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宜如
論文名稱: 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
指導教授: 黃慶萱
Huang, Qing-Xuan
吳宏一
Wu, Hong-Y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39
中文關鍵詞: 吳中地域文學地誌書寫文人群體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25下載:39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提要
    本論文以地域文學為角度,期望能展現「文壇研究」應具備的具體規模。文壇的研究涵括在地理特性之下文人群體的歷史源流、文人活動乃至於文人型態。簡言之,一則需理解文學環境的背景,一則需說明文人群體的組構及互動,以宏觀的角度審視文人、文學與文化。以地域為切入角度除了顯示客觀的歷史事實,也期盼對既有的文學史書寫,注入新的視野。本文從個別文人對生活地點的書寫,乃至於文人如何創塑一地的歷史記憶以及文化傳統的建構;進而論述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下的文學活動生態,以及文人在特定時空所展現的生命型態。提出的觀點如下:
    其一,明代中期吳中地域的文風有著相異於他地的風貌。他們組構成地域性的文人群體,在文化世族的延續中,展現了吳中的人文特色。
    其二,吳中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藉由鄉先賢的撰作,文人得以具體理解「昔日的吳中」;文人於同地進行書寫,也使得「吾吳中」有了共同的歷史記憶。從地誌書寫到崇慕鄉先賢,地域意識代代相承,成為吳中文人內化的意識。
    其三,由於商業活動的盛行,文學的風貌注入新的元素,文學商品化的現象比比可見,並創造了地域品味,成為一時風尚。同時,吳中的風尚也成為明代流行的趨向,適可成為他地競爭的焦點。
    其四,在文化商品流行的文藝社會,吳中文人仍能追尋自我的生命型態,分別為狂怪風流、博雅好古、市隱心態與適情尚趣。在「雅」「俗」之間,呈顯吳人獨特的生活美學。
    全文分七章。第一章〈緒論〉,重點在詮解本論文的題旨義涵。第二章〈吳中地域文人的組成、類型與特徵〉,指出文人群體的類型及組成的結構,說明文人群體的地域特徵在於家族與師友相錯綜的人際網絡。吳中一地的文人群既有共時性的文人群,又有歷時性的文化世族,此為吳中文風蔚然興盛的主體因素。第三章〈吳中地域意識的內化歷程〉,旨在說明吳中文人對其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的自覺,以及地域對作品內涵的影響。另一方面,文人藉由地誌書寫來創塑歷史記憶,藉此可剖析文人身份認同的歷程。此外,吳中有何異於他地之處?他地人如何看待吳中?吳中人眼中的吳中又為何?第四章〈吳中地域的文化現象〉,便是探討吳中文人經過時間積累所形成的文化現象。其一為「文獻足徵」的傳統,其二為獎掖後進、推重先輩的風氣,二者相結合,則形成對鄉先賢的崇敬與仰慕,進而成為吳中人物所塑造的「古典偶像」。再從另一角度省察,社會環境與當時的文學創作有何關聯?地域經濟的繁富會產生怎樣的文壇面貌?第五章〈吳中商業活動對文壇的影響〉,首論吳中地區的社會環境,再由吳中文人與商賈的關聯為切入點,說明他們對於商賈的理解與評價,進而解析文學商品化的現象以及城市文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回歸至文人自身,他們(文壇的主體)呈現了怎樣的人文圖象?第六章〈吳中文人生活與生命型態〉,即分「文人狂怪與文士風流」、「好古心態與博雅學風」、「市隱心態與隱逸圖象」、「自娛心態與適情尚趣」四部分探索地域文人所呈現的生命意識與生活美學。第七章〈結論〉,討論吳中文人與其他地域的文學對話與藝文互動,並對全文所論述的要點進行整體的觀照。

    明代中期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論題的提出 1 一、以地域為研究角度的可能 1 二、地域與文學關係的探討 4 (一)地理環境與人文特性 5 (二)「南」、「北」分判的地域文學風格 7 (三)地域文學的內涵 12 第二節:研究範圍的釐定 14 一、關鍵名詞的辨析 14 (一)「明代中期」的時間義涵 14 (二)「蘇州」名稱的演變過程 16 (三)「吳中」名稱的文史內涵 16 二、相關資料的考辨 18 第三節:研究觀點的確立 21 第二章 吳中地域文人的組成、類型與特徵 25 第一節:吳中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軌跡 25 一、吳中的地理環境 25 二、吳中的歷史軌跡 29 第二節:文人群體的組成 32 一、群體之釋義與劃分 32 二、吳中文人群體的歷史觀察 34 第三節:文人群體的類型 38 一、傳統文人結社類型之詮說 38 二、以詩歌創作為主的文學群體 39 (一)自相標舉的文學群體 40 (二)以高啟為中心的北郭十友 41 三、以古文辭創作為主的文學群體 42 (一)科舉制度下的文化產品 42 (二)古文辭文學群體的互動 50 四、以情性結合的文人群體 53 第四節:文人群體的地域特徵 58 一、地域性文化家族的傳承 60 (一)世代承繼的文化家族 60 (二)同代昆仲相承的文化世族 68 二、文人群體的師友關聯 69 (一)以沈周為主的吳中文人群 69 (二)以文徵明為中心的吳中文人交游圈 71 三、家族與師友相錯綜的人際網絡 76 第三章 吳中地域意識的內化歷程 79 第一節:從地誌書寫到地域意識 79 一、鄉土情懷的抒發 81 (一)讚頌吳中山水 81 (二)地靈人傑的自詡之情 83 二、鄉邦典故與地域意識 87 (一)地名變易與人文歷史 87 (二)地理特性與人文環境 90 (三)吳中民俗與地方掌故 92 (四)吳中故實的傳述 95 第二節:地理景觀中的歷史感受 100 一、今古興亡的時間感受 100 二、吳越史蹟與歷史經驗 106 (一)歷史感的形成 106 (二)吳越歷史的典故意象 109 (三)「記憶性古蹟」中的歷史經驗 112 (四)吳越史蹟中的人物 120 三、地理景觀中的歷史記憶 124 (一)天平山與范仲淹 124 (二)支硎山與支道林 126 (三)石湖與范成大 127 (四)甫里與陸龜蒙 129 (五)虎丘及其相關人物 129 第三節:歷史記憶的重構 131 一、「舊觀」與「新識」 131 二、人文化/文人化的風景 134 三、為今日創塑歷史記憶 140 第四章 吳中地域的文化現象 145 第一節:「文獻足徵」的文化傳統 145 一、欲其可傳的撰作意識 146 二、保藏故物的文化觀念 150 三、編修地方志乘 157 第二節:前後輩相推重的承傳意識 161 一、對先輩的推重 162 二、對後進的獎掖 167 第三節:崇慕鄉先賢——古典偶像的重塑 171 一、崇慕鄉先賢的文化意義 171 二、鄉先賢的人文典範 173 (一)文化之淵源 174 (二)蘇學之創建 175 (三)隱逸傳統之追溯 177 (四)忠義性格之萌發 178 三、追和鄉先賢作品的意義 179 第五章 吳中商業活動對文壇的影響 185 第一節:繁華奢靡的社會習尚 185 一、明初的抑商政策 185 二、明代中期吳中的社會習尚 189 第二節:士商關係的演變 194 一、士商觀念的歷史軌跡 194 二、吳中文人與商賈的關係 199 (一)姻族的血緣關聯 199 (二)友朋之人際網絡 200 三、吳中文人對於商賈的理解與評價 201 第三節:文學商品化的趨向 206 一、作品即商品的現象 206 二、文化商品的流行 210 第四節:城市文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215 一、文學觀念的內涵 216 (一)文道關係的考辨 216 (二)主情論的內涵 219 二、文學作品的呈現 222 (一)文學主題的通俗化 222 (二)城市生活的描繪 225 (三)俗文學之倡導 229 第六章 吳中文人生活與生命型態 232 第一節:文人狂怪與文士風流 232 一、文人對自我的思索 232 二、「狂」與「癖」:任情自放的行事風格 234 三、「狂怪」行為蘊藏的生命意識 239 四、文人「風流」的意蘊 245 第二節:好古心態與博雅學風 247 一、尚古之風 247 二、收藏之風 251 三、博學之風 254 第三節:市隱心態與隱逸圖象 256 一、文人對「隱」的思考 257 二、吳中文人的「隱逸」圖象 262 第四節:自娛心態與適情尚趣 268 一﹑自得的生命情調 270 二、以藝「自娛」的生活型態 274 (一)品茗之趣 275 (二)山水之遊 276 (三)家居生活 278 三、諧謔的生活情趣 283 第七章 結論 288 第一節:吳中文人與其他地域的互動 288 一、與北地的文學對話 288 二、與他地的藝文互動 292 第二節:結語 295 一、本文的回顧 295 二﹑未來的研究議題 296 參考書目 298 吳中文人年表 323 (以《列朝詩集小傳》(世界書局)為主) 323 附圖: 328 【清】楊守敬繪<明地理圖> 328 【元】朱思本撰,【明】羅洪先增補<廣輿圖> 329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蘇州府部》江南疆域圖 330 蘇州府境圖(《(正德)姑蘇志》附圖) 331 蘇州府統九縣圖(《江南通志》<蘇州府圖說>) 332 《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蘇州府部》蘇州府疆域圖 333 沈周《虎丘十二景圖冊》之千頃雲閣 334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 典籍
    Ÿ (元)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永康胡氏夢選廔刊本,國立國家圖書館藏,1972年。
    Ÿ (明) 楊維楨,《東維子集》,清乾隆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國立國家圖書館藏。
    Ÿ (明) 于慎行,《穀山筆塵》,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Ÿ (明)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台北:學生,1965年。
    Ÿ (明) 王世貞,《觚不觚錄》,台北:商務,1966年,叢書集成簡編。
    Ÿ (明) 王世貞,《鳳洲雜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十六。
    Ÿ (明)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1976年 6月。
    Ÿ (明) 王世貞,《明詩評》,《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碑傳》,《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王兆雲,《皇明詞林人物考》,《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尹守衡,《明史竊列傳》,《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文林,《瑯琊漫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二十四。
