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縈
論文名稱: 重新感受自己的心,從心看見對方的新—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
指導教授: 劉若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5
中文關鍵詞: 多元文化服務學習課程觀點轉換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研究所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與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目的包括:一、了解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二、探究影響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的相關因素;三、歸納研究結果,提出服務學習課程擴展多元文化之建議。本研究設計為質性研究取向,研究參與者為台灣某公立大學研究所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選修服務學習研究課程之研究生,以半結構式訪談、服務日誌、服務卷宗、服務機構督導與任課教師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並以質性分析整理資料,且運用三角檢證法、研究參與者檢核、同儕檢核以及厚實敘寫增加研究信實度。
    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生於服務學習過程中,透過課程設計與多元族群的互動以及結構化反思,其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由「視而不見」、「侷限觀點」、「質疑現狀」到「跳脫框架」,而賦予適當的挑戰、觀點轉換的支持來源與個人背景與經驗為多元文化觀點轉換的重要影響因素。
    最後,本研究建議應於服務學習課程中增加有意義的多元文化接觸經驗並與機構建立長期、持續性的夥伴關係,在進一步研究方面,建議擴大研究對象的範圍,並增加「行動研究」等多元的研究方法。

    This study focused primarily on how postgraduate students experience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what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ed their experience while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The aim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to discover postgraduat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in participating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secondly,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factors which determined postgraduat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in participating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thirdly, to draw a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and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on multicultural expansion. The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ith targeted participants who were postgraduate students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Taiwan taking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as a selective course in the second semester in 2007. The data was then collected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participants’ journals and portfolios of service and institution supervisors’ along with course teachers’ interviews and analyzed with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In addition, triangulation, participants and peer examination and solid description were applied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search.

    The study discovered postgraduate students’ experience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was advanced from turning a blind eye to it, having limited perspective, questio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in the duration of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Provided with proper challenge, the support of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were important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Finally,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experience of meaningful multicultural contact should be included in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and long-term and continuous partnership with institu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advanced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cope of targeted participants should be expande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action research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wel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相關理論 13 第二節 服務學習的課程設計 22 第三節 多元文化基本概念與發展模式 38 第四節 服務學習與多元文化相關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9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架構 59 第二節 本研究服務學習課程介紹 61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的選擇 69 第四節 研究設計和工具 71 第五節 研究資料分析 76 第六節 研究之信實度 79 第七節 研究倫理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他們就如我所想像—視而不見 83 第二節 當我成了少數—侷限觀點 96 第三節 思考角度的轉換—質疑現狀 104 第四節 察覺優越意識—跳脫框架 120 第五節 挑戰、支持與突破—轉換關鍵 134 第六節 小結與討論 159 第七節 研究者反思 1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8 第一節 結論 168 第二節 建議 174 參考文獻 177 壹、中文部份 177 貳、西文部份 183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訪談同意書 187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訪談大綱 188 附錄三 機構督導訪談同意書 191 附錄四 機構督導訪談大綱 192 附錄五 授課教師訪談同意書 193 附錄六 授課教師訪談大綱 194 附錄七 研究參與者訪談稿範例 196 附錄八 研究參與者要素稿範例 214 附錄九 研究參與者訪談詮譯文範例 224 附錄十 研究參與者訪談詮釋文確認回函表 228 附錄十一 服務初探 229 附錄十二 畫出各年齡階段自己與家的圖像 230 附錄十三 個人服務學習的心情告白 231 附錄十四 畫出餐桌佈置 234 附錄十五 個人服務學習觀點轉換紀錄 232 附錄十六 So What 234 附錄十七 Now What 235 表 次 表1-1-1 教學典範與學習典範之比較 3 表2-1-1 Chickering心理社會發展七向度 14 表2-1-2 Perry智力與倫理發展理論 16 表2-1-3 Helms白人認同發展模式 18 表2-2-1 社會正義觀點的服務學習模式 24 表2-2-2 服務學習反思六項原則內涵 25 表2-2-3 有效服務學習反思的五個特質 26 表2-2-4 服務學習價值發展模式四變項內涵 28 表2-2-5 服務學習價值發展模式 29 表2-2-6 服務學習推動歷程 33 表2-3-1 階級文化差異內涵 44 表2-3-2 文化間敏感度發展 46 表2-3-3 多元文化發展模式.. .47 表3-2-1 課程主題與指定研讀進度 62 表3-3-1 研究參與者服務單位與服務對象 69 表3-5-1 相關分析資料編碼表 76 圖 次 圖2-2-1 與課程結合服務學習三大準則圖 32 圖2-2-2 服務學習價值發展階段與各種類型方案設計關係圖 36 圖2-3-1 多元文化教育面向 40 圖2-3-2 文化間敏感度發展 45 圖3-1-1 研究架構圖 60 圖3-4-1 研究流程圖 72 圖4-1-1 研究參與者「視而不見」階段歷程圖 94 圖4-2-1 研究參與者「侷限觀點」階段歷程圖 103 圖4-3-1 研究參與者「質疑現狀」階段歷程圖 119 圖4-4-1 研究參與者「跳脫框架」階段歷程圖 133 圖4-6-1 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圖 159

    王雅玄(2008)。進入情境與歷史:台灣原住民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實踐。
    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33-68。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苑。
    伍振鷟(1988)。教育哲學。台北:師苑。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苑。
