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錦惠
Chuang, Chin-Hui
論文名稱: 兒童繪本教材結合行動載具之初級寫作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阿根廷學生為例
The Practice of the Initial Writing Mode Combined with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nd Mobile Devices: Take Argentine Students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蔡雅薰
Tsai, Ya-Hs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阿根廷華語兒童繪本教材初級寫作心智圖寫話教學鷹架行動載具
英文關鍵詞: Argentine Mandar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 materials, Primary writing, Writing teaching by mind map, scaffolding, mobile devic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SL.023.2018.A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6下載:18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解決阿根廷當前華語文教學的問題,藉由兒童繪本 教學的初級寫作,探究鷹架教學模式,在行動載具的輔助之下,融入主題探 尋建構理念,設計出任務性的活動,進行語言交際溝通的「寫話」教學之成 效,以彌補時數不足,使教材更趨多元、添加趣味,產生學習興趣。本研究 藉由授課的阿根廷中小學生和成人,共有42位(中小學生17位,成人25位) 以及語言中心和主流學校學生40位,將其輸出的文本和鷹架活動的結果,以 文本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分析詞彙級數、呈現「說寫」的能力,並 以心智圖法驗證圖像對於語言寫作的關係,最後利用遊戲學華語的問卷調查 和數位遊戲教育價值來分析科技在鷹架教學中的輔助功能。本研究的發現與 結論有四點。一、主題探尋建構理念的系統性課程利於教學的規劃與銜接。 二、繪本與心智圖的搭配,激發左右腦的功能,助於四階段寫作的實現。三、 行動載具的輔助使備課方便,課程數位又多元。四、鷹架教學的彈性化,5W 提問活化了教學內容與重整教學架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Argentina. Through the primary writing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 teaching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scaffolding mode,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the mobile devices, integrating the explore the themes of construction concepts, designing the activities to get on the “write speaking” teaching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hours, mak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more diverse, add interest, and gener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42 students (17 primary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25 adult students) and 40 students in the language center and mainstream school. The results of their text output and scaffolding activities are analyzing vocabulary grades through the system Chinesereadability to present “speaking and writing” capabilities and use the mind map to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of images to language writing. Finally, to use the questionnaire of To Learn Chinese by Games and digital-game education values to analyze the support teaching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four points in this study's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First, the constructive concept of theme exploration facilitates the planning and connect of teaching. Second, the collocation of the picture book and the mind map stimulates the functions of the left and right brains, facilit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phase writing. Third, the assistance of the mobile devices facilitates the preparation of lessons and the curriculum is multi-dimensional. Fourth, the elasticity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5W questions to activ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organize the teaching framework.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拉丁美洲共同的問題 2 第二節 阿根廷中文教學現況 5 一、從教材的角度 6 二、學制與師資的問題 11 三、教學上的轉型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0 一、文獻研究法 20 二、問卷調查法 23 三、數位遊戲教育價值分析表 23 四、文本詞彙級數分析 23 第四節 研究目的 24 第二章 文獻參考與應用 25 第一節 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25 一、鷹架奠立在主題探尋建構理念上 25 二、CEFR 的「溝通主題」31 第二節 繪本圖像理論 34 一、繪本圖像的教學應用 34 二、心智圖像法 43 第三節 科技輔助教學 46 一、行動載具的應用 46 二、翻轉教學模式的啟蒙 49 第三章 繪本教學設計與步驟 53 第一節 課前的準備 54 一、分析教學對象 54 二、設定教學目標 54 三、遵循教學原理 58 四、擬定教學策略 58 五、主題的擬定 59 第二節 進行初步鷹架設計 63 第三節 課程進行步驟 66 一、第一步驟:各式的熱身活動 67 二、第二步驟:繪本鷹架客製化過程 68 