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瑞元
Jang, Ruei-Yuan
論文名稱: 大學諮商中心志工服務經驗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生涯發展的影響經驗研究
The Influence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Volunteer Service on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i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指導教授: 王玉珍
Wang, Yu‐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大學諮商中心諮商中心志工諮商心理師專業生涯發展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volunteer in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7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6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大學時代參與諮商中心志工的諮商心理師,於大學期間擔任諮商中心志工對其後來專業生涯發展的影響經驗。研究參與者為大學期間非諮商輔導相關科系、曾在大學諮商中心擔任兩年以上志工、已擁有諮商心理師執照、且目前從事諮商輔導工作至少一年以上的心理師,共四位研究參與者,為二男二女,年齡介於三十歲至四十歲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以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了解研究參與者專業生涯發展與相關經驗、大學諮商中心志工經驗與影響,以及服務經驗對生涯發展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為:(一)研究參與者的專業生涯發展經驗深受環境與成長動機影響,透過大學時期的探索有助於確立生涯發展方向(二)大學諮商中心對於志工而言不僅是值班服務的場域,更是重要的生活重心。透過諮商中心提供的相關資源,志工能夠拓展生命經驗、增進覺察與促進自我成長。(三)研究參與者的專業生涯發展因志工服務經驗而開拓,志工服務經驗有助於生涯探索,進而影響後續生涯的抉擇與發展。
      根據結果進行討論,最後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being a volunteer in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on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were non-consultation related departments during university, counselors who had worked as volunteers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in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 had a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license, and are currently engaged in counseling for at least one year.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two males and two females, aged between 30 and 40 years old. To answer the three research question: 1. What is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2. What is the experience and influence of being a volunteer in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3. What is the effect of the voluntary serving experiences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er developed an interview outline and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pplied to collect participants’ stories and analyzed them by "holistic-content" and "categorical-content" approach.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wa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growth motivation. Exploring during university will help establish career direction. Second,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 is not only a field for duty servic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re priority in life for volunteers.Volunteers can expand life experience, increase awareness and promote self-growth through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university counseling center.Third,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is expanded by voluntary serving experiences. Voluntary serving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career exploration, which in turn influences the choice and development of career.
    The study findings may serve as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 helper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related field.

    致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大學生生涯發展 7   第二節 社團參與、志願服務與生涯發展 15   第三節 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生涯發展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8   第五節 研究品質的檢核 5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7   第一節 走一條找回自己的路─小飛的生命故事 57   第二節 重新認識自己而勇於選擇─灰熊的生命故事 79   第三節 勇於探索故事因而豐富─欣伃的生命故事 105   第四節 在轉換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芷宣的生命故事 128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5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74   第三節 研究者的覺察與反思 178 參考文獻 181   中文部分 181   英文部分 191 附錄 196   附錄一 研究參與邀請函 196   附錄二 研究結果檢核表 197

    中文部分 
    王韋翔(2012):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實習環境品質與專業認同之相關研究(未發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王雯萱(2017):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的返校督導經驗與實習工作壓力及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發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毓婷(2011):大學社團領導經驗與勞動者就業力關聯之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社團負責人為例(未發表)。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誕生、宋美妹(2002):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輔導第二輯(116–127)。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田秀蘭(2015):生涯諮商與輔導。學富文化。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發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2013):學生輔導志工組織管理章程。取自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網站:
       http://coun.stud.tut.edu.tw/files/11-1036-2853-1.php?Lang=zh-tw,2020年7月8日。
    朱偉競(2001):大專社團輔導實務。濤石文化。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9):98年大專青年就業力現況調查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福田、羅瑞玉(1996):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師大書苑。
    利得誠(2012):生涯抉擇歷程與社團經驗的敘說研究(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佩熹(2012):學生就業力、社團參與認同與工作價值觀對其個人與生涯發展傾向影響性之探討—以輔仁大學為例(未發表)。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45–188)。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吳芝儀(2010):志工服務對青年職場核心能力的影響之研究。青輔會。
    吳芝儀、楊育儀、黃財尉、朱樹燊(2015):取徑志願服務邁向青年提升核心就 業力之路:以臺灣為例。教育學報,43(2),27–50。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心理。
