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宛宜 Ho, Wan-I |
---|---|
論文名稱: |
新北市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Smart Phone-Using Amo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胡益進
Hu, Yi-Jin 廖邕 Liao, Y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智慧型手機 、生活型態 、自覺身心健康 、高中生 |
英文關鍵詞: | Smart phone, Lifestyle, Self-rated health,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42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67 下載:10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生基本資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與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新北市105學年度某高中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抽樣法抽樣出12個班級,
有效問卷為425份。歸納結果如下:
男生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影響較大,女生對使用智
慧型手機的自覺身心健康影響較大。高三使用智慧型手機在學業成就方面影響大於高一。成績較差的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對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影響皆大於成績優的。平均夜晚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者,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對時間管理有較大影響。
週間上課日、週末假日每日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越高者在整體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的各層面與總量表影響越多。是否自覺為低頭族、週間上課日平均每日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與智慧型手機依賴量表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的自覺身心健康狀態有顯著影響。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與手機使用情形對因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
型態、自覺身心健康關係之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解釋量分別為為49.5%與25.4%。
建議成人可作為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模範,培養廣泛的興趣,在未來研究也可使用質性訪談調查,更能深入了解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相關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of smart phone use amo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targeted at the students who are located in New Taipei city in 1st term, 2016. The sampling method adapte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ith 12 classes. The valid samples, acquired, was 425 in total.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was summarized as below:
Gender dimension, male had higher impact on lifestyle for smart
phone-using, but female had higher impact on self-rated health from smart phone-using.Seniority dimension, the third year had higher impac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the first year due to smart phone-using.On school performance achievements, because of the smart phone-using, the poor performance had higher impact than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n quality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average of sleeping time who has less than 6 hours had higher
impact on time management due to smart phone-using.The more time using on smart phone, the more impact on lifestyle.Whether consciously for the bow family, average time on smart phone-using on school day and smartphone-dependence scal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n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and smart phone-using situations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that accounted for 49.5% and 29.4% of lifestyle and self-rated health.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dults be as a model for smart-phone using.
People should cultivate a wide range of interests.In the future studies can also us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evance of teenagers using smartphones.
一、 中文部分
王正一、孫瑞昇、何啟功、潘雅仙、陳秋蓉、潘致弘 (1996)。職業
疾病監控實證研究-上肢傷害。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
研究所。(計畫編號:IOSH85-M122),未出版。
尤吉祥(2014)。父母管教方式與國中生手機上網成癮傾向(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央靜慧(2016)。手機遊戲對人際關係之影響-以台中市梧棲區大德
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江心瑜、劉倩秀、詹子昀、林庭安、林芸秀、李宜靜、游雅柔、廖韋
毓(2013)。觸控式手機使用習慣和大學生肌肉骨骼不適之相關
探討。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9(1),41-51。
何怡德、洪紫齡、王鐘慶、王映權、江昇達、陳韋良等(2016)。某
地區醫院肩頸疼痛與生活型態危險因子相關性調查。中華職業醫
學雜誌,23(1),21-34。
呂傑華、門菊英、呂昕禹、黎政諺(2013)。Just Call Me, Be Happy!
-花蓮市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傳播與管理研究,13(1),
33-72。
邱靜宜(2015)。臺中市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與智慧型手機
使用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李文祥(2015)。屏東國中生手機使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李芬香(2015)。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意圖之研究—以板橋區國中
健康促進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基隆市。
李怡娟(2003)。測量醫療結果之新工具-中文版健康量表SF-36效
度評估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
編號:NSC91-2314-B-010-057-)。未出版。
李幸蓉(2013)。新北市都會型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手機現況、手機
成癮與親子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
北市。
李怡曄、黃音霓、陳星沐(2015)。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行為之研究
-以LINE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15,
345-352。
李冠儒(2014)。智慧型手機成癮傾向對大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佳萱(2012)。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在校表現之研究-以彰化縣某
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佳瑩(2015)。使用平板電腦對頸背部負荷影響之研究-以iPad Air 2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林英超、陳子勇(2007)。守護健康預知疾病123。台中市,台中慈
濟醫院。
林美聆(2009)。手機、電玩遊戲與國中生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林保源、紀盈綺、林楚莛、張書華、彭曉姿(2013)。智慧型手機對
全國大專院校學生休閒名為影響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4,
17-33。
林毅成(2011年01月14日)。暑假期間電玩玩太多 17 歲少年「板
機指」手指伸不直。台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衛教園地。取自
