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紹翔
Peng, Shao-Hsiang
論文名稱: 臺灣國民小學陶藝教學實務研究
Research on Elementary School Ceramic Teaching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瓊花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3
中文關鍵詞: 國小藝術領域陶藝教育陶藝教學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Arts Courses, Ceramic Art Education, Ceramic Art Teaching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7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昭顯陶藝教育的功能及目標並往下扎根,將陶藝教育落實在國民小學教育階段。以十二年國教藝術領綱「學習構面」與「關鍵內涵」二大主軸架構臺灣國民小學陶藝課程架構,並據以研發一套適合之國民小學陶藝教學課程,並經實施後探討其教學成效並加以改進課程,期能提供十二年國民教育陶藝教學課程編輯及未來藝術領域教師實施陶藝教育課程教學時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一、呼應十二年國教藝術領綱學習重點,規劃國民小學陶藝課程:經課程內容介紹、教學、課堂實作及學生成效與自我評量表調查後,發現學生除了學習興趣與参與度高外,在表現、鑑賞、實踐等方面皆有明顯成長。
    二、經由兼顧認知、情感和技能之課程設計,有助提升教學成效,讓陶藝課程不再是舉無輕重的教學模式,而是能讓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學習經驗歷程,又具啟發性的核心課程。三、以普遍性生活素材-「土的自然觀」與「土的機能觀」結合學童身心發展,建構可彈性運用之國民小學陶藝教育課程模組:總結陶藝課程的實施成效果和課程設計內涵,具體建構出具有十二年國教特質之國小階段的藝術領域課程陶藝教育的課程模組。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設計、教學策略、教師專業及行政配合、未來研究等幾個面向提出建議。

    The study aims to show the function and goal of ceramic education and take root down, and to implement ceramic art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ceramic art in elementary school is based on the two main frames of "learning dimensions" and "key connotation"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rt outline, and develop suitable ceramic teaching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explore its teaching effect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after implement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eramic art curriculum planning in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 teachers
    The results are the following: 1. In response to the learning points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art program, the planned ceramic art course in Taiwan’s elementary school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not only have high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but also have significant growth in performance, appreciation, and practice. 2.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which include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ca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an leave students with a deep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ing core curriculum. 3. Based on the universal material of life "the view of nature of earth" and "the view of function of earth" combined wit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 curriculum module of ceramic art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at can be used flexibly. Summariz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curriculum design connotation of ceramic art course, and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module of ceramic art educa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stage.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臺灣陶藝發展之源流 17 第二節 現代陶藝發展脈絡 21 第三節 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 24 第四節 臺灣陶藝教育發展 34 第五節 臺灣國民小學陶藝教育現況 49 第六節 陶藝教育的相關研究 7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8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8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88 第三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9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95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103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107 第一節 低年級課程實施結果 107 第二節 中年級課程實施結果 125 第三節 高年級課程實施結果 14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72 參考文獻 178 附錄 186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科(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21。高雄:麗文。
    王多智(2000a)。國小美勞科陶藝教育理念架構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33,523- 54。
    王多智(2000b)。九年一貫陶藝教育之研究。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臺北。
    王秀雄(1987)。繪畫與美感教育。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怡惠(2011)向上竄升的邊緣力道-談臺灣當代陶藝教育現象。2011亞洲現代陶藝交流展。中國廣東佛山。
    王怡惠(2014)。微觀流動的座標體-1990年後學院中的當代陶藝。 2014亞洲當代陶藝展:韓國釜山。
    王怡惠(2014)。邁向工藝、設計與產業邊際的當代陶瓷器皿發展。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研討會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王修功(1989)。中國傳統陶藝及現代陶藝研討會-陶瓷藝術就是陶瓷藝術。雄獅美術215),162-166。臺北:五南圖書出。
    吳進風(1994)。觸覺是打開兒童智慧之門。陶藝,5,100-102。
    吳讓農(1993):中學工藝教育叢書之九-「陶瓷工藝」修訂本。臺中:臺灣省教育廳。
    呂琪昌(2012)。從歷史視野看陶藝的內涵與分類。工不可沒藝不可失。2012工藝創作與文創設計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呂琪昌(2014)。臺灣陶藝教育的重鎮─臺藝工藝系的55年陶藝發展歷程。陶藝雜誌(83),16-25。
    沈宛蓁(2009)。國小陶藝教學資源網站之設計與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林木貴(1988)。國小雕塑教學的研究。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曼麗 (2003)。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雄獅。
    林麗真(2000)。從達文西到陶藝教學-一個非同步網路教學的設計理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1,19-26。
    侯宜人(1994)。自然、空間、雕塑。臺北:亞太圖書有限公司。
    洪詠善(2016)。文化創意世代中美感教育的課程圖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2),61-85。
    孫 超(2001)。窯火中的創造。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袁汝儀(1994)。由戰後臺灣的五種視覺對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39-52。
    高敬文(1996)。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初等教育研究,2,35-7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1593-1.php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正霖(譯)(2006)。藝術社會學(原作者:Alexander. D. V.)。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原著作出版年:2003)
    張秋臺(1979)。小學的陶藝教育。臺灣教育,338,38-40。
