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的改革方向。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1-29)。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陳伯璋、薛曉華(2002)。大學理念的知識觀反思與大學實體的社會建構:一種對「大學」的知識社會學反省。思與言,40(4),51-113。
    陳金蓮(譯)(1995)。A. P. Wolf著。無知/知識的底線:談通識教育的目的(On the Limits of Naivety: A View of the Purposes of 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季刊,2(1),7-17。
    陳昭君(2003)。我國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學生應具備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紀、顏啟芳、王仁昭(2001)。探索介面與超媒體學習研究~以經濟學學習為例。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般技職及人文教育類(1)一般技職教育組)。臺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主辦,383-393。
    陳美華、陳信憲、許佳峰、洪世炳、潘麗卿(2004)。以股票選擇指南融入投資學課程教學。弘光學報,43,123-128。
    陳姚真(2004)。大學校院教師參與數位學習發展的障礙因素、誘因與獎勵機制之研究。臺灣教育,629,15-19。
    陳珮宜(2002)。國中學生經濟教材迷思概念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芬(2002)。批判思考教學在高商經濟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逢申(1998)。戰時大學課程的重要變革。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1,287-326。
    陳密桃(1984)。大學生認知能力、創造思考能力及教師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學刊(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5,173-211。
    陳啟明(2003)。合作學習在數學領域的教學策略。師友月刊,430,43-46。
    陳清溪(2003)。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研習資訊,20(4),45-50。
    陳博志、張清溪、劉鶯釧(1986)。我國經濟學研究現況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4-0301-H104-01)。
    陳逸仁(2001)。論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我國高等教育之影響,今日教育,66,137-146。
    陳舜芬(1995)。一九八○年代初期臺灣大學的通才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1),83-106。
    陳舜芬(2002)。我國大學校院課程自主之研究:以共通課程為例。教育改革的未來 國科會人文處教育學門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2002年4月20-21日。臺北市: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主辦,255- 267。
    陳維昭(2000)。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因應。通識教育季刊,7(2、3),169-175。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陳滌清、黃藿(1995)。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之改進。通識教育季刊,2(2),101-112。
    陳德和(2004)。回歸大學教育的應有本質。鵝湖,345,0。
    陳樹衡(1995)。總體經濟學教學的新環境:以大型資料庫、電腦模擬與實驗教學為主的知識發掘過程。中華民國第二屆商業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995年12月7日。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寶山校區,151-168。
    陳麗瑛(1999)。科學史、哲融入生命科學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耀茂(2003)。統計分析手冊。臺北市:全華,初版一刷。
    陳耀茂(2004)。統計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臺北市:鼎茂,一版。
    陸民仁(1985)。公民教育的經濟學基礎。載於史振鼎主編,公民教育的問題與對策(上冊)(頁133-141)。臺北市:臺灣省教育會,初版。
    陸奕身(2002)。建構取向之高商經濟學教材設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國立中央大學(2004a)。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九十二學年度自我評鑑報告書(87-92學年度)。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2004b)。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自我評鑑報告。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2004c)。首頁。http://www.ncu.edu.tw/。(2004/12/24上網等)。
    國立交通大學(2004、2005等)。首頁。http://www.nctu.edu.tw/。(2004/12/25、2005/2/6上網等)。
    國立政治大學(2004)。首頁。http://www.nccu.edu.tw/main.php。(2004/12/24、25上網等)。
    國立清華大學(2004)。首頁。http://www.nthu.edu.tw/。(2004/12/25上網等)。
    國立陽明大學(2004)。首頁。http://www.ym.edu.tw/。(2004/12/26上網等)。
    國立臺北大學(2004)。首頁。http://www.ntpu.edu.tw/。(2004/12/25上網等)。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2004、2005)。首頁。http://www.ntut.edu.tw/chinese.php。(2004/6/3、2004/12/25、2005/2/7上網等)。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4)。首頁。http://www.tnua.edu.tw/。(2004/12/24上網等)。
    國立臺灣大學(2004)。首頁。http://www.ntu.edu.tw/。(2004/12/24上網等)。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2004)。首頁。http://www.ntust.edu.tw/。(2004/12/24、25上網等)。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04、2005)。首頁。http://www.ntou.edu.tw/。(2004/12/25、2005/2/21上網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2005)。首頁。http://www.ntnu.edu.tw/。(2004/10/25、2005/11/10等上網等)。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4)。首頁。http://www.ntua.edu.tw/。(2004/12/24、25上網等)。