http://libir.tmu.edu.tw/handle/987654321/40610
林麗玉(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手機使用行為之研究 -以臺中市西
屯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林漢唐(2016)。家長網路管教、學校投入與青少年危險網路行為之
關係:家庭凝聚力之調節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台北市。
林慧娟(2012)。網路成癮與手機依賴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定中(2011)。愛瘋症候群。中榮醫訊,165,22-24。
吳美萱(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手機消費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桃園市。
吳淑萍(2014)。國中生智慧型手機使用、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瓊瑤(2016)。探索手機使用者對手機依賴的成因(未出版碩士論
文)。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2013年兒童手機及APP使用調查
報告。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041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3)。2013年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調查。取自
http://www.smartkid.org.tw/dblog/blog.asp?qbid=1037
南方朔(2003年05月03日)。另一種專業-商業遊戲。啊!手機的文
化革命。中國時報,第E7版。
柯俊銘(2011)。你被手機綁架了嗎?張老師月刊,405。
洪福源、邱紹一、林鋐宇(2012)。私立大專學生使機成癮量表發展與
現況分析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11(1),87-115。
洪福源、邱紹一、邱素玲、林鋐宇(2013):某一大專學校之學生手機
使用動機與手機使用情況研究。學校衛生護理期刊,23,77-99。
洪毓琪(2014年08月15日)。全球第一!台灣人手機上網197分華
人健康網。取自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9830
洪鈴惠(2015)。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參與動機與課後休閒參與之相
關性研究-以林園高中國中部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
技大學,屏東縣。
施美雲(2014)。基隆市高中職學生手機成癮傾向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秦永悌(2008)。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的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翁明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使用手機現況、在校影響與自我概念
關係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6)。104學年度各級學校名錄。未出版之統
計數據。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63F5AB3D02A8BBAC&sms=1FF9979D10DBF9F3&s=F90792DD2350F3CC
教育部體育司(2004)。加強學童視力保健五年計畫。未出版之統計
數據。取自http://140.122.72.62/eyes/06/01/1-1.pdf.
陳怡如(2013年08月13日)。GOOGLE發表2013年第一季智慧型手
機使用調查,臺灣依賴度居亞太區之冠數位時代。取自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28915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
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3),249-268。
陳美玲(2015)。低頭族的教學策略。遠東通識學報,9(2),91-106。
陳冠名(2015)。大學生智慧型手機只用行為之研究。高等教育,10(2),
63-97。
陳凱葦(2014)。新北市新莊區國小高年級使用手機學生之人際關係與
人格特質之研究。北社大社教學報,13,190-216。
陳爱聿(2015)。智慧型手機APP軟體發展對高職生學習態度與休閒生
活的影響─以彰化縣高職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彰化縣。
陳儀如(1998)。國民中學學生時間管理、時間壓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慧明(2016)。國小學童手機依賴、時間管理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櫂楓、趙櫻花、陳光慧、涂詩怡、蔡慧君、李芝霖(2015)。探討大
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對活及健康的影響。健康與建築雜誌,2(3),
70-79。
陳靜怡(2014)。嘉義縣市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靜怡、曾治乾、葉國樑、黃禎貞、李映秋(2014)。嘉義縣市大學生
智慧型手機成癮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
37,47-70。
陳瓊薇(2015)。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陳馨雯(2010)。國中生使用手機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連雅雯(2015)。大學生使用平板電腦之肌肉骨骼不適和人因危險因子
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黃士安、陳怡廷、陳麗如(2015)。樂當低頭族?智慧型手機行動應用
程式之使用行為與孤寂感的關聯。電子商務研究,13(1),61-
85。
黃如瑋、毛義方、陳美蓮、周清光、鄭淑芳(1996)。電腦顯示終端機
作業人員疲勞及生理狀況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
研究所。(計畫編號:IOSH85-M344),未出版。
黃泰舜(2011)。操控手機觸控螢幕之手部舒適性分析與改良(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淑鈴(2014)。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影響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連雅雯(2015)。大學生使用平板電腦之肌肉骨骼不適和人因風險因子
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許龍池、邱建華、馬上閔(2013)。台南市高中職生智慧型手機沉迷對
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5(1),1-16。
張正杰、施美雲(2015)。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成癮傾向之
研究。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0,41-62。
張育聞(2014)。國中生使用智慧型手機成癮對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張春興(197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庭譽(2002)。大學生使用行動電話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張竣斌(2008)。輕鬆揮別肩頸痛。台南市,和裕出版社。
張雅涵(2015)。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傾向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國立
臺灣海洋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
市。
葉文裕(2004)。半導體業勞工肌肉骨骼傷害調查與人因工程檢核表試
用評估。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計畫編號:
IOSH92-T-049),未出版。
葉嘉楠、陳逸嫻(2014)。國民學生手機使用影響與規範之研究-以新
竹市為例。中華行政學報,14,57-87。
傅安宏、簡嘉靜(2012)。分析小學高年級生健康行為現況與影響健康
狀況之因素。學校衛生,61,1-28。
資策會(2013)。首創!資策會跨通路分析使用者行為:評選「2014
年上半年台灣風雲APP百強」。取自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7201
臺灣數位匯流發展協會(2016)。數位匯流趨勢指標。未出版之統計
數據。取自
http://www.tdcda.org.tw/webc/html/asso/01.aspx?num=76&kind=34&page=1
鄭郡佩(2014):大學生衝動性格、孤寂感及無聊感與智慧型手機成癮
傾向的關聯(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廖婉沂(2008)。青少年手機使用與成癮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廖翔毅(2003)。報紙閱聽人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分析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劉仲矩、楊緯剛(2015)。以馬斯洛需求理論探討智慧型手機只用者需
求重要性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13(2),221-240。
劉熙慧(2003)。百貨公司卡友來店禮消費者特性與生活型態之研究-
以高雄地區居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金樟(2016)。高中職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體育學習態度與運動參
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蔡明春、鄭青展、林淑萍(2008)。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與
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台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
誌,27(2),143-157。
