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邦彥
Pang-Yen Chang
論文名稱: 臺灣豬的社會文化意涵
The Significance of Pig in Taiwa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指導教授: 陳茂泰
Chen, Mau-Tha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牽豬哥台灣豬的社會文化豬的俗諺語豬的人工授精豬哥神台灣番薯
英文關鍵詞: Khan -ti-ko, Boar Mating Service,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Pig in Taiwa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Slang of Pig, sweat potato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四百年來,原本在原住民的生活中,豬是祭典中的供品,並非主要的畜肉,狩獵山豬是原住民成年禮之一,有其族群的目的及意義。漢人移民初期也只是供牲禮用,因當時台灣盛產之梅花鹿,係主要的畜肉。然而經不起漢民的肆虐與搜括,梅花鹿逐漸消失,為了彌補這個食物鏈,先民開始普遍化養豬。
    在日治時期,1932年的豬隻飼養調查報告中,台灣以每千人口的飼養頭數為356頭/千人,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位(第一位丹麥1,361頭/千人;第二位美國486頭/千人;第三位加拿大454頭/千人);但若以可耕地的養豬密度/平方公里,則高居世界第一位,由此可想而知,這個小小的寶島人民與豬的密切性。
    養豬產業文化,受到統治者及政策的影響。台灣養豬明顯地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唐山豬在地化(大清帝國時期1895年以前)。第二階段:雜交豬本土化(日治時期1895年~1946年)。第三階段:三品種豬與台灣黑豬的育成(國民政府時期1947年~)。
    這個養豬的階段特質所衍生出的語言文化,如俗諺語、謎語、笑話、歌謠、歇後語,其蘊藏先民生活智慧,待人處世,經營管理,在第三章中進行剖析探討。另外,有關豬肉的台灣話用詞,當今流失不少如「管仔肉」、「條仔肉」、「二沿肉」,新名詞「松坂豬排」的部位,均以圖片表示出來,供大家參考之。
    在昔日,吃心補心,吃腰子補腰子的一些民俗療法。除了書籍方面的資料收集,亦進行田野調查,訪問耆老的各秘方,提供參考而已,絕對無法保證其效果。但也有一些經由科學實驗證實有其特效,例如用豬膽洗頭髮可保烏黑亮麗。
    昔時,養豬戶是弱勢者,辛辛苦苦地把豬養肥。出售時,受到強勢者──刣豬業者的剝削,在過去的農村社會比比皆是。這種買賣方式的文化,在本文中亦進行探討。另外,因屠宰稅的重稅壓力下,各時期都有「偷刣豬」的風氣,形成另類的文化。由於豬與台灣人的密切關係,所以擬人化的豬八戒(西遊記角色之一)成為台灣風月業者的守護神。業者深信不疑,都要奉祀「豬哥神」,以求平安及生意興隆的特有祭祀文化也做一些探討。
    在整個養豬事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配種業者 ─ 「牽豬哥」,他在不同年代所受到的處境迥異,這個非常重要的行業為何常是社會上的邊緣人,不受到尊敬沒有其應有的社會地位呢?直到1960年代才成為最風光人物,然而為時不常,因受到科學化牽豬哥 ─ 人工授精時代的來臨,及1980年代口蹄疫的侵台,導致此行業幾近消失。
    綜觀台灣四百年來,台灣豬、台灣蕃薯、台灣人這三者都是外來的。有幸在台灣交融四百年,因雜交優勢形成一個優秀的生命共同體,他們定能永續發展、發光和發亮,現用以下的台灣俗諺來描述它。

    「蕃薯落土不驚爛,只有藤葉代代湠」
    「豬仔認命乎人刣,豬哥濟囝毋斷栽」
    「台灣逐行攏好空,雜種優勢出賢人」

    In the four hundred years of aboriginal society, pigs were offered to Gods as sacrifice. The hunting of wild pig was one of the rituals of adulthood in tribal culture. At primal period of Han people’s immigration, pigs were mainly used as sacrifice as well, because the period of Taiwan was rich in the sika deer, is major source of meat. However, after Han people exploited and destroyed the food chain, the sika deer vanished gradually. The pig farming became popular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food chai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here was a report of pig farming worldwide in 1932. Taiwan ranked number four with 356pigs/per1000 people (Denmark 1361/1000, USA 486/1000, Canada 454/1000.)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 jumped to number one in terms of pigs/farming square mil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people and pigs in this small island.