    盛杏湲(2003)。第4章 問卷設計。載於陳義彥、洪永泰、盛杏湲、游清鑫、鄭夙芬、陳陸輝合著。民意調查(頁127-191)。臺北市:五南,初版三刷。
    許良榮、邱玉如(2003)。國內大專用書「自然科學概論」內容之潛在問題分析。科學教育月刊,262,2-12。
    許育典(2004)。學習自由VS.學習權/受教育權─從學術自由評大法官釋字第563號解釋。成大法學,7,45-88。
    許時珍(2001)。大學通識教育問題之探討─多元文化論的觀察。2001年「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中山思想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會議論文(一)。2001年3月16-17日。臺北市: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承辦,1-1-1-32。
    許碩芳(2002)。國中小學保險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STU00218001,http://www2.ncl.edu.tw(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05年12月23日上網)。
    郭金水(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第一學習階段經濟主題軸的內涵與教學問題。國民教育,41(5),4-25。
    郭青青(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落實─兼論詹姆斯(W.James)宗教理論,臺北市:五南,初版一刷。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教育部(2004a)。來去校門口首頁。(20041126、20041127、20041231上網), http://140.111.1.22/school/index.htm?open。
    教育部(2004b)。教育部統計處。(20041127上網),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4/cici.htm。
    教育部通識教育委員會(2004)。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評鑑報告。教育部通識教育委員會主辦。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市:學富,二版三刷。
    莊靜圓、白亦方(2001)。網路科技整合教材資源的應然與實然─以社會領域為例。研習資訊,18(5),38-56。
    傅大為(1991)。「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臺北市:桂冠,初版二刷。
    黃乃熒(2001)。論學術自由及理想的學術組織經營型態的建構。教育與社會研究,2,91-122。
    黃丹鈺(2002)。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文樹(2000)。技職院校人文教育之檢討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91-104。
    黃武雄(1994a)。通識教育、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上)─理性的叛逆與解放。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97-127。
    黃武雄(1994b)。台大通識教育怎麼做?。通識教育季刊,1(2),81-92。
    黃明聖(2000)。專科學校財稅科評鑑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26,263-287。
    黃宗煌(2003)。陸、落實永續發展的經濟觀。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34-44。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發展及其通識教育的演進。通識教育季刊,2(2),73-100。
    黃坤錦(1999)。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臺北市:師大書苑,修訂一版。
    黃美筠(199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一新生經濟認知之分析,公民訓育學報,3,217-262。
    黃美筠(1996)。經濟教育理論的評介,公民訓育學報,5,193-222。
    黃美筠(1998)。從經濟教育的立論基礎探討中學經濟學教學的內涵。公民訓育學報,7,201-220。
    黃美筠(2000)。經濟推理─做決策的模型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學的應用。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11月17-18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主辦,389-411。
    黃美筠(2005)。中小學經濟教育理論與教材教法之研究。臺北市:水牛圖書,初版。
    黃美筠、黃劍華(2002)。臺灣地區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經濟知識之評量。臺中師院學報,16,101-127。
    黃美筠、黃劍華、呂啟民(2001)。國三學生對公民與道德科經濟教材經濟認知成效之評估─以附加價值法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3-H-003-098)。
    黃美筠、蔡居澤、陳菁菁(1999)。臺灣地區公立高中三年級學生經濟認知之評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3-H-003-046)。
    黃俊傑(1997)。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理論:批判與建構。通識教育季刊,4(3),1-31。
    黃俊傑(1999)。論通識教育與公民養成之關係。通識教育季刊,6(2),1-16。
    黃俊傑(2000a)。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壢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一版四刷。
    黃俊傑(2000b)。論大學的知識社群特質。通識教育季刊,7(4),1-17。
    黃俊傑(2002)。引論:當前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及其展望。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編,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頁17-61)。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第二版。
    黃俊傑(2003)。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中壢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一版四刷。
