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董秀婷 |
---|---|
論文名稱: |
流動與鑲嵌─台灣資訊軟體產業區位分析) |
指導教授: | 譚鴻仁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5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軟體產業 、學習型區域 、產業網絡 、技術社群 、關係資產 |
英文關鍵詞: | information software industry, learning region, industrial network,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relational asse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8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資訊技術發達的今日,空間抗阻降低,通訊、運輸技術不斷的改良,使得資金、資訊和貨物的流動突破時空限制,更容易流動。廠商的「區位」似乎不再那麼重要,然而事實上,可以見到廠商在選擇區位時,「聚集」現象仍然存在,甚至更為明顯。產業並非分散於各個區域,而是高度聚集在某些特定的區域,以台灣資訊軟體業來說,自1956年IBM來台設立分公司開始,在空間分布上高度集中在都市地區,尤以台北都會區更呈現明顯聚集的經濟地景。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台灣資訊軟體產業聚集於台北都會區的原因,文中探究軟體廠商「產業網絡」的建構、維持與權力關係,並探討技術勞動力「技術社群」的形成、流動以及對產業創新與技術擴散的影響,以及通訊基礎設施、創業資金與產業管理體系等制度與非制度面向對廠商學習、創新能力的影響,藉此來分析軟體產業空間聚集的現象。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轉化及傳播速度極為快速,學習能力的高低成為決定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經由生產經驗所累積之技術與知識能量,往往形成地區的獨特優勢,而此種知識累積也增強地方的學習能力,藉由互動中進行且將不同知識整合成新知識的學習能力,此種學習正是創新的主要來源。透過生產網絡與人際網絡所建構出來的關係,使得「學習」可以進行,學習不僅讓已符碼化知識可順利模仿、擴散,更重要的是默示知識(tacit knowledge)經由互動中習得,透過工作上的合作,廠商與廠商之間、技術勞動力彼此之間編織岀緊密且複雜的網絡,網絡提供了默示知識傳遞的管道,讓行動者能藉由互動中分享彼此的知識和技術,並藉由互動中學習,將不同知識整合成新知識,讓創新成為可能。這樣的互動學習與空間鄰近具有高度關聯,學習的過程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透過緊密頻繁的互動才能將技術知識中的默示知識傳遞、擴散,台灣資訊軟體產業廠商的集體學習藉由具有信任基礎的社會網絡得以發生,而台北都會區也在產業網絡發展的過程中累積了技術和知識能量,形成地方上特有的慣習、互信、價值觀等關係資產,此種關係資產讓台北都會區不再只是一個容納廠商的空間容器,而是一個讓知識、想法可以流動,廠商緊密互動集體學習的學習性區域!
Since 1956 IBM established subsidiary company in Taiwan, software firms had highly clustered in the metropolis area, especially in Taipei. This article analyzes why Taiwan software firms cluster in Taipei and the following aspects are considere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1. The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relation of industrial network. 2. How dose the formation and flow of the technological community influence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3. How dos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start-up fund system, industrial management system influence the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firms? In knowledge economy ag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iffusion of knowledge is extremely fast. The learning capability is essential to be competitive.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often become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the region and also enhances the learning capability. This kind of learning that integrates different kinds of knowledge into new knowledge is the origin of many important innovations. The relation that constructs by industrial network and interpersonal network let learning carry on. Learning not only let codified knowledge easy to imitate, but also let tacit knowledge easy to learn by close interaction. The network between firm and firm, labor and labor provides the channel that tacit knowledge flow. Actors share and learn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by clos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e different kinds knowledge into new knowledge. This makes innovation possible. Such learning by close interaction depends on firm clustering. In other words, social network help the collective learning of Taiwan software firms effectively. In the process, relational asset including special custom, trust, and value, make Taipei metropolitan more than a spatial vessel but a learning region that enable ideas flowing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happening.