    Ÿ (明) 文秉,《先撥志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四十八。
    Ÿ (明) 文彭,《印章集說》,台北:廣文,1987年3月。
    Ÿ (明) 文嘉,《鈴山堂書畫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二十九。
    Ÿ (明) 文肇祉輯,《文氏五家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Ÿ (明) 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Ÿ (明) 文震亨,《長物志》,《古今說部叢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5月版,據中國圖書公司和記1915年再版本影印。
    Ÿ (明) 文震孟,《姑蘇名賢小記》,《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
    Ÿ (明) 王錡,《寓圃雜記》,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Ÿ (明) 王稚登,《王百穀集二十一種》,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七年金陵葉氏刊本。
    Ÿ (明) 王稚登,《吳社編》,台北:新興,1976年,筆記小說大觀四編六冊。
    Ÿ (明) 王稚登,《丹青志》,台北:新興,1976年,筆記小說大觀十三編五冊。
    Ÿ (明) 王鏊,《王文恪公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藏明萬曆間震澤王氏三槐堂刊本。
    Ÿ (明) 王鏊,《震澤長語》,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十八。
    Ÿ (明) 王鏊,《守溪筆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十六。
    Ÿ (明) 王鏊,《震澤記聞》,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四十八。
    Ÿ (明) 王鏊等,《正德‧姑蘇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之一四,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初版,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Ÿ (明) 王寵,《雅宜山人集》,明代藝術家彙刊,國立中央圖書館,1967年。
    Ÿ (明) 朱大韶,《皇明名臣墓銘》,《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朱存理,《樓居雜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Ÿ (明) 朱國楨,《湧幢小品》,台北:新興,1978年,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二編七冊。
    Ÿ (明) 李日華,《恬致堂集》,明代藝術家彙刊續集,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Ÿ (明) 沈周,《石田雜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百部叢書集成六十。
    Ÿ (明) 沈周,《石田先生集》,明代藝術家集彙刊,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68年7月。
    Ÿ (明) 李東陽,《懷麓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Ÿ (明) 汪國楠,《皇明名臣言行錄新編》,《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何喬遠,《名山藏》,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Ÿ (明) 李夢陽,《空同先生集》,台北:偉文,1976年5月。
    Ÿ (明) 吳寬,《匏翁家藏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年。
    Ÿ (明) 何良俊《何翰林集》,台北:偉文,1976年。
    Ÿ (明) 宋濂,《文憲集》,清乾隆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
    Ÿ (明) 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1929)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初刊本,國立國家圖書館藏。
    Ÿ (明) 汪顯節,《繪林題識》,《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周士佐等,《太倉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之二0,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初版,據明崇禎二年重刻本影印。
    Ÿ (明) 周世昌,《重修崑山縣志》,台北:成文,1983年3月臺一版,據明萬曆四年刊本影印。
    Ÿ (明) 邵寶,《容春堂別集》,《四庫全書珍本》五集,台北:台灣商務,1974年版。
    Ÿ (明) 祝允明,《蘇材小纂》,《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不注出版年,據明刻本影印。
    Ÿ (明) 祝允明,《祝氏詩文集》,《明代藝術家集彙刊續刊》,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姑蘇袁氏家刊本。
    Ÿ (明) 祝允明,《江海殲渠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六。
    Ÿ (明) 祝允明,《志怪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十六。
    Ÿ (明) 祝允明,《前聞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十六。
    Ÿ (明) 祝允明,《野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十七。
    Ÿ (明) 皇甫汸《皇甫司勳集》,明萬曆乙亥(3年)吳郡皇甫氏原刊本,國立國家圖書館藏。
    Ÿ (明) 胡廣等奉修,《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Ÿ (明) 祝肇,《金石契》,《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袁帙《胥臺先生集》,明萬曆甲申(12年;1584)衡藩重刻本,國立國家圖書館藏。
    Ÿ (明) 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1973年景印本。
    Ÿ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1980年5月再版。
    Ÿ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
    Ÿ (明) 唐伯虎,《唐伯虎全集》,台北:水牛,1966年11月。
    Ÿ (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1976年9月版,據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Ÿ (明) 袁宏道撰、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Ÿ (明) 唐寅,《唐伯虎先生全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吳趨何大成校刊本。
    Ÿ (明) 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台北:新興,1977年,筆記小說大觀十六編二冊。
    Ÿ (明)徐曾銘,《續名賢小紀》,《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台北:明文,1991年。
    Ÿ (明) 徐禎卿、文徵明,《太湖新錄》,上海古今圖書局石印本(收入顧元慶編《顧氏四十家小說》),1914年。
    Ÿ (明) 徐禎卿,《談藝錄》,《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
    Ÿ (明) 徐禎卿,《新倩籍》,《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1937年6月初版。
    Ÿ (明) 徐禎卿,《異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二十。
    Ÿ (明) 徐禎卿,《翦勝野聞》,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十六。
    Ÿ (明) 徐禎卿,《迪功集》,台北:偉文,1976年5月。
    Ÿ (明) 徐禎卿,《徐迪功詩集四卷外集三卷附錄一卷》,台北:大立,1981年10月。
    Ÿ (明) 袁帙,《袁永之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二十六姑蘇袁氏家刊本。
    Ÿ (明) 章潢,《圖書編》,明萬曆癸丑(41年)涂鏡源等刊本,國立國家圖書館藏。
    Ÿ (明) 張大復,《明人列傳稿》,《中國史學叢書第三編》第三輯,台北:學生,1987年3月初版。
    Ÿ (明) 張大復,《吳郡人物志》,《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
    Ÿ (明) 張大復,《梅花草堂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九五冊,台南:莊嚴,1997年6月初版,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Ÿ (明) 梁有譽,《蘭汀存稿》,偉文,1976年5月。