三、第三步驟:看圖說故事 71 四、第四步驟:初級寫作進行 72 五、第五步驟:完成的繪本鷹架任務 73 第四節 檢視與調整 73 第四章 初級寫作教學示範 75 第一節 「看圖說話」的初級寫作 75 一、詞彙 76 二、短語 79 三、句子 82 四、段落 84 第二節 心智圖的寫作應用 89 一、心智圖的模式 89 二、課堂的應用 90 第三節 文本詞彙級數分析 104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113 第一節 圖文相輔相成 113 第二節 心智圖與寫作關係 118 第三節 行動載具輔助功效 121 一、詞彙學習 122 二、遊戲學華語問卷調查 125 三、遊戲 app 和編輯器的分析 13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131 一、主題探尋建構理念 132 二、繪本圖像帶動左右腦的激盪 132 三、科技輔助教學成效 132 四、鷹架教學的彈性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3 一、課堂師生的角色確認 133 二、情境圖像需更多元 134 三、心智圖的腦力開發 135 參考書目 137 附錄 149 附錄一 阿根廷自1987年到2018年設立的中文學校 149 附錄二 阿根廷主流學校開設正規中文課程(包括公私立學校)150 附錄三 阿根廷「中文教師檢定考試」簡章 151 附錄四 問候篇(iPad中TinyTap)153 附錄五 主流學校的學習成績單 155 附錄六 TeacherKit學習評量報表 156 附錄七 鷹架進行流程圖 157 附錄八 阻礙課程進行的問題 158 附錄九 數位遊戲教育價值分析 159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于永達(2006)。國 際 組 織 學 。 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政彥(2001)。讓 學 習 High起 來 。 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王亦穹(譯)(2013)。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兩億人的家教課,跟比爾.蓋茲的 孩 子 一 起 學 習 ( 原作者:薩爾曼.可汗)。臺北市:圓神出版。
    王素蓮(譯)(2015)。翻轉學習:10個老師的跨學科翻轉手記,讓學習深化、學生更好奇(原作者: Jonathan Bergmann & Aaron Sams)。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淑貞、蔡雅薰、舒兆民、陳立芬、張孝裕、賴明德(2008)。華 語 文 教 學 導 論 。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琦瑜等人(2014)。翻 轉 教 育 2 . 0:動 手 做,啟 動 真 實 的 學 習( 含 6 0 分 鐘 D V D )。臺北市: 親子天下出版。
    李泉(2006)。對外漢語課程、大綱與教學模式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主編(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易新(譯)(2007)。心智圖聖經/心智圖法理論與實務篇(原作者:東尼.博贊,巴利.博贊)。 臺北市: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易新(2017)。心智圖法的生活應用:用一張圖全方位掌握高效率的創意人生 。 臺北市:商周出版。
    高詩佳(2015)。向大師學習寫作 :圖解:我的第一本心智圖(MindMap)作 文 書 。 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意爭(2008)。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探。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曾昭陽等人(2012)。彭 巴 草 原 上 的 蕃 薯 。新北市:典藏文創。
    黃國禎(2015)。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Flipped Classroom: Theories,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臺北市:高教出版。
    黃瑋琳(譯)(2016)。翻 轉 教 室:激 發 學 生 有 效 學 習 的 行 動 方 案(原作者:Jonathan Bergmann & Aaron Sams)。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楊智民、蘇秦(2017)。心智圖單字記憶法:心智圖的聯想記憶法,字根、字 首、字尾串聯3000個國際英語測驗必背字。臺北市:晨星。
    葉丙成、張輝誠(2015)。葉丙成+張輝誠 翻轉套書(附DVD)。臺北市:親 子天下。
    劉珣(2000)。對 外 漢 語 教 育 學 引 論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市:正中書局。蔡雅琇(譯)(2015)。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國際文憑與全球流動社會的教育改革(原作者:坪谷.紐厄爾.郁子)。臺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 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二)期刊與雜誌類
    王千倖(2004)。繪本教學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50(1)。
    王瀅晴、楊蒲娟、童珮詩(2007)。繪本教學對於學齡前幼兒讀寫萌發的成效。幼兒保育學刊,5,113-128。
    李玉順、楊振濤、史鵬越、焦辰菲(2014)。平板電腦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發展的現 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4,73-78。
    沈潛(2012)。課堂的延伸—移動英語學習app,職教英語輔助教學探討。科 技 信 息 ,26,187-188。
    邱小芳、詹士宜(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 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 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高放(1996)。全球化一詞的由來。拉丁美洲研究,106-117,57。崔希亮(2010)。漢語國際教育「三教」問題的核心與基礎。世 界 漢 語 學 習 ,24(1),73-81 。
    莊麗娟、侯天麗、邱上真(2003)。多層次的動畫繪本設計與閱讀指導-統整性閱讀教材編製的新嘗試。教育學刊,21, 79-103。
    陳品(2013)。心理空間理論與兒童華語文繪本教學。臺 北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集 刊 ,24,91-125。
    陳冠瑜(2015)。互動式繪本之研究。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15,197-210.。 陳奕璇、陳昱宏(2015)。電子繪本之多元媒材設計與編排閱讀性探討。工業設計,132 ,24-27。
    黃琡懿, 鍾靜(2016)。用繪本學數學—以中年級為例。臺灣數學教師,37,1-16。
    葉連祺(2000)。發展統整教學焦點之探討。中 等 教 育 ,51(3),16-27。
    廖樞陽(2012)。皮亞傑與布魯納認知發展理論於兒童舞蹈教學之應用。國 際 藝 術教 育 學 刊 ,10,139-163。