    李政賢、廖志桓、林靜如(譯)(2007)。Flick, U.著。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台北:五南。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茂興、余伯泉(譯)(2003)。E. Aronson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弘智。
    宋文里(1997)。對Verma教授論文「Ethnic Relations and Education:Challenges and Response」的回應。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5-171),台北市。
    河縕琪、沈麗芬、張景媛(2008,12月)。到原住民學校當教育志工:多元文化服務學習之經驗研究。載於慈濟大學舉辦之「多元文化服務學習」學術
    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59-85),花蓮。
    吳芝儀、李奉儒(編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箸)(2001)。Strauss, A., & Corbin, J.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嘉義:濤石。
    林清江(1996)。建立開放而有秩序的社會,教育理念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繼偉、潘正德、梁元棟、尤嫣嫣、王裕仁(2005)。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校園文化研究-以中原大學學生對傳統活動與校園景點的知覺為例。中原學報,33(4),705-723。
    林雅慧(2007)。世界宗教博物館志工之生命意義觀點轉化學習研究,國立暨
    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梅琴(2008)。探尋高峰經驗-從人生哲學課程結合服務學習探討學生獲益
    之研究。載於輔仁大學舉辦之第六屆「服務-學習」研討會暨「服務-學習」
    高峰論壇論文集(頁41-73),台北縣。
    林慧貞(2006)。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意願之研究。載於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之「2006年大學基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頁1-32),桃園。
    青輔會(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青輔會(2005)。九十三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現況調查。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洪泉湖(2007)。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
    胡億蓓(主編)(2007)。大專院校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台北:教
    育部。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力。台
    北:巨流。
    教育部(2001)。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大專院校服務學習方案。台北:教育部。
    陳倩玉(2005)。高等教育中的服務學習-靜宜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之研
    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麗華(1997)。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原漢族關係討
    論,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204),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俞諺(2006)。夢想成真~青年志工自我實現歷程之敘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Banks, J. A., & Banks, M. C.著。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Multicultural educational:issues and perspectives)。台北:心理。
    徐明、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19-44)。台北:洪葉。
    徐明、邱筱琪(2008)。服務學習方案的實施與伙伴關係。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87-105)。台北:洪葉。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8)。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載於黃玉
    (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57-77)。台北:
    洪葉。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心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
    北:聯合文學。
    孫台鼎、胡憶蓓 (2005,11月)。 服務學習課程對志工服務態度影響之調查研究。載於東吳大學舉辦之「2005年學校與社區-服務學習方案研討會」會議
    論文集,台北。
    柯志堂(2004)。高等教育服務學習之探討──以荒野溼地服務之學習經驗為
    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2,121-150。
    高廣孚(1982)。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
    高慶賢(2003)。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現況與學習成效評估—以北市高中、職
    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善楠(譯)(2008)。Bok, D. 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堂課(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台北:天下文化。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訂二版)。台北:東華。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張老師。
    張錦華(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
    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4。
    張滿玲(譯)(1999)。Shelley E. Taylor, Letitia A. Peplau & David O. Sears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雙葉。
    許淑蓮(2004)。教育理念。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www.data.f.edu.tw
    許誌庭(2002)。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型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之探討。初
    等教育學報,15,361-389。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台北市:女書。
    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Eliot R. Smith著。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桂冠。
    黃玉(2000)。服務學習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20-42。
    黃明雪(2008)。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
    學生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州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欣怡(2006)。進步主義與教育之研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55)。2009年1月7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5/55-25.htm
    楊艾琳(2001)。多元文化態度與音樂偏好─以族群為面向之桃園縣國小學童
    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勝任(2003)。醫院志願服務對志工生命價值觀的影響研究。高雄師範
    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鄭如雯(主編)(2002)。媒體素養行動派:別小看我-九年一貫互動教學手冊。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劉杏元(2004)。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
    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劉杏元、黃玉(2008)。服務學習課程方案對同志族群刻板印象改變之個案研究。台灣性學學刊,14(1),69-88。
    劉若蘭(2003)。從學生滿意度談大學教學成果的提昇。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2(1),30-40。
    劉若蘭、楊昌裕(2008)。服務與學習的連結──反思。載於黃玉(主編),
    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225-265)。台北:洪葉。
    劉若蘭(2006)。大專原住民與漢族學生多元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發展。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307-338。
    劉若蘭(2009)。實踐關懷與多元文化的體驗-大專學生參與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經驗。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1(付梓中)。
    劉美慧、洪佳慧(2009)。當師培生遇到多元文化教育:準教師的多元文化意