一、中文《論文》王淑芬(1996)。地方經濟體質與創新活動: 台北都會區資訊電子業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皮世朋(1995)。關鍵成功因素與策略競爭:以台灣資訊服務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裔武(1998)。台灣資訊服務業經營策略與組織系統流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彩雲(1999)。台灣軟體產業開發團隊技術特質與創新文化之研究。國立政冶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阮呂琦(2001)。生產網絡與社會紋理之關係─以台北地區金屬模具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靜瑜(2002)。台灣工具機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從生產網絡的發展到策略性網絡的形成。私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吳淑貞(2002)。產業網絡、群聚現象與企業競爭力關係之研究─以兩岸製鞋業為例。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林德福(2003)。全球經濟變動中的北台灣都市及區域:全球生產鍊、跨界生產網絡與空間結構轉化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高士欽(1999)。生產網絡與學習型區域─台中工具機產業轉型分析。私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宏益(1993)。我國資訊服務業者競爭的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敏慧(2000)。資訊服務業技術創新與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世勳(2002)。地理群聚內廠商之網絡關係對其競爭力影響之研究─新竹科學園區之實證。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容瑛(2002)。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培志(1997)。廠商間網路關係與組織績效之關連性--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IC產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劉權瑩(1999)。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與台灣IBM為例。國立政冶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金梅(2002)。服務業接觸與空間聚集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廣告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賴玫萱(2002)。網際網路產業特性極其空間分佈之研究─以網際網路服務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戴佳雯(1999)。高科技產業網絡特色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書籍》王緝慈(主編)(2001)。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中國:北京大學。金家禾(1999)台北都會區產業結構變遷與產業用地政策之檢討。台北:玉樹。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台北:臉譜。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吳思華等(編)台灣產業研究,第四期。台北:遠流。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臺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周志龍(2002)。全球化、知識與區域。台北:詹氏書局。劉仁傑(1999)。分工網路-剖析台灣工具機競爭理的奧秘。台北:聯經。Castells & Hall (1993)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21st-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李鵬飛、范瓊英(譯)。世界的高技術園區: 21世紀產業綜合體的形成。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Piore, M & Sabel, C. (1984/1989). The second industrials divide. 李少民、劉英莉(譯)。第二次產業革命: 走向繁榮之可能。台北:桂冠Saxenian, A. (1999).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彭蕙仙、常雲鳳(譯)。區域優勢:矽谷與128公路的文化與競爭。台北:天下John, B. (/2001). 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 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羅家德、葉勇助(2001)。2001台灣PC產業網絡初探─台灣傳統與高科技網絡模式之比較。企業管理與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行政院主計處(1986)。「75年度工商普查」行政院主計處(1991)。「80年度工商普查」行政院主計處(1996)。「85年度工商普查」行政院主計處(2001)。「91年度工商普查」台北市都市發展局〈2003〉。修訂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全球化趨勢下台北市空間發展目標與策略研訂。委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規劃。經濟部技術處(1985)。「中華民國七十三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86)。「中華民國七十四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87)。「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88)。「中華民國七十六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89)。「中華民國七十七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0)。「中華民國七十八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1)。「中華民國七十九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2)。「中華民國八十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3)。「中華民國八十一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4)。「中華民國八十二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5)。「中華民國八十三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7)。「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8)。「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1999)。「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2000)。「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經濟部技術處(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資訊工業年鑑」。委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金家禾(2001)。全球化與台灣都會區生產者服務業之發展。都市與計劃,28(4),495-518。周志龍(2002)。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赤字。論文發表於《全球化台北研討會》,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辦,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執行,民國91年10月13日。徐進鈺(1998)。邁向一個學習性區域?台北-新竹高科技走廊的廠商聚集與技術學習。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9,143-59。徐進鈺(1999)。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75-118。夏漢民(1996)。中華民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之遠景與藍圖。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1(4)。黃重球(1996)。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與新產業科技政策。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1(4)。劉意君(1996)。產官學研於國家基礎建設中所應扮演的角色。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1(4)。佚名(1991)。軟體外銷的難題與挑戰。資訊傳真,52,53-57。彼得‧杜拉克(2002)。知識工作者是財富的創造者。商業週刊,773,封面故事。《會議發表之報告》周志龍(2002,10月)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赤字。論文發表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所主辦之「全球化台北」學術研討會,台北。二、西文《書籍》Best, M. (1990). The new competition. London: Polity Press Ciborra, C. (1992).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Antonelli, C. ( Ed.)In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Clark(1996). Urban world / Global city. London:Routledge. Cohen, R.(1981).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urban hierarchy. In M. Dear and A. J. Scott (Ed.) Urbanis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in capitalist society. Dicken, P.(1998). Global shift: Transforming the world economy. NY: the Guilford Press Michael B. & Denise M. (1996). The boundaryless career:A new employment principle for a new organizational er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rdon L. Clark, Maryann P. Feldman, Meric S. Gertler (2000) .The oxford handbookof economic geograph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ssen, S.(1991). 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orper, M.(1997). Regional economies as relational assets. In Roger Lee and Jane Wills (Ed.) Geographies of economies. London :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期刊》Angle, D. (1991). High-technology agglomeration and labor market:The case of Silicon Valle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3:1501-16. Amin, A. & Thrift, N. (1992). 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6(4):571-87. Arora, A.、Asundi, J.、Fernandes, R. (2001) The Indian software services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30(8):1627-1287. Dei Ottati, G. (1994).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as an organization model.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1):23-38. Florida, R. (1995). Toward the learning region. Future 27:5527-5536. Granovetter(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360-1380 Kyle Eischen(2002). National legacies, software technology cluster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dichotom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ndhra Pradesh, India. CGIRS(Center for Global International & Region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Series- WP#2000-2 Maskell & Malmberg (1999). Localiz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3:167-185. Morgan(1997). The Learning Region: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Renewal. Regions Studies 31(5):491-503. Powell(1990). 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2:295-336 Storper(1995). 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 Ten Years later: the region as a nexus of untraded interdependencies. European Urban & Regional Studies 2:191-221 Storper & Scott(1995). The Wealth of Regions: market forces and policy imperatives in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 Future 27(5):50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