蔡佩珊(2014)。使用智慧型手機對國中生人際關係的影響:以高雄市公
立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蔡瑜文(2016)。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以臺北市
市立X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新北市。
蔡鳳釵(2015)。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與學業表現之相關性研究--以新
北市某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近視歷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未出
版之統計數據。取自
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aspx?No=200712250418&parentid=200712250086
魏天舲(2014)。高中女學生智慧型手機使用成癮行為之探討:以金甌
女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謝佩玲、吳佳玲、廖梨伶、陳敏麗、牛玉珍、周明慧等(2015)。國小
學童近視之相關因子。北市醫學雜誌,12(2),184-194。
蘇庭睿(2014)。臺灣大學生問題性智慧型手機使用及睡前使用行為與
其睡眠品質之關聯:探討憂鬱傾向之交互作用(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二、 英文部分
Bernard McCoy. (2013). Digital Dist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 Classroom Use of Digital Devices for Non-Class Related
Purposes. Retrieved from http://digitalcommons.unl.edu/journalismfacpub/71/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6). RSI danger from
excessive texting[BBC].Retrieved from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5063364.stm
Berolo, S., Wells, R. P., &Amick III, B. C. (2011).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among mobile hand-held device us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device use: A preliminary study in a Canadian university population.Applied Ergonomics, 42(2), 371-378.
Bianchi, A., & Phillips, J. (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 39-51.
Butt, S., & Phillips, J. G. (2008). Personality and self-reported mobile 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4, 346–360.
Chang, M. K., & Law, S. P. (2008). Factor structure for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A confirmatory study. Computersin Human Behavior, 24, 2597–2619
Christina Gregory(2014,August 11).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 [Psy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Clifford (2011,June 9).The Growth of Mobile Marketing and What Business Administrators Can Learn[U.S. College 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uscollegesearch.org/blog/tag/microsoft
Cheng-Fang Yen , Tze-Chun Tang , Ju-Yu Yen , Huang-Chi Lin , Chi- Fen
Huang, Shu-Chun Liu , Chih-Hung Ko(2009).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 ,
Journal of Adolescence,32(4),863-873.
Drouin, M., Kaiser, D. H. & Miller, D. A. (2012). Phantom Vibrations among Undergraduate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4), 1490-1496.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Electronic mailing list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users.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Griffiths, M. D.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applications. pp. 61-7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llberg, LR-M (Ed.) Hälsa &Livsstil. Forskning och Praktiska tillämpningar (Health &Lifestyl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Lund:Studentlitteratur.
The WHOQOL Group. (1998).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Kuorinka I, Jonsson B, Kilbom A, Vinterberg H, Biering-Sørensen F, Andersson G, Jørgensen K. (1987). Standardised Nordic questionnaires for the analysis of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Applied Ergonomics,18(3):233-237.
Nazir S. Hawi , Maya Samaha. To excel or not to excel: Strong evidence on the adverse effect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6).96,81-89
Oksamn and Rautiainen (2002). Perhaps it is a body part. How the mobile phone became an organic part of everyday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ase study of Finland. In J.E.Katz(Ed.).Machines that became u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rdmediakonferens.hi.is/papers/twelve/VOksman.rtf
Park WK (2005)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pringer, pp 253-272
Sharan, D., &Ajeesh, P. (2012).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ext message injuries. Work: A Journal of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41, 1145-1148.
Toda, M., Ezoe, S., Nishi, A., Mukai, T., Goto, M., & Morimoto, K. (2008).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female student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6(6), 765-770.
Toda, M., Nishio, N. & Takeshita, T. (2015) . Development of a New Scale for Gauging Smartphone Dependence. Japanese Journal of Hygiene, 70, 259-263.
Vasavada AN, Nevins DD, Monda SM, Ellis Hughes, David C. Lin. (2015) .Gravitational demand on the neck musculature during tablet computer use. Ergonomics, 58(6):990-1004.
Walsha, S. P., Whitea, K. M., & Young, R. M. (2008). Over-connected?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alian youth and their mobile phon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1), 77-92.
Lalonde, M. ( 1974) . A New Perspective on Health of Canadian Document. Retrieved on Government of Canada, Retrieved from http://www.hc-sc.gc.ca/hppblhealthpromotiondevelopment/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8). Development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8(3), 55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4,October)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public health: mobile phone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entity/mediacentre/factsheets/fs193/e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