    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33。
    潘正德、魏主榮(2006)。全人教育的意涵與研究變項分析。人文與社會學報,1(9),163-195。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潘松濂(2001)。社會心理學。台北:建安。
    歐鎮寬(2003)。台北市公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學生服務學習的參與態度及其
    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未出版。
    謝智謀(2003)。影響高中職在學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
    市立明倫高中與大安高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班碩士
    論文,台北,未出版。
    蕭蘋(1999,7月)。什麼是媒體觀察?如何做?。新聞學研究,60。2009年
    1月7日,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蘇家瑩(2000),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蘇秋雲(2002)。安寧照顧志工照護經驗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慈濟大學社會
    工作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Boyle-Baise, M. ( 2002 ). Multicultural service learning: Educating teachers in
    diverse communities. N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rian, M. H. ( 2008). Theory to practice: Service-Learning in the curriculum.載於輔
    仁大學舉辦之第六屆「服務-學習」研討會暨「服務-學習」高峰論壇會議手
    冊(頁77-85),台北縣。
    Cress, C. M., Collier, P. J., Reitenauer, V. L., & Associates. ( 2005 ). Learning through servic : A student guidebook for servicing-learn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Sterling, VA: Stylus.
    Cawthorn, M. & Leege, L. (2008). Environmental service learning: Relevant, rewarding, and responsibl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37(6), 32-36.
    Daloz, L. A. P., Keen, C. H., Keen, J. P., & Parks, S. D., (1996). Common fire:Leadinglives of commitment in a complex world. Boston: Beacon Press.
    Eyler, J., & Giles, D. E.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vans, 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infeld, A. & Collins, D. (200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rvice-learning, social justice,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and civic engagement .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9(2), 95-109.
    Gay, G. (1997).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02-517),台北市。
    Green, A. E. (2001). But you aren’t white: Racial perceptions and service-learning.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8, 18-26.
    Howard, J. (Ed.)(2001 Summer).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Service-learning course design workbook.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CSL Press.
    Heffernan, K. (Ed.) ( 2001). Fundamentals of service-lear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Providence: Campus Compact.
    Jacoby, B. & Associates.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nes, S. R., & Abes, E. S. ( 2004 ). Enduring Influences of service-lear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identity developme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5(2), 149-166.
    Jones, S. R., & Abes, E. S. ( 2003 ). Develop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HIV/AIDS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learnig.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4(4), 470-488.
    Jay, G. (2008). Service Learning,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edagogies of Difference Pedagogy .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Development,8( 2), 255-281.
    Jones, S. R., & Hill, K. (2001). Crossing high street: Understanding diversity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learning.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Development, 42(3), 204-216.
    Kretzmann J. P. (1995).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C: The Asset-Based Communiity Development 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Jones. S. R., & Abes S. A. (2004). Enduring influences of service-lear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identity developme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5(2), 149-166.
    Malone, D., Jones, B. D., & Stallings, D. T. (2002).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Effects of a service-learning tutoring experience on prospective teacher.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9(1), 61-81.
    McEwen, M. K., & Associates. (2003). 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profession.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4th ed., pp.151-33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ckie, D. M., Hamilton, D. L., Susskind, J., & Rosselli, F. (1996). Social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stereotype formation. In C. N. Macrae, C. Stangor, & M. Hewstone (Eds.),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pp. 323-368). New York: Guilford.
    Rankin, S. R., & Reason, R. T. (2005). Differing perceptions: How students of color and white students perceive campus climate for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6 (1), 43-61.
    Sleeter, C. E. (1997). Gender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Building bridges.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1-262),台北市。
    Verma, G. K. (1997). Ethnic relations and education:Challenges and response. 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2-154),台北市。
    Winniford, J. C., Carpenter, D. S. and Grider, C. (1995). An analysis of the traits and motiv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volved in servic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6(1), 27-38
    Waterman, A. S. (Ed.). (1997). Service-learning: Applications from the research.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