    黃俊傑編(2004)。國立臺灣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現況。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出版。
    黃政傑(2001)。大學教育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黃政傑(2003)。入學考試的潛在課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6(4),1-18。
    黃政傑、張嘉育(2004)。第一章 台灣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0。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頁1-23)。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黃淑華(2001)。從我國通識教育政策探討師範學院的通識課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崑巖(譯與著)(1995)。擴展醫學生的視界 通識教育的另一手法(To Broaden the Views of Medical Students: General Education with an Alternative Approach)。通識教育季刊,2(1),75-81。
    黃崑巖(1996)。把「人」帶回醫學─論醫學院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3(3),1-16。
    黃榮村(2001)。大學教育制度與運作。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89-99)。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黃劍華(1998)。臺北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經濟知識之評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劍華(2005)。成語在國小經濟教育中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6),182-191。
    曾火成(1980)。我國國中學生經濟倫理觀念及其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69NTNU4331009,http://www2.ncl.edu.tw(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05年12月23日上網)。
    曾永清(2005)。經濟認知與經濟參與相關性之調查研究─以北區商業類技職學生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0(1),123-138。
    曾曉雯(2001)。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濟群(1993)。公民科教學與圖書館利用。國立編譯館通訊,7(1),21-27。
    單文經(1997)。教學媒體的選擇。臺灣教育,560,8-11。
    單文經(2001)。教學引論。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一刷。
    溫明忠(1995)。海峽兩岸國中(初中)階段經濟教材之比較。中等教育,46(6),49-55。
    溫明忠(1998a)。第十章 從經濟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頁253-272)。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溫明忠(1998b)。教科文預算入憲問題探討。公民訓育學報,7,119-124。
    溫明忠(1999a)。經濟發展、公民社會與政治民主。公民訓育學報,8,153-166。
    溫明忠(1999b)。國中經濟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水牛圖書,初版。
    溫明麗(1999)。當代臺灣教育哲學典範之轉移。哲學雜誌(季刊),29,48-69。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105,75-81。
    溫騰光(1992)。國民中小學經濟教育課程內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炳林、陳正昌(2003a)。5(第五章)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載於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編著,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頁133-166)。臺北市:五南,初版一刷。
    程炳林、陳正昌(2003b)。7(第七章)因素分析。載於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編著,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頁187-216)。臺北市:五南,初版一刷。
    景祥祐、張簡誌誠、林佳琪(2002)。數位學習─逢甲經驗。社教(雙月刊),111,19-23。
    湯堯、成群豪(2004)。高等教育經營。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彭富源(2001)。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困境與因應。研習資訊,18(3),40-48。
    馮朝霖(2002)。橫繫理性與網化思維—生態經濟時代的通識教育。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1995年12月7日。臺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主辦,81-98。
    馮朝霖、簡瑞容、詹志禹(1997)。多元文化與教育─其理論、政策與課程。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23-164)。臺北市:業強出版社,初版。
    賀德芬(2001)。超理性的偽理性─大學法五年回顧。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117-128)。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鄒川雄(2003)。默會知識與大學教育—以經典教育作為貫穿通識與專業教育的中介橋樑。載於齊力、蘇峰山編著。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頁77-97)。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初版。
    詹定宇(2002)。開放式教學教法之具備經驗談。技專校院教學品質提升研討會。2002年7月17日。高雄縣:空軍航空技術學院,71-77。
    詹盛如(2001)。台灣高等教育類型與功能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9(6),99-122。
    詹棟樑(1994)。德國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1(2),73-80。
    萬其超(1995)。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近況與科技類課程之可行方案。通識教育季刊,2(3),7-23。
    楊永良(1994)。日本大學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1(1),65-74。
