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昱穎 YuYing Lee |
---|---|
論文名稱: |
音聲紀元音系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新雄
Chen, Hsin-Hsi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1 |
中文關鍵詞: | 音聲紀元 、官話 、吳語 、音系 、近代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03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說明本文撰寫的研究動機、範圍及方法。第二章說明成書背景、作者、版本相關問題及重要術語,以便對整部著作有提綱挈領之效。第三章討論此書編排、歸字依據及音論部分,以為〈後譜表〉在體制及歸字皆以《切韻指南》為藍本,〈前譜表〉則根據韓道昭的《五音集韻》,最後說明此書音論部分,發現吳氏「沿襲」趙宧光《悉曇經傳》者甚多。第四章離析書中反映語音層次有二:類似官話者,有影喻疑合流、泥娘混同、知照不分等現象;另有類似吳方言的匣喻合一,疑母部分讀入喻母,泥娘疑混同,知莊、知照分用,非敷不分等現象。第五章離析出兩個韻母系統:一是屬於保守性系統,包括〈前譜表〉裡臻深、山咸韻尾尚未混同,以及〈後譜表〉裡止攝、蟹攝仍未分化,山攝、遇攝均尚未產生語音演變;第二種是創新系統,即〈前譜表〉已將中古韻部進行反映語音的分化,〈後譜表〉裡,[-m]韻尾已經消失。並於文末說明其聲調系統,仍然保存平上去入四聲,其特色在於平不分陰陽,入聲調類仍然存在,卻轉變為喉塞音韻尾。第六章討論音系,此書具備的是多核音系,包括存古、映今兩部分。其中存古所反映的是《切韻指南》音系,而映今部分包括有官話、吳方言現象。
參考書目
(古籍依照年代排列,其他不分類、依照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一)古籍
(梁)顧野王,《玉篇》,台北:中華書局,1982(臺四版)。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2影印。
(宋)陳彭年(重修)、林尹(校訂),《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8(第十版)。
(宋)丁度,《集韻》,台北:中華書局,1980(臺三版)。
(元)劉鑑,《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影印。
(金)韓道昭著,甯忌浮校訂,《校訂五音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92影印。
(明)吳繼仕,《四書引經節解圖考》,十七卷:明崇禎間(1628-1644)刊本。
《音聲紀元》,六卷,明萬曆辛亥年徽郡吳氏熙春樓刊本,二冊。
《音聲紀元》,六卷,明萬曆間重刊本,六冊。
《音聲紀元》,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
(明)李文利,《大樂律呂元聲》,浙江圖書館藏明嘉靖十四年布政司刻本,《四庫全 書存目叢書.經部樂類》182冊,台南:莊嚴出版社,1997影印。
(清)趙紹箕,《拙菴韻悟》,臺灣師大國研所藏書。
(清)李汝珍,《李氏音鑑》,木樨山房藏板。
(二)今人著作
[日]平田昌司,1979,〈“審音”與“象數”—皖派音學史稿序說〉,《均社論叢》9:34-60。
1984,〈《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56:179-215。
丁邦新,1986,〈十七世紀以來北方官話之演變〉,《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577-592。
1987,〈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809-841。
1992,〈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學暨語言學》1:23-39。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1993,《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下),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1994,《語言文字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孔仲溫,1981,《韻鏡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方松熹,1984,〈舟山群島的方言〉,《方言》1984.1:14。
王力,1982,《漢語史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今收於《王力文集》9,1988出版)。
1985,《漢語語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今收於《王力文集》10,1988出版)。
王士元,1988a,〈聲調發展方式一說〉,《語文研究》1:38-42。
1988b,《語言與語音》,台北:文鶴出版社。
王兆鵬,1991,〈論科舉考試與韻圖〉,《山東師大學報》1:60-63。
王松木,1994,《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系統》,嘉義:中正中文所(碩論)
2000,《明代等韻的類型及其開展》,嘉義:中正中文所(博論)
北大中文系教研室等編,1962,《漢語方音字匯》,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第二版)。
北京圖書館編,1987,《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何九盈,1995a《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5b《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1996,《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第二版)。
呂叔湘,1985,《近代漢語指代詞》,北京:學林出版社。
李方桂,1984,〈論開合口-古音研究之一〉,《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7。
1985,〈論聲韻結合-古音研究之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1:1-4。
李行杰,1994,〈知莊章流變考論〉,《語言文字學》12:38-46。
李岳儒,2000,《潘耒類音與吳江方言的比較研究》,台北:台師大國研所(碩論)。
李新魁,1979,〈論近代漢語照系聲母的音值〉,《李新魁語言學論集》163-176,北京:中華(1994出版)。
1980,〈論近代漢語共同語的標準音〉,《李新魁語言學論集》146-162,北京:中華(1994出版)。
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1984,〈近代漢語介音的發展〉,《音韻學研究‧第一輯》471-484,北京:中華書局。
1991a,〈近代漢語全濁音聲母的演變〉,《李新魁音韻學論集》181-205,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出版)。
1991b,〈近代漢語南北音之大界〉,《李新魁音韻學論集》228-266,汕頭市:汕頭大學(1997出版)。
1992,〈論明代之音韻學研究〉,《李新魁音韻學論集》506-536,汕頭:汕頭大學(1997。出版)
