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良俊
Liang-Chung-Lin
論文名稱: 八人制拔河後退步動作之不同步頻與步幅對團隊拉力的影響
Effects of Combinations of the Back Step Frequency and Length on Team's Pulling Force
指導教授: 王金成
Wang, Jin-Cherng
林正常
Lin, Jung-Cha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4
中文關鍵詞: 八人制拔河後退步動作步頻步幅團隊拉力
英文關鍵詞: tug of war, Back Step motion, step frequency, step length, team's pulling for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拔河團隊於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的團隊拉力變化情形。以景美女中拔河選手八人為受試隊伍,依2步/秒、1步/秒、0.7步/秒、0.5步/秒等4種步頻與5公分/步、10公分/步、15公分/步、20公分/步等4種步幅組合,在負荷320公斤的拔河訓練機下,操作16種組合的後退步動作,使用Kodak電子拉力計(900Hz)和數位攝影機(60Hz)同步收集動力學和運動學資料,透過DasyLab 6.0軟體及APAS動作分析系統處理收集到的資料,最後以Microsoft Excel 2000統計出各分析參數的平均數。
    研究結果如下:
    一、最大拉力平均值有隨後退步幅逐漸增長而增大的趨勢。
    二、最小拉力平均值有隨後退步頻變低而逐漸減小的趨勢。
    三、最大與最小拉力平均值差呈現出後退步幅愈長且後退步頻愈低
    則差值愈大的現象。
    四、左、右足在推蹬的拉力比較上,不論是最大拉力平均值或是最
    小拉力平均值,皆具有右足的推蹬拉力大於左足的趨勢。
    因此,本研究的結論為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的組合,確實會對團隊拉力產生不同的影響,可以在後退步動作一開始時,採用20公分/步的後退步幅與0.7步/秒或是1步/秒的後退步頻組合來產生最大的團隊拉力,藉以拉動對方的隊伍,接著改採5公分/步的後退步幅與2步/秒的後退步頻組合來縮短最大與最小拉力值差,以保持進攻優勢,減低敵隊反攻的機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 step frequency and length in Back Step motion on team's pulling force. The subjects were 8 female high school pullers. According to combinations of 4 kinds of step length(5cm/step, 10cm/step, 15cm/step, 20cm/step) and 4 kinds of step frequency (2step/sec, 1step/sec, 0.7step/sec, 0.5step/sec), subjects were asked to drag the pieces of iron on a derrick. One JVC digital camera(60Hz) was synchronized with a load cell(900Hz) that was inserted between the rope and the derrick to record images and the pulling force. The pulling force and images were digitized by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Laboratory and Ariel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 and the Microsoft Excel program was used for the basic data statistics.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were:
    1.The maximum team's pulling force was increasing when the
    step length was increasing.
    2.The minimum team's pulling force was decreasing with the
    decreasing step frequency.
    3.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team's
    pulling force was increasing when the step length
    increased and the step frequency decreased.
    4.Without the maximum or minimum team's pulling force ,
    the force of the right foot was almost greater than the
    left foot.
    Therefore, the team’s pulling force was greatly effected b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back step frequencies and lengths. The 0.7step/sec with 20cm/step and 2step/sec with 5cm/step were suggested to get the better pulling force and keep the attacking advantage for the tug-of-war pullers.