    葉啟政(1995)。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臺北市:東大,再版。
    葉紹國、溫博仕(2001)。淡江大學核心課程學生選課行為與教學評鑑、學期成績等相關因素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7,307-344。
    廖心怡(2003)。技職校院財金系最適課程規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廖永靜(1996)。國民小學經濟教育。教師之友,37(1),32-45。
    廖年淼(2002)。技術校院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8,38-45。
    廖添富(1989)。一個政治參與態度量表的結構分析。訓育研究(季刊),28(3),3-11。
    熊秉元(2002)。經濟學對金剛經的闡釋。臺北市:茂昌,一版一印。
    熊秉元(2004)。經濟學者的十四堂法學課。臺北縣:INK印刻,初版。26,14-18。
    鄧宜男(2001)。合作學習在大學課程的應用。通識教育季刊,8(1),25-59。
    鄧毓浩(1992)。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經濟類教材之分析與評估。公民訓育,
    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書局,三版。
    蓋浙生(1999)。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市:五南,初版三刷。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
    蔡文山(2004)。第十章 教師課程決定歷程之研究─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為例。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頁201-233)。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蔡采秀譯(1998)。B. Smart著。傅科(Michel Foucault)。臺北市:巨流,一版。
    蔡幸芳(2004)。由經濟推理的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三冊經濟教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欣穎(200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經濟概念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蔡輝龍(2001)。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結構之研究。2001全國全人技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苗栗縣: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9-44。
    劉仕華、傅瓊瑤(2002)。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數學學習成就分析。第十七屆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商業類)。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主辦,397-405。
    劉秀嫚(1997)。「合作學習」在公民教學之應用,臺灣教育,562,23-27。
    劉孟奇(1999)。Lakatos之科學哲學與經濟學方法論。經濟論文叢刊,27(1),101-142。
    劉孟奇(2001)。拗折需求線理論史與經濟學方法論。經濟論文叢刊,29(3),277-302。
    劉念夏(2002)。民意調查與民意產製:一個框架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2,173-205。
    劉阿榮(1999)。台灣地區通識教育之變遷:批判與反思。通識教育季刊,6(2),17-37。
    劉阿榮(2003)。創意是否為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心理學、哲學的觀點。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7,1-20。
    劉阿榮、石慧瑩(1999)。公民社會的環保道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2),26-44。
    劉常勇(2004a)。管理教育中的個案教學。劉常勇管理學習知識庫(Knowledge Base for Management Learning of C.Y. Liu),http://cm.nsysu.edu.tw/~cyliu/paper/paper5.html(2004年7月18日)。
    劉常勇(2004b)。個案教學法教師角色的探討。劉常勇管理學習知識庫(Knowledge Base for Management Learning of C.Y. Liu),http://cm.nsysu.edu.tw/~cyliu/(2004年7月18日)。
    劉勝驥、何卓飛(1998)。大陸高等財經教育的評鑑與排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7,15-45。
    劉楚俊(譯)(2000)。A. Sen著。倫理與經濟(On Ethics and Economics)。臺北市:聯經,初版。
    劉維琪(2001)。大學經營新模式。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著。新世紀大學教育(頁65-75)。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初版第一刷。
    劉繼(譯)(2001)。H. Marcuse著。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臺北市:桂冠,初版二刷。
    潘玉瑛、紀博棟(2004)。臺灣商業類技專校院社會科學領域通識教育課程實施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94,54-60。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市:雙葉,初版一刷。
    鄭美玲、鍾崇燊(2002)。教什麼?怎麼教?─通識教育課程「化學世界」的內涵與教學。通識教育季刊,9(3),1-34。
    鄭美華(2003)。推動實踐大學通識課程再造之析探。新世代人才培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論文集。2003年11月16日。臺北市:實踐大學,25-53。
    鄭英耀、王文中、楊淑晴、葉玉珠(2000)。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學績效評量制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2),125-159。
    鄭雅文(2002)。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應用於高職經濟學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歐陽教(1989)。教學的理論分析。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編輯。大學教師教學方法系列專題講座論文集,29-61。
    蕭永福、鄭建民、仇方娟(2002)。WWW輔助安全教育課程教學之研究,第二屆高雄應用科大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2002年5月18日。高雄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研發處主辦,268-271。
