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倍華
Pei-huaYang
論文名稱: 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調查與地方感影響分析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Sense of Pla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eng-Hu Archipelago
指導教授: 蔡慧敏
Tsai, Huei-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環境素養地方感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literacy, sense of place, Penghu archipelago, high school stu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77年伯利西環境教育會議指出環境教育是要培養出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有環境素養的人包含以下特質:(1)對整體環境的覺知與敏感性;(2)對環境問題瞭解並具有經驗;(3)具有價值觀及關切環境的情感;(4)具有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5)參與各階層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地方感」是對於一個地方具有歷史、文化、地理、生態的感覺或情感,可協助我們去發現個人與環境的連結;透過對於地方的瞭解,可養成愛鄉親土的情懷。而培養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經由「地方感」的連結,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澎湖縣為一由90個小島所組成之群島,單位面積海岸線長度是台灣本島的55倍,四周環海,來自不同偏遠離島學生,成長環境差異大,對於環境的認識與個人環境經驗之影響是否不同,為本研究探討對象。

    本研究目的希望瞭解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與地方感現況,並探討來自不同島嶼學生之地方感相異之處。主要以「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為架構,內涵包括五大範疇:環境知識、島嶼環境議題的覺知、關切環境的情感與態度、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並加入「地方感」的要素。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對澎湖縣內兩所高中階段學校:「國立馬公高級中學」和「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與回收問卷505份,有效問卷為431份,採用統計軟體SPSS12.0進行分析。再對高中老師及不同離島之學生,進行深入訪談,補充問卷調查之不足部分。

    研究結果如下:(1)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對澎湖島嶼環境基本認識需加強;(2)學生對島嶼環境議題敏感度高;(3)學生具有積極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4)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待加強;(5)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偏少。(6)在成長背景上,性別、學校、年籍、居住時間與社團參與會影響環境素養;(7)且學生的重要生命經驗均對環境素養有正向的影響。(8)比較不同島嶼發現,偏遠離島的學生擁有較豐富的海洋經驗;(9)整體而言,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對地方感認同度高。

    Environmental literacy refers to citizens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1) an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to the total environment and its allied problems; 2) a variety of experience in, and acquir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ts associated problems; 3) a set of values and feelings of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motivation for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protection; 4) the skills for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5)to be actively involved at all levels in working toward re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le“Sense of place”implies the connection to and respect for a certain place. It is often used in relation to those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a place special or unique, as well as to those that foster a sense of authentic human attachment and belonging. This study aim to analyze what life experiences might affect youngsters’ sense of place and that foster thei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With bounded areas and unique ocean/land environment, islands often provide unique living experiences. This study choose Penghu archipelago in Taiwan as study area that is composed by 90 small islands and one main island. A questionnaire with components of island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sense of place was applied to measure high school students’ sense and experience about environment, and make a comparison among students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islands of the archipelago. A total of 505 set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to the only two high schools on the archipelago, 431 sets was effective return.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12.0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Additional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compensate the questionnaires.

    Main findings from the survey include, (1)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their island environment varied from students’ groups; (2) most students have high level of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on island issues; (3) the level of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concerns on local environmental issues problems are at higher degree than on global issues; (4) the skills in analyzing and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not as expected; (5) the actual environmental actions are low in frequent; (6)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such as gender, islands where they grew up, years of living on one island, school and outdoor activities, have influenced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that (7) some important life experiences with ocean and nature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8) students who live on remote and smaller isles got abundant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on ocean and island, as well as better rooted sense of place; (9) overal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archipelago present strong sense of place and high place identity.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Ⅳ 章節目次 ……………………………………………………………Ⅴ 表目次 ……………………………………………………………Ⅶ 圖目次 ……………………………………………………………Ⅹ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四節 名詞界定…………………………………………………7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第一節 環境素養內涵探討………………………………………9 第二節 地方感內涵探討…………………………………………23 第三節 澎湖群島環境概述………………………………………36 第四節 澎湖群島教育發展概況…………………………………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55 第二節 研究工具發展……………………………………………57 第三節 問卷施測…………………………………………………65 第四節 訪談方法…………………………………………………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1 第一節 基本背景資料分析………………………………………71 第二節 環境素養與地方感現況…………………………………79 第三節 成長背景與環境素養之影響……………………………91 第四節 生活經驗對環境素養的影響……………………………112 第五節 地方感分析………………………………………………119 第六節 訪談結果分析……………………………………………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參考文獻………………………………………………………………139 附錄 附錄一、 澎湖島嶼環境素養要項…………………………………145 附錄二、 「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與地方感調查」 內容效度審核問卷………………………………………153 附錄三、 問卷效度審核之專家名單………………………………171 附錄四、 問卷內容增刪過程………………………………………175 附錄五、 澎湖群島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與地方感調查問卷……181 附錄六、 問卷編譯表………………………………………………191