1993,〈四十年來的漢語音韻研究〉,《李新魁音韻學論集》537-551,汕頭:汕頭大學(1997出版)。
李新魁、麥耘,1993,《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李葆嘉,1998,〈論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模式及其文化史觀〉,《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65-112,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8,《當代中國音韻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李榮,1973,《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
1985,〈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985.1:2-5。
杜信孚,1983,《明代版刻綜錄》,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那宗訓,???,《中原音韻與其他三種元明清韻書之比較研究》,台北:廣文書局。
1995,〈全濁上聲字是否均變為去聲〉,《中國語文》1:61-64(台北)。
侍建國,1998,〈官話語音的地域層次及其歷史因素〉,《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分:399-417。
周美慧,1999,《《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兼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嘉義:中正中文所(碩論)。
周振鶴等,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祖謨,1979,《問學集》,台北:河洛出版社。
林尹,1986,《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林平和,1975,《明代等韻學之研究》,台北:政大中文所(博論)。
林慶勳,1971,《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與等韻切韻指南比較研究》,台北:文化中研所(碩論)。
林慶勳、竺家寧著,1993,《古音學入門》,台北:學生書局。
竺家寧,1972,《四聲等子音系蠡測》,台北:台師大國研所(碩論)。
1982,〈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近代音論集》125-138,台北:學生書局(1994出版)
1983,〈論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的韻母系統〉《近代音論集》139-158,台北:學生書局(1994出版)。
1985,〈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近代音論集》159-172,台北:學生書局(1994出版)。
1990,〈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近代音論集》223-240,台北:學生書局(1994出版)。
1992,《聲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1993,〈山門新語庚經韻所反映的語音變化〉,《第五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27,桃園:中央大學。
1996,〈論近代音研究的現況與展望〉,第十四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a,〈論山門新語的音系及濁上歸去問題〉,中國音韻學第五次國際學術研討會,長春。
1998b,〈山門新語姬璣韻中反映的方言成分與類化音變〉,《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190-195,北京:中華。
1999,〈山門新語所反映的入聲演化〉,《第二屆國際暨第六屆全國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21,高雄:中山大學。
2000.08,〈山門新語與江淮方言〉,中國音韻學第十四次研討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六次國際研討會,江蘇:徐州師範大學。
金有景,1998,〈漢語史上[ "_](l、ñ)音的產生年代〉,《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57-60。
姜忠姬,1987,《五音集韻研究》,台北:台師大國研所(博論)。
姚榮松,《切韻指掌圖研究》,1973,台北:台師大國研所(碩論)。
洪固,1970,《切韻指南之研究》,台北:輔大中文所(碩論)。
唐作藩,1989,〈四聲等子研究〉,《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291-312,上海:知識出版社。
1991,〈唐、宋間止蟹二攝的分合〉,《語言研究》1:63-67。
唐作藩、耿振生,1998,〈二十世紀的漢語音韻學〉,《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1-5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明邦,1998,〈象數思維管窺〉,《周易研究》4:52-57。
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7,《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長春:東北師大出版社。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3,〈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古漢語研究》4:44-53,21。
1999,〈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第六屆國際暨第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第二版)。
馬希寧,1996.09,〈再談徽州方言古全濁聲母〉,《清華學報》26:3,279-321。
2000,〈徽州方言的知照系字〉,《方言》2000.2:158-163。
高本漢,1940,《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出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1992,《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1996,《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張玉來,1991,〈近代漢語官話入聲的消亡過程及相關的語音現象〉,《山東師大學報》1:64-68。
1998,〈近代漢語官話韻書音系的複雜性〉,《山東師大學報》1:90-94。
1999,〈近代漢語官話韻書音系複雜性成因分析〉,《山東師大學報》1:77-80,85。
張明聚編著,1996,《中國歷代(公元前221-公元1991)行政區別》,北京:中國華天出版社。
張清常,1944,〈中國聲韻學所借用的音樂術語〉,《語言學論文集》209-228,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出版)。
1956,〈李登《聲類》和”五音之家”的關係〉,《語言學論文集》228-239,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出版)。