    Key words : tug of war, Back Step motion, step frequency, step length, team's pulling force

    目 次 壹、 緒論 ……………………………………………………………………… 1 一、 前言 ………………………………………………………………………… 1 二、 研究目的 …………………………………………………………………… 7 三、 研究假定 …………………………………………………………………… 7 四、 研究範圍 …………………………………………………………………… 7 五、 研究限制 …………………………………………………………………… 8 六、 名詞操作性定義 …………………………………………………………… 8 貳、 文獻探討 ……………………………………………………………… 10 一、 與個人拔河姿勢有關的文獻 ……………………………………………… 10 二、 與拔河團隊有關的文獻 …………………………………………………… 15 參、 實驗方法與步驟 …………………………………………………… 20 一、 研究對象 ………………………………………………………………… 20 二、 實驗日期與地點 ………………………………………………………… 21 三、 實驗儀器與設備 ………………………………………………………… 21 四、 場地佈置 …………………………………………………………………… 23 五、 實驗步驟 …………………………………………………………………… 24 六、 資料處理 …………………………………………………………………… 26 肆、 結果與討論 …………………………………………………………… 29 一、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團隊最大拉力平均值的比較分析 …… 29 二、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團隊最小拉力平均值的比較分析 …… 31 三、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團隊最大與最小拉力平均值差的比較分析 …… 33 四、 後退步左足和右足之最大拉力平均值與最小拉力平均值的比較分析 … 36 伍、 結論與建議 …………………………………………………………… 39 參考文獻 ………………………………………………………………………… 41 中日文部份 ………………………………………………………………………… 41 英文部份 ………………………………………………………………………… 43 附錄一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團隊最大拉力平均值資料表 … 44 附錄二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團隊最小拉力平均值資料表 … 47 附錄三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重心垂直位移變化表 …………… 50 附錄四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髖關節角度變化表 ……………… 52 附錄五 不同後退步頻與步幅組合下之膝關節角度變化表 ……………… 54

    中、日文部分
    山本博男、中螐芳邦。(1995)。拔河預備動作的探討。綱引雜誌,8,22-24。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山本博男、中神尚人、庭野統弘、遠藤哲也。(1996)。動態性最大拉力的特徵。綱引雜誌,23,42-47。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山本博男、足立純治、渡邊健一。(1999)。慣用手與不同握繩法之最大拉力之探討。綱引雜誌,30,38-42。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山本博男、濱田直貳、溝上智士、保板実。(1999)。背肌力與最大拉力之探討。綱引雜誌,38,42-45。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山本博男、保坂実、剛田直行、佐藤正志。(2001)。拔河運動的電腦模擬。綱引雜誌,45,38-42。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山本博男、曹玉林、田中克枝。(2002)。拔河啟動階段的時間性探討。綱引雜誌,48,48-51。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山本博男、石田嘉之、田中克枝。(2003)。拔河後退走訓練的重要性。綱引雜誌,51,46-48。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井田勝行。(2003)。第四屆亞洲盃拔河賽。綱引雜誌,51,34-39。東京:日本綱引雜誌社。
    王金成。(民88)。拔河最佳姿勢之彈性模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3-H-003-027。
    中華民國拔河運動協會。(民89)。拔河運動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拔河運動協會。54-56。
    任海。(1994)。中國古代體育。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25-127。
    涂瑞洪。(民85)。拔河靜態姿勢下肢伸展肌群蹬力之彈性模式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涂瑞洪。(民86)。拔河之源由及基本力學概念。臺灣省學校體育,7(2),51-56。
    涂瑞洪。(民91)。八人制室內拔河最佳隊形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翁梓林。(民92)。八人制拔河團隊坐地後輪流起身之類神經網路模式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郭耿舜。(民91)。拔河不同啟動姿勢與動作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郭昇、林良俊、陳膺成、謝和龍。(2001)。八人制拔河體重順位與出賽排位之分析-以2000年亞洲盃第一階段選拔賽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九十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大會手冊。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郭昇、林良俊。(2002)。八人制拔河體重順位與出賽排位之分析-以2001年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為例。北縣體育,14,34-36。
    教育部體育司。(民88)。教育部八十七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拔河比賽報告書。台北市。
    黃家耀。(民90)。萬福國小拔河選手在不同靜態拔河姿勢下之不同身體屈伸長度對水平拉力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湯銘新。(民85)。奧運百週年發展史。台北市: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58-144。
    鄭德相。(1997)。人體推力與拉力能力之研究。工業工程學刊,14(4),377-384。
    謝和龍。(民90)。拔河運動傷害與因應之道。臺灣省學校體育,11(4),102-107。
    英文部分
    Dempster, W.T. (1958). Analysis of two-handed pulls using free body diagra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3(3), 469-480.
    Ingham, A. G., Levinger, G., Graves, J. & Peckham, V. (1974) .The Ringlemann Effect: Studies of Group Size and Group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0, 371- 384.
    Smith, J., and Krabak, B. (2002). Tug of war:introduction to the sport and an epidemiological injury study among elite puller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12(2),117-12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