    Ÿ (明) 張昶,《吳中人物志》,國立中央圖書館刊本(明隆慶刊本),台北:學生,1969年。
    Ÿ (明) 張琦,《吳騷合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四部叢刊廣編。
    Ÿ (明) 張萱,《西園聞見錄》,《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陸粲,《陸子餘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Ÿ (明) 黃宗羲編,《明文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Ÿ (明) 焦竑,《國朝獻徵錄》,台北:學生,1965年1月初版,據明萬曆四十四年錢塘徐氏刊本縮印。
    Ÿ (明) 馮復京《明常熟先賢事略》,《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項篤壽,《今獻備遺》,《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過庭訓,《明分省人物考》,《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楊廉,《新刊皇明名臣言行錄》,《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明) 劉鳳,《劉子威集》,明萬曆間吳郡劉氏家刊本,國立國家圖書館藏。
    Ÿ (明) 錢穀,《吳都文粹續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Ÿ (明) 顧起綸,《國雅品》,《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
    Ÿ (明) 顧璘,《國寶新編》,《紀錄彙編》,台北:商務,1969年5月臺一版,據明萬曆刊本影印。
    Ÿ (明) 顧璘,《顧華玉集》,台北:台灣商務,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Ÿ (明) 龔立本,《煙艇永懷》,《明代傳記叢刊》,明文,1991年。
    Ÿ (清) 王鴻緒,《明史稿》,《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
    Ÿ (清)褚亨奭,《姑蘇名賢後紀》,明代傳記資料叢刊綜錄類,台北:明文,1991年。
    Ÿ (清) 朱彝尊編,《明詩綜》,台北:世界,1962年鉛印本。
    Ÿ (清)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清) 姜紹書,《無聲詩史》,《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91年1月初版。
    Ÿ (清) 徐沁,《明畫錄》,《明代傳記叢刊》,明文,1991年。
    Ÿ (清) 張丑,《清河書畫舫》,台北:學海,1975年初版。
    Ÿ (清) 陳田輯,《明詩紀事》,台北:中華,1971年。
    Ÿ (清)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1959年一版。
    Ÿ (清) 楊紹和,《楹書隅錄續錄》,台北:廣文,1967。
    Ÿ (清) 褚亨奭,《姑蘇名賢後紀》,《叢書集成續編》二八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版。
    Ÿ (清) 潘介祉,《明詩人小傳稿》,台北:國立國家圖書館,1986年。
    Ÿ (清)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台北:文海,
    Ÿ (清) 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台北:商務,1979年臺一版。
    Ÿ (清)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1985年2月三版。
    Ÿ (清)徐崧、張大純纂輯,薛正興校點《百城煙水》,江蘇古籍(江蘇地方文獻叢書),1999年。
    Ÿ (清)姚承緒,姜小青校點《吳趨訪古錄》,江蘇古籍(江蘇地方文獻叢書),1999年。
    Ÿ (清)袁景瀾,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江蘇古籍(江蘇地方文獻叢書),1998年。
    Ÿ (清)金友理,薛正興校點,《太湖備考》,江蘇古籍(江蘇地方文獻叢書),1998年。
    Ÿ (清)顧震濤,甘蘭經等點校,《吳門表隱》,江蘇古籍(江蘇地方文獻叢書),1999年。
    Ÿ (宋)朱長文,金菊林校點,《吳郡圖經續記》,江蘇古籍(江蘇地方文獻叢書),1999年。
    Ÿ (宋)范成大,陸振岳點校,《吳郡志》,江蘇古籍(江蘇地方文獻叢書),1999年。
    Ÿ (明)王稚登,《吳郡丹青志》,《明代傳記叢刊》藝林類,台北:明文,1991年。
    Ÿ (元)鄭元祐,《僑吳集》,《明代珍本彙刊》,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
    Ÿ (明)汪顯節,《繪林題識》,《明代傳記叢刊》藝林類,台北:明文,1991年。
    Ÿ (清)王有光,《吳下諺聯》,清代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葉盛,《水東日記》,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陳洪謨,《治世餘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陳洪謨,《繼世餘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張瀚,《松窗夢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陸粲,《庚巳編》,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焦竑,《玉堂叢語》,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浪跡續談》、《浪跡三談》,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清)楊守敬編繪,《歷代輿地沿革圖》,台北:聯經,1981年。
    Ÿ (元)陸友仁,《吳中舊事》,百部叢書集成。
    Ÿ (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明代傳記資料叢刊綜錄類,台北:明文,1991年。
    Ÿ (明)劉鳳,《續吳先賢讚》,明代傳記資料叢刊綜錄類,台北:明文,1991年。
    Ÿ (明)陸容,《菽園雜記》,元明史料筆記,北京:中華,1997年。
    Ÿ (明)謝肇淛,《五雜組》,台北:偉文,1976年。
    Ÿ (明)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中華,1965年。
    Ÿ (明)黃省曾,《吳風錄》,百部叢書集成。
    Ÿ (清)王士禎,《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台北:中華,1965年。
    Ÿ (明)歸有光,《震川文集》,台北:中華,四部備要。
    Ÿ (明)李詡,《續吳郡志》二卷,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
    Ÿ (明)宋雷,《西吳里語》四卷,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
    Ÿ (明)顧苓,《三吳舊語》一卷,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
    Ÿ (明)龔立本,《松窗快筆》,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
    Ÿ (明)聞人詮、陳沂,【嘉靖】南畿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Ÿ (清)黃之雋等,《江南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一,台北:華文,1967年。
    (二)近人專著
    Ÿ (美)牟復禮、(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明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Ÿ "Jeffrey C. Alexander, 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初版三刷。"
    Ÿ Susan B. Kaisen原著,李宏偉譯,《服裝社會心理學》,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修訂第二版。
    Ÿ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1997年。
    Ÿ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Ÿ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4月。
    Ÿ 王思湧,《文化地理學導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
    Ÿ 王春瑜,《明朝酒文化》,台北:東大,1990年。
    Ÿ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香港:三聯,1996年。
    Ÿ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Ÿ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Ÿ 王運熙、顧易生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伍)─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Ÿ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Ÿ 王德毅,《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公藏方志目錄》,台北:漢學研究及服務中心,1985年3月版,315頁。
    Ÿ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一版。
    Ÿ 王銳編著,《市井商情錄-中國商業民俗概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Ÿ 王鍾陵,《文學史新方法論》,蘇州大學,1993年8月。
