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素青 Chen, Su-ching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證照需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Sport Instructors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鄭志富
Cheng, Chih-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2 |
中文關鍵詞: | 運動指導員 、專業能力 、專業證照 |
英文關鍵詞: | sport instruct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5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市不同類型運動健身俱樂部的經營管理人員、運動指導員及會員,對於運動指導員的專業能力及證照需求情形;並經由不同背景變項的分析,探討其對於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及證照需求程度之差異,以作為國內運動健身產業相關從業人員、學界及消費者之參考。研究對象為台北市10家不同類型運動健身俱樂部的經營管理人員、運動指導員及會員,以自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證照需求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679份問,回收之有效問卷為643份。藉由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獲致以下結論:
一、不同身份別及不同類型的運動健身俱樂部,基於風險管理及安全考量,對於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需求,皆以「預防運動傷害及急救」能力為主要導向,而「公共關係與行政能力」與運動指導員工作內容相關性較低,因此需求性最低。
二、基於急救與運動安全考量,「心肺復甦術證照」的需求性最高;經營管理者考量消費者喜好及器材分布,對於「體適能教練證照」需求性亦高。而「運動裁判」與「體育教師」證照在運動健身業界實務應用性少,需求性最低。
三、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工作類型的受訪者,對於運動健身俱樂部的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需求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齡、學歷、會員參與俱樂部時間、畢業學系、工作類型及身份別的受訪者,對於運動健身俱樂部的運動指導員專業證照需求有顯著差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reveal the situation of the needs for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and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sports instructors, and to pro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agers, instructors and memb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The subjects were the managers, instructors and members from 10 different fitness clubs in Taipei city.
A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sports trainers in Taipei” was used as the instrument.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subjects of this census was 643. Statistic Description, one-way ANOVA were computed for data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were:
1. Based on “risk management and safety”, “injury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was the most requisite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of all, and “PR and administrative ability” was the least.
2. “CPR” and “fitness trainer” were the most requisite certifications because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first aid/ safe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orts referee/ P.E. teacher” was the least.
3. “Gender”,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job category”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rain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4. “Gender”,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membership period”, “major”, “job category” and “status/posi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rainer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s.
【中文文獻】
AFAA TAIPEI 事務局(2004)。What’s AFAA。2004年10月16日,取自AFAA TAIPE事務局網址http://www.afaa.com.tw/html/UntitledFrame set-12.htm
AFAA TAIPEI事務局(2004))。各項證照介紹。2004年10月16日,取自AFAA TAIPEI事務局網址http://www.afaa.com.tw/ html/ Licenses-12.
htm
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2001)。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2005)。關於體總~會務。2005年6月1日,取自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關於體總網址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
/about_us_1_1.asp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04)。台中市健身中心消費安全衛生調查。2005年6月13日,取自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消費新聞發布網址http://www.consumers. org.tw/unit412.aspx?id=344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梅玲(2000)。廿一世紀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新角色以及專業人員能力初探。玄奘學報,2,193-230。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2000)。設系目標。2005年6月15日,取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系所簡介網址http://140.122.72.11/Pe/intro/intro.
htm
江旺益、黃永寬(2004)。幼兒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探討。大專體育,72,102-106。
江盈如(1998)。大台北地區健康俱樂部顧客滿意度、忠誠度以及滿意構面重視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牟鐘福(2001)。台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設施需求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朱麗娟(1993)。美國大學專業教育研究—以管理教育為例探討美國專業教育特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2004)。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2004年11月20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料網網址http://www.doh.gov.tw/statist
ic/data/死因摘要/92年/表23_92.xls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1)。民國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2004年11月20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健康統計網址ttp://www.bhp.doh.gov.tw/statistics/file/200311121037432ZR5Y S/D.個人健康行為.pdf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國民體能授證辦法。2004年10月16日,取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網址http://media.justports.net.tw/spode mo/spo law content.asp?id =2
行政院主計處(2000)。時間運用概況。2004年11月25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中部辦公室網址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inde
x.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2004年11月20日,取自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網址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1/text/
indu90/indu90.htm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92年體育統計。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4)。93年體育統計。台北市:作者。
余坤煌(2002)。台北地區學校衛生人員對健康教育專業證照制度意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清山 (1998)。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討-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初等教育學刊,6,46。
吳清河(2002)。基層農會推廣人員對推行「專業證照制度」之態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宋曉婷(2001)。台北市健康俱樂部會員轉換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李芳美(1999)。人力資源發展工作人員專業能力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金泉(1992)。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市:松崗。
李緒武(1978)。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七友。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的能力內涵。就業與訓練,15(2),51-58。
李惠真(2002)。運動健身俱樂部公共關係運作模式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李敏玲(1997)。運動連鎖服務業生命週期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韻律舞蹈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金松(1988)。現代體育運動思潮。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月枝(2000)。台灣運動休閒俱樂部經營管理模式分析。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報告書(頁108-114)。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林世澤(1995)。國民體能指導員應有的專業知能。國民體育季刊,24(1),35-40。
林志剛(1993)。我國社會教育人員專業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佩瑩(1996)。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孟宗(1979)。特殊教育師資專業能力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台灣書店。
吳凱琳(2004)。遊學─開創事業第二生涯。2005年6月14日,取自快樂工作人雜誌網址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206538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姜慧嵐(1994)。淺談體適能中心/俱樂部的規劃。中華體育,8(1),55-57。
姜慧嵐(2000)。台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概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柯政良(2003)。台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知能重要程度認知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洪茗馨(2004)。健身中心糾紛16個月52起。2005年6月14日,取自中天電視消費情報網址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
id=10&cno=0&sno=110263