    張敬宜 (2001)。多元學習情境教學模組之研發─以「二氧化碳」主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9(3),235-252。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張德文(1982)。美勞科教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臺捷國際文化。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總綱綱要。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取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0.php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臺北:教育部
    梁家豪(2012)。當代陶藝創作研究之理論基礎探析。載於蘇佩萱(主編),禪與藝(頁59-78),新北:原泉出版社。
    梁家豪(2013)。當代陶藝思潮與材質美學。載於鄭月秀(主編),創意‧生活‧設計美學(頁82-103),新北:全華圖書。
    莊秀玲(2012)。土的美學與藝術-淺談土的雕塑性格與發展.。雕塑研究(7),2-23。
    郭義文(1988):由實用功能到藝術欣賞-談美國近代陶藝創作觀念的演變。藝術家,27(1),140-144。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郭榮瑞(1989)。創意的黏土世界-黏土教學指導,初版。臺北:親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信雄(2003)。陶瓷臺灣:臺灣陶瓷的歷史與文化。 臺中: 晨星出版社。
    陳朝平(1976)。國小美術科版畫教學研究。臺中:省教育廳。
    陳進益(1988)。國民小學勞作(工藝)教育功能及課程內涵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陳新上(1996)。臺灣陶瓷發展概述。臺灣美術,34,19-31 。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陳麗華、吳麗君、黃永和、詹惠雪、葉興華(譯)(2003)。(原作者:Wiles, J. & Bondi, J.)課程發展實務導引。臺北:雙葉書廊。(原著作出版年:2002)
    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2006全國藝術教育展藝術教育專題研討會論文集,9-38。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黃冬富(2007)。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11-64)。臺北:師大書苑。
    黃茂在、陳文典(2002)。由教學模組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75-84。臺北: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3。臺北:東華書局。
    楊淑智(1994)。八十三年度兒童陶藝教育研討座談會。陶藝,4,21-32。
    溫淑姿(1996)。臺灣現代陶藝創作與文化認同-上。臺灣美術,8(3),61-72。
    葉俊顯(1993)。工藝。國民小學美勞教學參考資料(4)。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葉俊顯(1999)。我國小學教科書陶藝教材研究。臺北:五洲。
    趙惠玲(2005)。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劉仲嚴(2010)。藝術本位研究方法論與方法的議題和前景。藝術教育研究,(19),1- 23。
    劉良佑(主編)(1992)。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一─陶藝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修訂版)。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劉得劭(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初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豐榮(譯)(1985)。Eisner E.W著。艾斯納藝術視覺思想研究。臺北:水牛圖書。
    劉鎮洲(2000)。臺灣現代陶藝中的賞析與未來展望. 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樊湘濱等(1993)。國民小學美勞教學之原理與實務—美勞科研習教材。教育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編印。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潘茂昌(1977)。黏土造形教學研究。教師之友,18(10),12-1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義融(2000)。大專院校陶藝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龍玉珊(2008)。應用達竿統整課程設計模式於國小特色課程發展:以臺北市潭美國小低年級陶藝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東山(2001)。臺灣地區重要陶藝作品電查研究計畫報告書. 臺南縣:臺南藝術學院。
    謝東山(2005)。臺灣現代陶藝發展史。臺北縣:藝術家出版社。
    藍偉瑩(2019)。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臺北市: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顏朝卿(1996)。國民中小學陶藝教育實施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魏炎順(1993)。國小美勞科教師學科專門基本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魏炎順(1996):建構國小美勞教育發展。國教輔導,35(6),24-28。
    羅森豪(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陶藝類)傳承經典陶藝。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羅森豪(2010)。微塵液相。臺北市:五行圖書。
    羅森豪(2013)。陶藝創作:生活、創意與技法。臺北市:雄獅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uthority Standards Education. (2000). ceramic Stage 6 Syllabus.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Board of Studies.
    Barnard, M. (1998). Art,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obbitt, F. (1924). How to make a curriculum. Oxford, England: Riverside Press.
    Bondi, J., & Wiles, J. (1989).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 United States: Merrill.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Britton, A. (2001). Over throwing trad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terpretingceramicss.com/issue002/overthrowingtradition.htm.
    Caswell, H. L., & Campbell, D. S. (193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ew York: American Book Company.
    Clough, P. (2007). Cla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ondon: A & C Black.
    Cook, T. D., & Campbell, D. T. (1980). Quasi-experimentation: Design and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 settings. Chicago: Rnd McNally.
    Efland, A.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Macmillan.
    Fröbel, F., & Jarvis, J. (1904). F. Froebel's 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 or, His ideas concerning the play and playthings of the child. New York: D. Appleton & Co.
    Gay, G. (1985).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W. R Husen & T. N. Postle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pp.1170-1179). Oxford Pergaman.
    Kapitan, L.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art therapy research. Routledg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cDonald, J. (2005). Craft. Origins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concept. In Exploring Visual Culture, edited by Matthew Rample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ennings, M, & Justin C. (1996). Cultural theory & crafts practice: Sydney: Craft Victoria.
    Rogers, C. S., & Sawyers, J. K. (2003). Pla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Winnipeg: Manitoba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ullivan, G. (2006)., Research acts in art practic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8(1), 19-30.
    Walker, J.A. & Chaplin, S. (1997). Visual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Warwick, D. (1987). The modular curriculu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