    The pork indus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first,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pig (the Ching dynasty, before 1895); second, localization of the interbr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1895~1946); third, three new breeds and the Taiwanese black pig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6~).
    There are lots of jokes, slangs, riddles and even songs about pork industry. We will discuss the comprehensive wisdom of them in chapter three. Besides, some of the terms which are no longer in use, such as “pipe meat”,”shred meat”,”double layers meat” and new terms such as ”matsusaka pork steak” will be demonstrated in picture.
    In the past days, people believed that heart is good for heart and kidney good for kidney. We collect secret clinical recipes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recorded documents for reference with no guaranty of their effects. However, some are experimentally proved effective: shampoo with pork gall will keep hair black and shining.
    We also discuss the issues of why the pork farmers used to be exploited by the butchers and how the heavy tax incurred stealthy butchery. How the personified character ”chu- ba-jieh (one character of Journey to the West ) ” became protector in the red light districts is an interesting topic as well.
    “Khan-ti-ko” – the mating director was indispensible in pork farming, but was disdained most of the time. In 1960’s, he enjoyed respect and popularity for a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nd the foot and mouse disease in 1980’s actually put the profession to an end.
    Pig, sweet potato, and Taiwanese Han people are all immigrants. They have shared their lives in this island for four hundred years. Here are sayings about their rough and persevering destiny.
    A potato in earth is not dead, it grows in vine and leaves instead.
    A pig bow to the knife, more pigs still alive.
    Everything prospers in Taiwan, hybrid sage comes one by one.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二章 臺灣養豬業的世代交替 15 第一節 第一階段:唐山豬在地化(大清國時期 1895年以前)…………………………………………………………15 第二節 第二階段:雜交豬本土化(日治時期 1895年~1946年) …………………………………………………………23 第三節 第三階段:三品種豬與台灣黑豬風行全台(國民政府時期 1947年~ ) 38 第四節 小 結 59 第三章 由豬衍生出的語言文化 61 第一節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詞 61 第二節 文獻中爬梳的諺語 70 第三節 謎語、笑話 124 第四節 歌謠文化 132 第五節 歇後語的使用 141 第六節 小 結 148 第四章 豬有關的文化面向表達 151 第一節 豬肉部位之認知與命名 151 第二節 豬肉食用之日常生活實踐與民俗療法 161 第三節 飼養至販賣 176 第四節 有關豬的若干社會禁忌 186 第五節 豬在宗教祭祀中的角色與地位 188 第六節 牽豬哥:即將完全消逝的行業 200 第七節 小結 21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成果 213 參考資料 216 附錄一、田野調查報告 222 附錄二、田野調查計畫及成果 230 附錄三、深度訪談 232 附錄四、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 236 附錄五、台灣客語拼音 238

    一、辭典類工具書
    王康旼,(2007),《台音正字彙編》,台北:前衛公司。
    王順隆新編,(2004),台灣總督府原著(1931),《新編台日大辭典》,卡樂彩色製版公司。
    加藤豐吉著,曾景來譯,(1938[昭和13]),《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小塜本店印刷工場。 
    平澤平七,(1914),《臺灣俚諺集覽》,台北:臺灣總督府 (日文)。