    英文文獻

    A field Guide to Environmental Literacy:Making Strategic Investmen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gnew, J. (1987). Place and Politics: 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Allen & Unwin, Boston.
    Campaign for Environmental Literacy(n.d.)The Facts 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2008年4月23日),擷取自http://www.fundee.org/facts/envlit/
    Elder, J.(2003)A Field Guide to Environmental Literacy: Making Strategic Investment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aliti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Council(n.d.)Focus:What is Environmental literacy?。(2008年4月23日),擷取自http://www.enviroliteracy.org/category.php/10.html
    Fritz steele (1981). The Sense of Place. Boston: CBI Publishing Company.
    Hay(1998)Sense of place in development context.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8):5-29
    Hess, A. L. (1990) Overview: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Small Islan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Small Islands(pp.3-14). Paris: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
    Hungerford, V.T., and Tomara, A.N. (1984) A National Survey of Curriculum Needs as Perceived by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6(1): 10-19.
    Jorgensen, B. S., & Stedman, R. C. (2001). Sense of place as an attitude: Lakeshore owners attitudes toward their proper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 233-248.
    Marcinkowski T.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Massey(1993). Power- 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of Place, in Jon Bird Curtis, Tim Putnam, George Robertson & Lisa.
    Mueller, A. & Abrams, E. (October 2001). Sense of Place: Informing Environmental Educators.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rr, D. W. (1992)Ecological Literac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Orr, D. W. (1994) Earth in Mind - 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Prospect.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Relph, E.(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Pion.
    Roth, .C.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lumbus, Ohio.ED348235.
    Roth,C.E.(2002)A Questionting Framework For Shaping Environment Literacy.U.S:Earthlore Associate and The Center For Environment Education Antioch New England Institute Development.
    Sanger, M. (1997). Sense of place and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1), 4-9.
    Sense of Place Curriculum framework. (1995). 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Shamai, S. & Ilatov, Z. (2005). Measuring sense of place: methodological aspects.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e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vol. 96, no. 5, pp. 467-476,.
    Stephen A. Royle(2001)A Geography of Islands:Small island insularity. NY:Routledge.
    Tuan, Yi-fu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Zaskoda (2005,March 22). Organic education and its place in the city. Academic Exchange Quarterly.

    中文文獻

    中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2003)。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森霖(2004)。高職學生「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高職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地方 : 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 王志弘譯)(2006)。臺北 : 群學。
    江碧貞(1998)。國小學童地方感之探討-國小鄉土地理教育架構下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安倉(2007)。九年一貫課程高中職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華南高商為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吳佩芳(2006)。影響大學生環境保護行為因素之研究-以立德管理學院為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青燕(2003)。民間創辦環境學習機構與實踐經驗歷程之研究-以二格山自然中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家凌(2003)。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鵬兆(2001)。偏遠與都市地區高級中學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文雄(2006)。澎湖地區國小學生對環境問題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呂怡儒(2000)。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周義國(1997)。台北市高職工科應屆畢業生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文揚(2005)。高中學生生物多樣性概念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美君(2007)。: 金門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林崇德(主編)(1995)。高中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興傑(2004)。澎湖的社會結構-從賭場爭議的過程來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編譯)(1988)。(115-135頁)。台北市:明文書局。
    侯又榕(2006)。在澎湖縣高中職生對馬公市中央街區依附感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施添福(總編)(2006)。地理(一)。臺北縣:龍騰文化。
    洪肇呈(2004)。高中學生對「限用塑膠袋政策」的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馬公高中(2007)。馬公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學校經營計畫。
    張忠義(2005)。澎湖觀光賭場發展課題之探討。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張芳梅(2002)。台東高中職生對地方特產之認知--一個台東鄉土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智遠(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雪姬(2005)。續修澎湖縣志地理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
    許雪姬(2005)。續修澎湖縣志教育志。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
    陳光興(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臺北市 : 巨流。
    陳阿賓(2000)。澎湖國際觀光旅館投資風險之評估。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未出版,台北市。
    陳信雄(1995)澎湖歷史發展的獨特性—獨特的分期與特性,咾咕石(1):25-35
    陳思利(2002)。環境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庭芸(2000)。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賀雅蓉 (2003)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鄉土認同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市。
    黃光孝(2004)。在澎湖縣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研究中。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朝恩(1999) 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融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4):43-57
    楊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2-1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雅雯(2002)。高中生環境素養培養策略。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主辦),2002年海峽兩岸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8-934)。台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
    葉一萱(2000)。原住民重點學校學生環境世界觀之研究-以仁愛高農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澎湖縣主計處。70-95年澎湖縣各鄉市人口數彙整表。擷取自http://www.penghu.gov.tw/files/0610260003(2)(2).xls
    澎湖縣主計處。民國96年應用統計分析-澎湖縣教育發展概況分析。擷取自http://www.penghu.gov.tw/files/0710250002.doc
    澎湖縣政府(2004)。澎湖縣綜合發展計畫。澎湖縣馬公市。
    蔡孟宜(2000)。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相關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慧敏(2002)。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概念及內涵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511-S-003-074)。
    蔡慧敏(2005)。澎湖群島居民環境素養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3-2511-S003-043)。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泰豐(2006)。澎湖高中職生對新生態典範與綠蠵龜生態保育態度。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縣府新聞,天下雜誌最新民調澎湖是南部最幸福的桃花源,擷取自:http://www.phhg.gov.tw/CHINESE/NEWS/9309/0914.htm
    賴峰偉、劉淑玲(2006)。永續發展經營管理—澎湖玄武岩保育與地質公園發展之探討。
    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周儒, 張子超, 黃淑芬合譯)(2003)。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2008年3月15日),擷取自:http://www.un.org/chinese/law/sea/
    謝珮珊(2002)。食品綠色消費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縣某高中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鍾文修(2004)。軍事院校學生環境認知與環境行為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