    Ÿ 冉雲飛譯注,《唐伯虎全集(白話全譯)》,巴蜀書社,1995年。
    Ÿ 左東岭,《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Ÿ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晨,1996年。
    Ÿ 石琪主編,《吳文化與蘇州》,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727頁。
    Ÿ 石駿、金國正,《縱橫宇內的蘇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Ÿ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文化,1986年初版。
    Ÿ 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Ÿ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1992。
    Ÿ 朱則杰,《清詩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Ÿ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台北:故宮叢刊,1977年初版。
    Ÿ 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第二刷。
    Ÿ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1989年8月。
    Ÿ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9年。
    Ÿ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1987年初版。
    Ÿ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1982年初版。
    Ÿ 吳方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黃侃、劉師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Ÿ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8月初版。
    Ÿ 李正治主編,《政府遷台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台灣學生,1988年。
    Ÿ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台北:文津,1988年5月。
    Ÿ 李春青,《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Ÿ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1989年初版。
    Ÿ 阮榮春,《沈周》,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長春:吉林出版社,1996年。
    Ÿ 劉綱紀,《文徵明》,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長春:吉林出版社,1997年。
    Ÿ 謝建華,《唐寅》,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長春:吉林出版社,1996年。
    Ÿ (北京)故宮博物院主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Ÿ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Ÿ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廣州:東方出版社,1997年。
    Ÿ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兼論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風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Ÿ 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
    Ÿ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丹青,1986年。
    Ÿ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台北:明文,1991年10月初版,1249頁。
    Ÿ 季鐵男,《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1992年。
    Ÿ 尚.布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1997年。
    Ÿ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1987年。
    Ÿ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台北:學生,1983年7月初版,612頁。
    Ÿ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國立台灣大學,1990年。
    Ÿ 金其銘、楊山、楊雷,《人地關係論》,江蘇:江蘇教育,1993年5月。
    Ÿ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江蘇:江蘇文藝,1990年一版。
    Ÿ 侯文正輯注,《傅山文論詩論輯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Ÿ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1990年第一版。
    Ÿ 姜亮夫,《歷代明人年里碑傳總表》,台北:商務,1993年11月臺一版四刷,589頁。
    Ÿ 姚文放,《東方文藝美學叢書─現代文藝社會學》,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
    Ÿ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Ÿ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Ÿ 胡敏,《區域人群文化叢書─蘇州狀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Ÿ 夏咸淳,《晚明世風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Ÿ 夏曉紅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Ÿ 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
    Ÿ 孫全文、陳其澎,《建築與記號》,台北:明文,1989年再版。
    Ÿ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1986年八版。
    Ÿ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1989年初版。
    Ÿ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一版。
    Ÿ 馬美信,《唐宋派文學活動年表》,台北:聖環,1997年。
    Ÿ 高居翰,《江岸送別》,台北:石頭,1994年初版。
    Ÿ 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台北:文津,1988年12月。
    Ÿ 高燮初主編,《吳文化資源研究與開發》,江蘇人民,1994年。
    Ÿ 張仲謀,《清代文化與浙詩派》,廣州:東方,1997年。
    Ÿ 張宏生,《文化遺產叢書-清代詞學的建構》,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Ÿ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1989年。
    Ÿ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Ÿ 張荷,《吳越文化》,《中國地域文化叢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第二刷,258頁。
    Ÿ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1791頁。
    Ÿ 張毅,《瀟灑與敬畏─中國士人的處事心態》,岳麓書社,1995年。
    Ÿ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陝西:陝西人民,1988年一版。
    Ÿ 淡江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1987年初版。
    Ÿ 許伯明主編,《江蘇區域文化叢書─吳文化概觀》,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Ÿ 許道明,《海派文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Ÿ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1997年。
    Ÿ 郭英德,《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台北:錦繡,1992年。
    Ÿ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與性靈》,台北:河洛,1975年。
    Ÿ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台北:書林,1991年。
    Ÿ 郭繼生,《籠天地於形內-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時報,1986年初版。
    Ÿ 陳大康,《明代商賈與世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Ÿ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台北:木鐸,1984年9月。