    吳瀛濤,(1979[1975]),《臺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編著,(1992),《臺灣閩南諺語》,台北:自立晚報社。
    洪惟仁,(1987),《臺灣禮俗語典》,台北:自立晚報社。
    凌紹雯等纂修,高樹藩重修,(1978),《新修康熙字典》,台北:啟業書局。
    徐福全,(1998),《福全台諺語典》,台北:作者自行出版。
    連橫著,姚榮松導讀,(1987),《臺灣語典》,台北:金楓出版社。
    陳修,(1991),《台灣話大詞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憲國、邱文鍚,(2000),《實用台灣諺語典》,台北縣:樟樹出版社。
    楊青矗,(1983),《台華雙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
    楊青矗,(1992),《國台雙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
    楊青矗,(2001),《台灣俗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
    董忠司總編纂,(2001[1990]),《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

    二、語言、文學類
    De Sassure, Fedana.索緒爾,(1985),《普通語言學教程》,台北:弘文舘出版社。
    Fromkin , Victoria. Robert Rodman,黃宣範譯,(2003),《語言學新引》(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1990),《中國諺語集成》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王育德、黃國彥譯, (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出版社。
    左民安,(2007),《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呂自揚,(1994),《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出版社。
    李赫,(1998),《台灣囝仔歌》,台北:稻田出版社。
    李獻章,(1989[1936]),《臺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編著,(1992),《臺灣閩南諺語》,台北:自立晚報社。
    林文平,(2000),《台灣歇後語典》,台北:稻田出版社。
    林松源主編,(1999),《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4):鹿港二水永靖區》,彰化:彰縣文化局 。
    林金城、許亮昇編著,(2003),《金山相褒歌》,汐止 : 昊天嶺文史工作室。
    林政華編註,呂理組注音,(2005),《實用正字台灣童謠》,桃園:呂理組出版 。
    邱坤良、施如芳、張秀玲、藍素婧、郝譽翔合編,(2002),《宜蘭縣口傳文學(上冊)》,宜蘭縣政府出版。
    邱坤良等,(2002),《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
    邱冠福,(1997),《台灣童謠》,台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邱德修,(2009),《台灣語典考證》,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姜通男 譯稿,(2003),《桃園縣民間文學集(16):新屋客家歌謠謎猜》,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洪敏聰,(2003),《澎湖水調:澎湖的褒歌續集》,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
    胡萬川, (1998),《苗栗縣閩南語歌謠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1999),《大安鄉閩南語歌謠集》,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1999),《外埔鄉閩南語歌謠集》,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陳益源,(2001),《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三)》,雲林縣文化局。
    胡萬川、陳益源合編,(2000),《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二)》, 雲林縣文化局。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1999),《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一)》,雲林縣:雲林縣文化局。
    胡萬川、陳嘉瑞總編輯,(2002),《潭子鄉閩南語歌謠集》,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總編,(1995),《彰化縣民間文學集(6):歌謠篇(三)》,彰化:彰化縣之文化中心
    胡萬川總編輯,(1993),《沙鹿鎮閩南語歌謠集(二)》,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總編輯,(1994),《大甲鎮閩南語歌謠集》,台中縣:台中縣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總編輯,(1994),《沙鹿鎮閩南語歌謠集(三)》,台中縣:台中縣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總編輯,(2000),《大園鄉閩南語歌謠集》,桃園縣: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胡萬川總編輯,(2001),《台中縣新社民間文學集》,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胡萬川總編輯,(2001),《台南縣民間文學集》,台南縣:台南縣文化局。
    胡萬川總編輯,(2002),《台南縣民間文學集(7):台南縣閩南語諺語集(一)》,新營:台南縣文化局。