洪聖惠(2001)。健康休閒俱樂部之商圈經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唐雅菁(2000)。人力資源發展人員擔任內部顧問專業能力之探討。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53,1-10。
徐女琇、邱素沁(1998)。美容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技術學刊,13(4),529-538。
張紹勳、林秀娟(2000)。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冊)。台北市:松崗。
張貴雲(1995)。我國成人教育工作者所需專業知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雅芬(2000)。人力資源發展人員的角色及專業能力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波峰(1993)。加強技能檢定與落實職業證照制度研究。研討報導,24,64-69。
莊東景(2001)。我國體適能教練認證制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許士軍(1989)。管理學。台北市:東華。
許義雄(1983)。就新國民體育法看體育專業人力的進修制度。國民體育季刊, 58,77-82。
康自立(1990)。建立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國立體育學院(1991)。我國體育專業人力之培養、供需與管理系統規劃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素青(2004)。運動健康俱樂部消費者特徵之探討。稿件審查中。
陳俊忠(1995)。體適能與疾病預防。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86-100)。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彭淑美(1993)。營利性運動休閒健身設施之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2(3),89-94。
彭淑美(1999)。運動場館經營管理人員證照制度研究計畫。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彭台臨(1993)。如何審慎推種職業證照制度─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之實施與影響。技術與職業教育,17,7-12。
彭利源(2000)。教師專業證照制度。學校行政,10,11-17。
程為山(1985)。國中教師專業領導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程紹同(1997)。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之概況介紹及經營策略分析。桃園文教,復刊號,29-36。
程瑞福(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123-132。
黃坤錦(1992)。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及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頁617-63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82)。師資培育與專業道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頁193-220)。台北市:華欣。
黃啟煌(1999)。體育專業域與市場之開發。大專體育,44,10-11。
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 (2),5-11 。
黃奕清(1997)。體適能與全民健康。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32-43)。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黃鈺婷(1999)2002。我國體育休閒相關學系專業人力供面之探討─以大學相關系所為例。運動管理,2,98-105。
經濟部商業司(2000)。八十八年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服務業經營活動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6(3),4-10。
溫金豐、鄭玉惠(2000)。組織社會化實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科技廠商中的專業人員為例。科技管理學刊,5(2),21-37。
葉怡君(2003)。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調查。未出版學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芬卿、包怡芬(2002)。我國運動經紀服務業專業能力需求初探。大專體育,59,151-157。
鄭志富(1996)。體育運動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之探討。中華體育,10(3),8-17。
鄭志富(2004)。運動健身中心經營管理。2004國際體適能學術研討會(頁58-66)。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鄭照順(1988)。國中教師專業社會化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鄭秀琴(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體育專業人力規劃研究小組(1991)。我國體育專業人力規劃—體育專業人力供給面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0(4),20-29。
【英文文獻】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2004). About ACE. Retrieved Octember 16, 20 04, from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 website: http://www .acefitness.
org//aboutac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4). Selected events covering the history and chronology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Retrieved Octember 16, 2004, fro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website: http://www.acsm.org/membership/history.ht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4). Certification Main. Retrieved Octember 16, 2004, fro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website: http://www. acsm. org/certification/index.htm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4). About AFAA. Retrieved Octember 16, 2004, from Aerobics and Fitne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website: http://www.afaa.com/103.afa
Astrand, P. O. (1992). Why exercise? Medicine in Sport and Exercise, 1, (2), 24.
Bank, O. (1976).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Barlow, C. E., Kohl, H. W., Gibbons, L. W., & Blair, S. N. (1995). Physical fitness, mortality and obe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19, 41-44.
Chelladurai, P.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hen, H. Y. (1993). Comparison of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competencies of commercial sports managers in Taiwan: A basi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port manag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Greeley.
Cheng, C. F. (1993). Competency assessment in sport management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Greeley.
Crowin, R. G. (1965). 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eredith Corporation.
Cuieford, J. P. (1965). Funda 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Healthy people 2000: N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objectives. In G. McGlynn (Ed.), Dynamics of fitness: A practical approach (pp. 25-42). Dubuque, IA: Brown and Benchmark Publishers.
Fagard, R. H., & Tipton, C. M. (1994).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eumenorrheric, In C. Bouchard, R. J. Shephard, & T. Stephens (Eds.),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 (pp. 633-655).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reenwood, 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2(3), 44-55.
Hall, R. H. (1968).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cratization. American Sociolo
gical Review, 32, 92-93.
Hwang, J. J. (1992). Developing a model curriculum in sports administration for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lbuqerque.
Jarvis, P.(1983). Professional education. London, UK: Croom Helm.
Janet, B. P. (1990). Directory of fitness cert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1, 73-74.
Janet C. M., Grebner F., A. & Seaman Janet, F. C., (1990). Occupation to profession continuum-status and future of HPER,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1, 107-109.
Kenneth, A. P., & Samuel, H. A. (1980). Asseeeing athletic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A manual with reproducible forms. Boston, KS: Allyn & Bacon.
Kravitz, L., & Rockey, C. (1999). A resource guide to career opportunities.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3(5), 15-18.
Li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Lin, W. L. (1997). A model for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 in sport management in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Daphne.
Marcia, J. C., Florence, G., & Janet, A. S. (1989).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Allianc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cation and Dance, 1, 19-22.
Morrow, P. C., & Goetz, J. F. (1988). Professionalism as a form of work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 92-111.
Nash, H. L. (1985). Instructor certification: Making fitness programs safer?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13(10), 142-155.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2004). About the NSCA. Retrieved Octember 16, 2004, from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website: http://www.nsca.org/nscaweb/content/home/about.
asp
Patricia, P. & Susan, H. (2004). Obtaining, maintaining, and advancing your fitness certifi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 75(7), 50-54.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Stiff, M. C. (1993). The personal trainer. Fitness and sport Review International, 28(3),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