    Ÿ 陳光貽,《大學歷史叢書─中國方志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Ÿ 陳伯沖,《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7年6月。
    Ÿ 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年。
    Ÿ 陳東有,《人欲的解放─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與大眾審美》,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Ÿ 陳國球,《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學生,1991年。
    Ÿ 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台北:學生,1990年初版。
    Ÿ 陳國章、石再添等,《人文地理學通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組,1971年7月。
    Ÿ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5月第二版第二刷,197頁。
    Ÿ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浙江人民,1996年3月。
    Ÿ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陝西:人民教育,1988年一版。
    Ÿ 陳寶良,《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
    Ÿ 陶禮夫,《北「風」與南「騷」》,華文,1997年2月。
    Ÿ 傅衣凌,《明清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台北:谷風,1986年。
    Ÿ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廣州:東方出版社,1996年。
    Ÿ 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學生,1999年。
    Ÿ 費振鐘,《江南士風與江蘇文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362頁。
    Ÿ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東方出版社,1997年。
    Ÿ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台北:明文,1988年三版。
    Ÿ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撰,《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文化,1994年。
    Ÿ 黃毅,《唐宋派新論》,聖環,1997年7月。
    Ÿ 愛德華.希樂斯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1992年。
    Ÿ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香港:三聯,1997年6月。
    Ÿ 楊家駱主編,《列朝詩集小傳》,世界,1985年2月。
    Ÿ 葉慶炳、邵紅編,《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1979年初版。
    Ÿ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文津,1994年。
    Ÿ 漢寶德,《明清建築二論》,台北:明文,1988年再版。
    Ÿ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台北:藝文,1974年。
    Ÿ 趙世瑜、周尚意,《中國文化地理概說》,山西教育,1991年10月。
    Ÿ 趙永紀,《清初詩歌》,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Ÿ 趙國璋主編,《江蘇藝文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1996年。
    Ÿ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Ÿ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Ÿ 劉洪濤,《湖南鄉土文學與湘楚文化》,湖南教育,1997年12月。
    Ÿ 劉夢溪,《梁啟超卷》,河北教育,1996年8月。
    Ÿ 劉夢溪,《黃侃、劉師培卷》,河北教育,1996年8月。
    Ÿ 樊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華中師範大學,1997年1月。
    Ÿ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Ÿ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Ÿ 潘力行、鄒志一,《吳地文化一萬年》,中華書局,1994年9月。
    Ÿ 蔡景康編選,《中國歷代文論選─明代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Ÿ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里仁,2000年。
    Ÿ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1999年。
    Ÿ 諾伯舒茲(C. Norberg Shulz)著,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1995年。
    Ÿ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浙江人民,1996年3月。
    Ÿ 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Ÿ 錢凝高,《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台北:淑馨,1992年。
    Ÿ 駱玉明,《縱放悲歌》,漢欣,1991年。
    Ÿ 戴麗珠,《詩與畫》,台北:聯經,1978年。
    Ÿ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89年2月初版。
    Ÿ 顏忠賢,《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的理論建構》,台北:萬象,1996年10月。
    Ÿ 羅.埃斯卡皮著,顏美婷譯,《文藝社會學》,南方叢書,1988年2月。
    Ÿ 蘇珊˙郎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Ÿ 饒龍準,《明代隆慶、萬曆間文學思想轉變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Ÿ 顧沅輯,《吳郡五百名賢傳贊》,台北:廣文,1978年。
    Ÿ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台北:時報,1988年初版。
    Ÿ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台灣學生,1992年8月。
    Ÿ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1983年再版。
    Ÿ 龔鵬程,《悟妙與色本史詩》,台北:學生,1986年。
    Ÿ 龔顯宗,《台灣文學研究》,台北:五南,1998年。
    Ÿ 龔鵬程主編,《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學生,2001年3月。
    Ÿ 邵忠、李瑾編著,《吳中名賢傳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Ÿ 莫道才、沈傳東選注,《皮鹿門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Ÿ 謝思煒,《中國文學通覽明代卷:燎之方揚》,台北:書林,1997年。
    Ÿ 趙志凡選注,《吳中四子》,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
    Ÿ 柏俊才選注,《陸甫里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Ÿ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津,1992年。
    Ÿ 吳兆路,《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95年。
    Ÿ 孫立,《明末清初詩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Ÿ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學生,1996年。
    Ÿ Michael Polanyi、彭淮棟譯,《博蘭尼講演集:人之研究、科學信仰與社會、默會致知》,台北:聯經,1985年。
    Ÿ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Ÿ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台北:南天,1995年。
    Ÿ 來新夏,《中國地方志》,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Ÿ 陳正祥,《中國歷史文化地理》(上),台北:南天,1995年。
    Ÿ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1998年。
    Ÿ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5年。
    Ÿ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Ÿ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Ÿ 嚴迪昌,《清詩史》,台北:五南,1998年。
    Ÿ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1988年。
    Ÿ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1994年。