    鄭玟玟(2016)。運用繪本教學策略融入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探究,明 新 學 報 ,42(1),179 - 200。
    (三)其他研究報告或論文
    王東澤(2006)。電子書市場認知與消費傾向之探討。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高 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MBA) 碩士論文。
    王翠鈴(2012)。繪本共讀提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 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余育嫦(2006)。故事繪本教學對提昇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之研究。 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錚(2007)。電子繪本融入記敘文寫作教學歷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宜璇(2010)。透過電腦輔助教學網站 IWiLL 針對科技類主修生建構學術 性 寫 作 的 連 貫 性 。 臺北市: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倍嫻(2014)。兒童繪本設計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台中市:嶺東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年(1997)。概念圖對國小學童自我學習科學說明資料之影響。臺南市: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利(2002)。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 敘 文 寫 作 表 現 之 影 響。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 士論文。
    林燕(2006)。繪本閱讀融入低年級寫作教學之研究:以概念構圖,低成就學 生 為 研 究 核 心 及 對 象。花蓮縣: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貞(2007)。多媒體繪本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童閱讀理解學習成效之研 究 。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函諭(2011)。電子繪本設計及其在教學運用之研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玫均(2013)。互動繪本設計對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擴增實 境繪本與立體書為例。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
    林宥伯(2016)。電子繪本內容研究與創作-以泰雅色舞繞幼兒園繪本為例。臺 中市: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邱婉芬(2007)。繪本創意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譬喻修辭創造力表現之影響。 臺北市: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姜宜生(2016)。以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利社會行為之行動研究。臺 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論文。
    洪婉甄(2014)。紙本繪本與手持式互動電子繪本對幼稚園學生閱讀理解與閱 讀態度差異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徐東玲、蔡雅薰、林振興(2006)。以《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為本之對外華語 文數位教材設計規劃 -以 B1 級為範例。第六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 臺北市: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馬敏元(2012)。兒童繪本設計之魅力因素與學習注意力關聯研究。行政院國 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101-2410-H006-072-MY2),未 出版。
    張雅雯(2009)。繪本融入口語表達能力訓練之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
    莊孟蓉(2010)。運用讀書治療取向繪本教學增進一年級兒童友誼關係發展之 研 究 。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文。
    莊錦惠(2014)。數位工具的機械性與創造性在中文習得中的互補關係。第 八 屆 國 際 漢 語 電 腦 教 學 研 討 會 。波士頓:Tufts大學和Hamilton學院。
    莊錦惠(2016)。華語教學DIY:行動載具活化聽說教學的運用。第 九 屆 國 際 漢 語 電腦教學研討會。澳門:澳門大學。
    莊錦惠(2016)。華語教學DIY:探討繪本教學的潘朵拉。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語 教學中心60週年國際研討會:代華語教與學:傳承與創新。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愛樓國語教學中心。
    莊錦惠(2017)。繪本教學如何進行初級寫作---從寫「話」開始-以阿根廷學生為例。 第十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臺北市: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 莊錦惠(2018)。利用心智圖進行Q&A四階段的初級寫作課程-以阿根廷學生為主。 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進
    修推廣學院講堂。 莊錦惠(2018)。實體與虛擬的混成式行動教學之應用與檢討。第 十 屆 國 際 漢 語電 腦 教 學 研 討 。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 [關懷] 與 [尊重]品 格 核 心 為 例 。 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恩光(2015)。阿根廷華語文學習者的需求分析與教學建議。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4)。心智繪圖融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佐霖(2005)。線上自律學習輔助系統應用於混合式教學之研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霞(2005)。數位化繪本融入國小寫作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如(2008)。創造性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宛儂(2010)。對外華語文混成式教學初級數位教材之設計與研究。桃園市: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若樺(2015)。嵌入式引導問題對擴散性思考之影響─以互動式電子繪本為例 。臺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市。