    蕭全政(1994)。兩種社會科學典範。政治科學論叢,5,59-85。
    蕭碧惠(2000)。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基本經濟認知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佩伶(1998)。台灣地區商專學生經濟學學習行為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賴明政(2003)。技職校院在職進修學生背景資料、入學成績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4,51-73。
    賴淑齡(2003)。國小社會科教師經濟專業知能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謝文英(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初版一刷。
    謝邦昌(1997)。策略贏家─市場調查實戰手冊。臺北市:商智文化,第一版第一刷。
    謝青龍(1996)。通識教育的整體哲學觀。通識教育季刊,3(4),97-116。
    謝登旺(1994)。通識教育的實施─元智工學院的推展經驗。通識教育季刊,1(2),93-112。
    謝廣全(2002)。國民中學數學科教學與學習問題之分析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1-36。
    鍾志從、洪淑蘭、趙威(1999)。幼兒的金錢概念、金錢使用能力及其父母金錢教養之影響。家政教育學報,2,90-110。
    鍾志從、魏秀珍、陳彥玲、陳寧容(2003)。小學生的金錢概念、態度、與消費技能研究。家政教育學報,4,20-39。
    鍾斌賢、張思恩、王晃三(1996)。溶入資訊工程之倫理教學經驗。通識教育季刊,3(2),69-81。
    薛承泰(2004)。實徵研究的反思─以教育為主軸的分析。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105-123)。臺北:心理,初版一刷。
    薛曉華譯(2003)。John K. Wilson著。高等教育中的經典與課程─多元文化革命與傳統主義者的反撲。載於Altbach, Philip G., Berdahl Robert O., and Gumport Patricia J.主編,陳舜芬翻譯召集。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頁477-502)。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薛曉華(譯)(2004)。M. Soldatenko著。第十一章 高等教育中的基進主義:Chicano研究如何融入課程。載於E. Margolis主編,高等教育之潛在課程(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簡良平(1999)。科際整合之「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可行性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3),103-116,149。
    簡良平(2004)。第九章 不同課程取向中教師課程實踐角色的探討。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頁177-200)。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簡紅珠(2002)。教師知識的不同詮釋與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季刊,5(3),1-16。
    簡紅珠(2004)。第二章 教學研究的多元典範發展趨勢與研究方法之省思。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頁25-39)。臺北市:高等教育,初版。
    瞿宛文(2004)。反思學術評鑑與學術生產:以經濟學學門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223-236。
    蘇金豆(2003)。知識經濟時代技職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綜合化之探究。通識研究集刊,3,1-10。
    顧忠華(1998)。孔恩、韋伯與社會科學的典範問題─從經濟史的「方法論戰」談起。當代,132,26-45。
    貳、英文部分
    Achtenhagen, F., and Grubb, W. N.(2001). Vo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Education: Pedagogical Complexity,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Fourth Edition)(pp.604-639)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ublished.
    Anderson, C. L.(1999).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Second Printing),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
    Anderson, J. L., Levis-Fitzgerald, M. R., & Rhoads R. A.(2003). Democratic Learning and Global Citizenship: The Contribution of One-unit Seminar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2(2), 84-107.
    Arends, R. I. (1997).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our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Barbour, J.(2003). The Teaching of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A Discussion Lis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1), 92.
    Barr, S. Z., & Carr, G. D.(1979). Influence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Personality on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in Macroeconomic Principl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0(2), 62-65.
    Barr, M. J. S., Siegfried J. J., Raymond, J.E., & Wilkinson, J.T.(1983).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roductory Economics Course in United States Colleg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4(4), 68-75.
    Becker, W. E.(1983a). Economic Education Research: Part Ⅰ, Issues and Quest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4(1), 10-17.
