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智靖 Chih Chin Ho |
---|---|
論文名稱: |
某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of school dietary policy and environment and dietary behavi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賴香如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生 、飲食行為 、學校飲食政策 、學校飲食環境 |
英文關鍵詞: | College students, Dietary behavior, School dietary policy, School dietary environ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35 下載:1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苗栗縣某技術學院日間部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母群,採分層隨機抽樣選取699人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有效樣本669人(95.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得分略高於中間值,表示飲食行為尚可,其中又以吃早餐行為最好,吃水果行為最差。
二、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低於中間值甚多,顯示研究對象對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不理想。
三、研究對象對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處在知道且曾使用的情形,但對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高於正向飲食物質環境。
四、研究對象知覺到的同儕與師長學校飲食社會環境支持度均不高。
五、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與飲食行為呈正相關;而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則與飲食行為呈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中的背景因素、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和學校飲食環境認知,可預測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解釋量為23%,其中又以最要好同學的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影響最大。
本研究建議宜加強學生的飲食教育,強化學校飲食政策宣導工作及減少提供負向飲食物質環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of school dietary policy and environment and dietary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e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freshmen, sophomores, and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of a business school at Miaoli. Data was collected by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Six hundred sixty nine students (95.7% response rate) provided valid data.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important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 subjects performed normal dietary behavior. Eating breakfast was the best and the fruit consumption was the worst.
2.The subjects were not familiar with school dietary policy.
3.The subjects recognized school dietary environment well. However, they knew negative school dietary environment better than positive school dietary environment.
4.The subjects perceived that support for good dietary behavior from peers and school faculty was low.
5.The cognitions of school dietary policy, positive school dietary environment, school social dietary environment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behavior. However, the cognition of negative school dietary environment i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behavior.
6.The background factors, the cognitions of school dietary policy and environment could explain dietary behavior with 23% varianc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as school social dietary environment of best friends.
We recommend that school increasing fruit and milk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decreasing negative school dietary environment.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7)。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
方進隆(2004)。學校的健康促進理念與策略。學校體育。14(5),28-35。
王士珉、林薇(1997)。台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究。家政教育。13(4),52-60。
尤嫣嫣(2001)。由身體意象觀點談體重控制計畫。學校衛生。38,56-69。
江承曉、沈姍姍、林為森(1999)。南部地區專科學生實施健康促進行為之探討。嘉南學報。25,129-138。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初稿)。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2006)。學校衛生工作指引。台北:教育部。
李三煌(2003)。運動、飲食與減重之相關探討。國教新知。50(1),51-56。
李蘭、曾倩玲(2000)。某衛生專業學系學生的飲食狀況。學校衛生,17,26-36。
李碧玉、柯任桂、黃世惠、李美靜、李翠芬、莊昭華(2002)。健康促進與護理。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麗玉(2002)。專校生健康生活型態之初探-康寧專校擬增設健康促進教育課程之前置評估。康寧學報。4,27-47。
吳幸娟、方佳雯(1999)。學生攝取校內餐飲所獲得之熱量與營養及學生消費情形。華醫學報。10,23-34。
林佩芬(2005)。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護理的新紀元。護理雜誌。52(2),21-26。
林佳蓉、曾明淑、葉文婷、潘文涵(1996)。台灣地區4-12歲兒童之飲食習慣與型態。衛生署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11-1228。
林致信、郭基瑞、陳啟勳(1998)。大專校院餐廳衛生管理現況之調查與評估研究。高雄餐旅學報。1,71-91。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
行政院青輔會(1997)。青少年白皮書。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2007)。國民飲食指標。2007年1月28日,取自http://food.doh.gov.tw/chinese/health/health_2_2.htm
許美瑞、洪久賢(1990)。國中生飲食消費影響因素之探討研究。家政教育。11(3),74-85。
姜逸群、黃雅文、連海生(1999)。父母教養型態、家庭支持、教師教學行為、學生自尊與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3,149-176。
葉琇珠(1999)。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章慶堅(2003)。環境營養教育介入對某學院住宿生營養知識及行為的探討。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章慶堅、胡雪萍(2006)。某學院住宿生營養知識和飲食行為與低密度營養教育成效研究。台灣營養學會雜誌。31(2),40-48。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健康體位五年計畫。
陳立梅(2004)。大學均衡飲食課程配合網路輔助學習大學生之飲食認知、行為及飲食品質之影響。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政友(2001)。臺灣地區高中(職)與大專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38,1-31。
陳政友(1999)。大學生健康生活型態與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為例。衛生教育學報。12,115-135。
陳毓璟(2001)。健康促進學校的發展與推動。學校衛生。39,40-62。
陳維昭、趙玫珺(1991)。實用營養學。台北:華杏。
陳敏麗(2005):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認知、自我效能及行為初探。長庚科技學刊。4,23-46。
