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于玲 Huang, Yu-Ling |
---|---|
論文名稱: |
1951-1957我國童軍教育的課程改革 A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couting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1951-1957 |
指導教授: |
呂建政
Lu, Chien-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77 |
中文關鍵詞: | 童軍教育 、童軍運動 、課程 、課程改革 、童軍 |
英文關鍵詞: | Boy Scout Education, Boy Scout Movement,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Scout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58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0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1951-1957年間童軍教育改革之法案為主軸,分析此階段童軍教育課程改革之歷史背景。
研究者以歷史研究法為主,並運用口述史方法,先瞭解童軍教育的歷史背景、並蒐集童軍教育文獻進行分析,以瞭解童軍教育改革歷程及改革內容,亦運用口述歷史的方法,訪談教師及學生,瞭解課程改革的歷史背景、形成原因、改革具體內容及對童軍教育與童軍運動之影響,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童軍運動創始於英國,盛行於歐美,1912年我國童子軍第一團成立於武昌文華書院,為中國發展童軍運動之濫觴。1929年教育部頒行之「中學課程暫行標準」,設置「童子軍」科目,自此童軍具備學校正式課程地位;而後於1934年教育部通令全國以童子軍訓練為初中必修科目,是全國學校實施童軍教育之嚆始,1937年頒佈「初級中學童子軍管理辦法」要求所有初級中等學校學生不分年級一律實施童子軍管理,所有初級中學學生一律接受童子軍訓練,欲將學生形塑為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值得注意的是,1951-1957年間教育部先後頒佈「初級中學童子軍組訓改進辦法」、「中國童子軍教育改進方案」、「初級中學童子軍實施綱要」及「初級中等學校童子軍教育實施計畫」,明確劃分學校童軍教育與童軍運動,將全校學生接受童子軍訓練作為組訓學生的「普訓」方式,變更為自願參加的「選訓」方式。此一變革確立學校童軍教育課程係採用童軍運動之原理及方法,而非強迫全體學生宣誓成為童子軍;童子軍團之成員皆為自願參與,以符合童軍運動自願參與之基本原則。
This study is to analysis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Boy Scout Curriculum Reform during 1951 to 1957 by studying the related documents in the same period in Taiwan.
The researcher used both the history research and oral history method to conduct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document and literature to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Scouting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ent of Boy Scout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searcher also interviewed students and teachers at that time to get more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er then mad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Boy Scout Movement was founded in UK in 1907 and it soon spread out to the world. The first Boy Scout Troop was organized in Wuchang in 1912, which is the begging of Boy Scout Movement in Republic of China. The Boy Scout Education was part of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wh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de a public announcement of “High School Temporary Curriculum” in 1929.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Boy Scout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formal school curriculum in China. In 1934,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urther made the Boy Scout Education as a compulsory subject in Junior High School nationwide.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Boy Scout Education all over the nation. Then, the “Management Rules of Boy Scout in Junior High School” was announc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37, which requested all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o implement Boy Scout management in student affairs and make it compulsory for every student to join the Boy Scout movement by becoming a boy scout.
It was worthwhile to note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de several announcement during 1951 to 1957,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Boy Scout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Boy Scouts of China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Junior Boy Scout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Boy Scout Education”. These measures and plans were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Boy Scout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e Boy Scout Movement in society. After that, the Boy Scout Education was no longer a compulsory subject in schools and not every student had to become a boy scout. Students had the choice to voluntarily to join Boy Scout movement, which meet the principal of World Scouting.