    胡萬川總編輯,(2003),《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三)》,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語料篇》,台南:開朗雜誌。
    莊永明,(1991),《臺灣金言玉語:台灣諺語淺釋(一)》台北:時報文化。
    莊永明,(1995),《臺灣妙言覺語:台灣諺語淺釋(八)》台北:時報文化。
    陳冠學,(2006),《臺語之古老與古典》,台北:前衛出版社。
    馮鵬年,(1983),《每日一諺:第九輯》,台北:民生報社。
    黃勁連,(1996),《台灣囡仔歌一百首》,台北縣:台語文摘。
    黃勁連,(1997),《台灣歌詩集》,台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黃勁連,(2004),《雷公歹聲嗽》,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黃柏松譯,(1976),《世界諺語精選》,台北:國家出版社。
    黃哲永,(1997a),《台灣童謠》,嘉義:三宇打字社 。
    黃哲永,(1997b),《六腳鄉閩南語歌謠集》,朴子:嘉義文化。
    黃得時,(1952),〈臺灣歌謠之形態〉,文獻專刋,(3 :1)1-17。
    黃鴻禧等,(2002),《員山相褒歌》,宜蘭縣:員山鄉公所。
    楊光中,(1978),《奇諺妙喻》,台北:林白出版社。
    楊秀芳,(2000[1991]),《臺灣閩南語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景文,(2000),《俗語笑話》,台北:前衛出版社。
    楊麗祝,(2000),《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出版社。
    葛伯納著,蘇兆堂譯,(1979),《小龍村》,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峰政,(2004),《全鬥句的台灣俗語》,台北:百合文化事業公司。
    廖漢臣,(1980),《台灣兒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管梅芬,(1991),《歇後語與俏皮話》,台南:文國書局。
    臧汀生,(1989[1980]),《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臧汀生、魏吉助、林茂賢,(2002),《臺灣俚諺研習專輯》,台中:國立臺中圖書館。
    鄭正忠,(2005),《諺語故事》,作者自行出版。
    鄭志明,(1999),《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蕭威源採錄,(1999),《桃園市閩南語歌謠(一):黃張阿甜 專輯》,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三、文化、社會、歷史類
    何慧光攝影集,(2009),《台灣早期農村生活》,台北:國家圖書館。
    何聯奎、衛惠林,(1956),《臺灣風土志:上篇》,台北:中華書局。
    吳坤山、許蒼澤等,(1989),《街坊市井──鹿港景深三十年》,彰化:左羊出版社,頁47
    林美容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7),《白話圖說台風雜記》,台北: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林熊祥、黃純青、張鼎芬,(1983),《台灣省通志稿經濟志:農業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曙光,(1993),《打狗採風錄》,高雄:春暉出版社。
    邱德雲,(2001),《加里山下客家庄.水褲頭 鄉土攝影系列三》,苗栗:苗栗縣文化局,頁51。
    姜義鎮,(1999),《台灣傳統老行業》,台北:台原文化出版社。
    姜義鎮,(1985),《台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社。
    柯瑞明,(1991),《台灣風月》, 臺北市 : 自立晚報。
    洪建隆,(1999),《看見老台灣—民以食天》,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郁永河,(1984[1697]),《裨海紀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炳楠監修 李南主修,(1971),《台灣省通志卷四 經濟志農業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勝彥,(1989),《台中縣志經濟志:水產畜牧》,台中:台中縣政府編。
    陳茂泰,(1993),(從諺語的隱喻看自我的表現:移居美國的台山人文化體現的研究),《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第,(1602),〈東番記〉,《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十六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1983),《臺海使槎錄.赤嵌筆談》,台北,成文出版社。
    黃金田繪,(2002),《台灣古早生活圖繪》,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楊基炘,(1999),《時代膠囊》,台北:時報出版社。
    農業復興委員會,(1956),《養豬便覽》,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蒔田德義,(1940[昭15]),《台灣の養豬に就いて》,台北:台灣畜產會。
    劉志偉,(2009),〈國際農糧體制與台灣的糧食依賴:戰後台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台灣史研究》,16(2):105 - 106,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劉榮春著,(2007),《苗栗老行業》苗栗:苗栗文化觀光局 。
    黎漢龍著,(2007),《與豬共舞》,台北:廷達有限公司。
    盧節杏編輯,(1995),《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一集》,台中:台中文化局。