1982,〈-m韻古今變遷一瞥〉,《語言學論文集》96-102,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出版)。
張琨,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1:3-74。
1985,〈論吳語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215-260。
張衛東,1992,〈試論近代南方官話的形成及其地位〉,《深圳大學學報》3:73-78。
曹正義,1979,〈中古知、照聲系類變管測〉,《語言文字學》1:81-94。
1991,〈近代-m韻嬗變證補〉,《語言研究》1:142-143。
陳其光,1991,〈漢語鼻音韻尾的演變〉,《語言研究》1:122-129。
陳梅香,1993,《皇極經世解起數訣之音學研究》,高雄:中山中文所(碩論)。
陳貴麟,1996,《韻圖與方言—清代胡垣[古今中外音韻通例]音系之研究》,台北:沛革企業出版社。
陳新雄,1974,《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第五版)。
1976,《中原音韻概要》,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0,《重校增訂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2,《聲類新編》,台北:學生書局。
1984,《鍥不舍齋論學集》,台北:學生書局。
1999,《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陸志韋,1946,〈記邵雍皇極經世的天聲地音〉,《燕京學報》31:71-80。
麥耘,1988,〈由尤、幽韻的關係論到重紐的總體結構及其他〉,《語言研究》2:124-129。
1991,〈切韻知、莊、章組及相關諸聲母的擬音〉,《語言研究》2:107-114。
馮蒸,1988,〈論漢語音韻學的發展方向--為紀念李方先生而作〉,《漢語音韻學論文集》1-12,北京:首都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出版)。
1989,〈漢語音韻研究方法論〉,《漢語音韻學論文集》13-33,北京:首都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出版)。
1996,〈趙蔭棠音韻學藏書台北目睹記—兼論現存等韻學古籍〉,《漢語音韻學論文集》405-436,北京:首都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出版)。
甯忌浮,1987a,〈金代漢語語言學述評〉,《社會科學戰線》1:333-345,264。
1987b,〈試談近代漢語語音的下限〉,《語言研究》,2:52-56。
1991,〈切韻指南入聲韻兼配陰陽試析〉,《語言研究》1:14。
1993,〈《切韻指南》的唇音開合與入配陰陽—《切韻指南》研究之二〉,《社會科學戰線》6:254-265。
1994,〈《五音集韻》與等韻學〉,《音韻學研究》3:80-88,北京市,中華書局。
1995,〈《切韻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切韻指南》研究之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76-84。
楊亦鳴,1989,〈《李氏音鑒》音系的性質〉,《語言研究》2:82-93。
楊耐思,1979,〈近代漢語-m的轉化〉,《語言學論叢》7:16-27。
1986,〈近代漢語’’京、經’’等韻類分合考〉,《音韻學研究》第二輯:220-233,北京:中華書局。
1993,〈近代漢語語音研究中的三個問題〉,《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251-256,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葉寶奎,2000,〈關於漢語近代音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3:14-18。
董同龢,1949,〈等韻門法通釋〉,《史語所集刊》14:257-306。
1974,〈聲母韻母的觀念和現代的語音理論〉,《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341-352。
熊正輝,1990,〈官話區方言分ts t§的類型〉,《方言》1990.1:1-10。
趙元任,1968,《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出版)。
趙蔭棠,1984,《中原音韻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57,《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再版)。
潘雨廷,1994,〈邵雍與《皇極經世》的結構思想〉,《周易研究》4:5-16。
鄧興鋒,1992,〈明代官話基礎方言新論〉,《南京社會科學》5:112-115
鄭仁甲,1991,〈漢語卷舌聲母的起源和發展〉,《語言研究》1:138-141。
鄭再發,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下):635-648。
鄭錦全,1980,〈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書目季刊》14:77-87。
黎新第,1995a,〈明清時期的南方官話方言及其語音特點 〉,《重慶師院學報》4:81-88。
1995b,〈南方系官話方言的提出及其在宋元時期的語音特點〉,《重慶師院學報》1:115-123。
鮑明煒,1993,〈江淮官話的特點〉,《南京大學學報》4:71-76,85。
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台北市:弘道出版社。
戴念祖,1994,《中國聲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鳳生,1980,〈論支思韻的形成與演進〉,《漢語音韻學十講》73-97,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8出版)。
1985.1,〈等韻學之原理與內外轉之含義〉,《漢語音韻學十講》24-45,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8出版)。
1992,〈傳統聲韻學與現代音韻學理論〉,《漢語音韻學十講》10-23,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8出版)。
1996.8,〈也談幾個漢語音韻史的理論問題〉,《漢語音韻學十講》1-9,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8出版)。
瞿冕良編著,1999,《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濟南:齊魯書社。
羅常培,1956,《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1982出版)。
1978,《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市:九思,出版社。
饒宗頤編著,1999,《悉曇經傳-趙宧光及其《悉曇經傳》》,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69,《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台北市:華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