    Becker, W. E.(1983b). Economic Education Research: Part Ⅱ, New Directions in Theoretical Model Building,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4(2), 4-10.
    Becker, W. E.(1983c). Economic Education Research: Part Ⅲ, Statistical Estimation Method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4(3), 4-15.
    Becker, W. E., and Watts, M.(2001). Teaching Methods in U.S.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Cours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2(3), 269-279.
    Boex, L.F. J.(2000). Attributes of Effective Economics Instructors: An Analysis of Student Evaluat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3), 211-227.
    Boyd, D. W.(1998). On the Use of Symbolic Computation in Undergraduate Microeconomics Instruc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9(3), 227-246.
    Caviglia-Harris, J. L.(2003). Introducing Undergraduates to Economics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Setting,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3), 195-203.
    Chang, M. J.(2002). The Impact of an Undergraduate Diversity Course Requirement on Students’ Racial Views and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1(1), 21-42.
    Comrey(1973).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onant, J. B.(1968)..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 Nineteenth Printing,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aft, R. K., & Baker, J. G.(2003). Do Economists Make Better Lawyers? Undergraduate Degree Field and Lawyer Earning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3), 263-281.
    Cronbach,L. J.(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 297-334.
    Dawson, G. G.(1970). Economics Courses Offered and Required in Two-year Colleg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1), 14-21.
    Dawson, G. G.(1976). Special Report: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7(2), 111-116.
    DeCanio, S. J.(1986).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A Multinominal Logit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7(3), 165-176.
    Douglas, E. J.(1979). Business Economics Courses for Business Students: A Not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1(1), 36-39.
    Dressel, P. L., & Mayhew, L. B.(1971). Gener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in Evaluati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s.
    Dynneson, T. L.(1992). What Does Good Citizenship Mean to Students?, Social Education, 56(1), 55-58.
    Eberly, M. B., Newton, S. E., & Wiggins, R. A.(2001). The Syllabus as a Tool for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0(1), 56-74.
    Elliott, K. M., & Shin, D.(2002). Student Satisfac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Assessing this Important Concept,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4(2), 197-209.
    Erwin, T. D., & Sebrell, K. W.(2003). Assess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ETS’s Tasks in Critical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2(1), 50-70.
    Everett, M. D., & Zinser, O.(1998).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 Courses: Using a Critical Thinking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47(3), 225-241.
    Foley, R.(1997).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ackground and Current Trends,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季刊), 4(1), 147-165.
    French, S. J.(1952).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Sciences, I. Bernard Cohen, & Fletcher G. Watson(edited), General Education in Scienc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uller, D., & Geide-Stevenson, D.(2003). Consensus Among Economists: Revisite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4), 369-387.
    Gaff, J. G.(1983). General Education Today: A Critical Analysis of Controversies, Practices, and Reforms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Gaff, J. G., & Wasescha, A.(2001), Assessing the Reform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0(4), 235-252.
    Grtner, M.(2001). Teaching Economics to Undergraduates in Europe: Volum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2(3), 219-230.
    Ghnassia, J. D., & Seabury, M. B.(2002).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1(3), 153-172.
    Gibson, P.(2004). Life and Learning in Further Education: Constructing the Circumstantial Curriculum,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8(3), 333-346.
    Greenspan, A.(2003). The Importance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Education and Literacy, Social Education, 67(2), 70-71.
    Hazlett, D., & Hill, C. D.(2003). Calculating the Candy Price Index: A Classroom Inflation Experimen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3), 214-223.
    Hiley, D. R.(1984). Foucault and the Analysis of Power: Political Engagement without Liberal Hope or Comfort, Praxis International, 4(2), 192-207.
    Jensen, E. J., & Owen, A. L.(2003). Appealing to Good Students in Introductory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4), 299-325.
    Katz, A. and Becker, W. E.(1999). Technology and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to Undergraduat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0(3), 194-199.
    Keller, G. E.Ⅲ(2002). Using Problem-based and Active Learning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Course for Non-science Major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1(4), 272-281.