    舒兆民(2002)。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華中興(2012)。培育大學生實踐力與創造力相關課程的探討-以建國科大專業結合 服務學習課程為例。2012海峽兩岸教學卓越學術研討會,北京聯合大學。
    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14)。2012華語文能力寫作測驗技術報告。臺北市: 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黃家妤(2007)。繪本教學對提升國小輕度障礙兒童閱讀能力之成效。彰化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信恩(2008)。繪本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識字與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臺南 市: 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瓊如(2009)。電子繪本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理解故 事 內 容 成 效 之 研 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齡嫻(2009)。紙本與電子繪本教學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學習成 效 之 比 較 研 究 。 臺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尚旻(2007)。資訊科技融入繪本教學對幼兒閱讀理解能力效應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鵬程(2007)。台灣華語文教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2 0 0 7 年 多 元 文 化 與族群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際會議廳。
    劉宜倩(2015)。以教師自編繪本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之課程設計行動研究。臺中市: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米惠(2009)。自編繪本電子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以探討加拉巴哥群島芬雀的演化為例。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賴明煜(2007)。以繪本電子書融入教學提升兒童自然寫作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英玲(2009)。繪本引導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謝幸雯(2010)。多媒體繪本重複閱讀教學對國語學業成就低落學童閱讀學習 成 效 之 研 究。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網際網 路公開日期:20200203)
    魏君純(2015)。繪本媒體設計的魅力因素與其對兒童注意力之研究。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工業設計學系博士論文。
    (四)網路
    宋曜廷等人(2013)。文本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學習科學跨國頂尖中心。 http://www.chinesereadability.net/crie/?LANG=CHT
    洪榮昭(2017)。作業練習遊戲化-複習式翻轉學習。數位遊戲學習實驗室,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臺北市。 http://www.nups.ntnu.edu.tw/files/news/361_eff75d15.pdf
    二、英文部分
    Cook, V. (1991). The 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7(2), 103–117.
    Daniels, H.(2008). Vygotsk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Routledge (Taylors & Francis Group).
    Doley, W. (1986).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Student Discipline. (Document Resume) sponded by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 Washington, DC.
    Dyson, A. H. (2000). Writing and the sea of voices: Oral language down, around, and above writing. In R. Indrisano & J. R. Squire (Eds.), Perspectives on writ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p. 45-63).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Fogarty, R.(1995). Integrated Curricula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eams, Themes, and Threads (2nd ed.), Palatine, IL: IRI/Skylight Publishing, Inc.
    Fox, L., Dunlap, G., Hemmeter, M. L., Joseph, G.E., & Strain, P.S.(2003). The Teaching Pyramid:A Model for Supporting Social Competence and Preventing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Young Children. Tampa, FL: Vanderbilt University: The Center on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Foundations for Early Learning.
    Fries, C. (1945).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Greene Street Ann Arbor, MI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Gartner, Inc. (2011).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1. The Journal, 36(7), 19-23.
    Gros, D. & Steinherr, A. (1991). Economic Reform in the Soviet Union: Pas de Deux Between disintegration and Macroeconomic Destabil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Intl Economics.