    吳寶嘉(2004):萬紅叢中幾許綠:男性諮商員專業發展之性別經驗分析(未發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又慧(1994):社會福利機構管理及運用志工方案之評估研究:以台北市心路文 教基金會為例(未發表)。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李花環(2000):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未發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華璋(2001):諮商人員專業認同歷程分析研究(未發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麗溫(2011):諮商心理師生涯轉換及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未發表)。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未發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2016):105學年度健康暨諮商中心甜甜圈志工報名表。取自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網站:https://goo.gl/forms/AYSlrq2hhurSx3iA2,2020年7月8日。
    長庚科技大學(2020):認識義工。取自長庚科技大學諮商中心網站:
    http://studentaffairs.cgust.edu.tw/files/11-1006-871.php,2020年7月8日。
    長榮大學(2020):諮商中心志工服務要點。取自長榮大學諮商中心網站:https://dweb.cjcu.edu.tw/counsel/files/264,2020年7月8日。
    周昱帆(2019):諮商心理師外在工作滿意度、生涯召喚與生涯承諾之關係(未發表)。東吳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新富(2019):輔導原理與實務。五南。
    林至善、楊仕裕(2003):大專校院社團活動執行參考手冊。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林艾蓁(2007):大學生參與社福機構課後輔導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未發表)。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倫。
    林育陞(2017):心理諮商師的養成訓練。諮商與輔導,374,7–11。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 (1997)。生涯輔導。空中大學。
    林家興、謝昀蓁、孫正大(2006):諮商心理師人力供需之推估研究。行政院衛生署94年度補助研究計畫報告。
    林家興、黃佩娟(2013):台灣諮商心理師能力指標建構之共識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735–750。http://doi.org/10.6251/BEP.20121003
    林家興(2014):臺灣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與執業意見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5(3),279–302。http://doi.org/10.6251/BEP.20130227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未發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五南。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發表)。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8):衛生醫療事務委員會年度報告。取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       
    http://www.tcpu.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news1070109-3&Category=383161,2019年10月15日。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67–190。http://doi.org/10.6251/BEP.19890601.8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東華。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重修版)。東華。
    洪敏貴(2014):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行為及動機調節歷程之研究(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斌(2017):「個我」與「大我」以雙文化自我觀點建構台灣大學生生涯敘說。本土心理學研究,47,161–231。http://doi.org/10.6254/2017.47.161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巨流。
    夏偉清(2008):中國青年服務社假期活動服務員服務經驗對其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徐佩瑜(2009):社團活動參與經驗對科技大學畢業生生涯發展之影響(未發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柴在屏(2006):中部地區大學生參與社團對人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中州學報,24,1–21。http://doi.org/10.7111/JCC.200612.0001
    袁志晃(2002):生涯未定大學生生涯發展阻力因素之探討。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3,109–130。http://doi.org/10.7040/GJ.200206.0109
    高悅慈(2010):自願參與諮輔義工與非自願參與服務課學生參與現況與自我認定之研究—以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未發表)。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高勳芳、陳美娟(2002):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527–556。
    國立中央大學(2020):小松鼠志工隊。取自國立中央大學諮商輔導中心網站:
    http://love.adm.ncu.edu.tw/NCU_counsel/task-volunteer.php,2020年7月8日。
    國立交通大學(2020):如何加入志工團。取自國立交通大學諮商中心網站:
    https://counsel.sa.nctu.edu.tw/?page_id=1449,2020年7月8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20):志工簡介。取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網站:
    http://ncuecounseling.ncue.edu.tw/files/11-1009-22.php?Lang=zh-tw,2020年7月8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0):志工訓練與服務。取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網站:
    http://counseling.sa.ntnu.edu.tw/files/13-1004-1113.php?Lang=zh-tw,2020年7月8日。
    張同廟(2018):串起您的人生:探討社團參與對職場能力之影響-以南部科技大學畢業校友為例。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4,14–45。
    http://doi.org/10.6204/JRSHP.201802_(14).0002
    張秋政(2003):A+下一個優質社會。智庫。
    張哲遠(2013):大學生社團經驗對其創業能力與創業潛能影響之研究-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為例(未發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五南。
    教育部(2002):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輔)工作調查分析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大學生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教育部。
    梁富惠(2012):諮商心理師生涯承諾之敘說研究(未發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瑞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發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莊育達(2018):大專青年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經驗與生涯發展研究(未發表)。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許雅雯(2009):大學生社團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市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男(2010):青少年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彰化縣○○營區青少年生態解說團為例(未發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秀惠、楊郁儀、劉峯銘、吳芝儀(2017):台灣諮商心理師專業知能養成芻議。諮商與輔導,374,2–6。
    陳定銘(1999):營利組織志工招募與甄選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5,128–141。
    陳延興(2010):為了誰的教育?學生作為教育主體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6,71–94。