陳素芬、黃松元(2005)。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學校衛生。47,1-24。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臺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 之初步探討。醫護科技學刋。3(1),1-18。
莊惠雯(2005)。大學生時間分配、社會支持來源、心理狀態、健康行為與自覺安適狀態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體育司(2006)。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工作指引。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健康促進學校國際面面觀。台北市: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彭田、郭憲文、邱淑玲(1992)。中部專科學生對西式速食攝食行為的比較研究。公共衛生。19(3),267-275。
黃惠斌、劉潔心(2005)。「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對國中學生每日攝取五蔬果及相關因素之影響-以彰化縣立鹿鳴國中學生為例。衛生教育學報。23,19-38。
黃美惠(2000)。中部地區高中(職)生之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中山醫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學 校衛生,45,59-69。
黃玲珠、陳春妃(1999)。台灣中部地區某校五專生女性新生飲食習慣之調查研究。弘光學報,33,53-71。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44,45-53。
黃淑貞、姜逸群、賴香如、洪文綺、陳曉玟、邱雅莉、袁寶珠(2003)。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相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155-177。
黃淑貞、徐美玲、莊苹、姜逸群、陳曉玟、邱雅莉(2006)。台灣地區國小實施健康促進學校現況之研究。學校衛生。46,1-24。
葉惠鳳、邱文亭、林麗鳳(2004)。士林高商學生健康促進之探討與研究。士林高商學報。2,1-22。
黃雅文、姜逸群(2005)。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國民教育。45(5),18-24。
黃伯超、淑素玲(1997)。營養學精要。台北:健康。
趙瑞雯(1995)。高中生體型意識、健康控握與飲食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淑芳(2004)。青少年飲食問題與建議。健康城市學刊。2,33-44。
蔡振乾(1996)。大學女生體位及飲食攝取之差異性研究。大專體育。28,103-110。
賴香如(2004)。營造健康促進學校-提升學生健康和身體適能。學校體育。14(5)。13-20。
曾美娟(2005)。國中生體型意識、身體活動及飲食行為相關之探討。衛生教育學報,27,1-26。
張玉鳳(2000)。台北市某國中學生攝取蔬果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伶妃(2004)。某藝術大學學生體型意識、體重控制信念、飲食態度、飲食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之關係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輝勳(2000)。屏東縣望嘉國小兒童早餐習慣研究。國教天地。137,50-60
魏米秀、陳建宏、呂昌明(2005)。應用市場區隔分析大專生蔬果攝取行為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二專部學生為例。衛生教育學報。23,1-18。
魏米秀、黃松元(2004)。社會行銷應用於健康促進學校之探討。學校衛生。45,73-88。
魏米秀(2006)。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影響因素模式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瑞玉(2003)。評估校園餐廳食品營養標示對大一新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之影響-以國立成功大學為例。大葉大學食品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孫瑜華(2005)。影響大學生健康飲食行為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世平(2003)。影響大學生健康行為相關因素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雅玲(2004)。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鳳足(2004)。台北縣某高職學生降低脂肪攝取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董佳欣(2004)。台北縣市職校餐飲科學生蔬果知識、態度及行為研究。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玉娟(2004)。專科學生低脂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irch, L. L.(1998). Development of eating behavi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01 , 539-549.
Bisogni, C. A., Connors, M., Devine, C.M., &Sobal, J.(2002).Who we are and how we eat:a qualitiative study of identities in food choice.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Behavior, 34(3), 128-139.
Cusatis, D. C., & Shannon, B. M. (1996).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ea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18(1),27-34.
Frank, G.C.(1997).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garding eating behavior of high-risk adolescent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817, 66-82.
French, S.A.,Lin, B.H.,Guthrie, J. F.(2003). National trends un soft drink consump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 6 to 17 years: Prevence,amounts and sources,1977/1978 to 1994/199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103(10), 1326-1331.
Glanz, K.(1981).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to nutrition education.Journary of Nutrition Education,13(1), s66-s69.
Houtns, S. S.,& Warland,R.H.(1989).Rotter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 and dietary behavior.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21(4),172-179.
House, J. S.,Robbins, C. & Metzner,H.L.(1982).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activities with mortality:Pros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Tehcumseh Community Health Study.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116,123-140.
Kessler, L. Jonas, J. R., & Ginham, M. B. (1992). The status of nutrition education in ACHA college and university health centers.Journal of College Health,14,31-34.
Krejcie, R.V. & Morgan, D. W.(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607-610.
Meg L.S., Jones,S. E., Barrios,L. C., Cossett,L. S., Dahlberg,L. L., Albuquerque,M. S., Sleet, D. A., Brenda Z(2001).School Policy and Environment: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1(7). 325-334.
McGinnis, M., & Foege, W. H. (1993). Actual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AMA, 270(18), 2207-2212.
Nader, P.R. (2000). Health promotion school: Why not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0(6), 247.
Neumark-Sztainer D., Story, M.,Perry,C. & Casey, M. A.(1999).Factors influencing food choices of adolescents:findings from focus-group discussions with adolescen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ic Association,99(8),929-937.
Sherman, N. W. (2001). Do children meet existing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on & Dance, 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