一、中文專書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34)。中國國民黨年鑑。南京:中國國民黨黨史會。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1985)。童軍教育論著選集。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1988)。童軍教育研究。 臺北: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1952)。戴季陶先生與童子軍教育。臺北:華國。
中國童子軍總會(1955)。中國童子軍中級手冊。臺北:中華書局、臺灣書店。
中國童子軍總會(1955)。中國童子軍初級手冊。臺北:中華書局、臺灣書店。
中國童子軍總會(1955)。中國童子軍高級手冊。臺北:中華書局、臺灣書店。
中國童子軍總會(譯)(1998)。童子軍運動的要義(原著:貝登堡)。臺北: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1952)。戴季陶先生與童子軍教育。臺北:華國。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0/08/06)。 童軍運動的價值與「童子軍治國」的真諦!-專訪王金平院長。2016年05月16日擷取自: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463&lang=big5。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0年8月6日)。「平凡的成年人」致力的青少年運動。 2016年05月16日擷取自: 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460&TabSeqNo=0&lang=big5。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3)。一世童軍 謝又華先生童軍工作紀實。臺北: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方德隆(2005)。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芝儀譯(1997)。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原著:唐諾。里齊)。臺北:遠流。
王清波(1988)。 童軍教育的昨日、今日與明日。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童軍教育研究(1-6頁)。 臺北: 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卯靜儒(2009)。課程改革 研究議題與取向。臺北:學富。
白亦方(2008)。課程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高等教育
白亦方、劉修豪、黃炳煌(2011)。形塑完美國民:課程史觀點。載於溫明麗(主編),我國百年教育回顧與展望(253-277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伍振鷟(無日期)。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6年5月5日擷取自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129/。
朱佩恩(2009)。1945-1987年臺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册。臺北:正中。
何清欽(1980)。光復初期之臺灣教育。高雄:復文。
吳兆棠(1954)。訓練原理與實施。臺北:中央委員會。
吳兆棠(1960)。 童子軍教育。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 (頁 293-300)。 臺北:教育部中教司。
吳兆棠(1985)。中國童子軍教育之改進。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編),童軍教育論著選集(第一集)(89-96頁)。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吳兆棠(1985)。中國童子軍教育剛領之理論基礎。載於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主編),童軍教育論著選集(第一集)(79-88頁)。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吳明清(1991)。教育硏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務貞(1986)。群育原理與實施。臺北:景文。
吳清山(1996)。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內容分析研究。臺北:教育部。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市:水牛。
宋金印、劉善基(編)(1964)。童子軍訓練第二冊(初版)。臺北: 建中書局。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
李筱峰(1999)。 臺灣史100件大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維運(2003)。史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
杜曉惠(2009)。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汪知亭(1957)。臺灣教育史。臺北:臺灣書店。
沈亦珍(1977)。近五十年來中等教育之演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近五十年來之中國教育(304-321頁)。臺北,復興書局。
林本、黃堯仁(1981)。中等教育。載於郭為藩(主編),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327-336頁)。臺北,廣文。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硏究。臺北:五南。
胡立人(1956)。怎樣辦理童子軍。臺北:復興。
夏煥新(1965)。童子軍教育之理論與實施。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夏煥新編(1966)。童子軍教育論著專集。臺北:編者。
秦穗齡(2004)。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高一涵(Robert Culp)(2000)。中國童子軍-南京十年童子軍手冊中的公民訓練與社會意識(Scouting for Chinese Boys: Civic Training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Nanjing Decade Boy Scout Handbooks)(黃煜文譯)。新史學,11(4),17-63。
國父紀念館中山學術資料庫(無日期)。三民主義全文檢索系統。2016年03月17日擷取自http://sunology.culture.tw/cgi-bin/gs32/s7gsweb.cgi?o=dtpprs&s=id=%22PP0000000068%22.&searchmode=basic。
國史館(無日期)。 認識中華民國。2016年04月12日擷取自:http://www.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1。