    陳欣怡(2000):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未發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彥君(2005):專業諮商員生涯困境與心理調適歷程之生命故事研究(未發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若玲(1995):大學生涯輔導實務。載於青年輔導年報編輯小組(主編),大專生涯輔導論文集(58–82)。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僅麗(2013):社團參與經驗對就業力影響之研究-以南區大專校院應屆畢業生為例(未發表)。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儀潔(2017):走過專業發展困境—諮商心理師生涯韌力之研究(未發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蕾(2014):邁入諮商專業的成年禮-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未發表)。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如(1996):《生涯發展阻隔因素量表(大專版):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
    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未發表)。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信熹(2007):偶發事件對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影響之敘說研究(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曾建元(2000):大學通識教育理念與學生社團參與。公民訓育學報,9,265–284。http://doi.org/10.6231/CME.2000(9)11
    曾培祐(2011):社團負責人領導經驗與影響因素研究(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揚智。
    黃章健(2014):男性諮商師職涯發展經驗之敘說(未發表)。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惠(1998):邁向成熟—青年的自我成長與生涯規劃。張老師。  
    黃禎慧(2011):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之探究(未發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鳳嬌(1996):大學社團經驗之影響。訓育研究,35(3),33–36。
    黃馥珍、卓紋君 (2011):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http://doi.org/10.29742/GQ.200909.0006
    黃馨慧(2011):已婚女性諮商專業人員的工作─家庭衝突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發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仕裕(2000):課外活動中輔導學生自治之探討與展望。訓育研究,39(3),14–27。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未發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雅筑(2008):已婚女性諮商心理師生涯承諾之探究(未發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1–6。
    董氏基金會(2008):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取自董氏基金會網站:
    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2020年2月10日。
    趙蕙伶(2015):台灣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能力與專業成長。諮商與輔導,354,15–18。
    劉玉華(2004):大學同儕輔導義工角色認知與功能之研究。新臺北護理期刊,6(2),33–47。http://doi.org/10.6540/NTJN.2004.2.004
    劉翠芬(2005):大專生參與校園志願服務的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大專院校諮商中心志工為例(未發表)。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歐陽儀(2006):大學諮商中心的宗旨與任務。載於林家興(主編),大學諮商輔導工作實務。心理出版社。
    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的組織與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8,48–54。
    蔡玉婷(2013):大學生社團經驗與未來職場就業力之研究(未發表)。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淑靖(2015):諮商心理師人格特質、替代性創傷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發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進丁(2004):由心理師法證照化談學校輔導工作的革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2004 年現代教育論壇:心理師法衝擊下的學校諮商輔導工作的因應」宣讀之論文、高雄市、台灣、引自網站:http://192.192.169.101/93/930625.htm
    蕭至賢(2016):男性諮商心理師生涯認同之敘說研究(未發表)。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珊(2008):影響新手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的關鍵事件之分析研究(未發表)。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恆(2017):新手諮商心理師心理資本、幸福感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發表)。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思嘉(2008):大學生的生涯諮商手冊。心理。
    簡君倫、連廷嘉(2009):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1,39–69。http://doi.org/10.6308/JCG.21.02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顏瑋儀(2008):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月鳳(1990):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調查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2,261–274。  
    羅雅茹(2014):不同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承諾之研究(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沛珊(2011):由教師角色轉換諮商心理師之路:探女性諮商心理師的生涯轉換歷程(未發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儀羚等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濤石。Crossley M. L.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Open University.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弘智。Sharf, R. S. (1992).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Brooks/Cole.

    英文部分
    Arnett, J.J. (2004). 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Oxford University.
    Barr, T. F., & McNeilly, K. M. (2002). The value of students' classroom experiences from the eyes of the recruiter: Information, im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arketing educat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4(2), 168–173.
    https://doi.org/10.1177/0273475302242010
    Bell, J. S. (2002). Narrative inquiry: More than just telling stories. TESOL Quarterly,36(2), 207–218. https://doi.org/10.2307/3588331
    Betsworth, D. G. & Hansen J. C. (1996). The Categorization of Serendipitous Career Development Event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4(1),91–98.
    https://doi.org/10.1177/106907279600400106
    Blustein, D. L., & Phillips, S. D. (1988).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in career explor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3, 203–216.
    https://doi.org/10.1016/0001-8791(88)90056-5
    Bowers, P. J., Dickman, M. M., & Fuqua, D. R. (2001). Psychosocial and Career Development Related to Employment of Graduating Seniors. NASPA Journal, 38(3), 326–347. https://doi.org/10.2202/1949-6605.1146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 (5), 2–14.https://doi.org/10.2307/1176100
    Cooper, D. L., Healy, M. A., & Simpson, J. (1994). 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 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2), 98–102.