    戴寶村、王峙萍,(2004),《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榮聰編著,(1992),《台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南投:省文獻會。

    四、民俗、宗教類
    山根勇藏,(1989),《台灣民俗風物雜記》,台北:武陵出版社。
    片岡嚴著,(1981[1921]),陳金田、馮作民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
    吳瀛濤,(1969),《臺灣民俗》,台北市:振文書局。
    李萬瑤、黎文獻編著,(2007),《萬用民俗療法大全》,台北市:元氣齋。
    邱德宏撰文、王灝繪圖,(1999),《臺灣年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姜義鎮著,(1985),《台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出版社。
    秦草,(2005),《對禁忌與迷信的101個問題》,台中市:好讀發行。
    陳正之,(2003),《台灣歲時記:二十四節氣與常民文化》,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鈐木清一郎著 馮作民譯,高賢治編,(1978),《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黃文博,(2001),《南瀛大地風土專輯:南瀛故事誌》,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
    黃文博,(2003),《牽豬哥趁暢:黃文博四句聯仔》,台南:朔風樓。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1993),《臺灣慣習記事》,臺灣慣習研究會。
    羅問,(2001),《台灣民間禁忌》,中和:禾馬文化出版。
    梶原通好,(1941),《台灣農民生活考》,台北:松浦屋印刷部。
    梶原通好著,李文祺譯,(1989),《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臺原出版社。

    五、專書類
    《台灣養豬技術研討會》,(2005),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藝訓練中心、台灣動物科技研究院主辦。
    中國畜牧學會畜牧要覽編輯委員會,(1980),《畜牧要覽:養豬篇》,台北:華香園出版社。
    台灣的養豬事業編輯委員會,(1982),《台灣的養豬事業》,泛臺書局有限公司。
    西川義正,(1958),《實際理論家畜人工授精法》,東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2001),《肉猪部位肉分切規格》,台北:中央畜產會。
    財團法人豐年社編著,(1995),《台灣農家要覽(增修):畜牧篇》,台北: 豐年社。
    馬春祥,(1973),《公豬之生殖生理》,台北:中國畜牧學會印。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編著,(1991),《文化人類學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郭林宗,(1993),《標準藥性大字典》,台北:滿庭芳出版社。
    郭義樹,(2005),《中醫與西醫對話》,台北: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桂蘭總編,(1972),《中國畜牧年鑑》,台北:中國畜牧雜誌社。
    劉世華,(2008),《人工授精站推廣教育訓練講習會》,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出版。
    鄭登貴,(2007),〈台灣動物科學再突破-環保豬與再生醫學的發展〉,國科會主辦的「2007科學季:科技台灣驚嘆號」特展之2007.7.12科學季記者會系列(三)。
    戴榮袞、鍾炳坤,(1970),《人工授精學》,台北:大源彩色印刷廠。
    顏宏達,(1990),〈養豬科技之研究與應用〉《公豬肉用的生產效益和飼養管理》,台北: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

    六、未出版論文
    阮喜文,(1984),《台灣農家養豬經濟規模之探討》,台灣大學農學院畜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宗文,(1982),《公豬之產精特性與飼糧鋅含量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畜牧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淑珠,(2005),《台灣閩南語褒歌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七、其他報章雜誌
    刀水(洪鐵濤),1934(昭和九年),〈弔牽豬哥者〉,《三六九小報》。
    王鵬程(贅仙),(1932)[昭和七年]10月6日,《三六九小報2版》。
    安田龜次,(1915),《台灣農友會報》,台北印刷株式會社。
    朱賢斌著作,(2004),(小型豬之飼養管理與防疫),《豐年》54(1),畜產試驗所台東分所。
    佚名,1909.05.18,〈豬種改良〉,《台灣日日新報》,第三千三百十三號 頁三。
    潘杏惠整理,(2011、3.30 )《自由時報》A14版,台北:自由時報社
    藤根技師,(明治39,1906.2.23),〈養豬叢話〉,《台灣日日新報》第3版中的報導。

    八、網站資料
    李勤岸教授網站http://iug.csie.dahan.edu.tw/TG/khinhoaN/
    「天眼日報」記者田進山∕專題報導 http://www.t-ynews.com.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新化畜產所的網站 http://www.tlri.gov.tw/
    教育部 國語推行委員會《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http://www.edu.tw/mand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334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