    Hong, J.C., Lin, M.P., Hwang, M.Y., Tai, K.H., & Kuo, Y.C. (2015). Comparing animated and static modes in educational gameplay on user interest, performance and gameplay anxiety. Computers & Education, 88 , 109-118.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15883.pdf
    Huang, S. C. , Cheng, Y. S. , & Chen, C. L. (2006). Pre-reading materials from subject matter texts—Learner choices and the underlying learn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5, 193–206.
    Jacobs, H.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England: Longman.
    Lantolf, J. P. (1994).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pecial Issue.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 78(4).
    Lee, S. J., & Reeves, T. C. (2007). Edgar Dal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7(6), 56.
    McGilchrist, B., Myers, K., & Reid, J.(1993). The Intelligent School.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www.sagepublications.com
    Pienemann, M. (1984). 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achability of languag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 186–214.
    Pienemann, M. (1998).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Amsterdam, Holland: John Benjamins.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England: Sage.
    Rossett, A. & Frazee, R. V. (2006). Blend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New York, N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Sánchez , A. C.(2017). A Multimodal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L2 Writing: Emancipating non-native English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s,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3(4).
    Schickedanz, A. (2000). Emergent writing: A discussion of the sources of our knowledge. ln R. Indrisano & J. Squire (Eds.), Perspectines on writ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66- 89. Newark, DE: lntem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chwarzer, D., Bloom, M., & Shono, S. ( 2006 ) . Research As a Tool for Empowerment: Theory Informing Practic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orth Carolina: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Skehan, P. (198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England: Arnold.
    Steger, M. B. (2003). 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London,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and E. Souberman (Eds.), Mind in society , 79-9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Nottingham, Oxford and Harvard Universities. Child Psychol. Psychiat., 17, 89-100.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三、西文部分
    Bachillerato Internacional(2009). Fundamentos para la enseñanza del Programa de la Escuela Primaria(2009). (IB小學教學課程的原理) Chippenham, Wiltshire, Reino Unido: Anthony Rowe Ltd.
    Bordazar, L.L. B. (2016) Migración china en Argentina. Principales flujos y proyecciones. Instituto de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La Plata. La Plata, Argentina. (Tesis Doctoral)
    Claro, S. (2003). 25 Años de Reformas Económicas en China: 1978-2003. Chile, Estudios Públicos, 91.
    Ministerio de Educación(2016). Bases curriculares Escuela Bilingüe Chino-Argentina(2016): Proyecto experimental de educación bilingüe por inmersión dual o recíproca. (中阿雙語學校基礎課程(2016):實驗雙語教學項 目雙重或互惠沉浸式教學。) Buenos Aires Ciudad, Argentina: 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Ng, G. (2017). Las dificultades de enseñar una lengua sagrada (教授一種神聖語言所 面臨的困難) . Buenos Aires:Dangdai(當代雜誌), Invierno, 19, 22-12.
    Nieto, H. I. (2006). Educación a distancia: Estudios sobre hipertexto educativo. Bs. As., Argentina:Universidad del Salvador.
    Romano, E. (2017). Todos juntos en el aula (中阿小朋友相聚在教室). Buenos Aires: Dangdai(當代雜誌), Invierno, 19, 18-19.
    Romero, J.L. (2016). Breve historia de la Argentin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Fondo de Cultura Económica de Argentinas S. A.
    Secretaría de Educación, Gobierno de la Ciudad Autónoma de Buenos Aires(2001). Diseño Curricular de Lenguas Extranjeras: Niveles 1,2,3,4(2001). (外語教學的 課程設計:1,2,3,4級) Buenos Aires Ciudad , Argentina: Secretaría de Educación, Gobierno de la Ciudad Autónoma de Buenos Aires.
    Secretaría de Educación, Gobierno de la Ciudad Autónoma de Buenos Aires(2004).
    Diseño Curricular para la Escuela Primaria:Primer ciclo de la Escuela Primaria/Educación General Básica . (2004). (小學教學的課程設計) Buenos Aires Ciudad , Argentina: Secretaría de Educación, Gobierno de la Ciudad Autónoma de Buenos Aires.
    Taboada, E. F. & Zamponi, M. C. G. (2009). Cultura de negocios en China.Buenos Aires, Argentina:Universidad Libro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