    Ÿ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1995年。
    Ÿ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份子論叢》,台北:大安,1999年。
    Ÿ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台北:學生,1983年。
    Ÿ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Ÿ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Ÿ 尤雅姿,《魏晉士人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1998年。
    Ÿ 劉瑩,《文徵明詩書畫藝術研究》,台北:蕙風堂,1995年。
    Ÿ 錢琴屨主編,《祝允明書牘》,台北:廣文書局(未標示著成年份)。
    Ÿ 陳正宏,《沈周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Ÿ 楊永安,《祝允明之思想與史學》,香港:香港先鋒出版社,1987年
    Ÿ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型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Ÿ 劉述先、梁元生編,《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Ÿ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Ÿ 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學生,1996年。
    Ÿ 漢寶德,《物象與心境》,台北:幼獅,1990年。
    Ÿ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1990年。
    Ÿ 《藝文與環境: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實錄》,台北:文訊出版社,1994年。
    Ÿ 楊家駱主編,歷代地理沿革志,國學名著珍本彙刊,地理學彙刊之一,1973年。
    Ÿ 《明初四大畫家》,台北:莊嚴,1981年9月初版。
    Ÿ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聯經,1987年。
    Ÿ 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台北:仲信出版社。
    Ÿ 王民信編,《中國文學論著集目續編》之六《遼金元明文學論著集目續編》,台北:五南,1997年。
    Ÿ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台北:東大,1995年。
    Ÿ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4年。
    Ÿ 嚴迪昌,《清詩史》,台北:五南,1998年。
    Ÿ 董壽琪,《虎丘》,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9年。
    Ÿ 張維明,《寒山寺》,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9年。
    Ÿ 吳師宏一,《清代文學批評論集》,台北:聯經,1996年。
    Ÿ 黃師慶萱,《與君細論文》,台北:東大,1999年。
    Ÿ 《春風煦學集》,台北:里仁,2001年。
    Ÿ 《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6月。
    Ÿ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五,《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6月。
    Ÿ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古典文學》第十集,台北:學生,1988年。
    Ÿ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古典文學》第十五集,台北:學生,2000年。
    Ÿ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Ÿ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江蘇史話》,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Ÿ 《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Ÿ 淡江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1987年初版。
    Ÿ 《當代》第91期,「集體記憶專輯」,1993年11月1日。
    Ÿ 《當代》第92期,「古蹟保存論述專輯」,1993年12月1日。
    Ÿ 江蘇府縣志輯七,《中國地方志集成:蘇州府志(一)》,江蘇古籍,1991年6月。
    Ÿ 江蘇府縣志輯八,《中國地方志集成:蘇州府志(二)》,江蘇古籍,1991年6月。
    Ÿ 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代傳記資料索引》,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1月再版,1171頁。
    Ÿ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臺灣公藏方志聯合目錄增訂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年10月,248頁。
    Ÿ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12月,1887頁。
    Ÿ 國立中央圖書館,《四庫經籍提要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4年6月,1159頁。
    Ÿ 漢學研究中心資料組,《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海外佚存古籍書目初編》,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3月,62頁。
    (三)期刊論文
    Ÿ 山田賢著,太城佑子譯,〈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2期,1999年6月,頁39~57。
    Ÿ 王文生,〈明代的文學理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1年,頁101~114。
    Ÿ 毛文芳,〈時間與物—晚明「雜品」書中的旅遊書寫〉,《跨越疆界—第二屆文藝與文化研究國際會議:旅行與文藝》,2000年5月。
    Ÿ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文學遺產》3期,1994年,頁74~83。
    Ÿ 王忠閣,〈元代文化心理散論〉,《蘇州大學學報》3期,頁71~76。
    Ÿ 王英志,〈元明詩概說〉,《蘇州大學學報》4期,1997年,頁51~57。
    Ÿ 王春瑜,〈論明代江南園林〉,《中國史研究》3期,1987年,頁157~166。
    Ÿ 王思涌,〈「人地關係」的思想─從「環境決定論」到「和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1992年,頁82~88。
    Ÿ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思潮〉,《漢學研究》7卷2期,1989年12月,頁279~302。
    Ÿ 王家範,〈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歷史價值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期,1984年2月,頁74~84。
    Ÿ 王家範,〈明清江南消費風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討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期,1988年4月,頁32~42。
    Ÿ 王淑芬,〈明末清初蘇州城經濟與社會結構初探〉,《思與言》33卷1期,1995年3月,頁51~94。
    Ÿ 王培華,〈明中期以來江南學者的「是非」之論〉,《蘇州大學學報》2期,1998年,頁91~95。
    Ÿ 王興亞,〈明代中後期河南社會風尚的變化〉,《中州學刊》4期,1989年,頁107~110。
    Ÿ 王學太,〈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詩歌派別論〉,《文學遺產》5期,1989年,頁97~108。
    Ÿ 田曉春,〈清代「盛世」布衣詩群文化性格論〉,《蘇州大學學報》4期,1999年,頁49~54。
    Ÿ 吉川忠夫,〈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7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
    Ÿ 呂文江,〈解釋儒學的一種新方式:評楊念群著《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二十一世紀》53期,1999年6月,頁137~140。
    Ÿ 吳必虎,〈中國文化區的形成與劃分〉,《文化研究》4期,北京:中國人民書報資料中心,1996年,頁94~99。
    Ÿ 吳兆路,(性靈學說與地域文化),《文學評論》4期,1995年10月,頁122~130。
    Ÿ 吳師宏一,〈晚明的詩壇風氣〉,《國文天地》2卷8期,1987年1月。
    Ÿ 吳師宏一,〈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香港中文大學校刊》附刊四十二。
    Ÿ 黃師慶萱,〈朝向宏觀綜合的文學研究〉,《國文學報》第二十八期,1999年6月。
    Ÿ 吳志達,〈論明前期文學升降盛衰原因〉,《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9年,頁250~257。
    Ÿ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6期,1997年,頁65~75。
