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佳幸 |
---|---|
論文名稱: |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養成研究 |
指導教授: |
郭禎祥
Kuo, Chen-Hsiang 王國川 Wang, Kuo-Ch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 、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 、視覺藝術專業知能 、教育專業知能 、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 、師資培育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6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實行下,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是首先應該受到重視,新政策下的教師在教學上是否符合新時代、新思潮與了解學生所需的學習,師資培育養成課程的調整應納入教改中的重點,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國內國中視覺藝術師資培育機構專業養成課程的安排、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自我專業知能的認知情況,並探討師範體系與非師範體系培育視覺藝術師資所提供的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課程的差異。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與訪談,依據研究問題與假設,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 受調之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養成背景
大多數為視覺藝術領域相關之專業人才,而其師資培育來源由師範體系與非師範體各佔五成左右。視覺藝術教師認為在其師資培育機構的課程規劃上注重的部份、個人修習的情況以及課程開設的完備度,視覺藝術專業知能課程佔了較高比例,教育專業知能與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則偏低。
二、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與實際教學情況的關係
受調之視覺藝術教師認為所學習到的視覺藝術專業知能足夠應用於教學;而在教育與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的學習,在實際教學時,則認為是尚可或偏向不足的,而其中對於此類所提供的教學技巧與知識,受調教師們大致上意見認為尚可。
三、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對視覺藝術師資培育方式之意見
受調教師認為師資培育機構應加強或重視的專業知能為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視覺藝術以外的知能以及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尤其後者應在師資培育課程中提高課程比例。而對於師資培育機構多元化,有四成多受調教師給予肯定。
一、 中文部分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麗菱(1998)。中學美術教師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2002)。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課程內容之省思。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林惠敏(2002)。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秀菊(2002)。從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台灣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況。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1)。教育部國教司八十學年度國中藝能科訪視、教師座談會報告。台北。
教育部(199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師資培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草案)。台北:教育部。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任教專門科目認定原則。台北:教育部。
陳錫祿(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研修與推動。2004年3月21日載自國立教育研究院-SMART教師增能自修手冊網站: http://www.naer.edu.tw/announce/9smart/index-m.htm。
陳瓊花(1998)。中學美術課程標準之評議與前瞻。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台北:文景。
郭禎祥(1993)。透過藝術教育達成全國教育之重整。台灣地區藝術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郭禎祥(2001)。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辦之「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325-366。台北:桂冠。
黃壬來(1997)。美勞知能與情意的內涵及教學。國教天地,123,4-8。
溫明麗(1995)。師資培育的品質-課程評鑑或專業檢定。師資培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教育部。
趙惠玲(1996)。從我國國中美術教育現況談師資培育的一些課題。師大學報,41,573-606。
趙惠玲(2003)。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教育研究,5,49-81。
藍惠美(2002)。目前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美育雙月刊,117,90-98。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花蓮:花蓮師範學院。
龔玉萍(1995)。多元文化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台灣排灣族群藝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Aiken, L.R.(1996).Rating scales and checklists: Evaluating behavior, personality,and attitud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Barnard, M. (1998).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Cahan, S.(1991).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Multicultural museum education. Forum, 1, 9-10。
Consortium of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Association.(1994).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Danto, A.(1997). 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venport M.(2000). Culture and Education:Polishing the Lenses. Art Education. 41 (4), 361-375.
Davenport, M. & Zimmerman, E.(2001). Teaching art form multicultural, community-based, global, and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For Your Information: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10 (2), 13.
Day, M.(1997). Preparing Teachers of Art.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Dilger, S.C.(1994).Developing policy and programs for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responsive to cultural diversity. Art Education, 47(4),49-53。
Dissanayake, E.(1988).What is art for ?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Duncum, P. (2001). Visual culture: Developments, defini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2(2), 101-123.
Efland, A. (1996). Postmodern theory: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art,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A. Efland, K. Freedman, and P. Stuhr (Eds.),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17-54.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Giroux, H.A.(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Granby, MA:Bergin & Garvey.
Mcfee, J.K.(1965).Means and meaning . Art Education, 18(3), 9-12.
Mirzoeff, N.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Moore, J.(1991).Post-modernism and DBAE:A contextual analysis. Art Education, 44(6), 34-39.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Association(1999).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 The U.S.:NAEA.
N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s,Inc.,Amherst,Mass.(1992).New York state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s:Symposium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San Francisco, Calidornia,April 21-23,1992).(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8 080).
Rogoff, I. (2001). 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 (Ed.). 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14-26. New York: Routledge.
Walker, J. & Chaplin, S. (1997).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B. (2000). Of diagrams and rhizomes: Disrupting the content of art education. 2000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onference. 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25-52. Taipei: 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Wolf, C.(1991).The multicultural debate:Challenges for the 1990s. Exposure, 28(1/2), 6.
Zimmerman, E.(2001), 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to art education.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Art, Melbourne,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