國史館(無日期)。中華民國史。2016年05月17日擷取自:http://www.drnh.gov.tw/Content_Display.aspx?MenuKey=45。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無日期)。原形「幣」露 --- 新舊台幣的變裝故事。2016年05月18日擷取自:http://www.archives.gov.tw/Publish.aspx?cnid=948&p=634。
張忠仁(1990)。童子軍學術論叢(增訂二版)。臺北:臺灣中華。
張煌焜(2015年12月)。 國小生活倫理教科書德育課程觀之轉變--從64年課程標準本到78年改編本。教科書研究,八(三),頁77-112。
教育部(1948)。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
教育部(1956)。中學課程標準。臺北:臺灣書店。
教育部、中國童子軍總會(1951)。初中童子軍改進之實驗。臺北:作者。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中和市:精華。
郭為藩(1981)。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臺北:廣文。
陳海光(1970)。童子軍教育概論。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
陳盛雄(1998)。財團法人清里森林學校。載於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內政部營建署
陳麗敏(2015)。夏普、史密斯與唐納森學校露營教育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兼論其對我國戶外教育之啓示(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黃 驗(編)(2015)。臺灣歷史地圖。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漢文。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初版)。臺北:臺灣東華。
黃政傑、張嘉育(2004)。臺灣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0。載於林達森、施宏彥(主編),課程與教學研究之發展與前瞻(2-6頁)。台南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黃英哲(2006)。戰後初期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載於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臺灣文學研究集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黃椿年(1957)。初級中等學校實施童子軍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楊祥銀(2004)。口述歷史。臺北:揚智。
楊智穎(2003)。臺灣地區鄉土語言課程發展回顧與分析,載於歐用生、陳伯璋(主編),課程與教學饗宴。高雄:復文。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店文化出版社。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1946)。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55)。十年來的臺灣省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劉先雲(1956年11月)。如何推進本省童子軍教育。臺灣省童子軍月刊,頁34-36。
劉俊民(2012)。時光隧道六十年--一位童軍教師的自述。載於中華民國童軍創始一百年慶祝系列叢書編輯委員會(編),童軍運動的臺灣足跡-資深童軍訪談錄(頁 29-32)。臺北: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劉彥俊(1991)。童軍教育(第三版)。臺北:水牛圖書。
劉澤民(編)(2015)。臺灣大事年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頁177。
歐用生(1984)。課程研究方法論-課程研究的社會學分析。高雄:復文。
蔡連裕(2008)。成為公民:童軍教育的知識與技藝(1945-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蔣中正(1984)。 1951年9月3日革命實踐研究紀念週及軍官訓練團第八期開學典禮講詞(教育與革命建國的關係)。載於秦孝儀(編者),先總統蔣公言論總集 (第 24 冊, 頁 207-213)。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養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蕭忠國(1960)。公民教育的新估價。載於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二輯(頁431)。臺北:教育部中教司。
蕭忠國(1985)。童軍教育對國民中學之重要性。載於童軍教育論著選集(頁73-78)。臺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戴季陶(1959)。戴季陶先生文存。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檔案管理局教育檔案展(無日期)。戰後的復原與重建-民國34年至39年的教育狀況,2016年4月20日擷取自http://atc.archives.gov.tw/educationonline/advance/advance_1_4.htm 。
謝又華(1986)。童子軍運動論叢。臺北:中國童子軍總會文物供應中心。
謝美連(1980)。我思我見談童軍。載於中國童軍教育第四十三期(頁64-68)。臺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鐘南(1986)。國中童軍教育。公民訓育學報,2,85-91。
二、官方檔案
初級中學童子軍管理辦法(1937年01月04日)教育部第二號訓令頒發。
初級中學童子軍組訓改進辦法(1951年02月02日)教育部臺童總(四0)字第0643代電公布實驗。
中國童子軍教育改進方案(1954年11月27日)教育部頒佈施行。
初級中學童子軍教育實施綱要(1955年09月05日)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教二字第40368號函。
初級中學童子軍教育實施計畫(1957年06月04日)教育部臺(46)童字第7149號令頒佈。
初級中等學校童子軍教育實施計畫補充要點(1957年09月21日)教育部臺(46)童字第12664號令頒發。
初級中等學校童子軍團與童子軍教育聯繫要點(1957年09月21日)教育部臺(46)童字第12664號令頒發。
三、英文文獻
Kliebard, H. M. (1992). Forging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Essays in curriculum history and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Lu,C.C. (1993). General foci and content elements for a new scouting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Taiwan: A Delphi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s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Vallory E.(2012). World Scouting. Palgrave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