    Ÿ 吳調公,〈論公安派三袁美學觀之異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期,1986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179~189。
    Ÿ 吳調公,〈心靈的遠游─詩歌神韻論思潮的流程〉,《文學遺產》3期,1987年,頁10~18。
    Ÿ 吳調公,〈晚明文人的「自娛」心態與其時代折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8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1年,頁186~196。
    Ÿ 吳調公,〈試論晚明文論中的「自娛」說〉,《南京師大學報》4期,1985年。
    Ÿ 吳智和,〈明人文集中的生活史料—以居家休閒生活為例〉,《明人文集與明代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00年4月28~30日。
    Ÿ 宋光宇,〈試論明清家訓所蘊含的成就評價與經濟倫理〉,《漢學研究》7卷1期,1989年6月,頁195~214。
    Ÿ 李玫,〈面對「商人世界」:熱情與冷漠─明末清初小說戲曲比較之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5期,1994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217~221。
    Ÿ 李玫,(特殊的「家人」和特殊的獻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義僕戰」論析),《文學遺產》3期,1995年,頁80~88。
    Ÿ 李玫,〈關於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的名稱和成員〉,《中國文學研究》2期,1995年。
    Ÿ 李桂海,〈對我國地域文化發展特點的一點思考〉,《文化研究》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9年,頁51~58。
    Ÿ 沈振輝,(明人的收藏活動),《文博》1期,1998年,頁87~90。
    Ÿ 汪淵之,〈高啟詩與「明中四才子」詩之比較—兼論明初到明中葉吳中詩風的演變〉,《蘇州大學學報》3期,1999,頁66~70。
    Ÿ 汪維真、牛建強,〈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取捨的更移〉,《史學月刊》5期,1990年,頁30~36。
    Ÿ 范伯群,〈從通俗小說看近代吳文化之流變〉,《蘇州大學學報》3期,1991年,頁90~96。
    Ÿ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2期,1997年4月,頁171~178。
    Ÿ 邱振聲,〈袁宏道的山水美學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4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9年,頁193~203。
    Ÿ 周振鶴,〈從北到南與自東徂西─中國文化地域差異的考察〉,《復旦學報》6期,1988年,頁89~94。
    Ÿ 范軍,〈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地理環境論─中國古代文藝生態學思想研究之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期,1990年5月,頁81~87。
    Ÿ 林崗,〈關於晚明以來文學浪漫思潮的斷想〉,《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5年,頁11~16。
    Ÿ 居蜜,〈安徽方志、譜牒及其他地方資料的研究〉,《漢學研究》3卷2期,1985年12月,頁73~118。
    Ÿ 邵毅平,〈明代與江戶市民文學的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9年,頁204~214。
    Ÿ 周積明,〈嘉靖─萬曆初統治系統的自然調節〉,《江漢論壇》4期,1986年,頁60~66。
    Ÿ 周積明,〈中國古文化系統中的「雅」與文人雅風尚〉,《文化研究》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2年,頁108~112。
    Ÿ 莊申,〈明代中期南京地區的詩社與畫社〉,《故宮學術季刊》14卷3期,1997,頁1~64。
    Ÿ 桑良志,〈徽商與揚州文化〉,《文化研究》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3年,頁82~86。
    Ÿ 孫協,〈試論元末東吳一代文人的隱居〉,馬永、公婷等編,《中西文化新認識》,頁142~154。
    Ÿ 徐茂明,〈南北士族之爭與吳文化的轉型〉,《蘇州大學學報》2期,1995年,頁89~94。
    Ÿ 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4期,1994年,頁85~91。
    Ÿ 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宣讀論文》,1986年12月,頁137~160。
    Ÿ 徐啟彤,〈清代吳地書院的演進與學術思潮〉,《蘇州大學學報》2期,1994年,頁81~87。
    Ÿ 徐啟彤,〈論顧炎武教育思想及其對吳地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4期,1995年,頁71~76。
    Ÿ 徐儒宗,〈元初的遺民詩社─月泉吟社〉,《文學遺產》6期,1986年,頁39~46。
    Ÿ 馬鴻盛,〈略論明代詩文論壇竟相更迭頻繁紛爭的現象〉,《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期,1993年,頁15~20。
    Ÿ 陳茂山,〈試論明代中後期的社會風氣〉,《史學集刊》4期,1989年,頁31~40。
    Ÿ 陳其南,〈再論儒家文化與傳統商人的職業倫理─明清徽州商人的職業與儒家〉,《當代》11期,1987年3月,頁72~85。
    Ÿ 陳長榮,〈關於蘇南文化現代化的思考〉,《蘇州大學學報》1期,1998年,頁121~124。
    Ÿ 郭英德,〈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期,1992年,頁28~34。
    Ÿ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0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6年,頁36~42。
    Ÿ 許周鶼,〈論明清彈詞文化與吳地婦女〉,《蘇州大學學報》2期,1996年,頁98~104。
    Ÿ 許周鶼,〈論明清吳地儒士的商業意識〉,《蘇州大學學報》2期,1997年,頁120~124。
    Ÿ 張承宗,〈對江南文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江南文化與經濟生活研究》代序〉,《蘇州大學學報》3期,1999年,頁86~92。
    Ÿ 陳建華,〈晚明文學的先驅─李夢陽〉,《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0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6年,頁131~138。
    Ÿ 陳建華,〈元末東南沿海城市文化特徵初探〉,《復旦學報》1期,1988年,頁31~40。
    Ÿ 陳建華,〈明初政治與吳中詩歌的感傷情調〉,《復旦學報》1期,1989年,頁10~16。
    Ÿ 陸振岳,〈馮桂芬與同治《蘇州府志》〉,《蘇州大學學報》1期,1996年,頁120~125。
    Ÿ 陸振岳,〈蘇州的山與地方文化〉,《蘇州大學學報》2期,1998年,頁96~100。
    Ÿ 陸振岳,〈蘇州人:人文風貌與文化底蘊〉,《蘇州大學學報》1期,1999年,頁87~98。
    Ÿ 陳國球,〈明代復古詩論的文學史意識〉,《文藝理論研究》2期,1989年,頁81~87、96。
    Ÿ 郭彩琴,(狀元輩出與蘇州家庭教育),《蘇州大學學報》3期,1997 年,頁106~108。
    Ÿ 許霆,〈海派文化與吳文化散論〉,《文化研究》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1年,頁99~105。
    Ÿ 陳慶元,〈區域文學史建構爭議〉,《江海學刊》4期,1994年,頁179~184。
    Ÿ 陳寶良,〈晚明文化新論〉,《江漢論壇》6期,1990年,頁69~74。
    Ÿ 陳寶良,〈明代的社與會〉,《明清史》33期,1991年12月,頁33~48。
    Ÿ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7卷1期,1974年12月,頁133~154。
    Ÿ 黃元裕,〈試論中國方志文化的特點〉,《文化研究》4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4年,頁112~117。
    Ÿ 黃志民,〈明人詩社淵源考〉,《中華學苑》11期,1973年3月,頁33~56。
    Ÿ 黃志民,〈詩社活動現象及其意義〉,《文訊月刊》18期,1985年6月,頁16~23。
    Ÿ 黃繼持,〈明代中葉文人型態〉,《明清史集刊》1卷,1985年10月。
    Ÿ 程杰,〈北宋京東文人群體及其詩文革新實踐〉,《文學遺產》3期,1996年,頁45~56。
    Ÿ 程杰,〈論北宋詩文革新的地域性因素〉,《宋代文學研究叢刊》2期,1996年9月。
    Ÿ 馮瑞渡,〈蘇州歷代人才薈萃探微〉,收入石琪主編,《吳文化與蘇州》,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頁353~362。
    Ÿ 傅謹,〈發掘區域文化內涵強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頁18。
    Ÿ 趙西堯,〈建安文人集團成因淺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3年,頁85~88。
    Ÿ 趙昌平,〈「吳中詩派」與中唐詩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4年,頁109~130。
    Ÿ 楊東林,〈略論南朝的家族與文學〉,《文學評論》3期,1994年。
    Ÿ 楊東濤,〈江蘇文化史總綱〉,《文化研究》3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6年,頁103~109。
    Ÿ 楊雅惠,〈行旅與問道:宋代詩畫意境中由地理經驗到存有視域的轉換〉,《跨越疆界—第二屆文藝與文化研究國際會議:旅行與文藝》,2000年5月。
    Ÿ 楊新,〈商品經濟、世風與書畫作偽〉,《文物》10期,1989年,頁87~94。