    Corey, G. (2003). 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6th ed.). Brooks/Cole.
    Foubert, J. D., & Grainger, L. U. (2006). Effects of involvement in clubs and organizations on the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of first-year and senio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tudent Affairs Research and Practice, 43(1), 166–182. https://doi.org/10.2202/1949-6605.1576
    Freedman, J. & Combs, G. (1996).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W. W. Norton & Co.
    Greenhaus, J. H., & Sklarew, N.D. (1981). Som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career explor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1–12.
    Greenhaus, J. H., Hawkins, B.L., & Brenner, O.C. (1983). The impact of career exploration on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4, 495–502.
    Guy, J. D. (1987). The Personal Life of the Psychotherapist. John Wiley & Sons.
    Handy, F., Cnaan, R. A., Brudney, J. L., Ascoli, U., Meijs, L. C. M. P., & Ranade, S. (2000). Public perception of who is a volunte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net-cost approach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1(1), 45–65.
    https://doi.org/10.1023/A:1008903032393
    Harvey, L., Locke, W., & Morey, 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Making link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of work. Universities UK and Careers Service Unit.
    Hatch, J. A., & Wisniewski, 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 question, issues, and exemplary works. In J. A. Hatch & R. Wisniewski (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 113–135). The Falmer.
    Herr, E. L., & Cramer, S. H. (1984). Career guidance &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2nd ed.). Little, Brown & Co.
    Hood, A. B., Riahinejad, A. R., & White, D. B. (1986). Changes in ego identity during the college yea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7(2), 107–113.
    Hutchings, P., & Marchese, T. (1990). Watching Assessment: Questions, Stories, Prospects. Change, 22(5), 12–38.
    Kottler, J. A. (2010). On Being a Therapist. John Wiley & Sons, Inc.
    Krumboltz, J. D. (1994). Improv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practice (pp. 9–31).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Krumboltz, J. D. (1998). Serendipity is not serendipitou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5(4), 390–392. http://doi.org/10.1037/0022-0167.45.4.390
    Kuh, G. D. (1993). In There Own Words: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http://doi.org/10.2307/1163236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SAGE publications.
    Mitchell, L. K., & Krumboltz, J.D. (1996). Krumboltz’s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choice and counseling. In D. Brown, L. Brook,& Assoc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3rd ed., pp. 233–280). Jossey-Bass.
    Mitchell, K. E., Levin, S., & Krumboltz, J. D. (1999). Planned happenstance: Constructing unexpected career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7(2), 115–124. https://doi.org/10.1002/j.1556-6676.1999.tb02431.x
    Mortimer, J. T. and others(1992).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s'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Nevil, D.D., & Super, D. E. (1986). The Salience Inventory: Theory,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Consulting Psychology.
    Odom, S. F., Boyd, B. L., & Williams, J. (2012). Impact of personal growth projects on leadership ident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eadership Education, 11(1), 49–63. http://doi.org/10.12806/V11/I1/RF3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 3rd ed.). Sage.
    Riahinejad, A. & Hood, A.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498–502.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Sage.
    Sharf, R. S. (1992).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2nd ed).Brooks/Cole.
    Sheldon, M. (2009). Future fit: Preparing graduates for the world of 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cbi.org.uk/media/1121435/cbi_uuk_future_fit.pdf
    Smith, J. K. (1983). Quantitative versu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attempt to clarify the issu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2(3), 6–13. http://doi.org/10.2307/1175144
    Super, D. E.(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 Assoc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Jossey-Bass.
    Super, D. E.(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nd ed., pp. 197–261). Jossey-Bass.
    Telep, V. G.(1986). The relationship of volunteer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 climate to volunteer work satisfaction. Ph. D Dissertation of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s. (1999).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s. United Nations.
    Williams, M., & Winston, J.R. (1985).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s. NASPA Journal, 22(3), 52–5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