    Kim, P. Y. (1976). An Evaluation of Two-year College Student Achievement on the Test of Understanding in Personal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7(2), 104-110.
    Labinski, P. F. (1978).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nomics Instruction in Two-Year Colleges Revisite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9(2), 102-106.
    Lage, M. J., Platt, G. J., & Treglia, M. (2000). 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2(1), 30-43.
    Leet, D., & Houser, S.(2003). Economics Goes to Hollywood: Using Classic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to Create an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Cours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4), 326-332.
    Leinhardt, G.(2001). Instructional Explanations: A Commonplace for Teaching and Location for Contrast,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Fourth Edition)(pp.333-35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ublished.
    Lewis, D. R. (1970). The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conomics Instructors in Two-year Colleg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1), 22-30.
    Lusher, A. L.(2004). Assessing General Education Skills in an Undergraduate Business Degree Program,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2(4), 317-334.
    Meacham, J., & Ludwig, J.(2001). Faculty and Students at the Center: Faculty Development for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0(4), 254-269.
    Mehdizadeh , M.(1990). Loglinear Models and Student Course Evaluat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1(1), 7-21.
    Menges, R. J., & Austin, A. E.(2001).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V.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Fourth Edition)(pp.1122-115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ublished.
    NCEE, National Council on Economic Education(NCEE)(2002). National Summit 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Literacy, Washington ,DC:NCEE.
    Olorunnisola, A. A., Ramasubramanian, S., Russill, C., & Dumas,J.(2003). Case Study Effectiveness in a Team-teaching and Gene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2(3), 176-199.
    Orlinsky, D. E.(1992). 4/ Chicago General Education in Social Sciences, 1931-92: The Case of Soc 2, J. J.MacAloon(edited),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entennial Reflections on th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terson, A.D.C.(1971). Conclusion, In M. Yudkin(Ed.), General Education: A Symposium on the Teaching of Non-Specialists(pp.187-215). Australia: Penguin Books.
    Robb, R. E., & Robb, A.L.(1999). Gender and the Study of Economics: The Role of Gender of the Instructor,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1(1), 3-19.
    Rolfe, H.(2002). Students’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in an Age of Reduced Financial Support: The Perspectives of Lecturers in Four English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PP.171-182.
    Sandholtz, J. H.(2000).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eaching a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7(3), 39-54.
    Scheaffer, R. L., Mendenhall, W. Ⅲ, & Ott, L.(1996). Elementary Survey Sampling, Belmont, CA: Duxbury Press.
    Sterrett, J., & Barr, S. Z. (198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unior and Senior College Economics Programs in the Southeast,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2(2), 52-53.
    Stevens, A. H. (2001). The Philosophy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Contradictions: The Influence of Hutchin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0(3), 165-191.
    Stigler, G. J.(1983). The Case, If Any, for Economic Literac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4(3), 60-66.
    Sutherland, P., & Badger, R.(2004). Lecturers’ Perceptions of Lectures,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8(3), 277-289.
    Sweeney, M., Jane, B., Siegfried, J. J., Raymond, J. E., & Wilkinson, J. T.(1983).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roductory Economics Course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leg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4(4), 68-75.
    Thompson, F. A. (1970).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Economics Education in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2(1), 31-38.
    Tsui, L.(2001). Faculty Attitud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0(1), 1-28.
    Vachris, M. A.(1999). Teaching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without “ Chalk and Talk”: The Experience of CNU Online,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0(3), 292-303.
    Walstad, W. B.(2001). Improving Assessment in University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2(3), 281-295.
    Weissman, J., & Boning, K. J.(2003). Five Features of Effective Core Courses,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52(3), 151-175.
    Wetzel, J. N., Potter, W. J., & O’Toole, D. M.(1982).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on Student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 in the Introductory Economics Course: A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13(1), 33-39.
    Yanchus, D., & de Vanssay, X.(2003). The Myth of Fair Prices: A Graphic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34(3), 235-24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