    Ÿ 楊新,(明人圖繪的好古之風與古物市場),《文物》4期,1997年,頁53~61。。
    Ÿ 楊嘉祐,〈明代江南造園之風與士大夫生活─讀明人潘允端「玉華堂日記」札記〉,《社會科學戰線》3期,1981年,頁343~345。
    Ÿ 蔡一鵬,〈閩中詩派的詩歌創作與明初社會、文化背景〉,《福建論壇》3期,1990年,頁54~59。
    Ÿ 廖可斌,〈地域人文集團的興替與元末明初文學思潮的變遷〉,《社會科學戰線》4期,1993年,頁230~240。。
    Ÿ 蔡守湘、朱柄祥,〈南方文化其表 北方文化其骨—論《楚辭》產生的文化背景〉,《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0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2年(頁)。
    Ÿ 蔣宜芳記錄,〈「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列座談會之二:地域關懷與時空想像—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卷4期,1998年12月,頁37~65。
    Ÿ 劉世安譯,〈為時立義:邁向歷史意識基礎觀念之普遍性類型學〉,《當代》155期,2000年7月。
    Ÿ 鄭文惠,〈詩畫共通理論與文人文化之成長─以宋明二代之轉化歷程為例〉,《中華學苑》41期,1991年6月,頁33~56。
    Ÿ 劉志琴,〈晚明時尚與社會變革的曙光〉,《文史知識》1期,1987年,頁50~55。
    Ÿ 臧清,〈論唐末詩派的形成及其特徵─以咸通十哲為例〉,《文學評論》5期,1997年,頁78~88。
    Ÿ 鄭淑君,〈沈周隱逸圖作探討〉,《藝術論衡》5期,2000年9月,頁95~108。
    Ÿ 鄭培凱,〈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態與書法藝術〉,《當代》119期,1997年7月,頁54~101。。
    Ÿ 歐陽光,〈賀鑄與彭城詩社〉,《文學遺產》4期,1996年,頁115~126。
    Ÿ 歐陽光,〈宋代的怡老詩社〉,《文學遺產》1期,1997年,頁69~75。
    Ÿ 劉瑩,〈從題材、技巧和風格探究文徵明詩藝的內涵〉,《臺中師院學報》8期,頁293~328。
    Ÿ 謝景芳,(明人士、商互識論),《史學月刊》6期,1993年,頁48~53。
    Ÿ 韓經太,〈從抒情主體的心態模式看古典詩歌的美學特質〉,《文學遺產》6期,1987年,頁7~13。
    Ÿ 戴慶鈺,〈明清蘇州名門才女群的崛起〉,《蘇州大學學報》1期,1996年,頁130~133。
    Ÿ 簡恩定,〈明代文學何以走上復古之路?〉,《古典文學》10集,台北:台灣學生,1979年,頁169~189。
    Ÿ 簡錦松,(明代成化嘉靖間之地方學),《中山大學學報》4期,1987年6月。
    Ÿ 饒宗頤,〈明季文人與繪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8卷2期,1976年12月。
    Ÿ 嚴明,〈道義.超脫.幽默:吳中藝術精神的呼喚〉,《江海學刊》3期,1990年5月,頁172~174。《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1年。
    Ÿ 嚴明,〈吳文化的基本界定〉,《蘇州大學學報》3期,1991年。
    Ÿ 嚴迪昌,〈文化世族與吳中文苑〉,《文史知識》11期,1990年,頁11~17。
    Ÿ 嚴迪昌,〈「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1期,1991年。
    Ÿ 嚴迪昌,〈徽人與近四百年間吳地文化〉,《蘇州大學學報》4期,1994年,頁86~94。
    Ÿ 嚴迪昌,〈明清新興世族與吳文化的發展〉,《蘇州大學學報》1期,1992年。
    Ÿ 邵曼珣,〈明代蘇州文人尚趣之研究〉,《古典文學》第十二集,台灣學生,1992年。
    Ÿ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古典文學》第十二集,台灣學生, 1992年。
    Ÿ 何西來,〈文學鑑賞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文藝研究》3期,1999。
    Ÿ 杜曉勤,〈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詩歌的藝術精神〉,《文學評論》4期,1999年。
    Ÿ 劉苑如,〈「空間、地域與文化專輯」前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2000年9月。
    Ÿ 范宜如,〈《列朝詩集小傳》中的吳中文壇圖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28期,1999年。
    Ÿ 范宜如,〈吳中地誌書寫—以文徵明詩文為主的觀察〉,《中國學術年刊》21期,2000年。
    Ÿ 范宜如,〈文徵明與吳中文壇—試論文人角色的定位與意義〉,《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十華誕受業論集》(台北:里仁),2001年。
    Ÿ 費孝通,<血緣與地緣>,《鄉土中國》,香港:三聯,1991年。
    Ÿ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1982年。
    Ÿ 吳智和,<明代蘇州地區鄉土生活史舉隅—以文人集團為例>《方志學與地區鄉土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8年。
    Ÿ 沈振輝,<明代蘇州收藏家述略>,《蘇州大學學報》,1999年1期。
    Ÿ 夏咸淳,<明人山水趣尚>,《學術月刊》,1997年第4期。
    Ÿ 姚誠,<在鄉土發現歷史—論鄉土意識與歷史意識>,《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推廣輔導組,1997年6月。
    Ÿ 吳壁雍,<人與社會—文人生命的二重奏:仕與隱>,《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1983年。
    Ÿ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間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台北:月旦,1999年。
    Ÿ 王明蓀,<人傑地靈—歷代學風的地理分布>,《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浩瀚的學海》,台北:聯經,1983年。
    (四)碩博士論文
    Ÿ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研究》,1997年6月。
    Ÿ 王文進,《荊雍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Ÿ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Ÿ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Ÿ 林宜蓉,《晚明文藝社會「山人崇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年6月。
    Ÿ 林琦妙,《明代蘇州文學與繪畫藝術之交流》,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7月。
    Ÿ 林賢得,《明代中葉吳中名士詩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7年5月。
    Ÿ 吳美琪,《流行與世變:明代江南士人的服飾風尚及其社會心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Ÿ 連文萍,《明代詩話考述》,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Ÿ 陳冠至,《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與藏書生活》,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Ÿ 張薰,《宋代西湖詞壇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Ÿ 黃志民,《明人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2年6月。
    Ÿ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Ÿ 黃明理,《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的儒學史地位的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Ÿ 楊雅惠,《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5月。
    Ÿ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Ÿ 劉巧楣,《晚明蘇州繪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Ÿ 鄭文惠,《明人詩畫合論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Ÿ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二、外文部分
    Ÿ 藤岡謙二郎,《人文地理學》,大明堂,昭和44年3月20日。
    Ÿ 藤岡謙二郎,《人文地理學研究法》,朝倉書店,昭和32年12月15日。
    Ÿ 小野和子,《明末清初的社會與文化》,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年。
    Ÿ 松田信,《地理學與社會學的接點》,東京:大明堂,昭和43年。
    Ÿ 內山知也,〈唐寅的生涯與蘇州文壇〉,《文藝言語研究》3期﹝文藝篇﹞,1978年。
    Ÿ 內山知也,〈沈周的生涯與「幽憂不平的志」〉,《文藝言語研究》5期﹝文藝篇﹞,1980年。
    Ÿ 內山知也,〈文徵明的生涯與藝術〉,《文藝言語研究》6期﹝文藝篇﹞,1981年。
    Ÿ 澤田雅弘,〈明中期吳中文苑考〉,《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5期。
    Ÿ Pierre Bourdieu,《The Field of Cultual Production》,Polity Press ,1993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