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朝昱
Pan Chao-Yu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reativity Tendency Scale and Creativity Tendency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潘裕豐
Pan, Yu-F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創造性傾向創造性傾向量表個人變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4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適合我國國中學生之創造性傾向量表,以用來做為評量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及探討其相關因素之工具。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探究創造性傾向的意義及所包含之內涵,參考現有之創造性傾向量表及當今創造性傾向趨勢,編擬量表,以李克特式四點量表方式編製,完成之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計31 題,分為「勇氣」、「好奇」、「挑戰」、「自信」、「熱情」、「幽默」等六個分量表。
    研究對象以隨機取樣,預試有效樣本188人,正式施測有效樣本984人。所得統計資料如下:
    一、量表編製
    (一) 試題分析:在試題分析部分,本研究使用的為諧度分析及臨界比來分析各試題之鑑別度。
    (二) 效度研究
    1、建構效度:本量表以因素分析分析之,計抽取六個因素,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6.5%。
    2、效標關聯校度:在效標關聯效度的研究中以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林幸台、王木榮,1994)作為效標,求其創造性傾向的總分與本量表之相關為.625。
    (三) 信度分析
    1、本量表六個因素內部一致性 α 係數分別為.891、.811、.755、.751、.750、.733,總量表內部一致性 α 係數為.924,各因素相關係數介於.365 至.820 之間,均達顯著水準。
    2、重測信度:本量表間隔兩個星期的重測信度分析,總體量表相關係數為.81。
    二、建立常模
    本量表以百分等級建立台北地區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常模,分為男生常模
    與女生常模。
    三、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與個人變項的關係
    (一) 不同地區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上有差異。
    (二)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上有差異。
    (三)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上無差異。
    (四)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上有差異。
    (五)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上有差異。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供若干建議,以供相關單位人員在教育及學術研究上作為參考。

    The aims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The Creativity Aptitude Sca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the tool to assess the aptitude toward crea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tep of this study are first identifying the meaning and items of creativity aptitude, next develop the scale refer to existed creativity aptitude sca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aptitude technology today. There are 31items in the finished creativity aptitude scale by 4 point Likert’s - type scale, divide to courage ,curiosity ,challenge ,confidence ,enthusiasm ,humor. There are 285 samples for pre-test and 984 for formal testing .The results of the data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Ⅰ. Creativity aptitude scale
    1. Item analysis: choosing items with critical ratio (CR) and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2. Validity analysis
    (1) Construct validity :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find six factors , cumulative are 56.5% .
    (2)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 using the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Williams,
    1994) as criterion, the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is .625.
    3. Reliability analysis
    (1) Reliability analysis :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scale are using Cronbach’s alpha
    test, the reliability coefficients of six components
    are .891,.811,.755,.751,.750,.733 , total is .924 . It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good reliability and conformity
    among the items.
    (2) Test – retest reliability analysis : the scale’s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six
    components are is .81 at .01 significant level.

    Ⅱ. Establishing the Norm
    The perecentile norms from 7 to 9 grade junior high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n Taipei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cluding 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norm.

    Ⅲ. Personal variable
    (1) The area had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aptitude.
    (2) The sex had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aptitude.
    (3) The grade had no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aptitude.
    (4) The Father’s education grade had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aptitude.
    (5) The Mother’s education grade had influence on creativity aptitude.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

    目錄 Ⅳ 表次 Ⅵ 圖次 Ⅷ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詮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創造力 7 第二節 創造性傾向 17 第三節 創造性傾向及其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2 第三節 實施程序 53 第四節 資料處理 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8 第一節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的發展 58 第二節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之常模 64 第三節 創造性傾向與個人變項之分析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3 中文部分 83 外文部分 89 附錄 93 附錄一 預試量表 93 附錄二 正式量表 96 附錄三 施測同意書 99 表 次 表2-1 創造力的基本定義-創造未曾有的事 ……8 表2-2 創造力的基本定義-生活方式 .........8 表2-3 創造力的基本定義-創造是一種思考歷程 9 表2-4 創造力的基本定義-分析的觀點 …………………………………..9 表2-5 創造力的基本定義-創造是一種人格傾向 ………………………..10 表2-6 創造力的基本定義-將要素加以聯合或結合成新的關係 .… .….11 表2-7 創造力的基本定義-產品論 ………………………………………..12 表2-8 學者對態度看法(國外學者) ……………………………………18 表2-9 學者對態度看法(國內學者) ……………………………………19 表2-10 創造性人格與傾向 ………………………………………………..28 表2-11 創造性傾向之構成要素 ……………………………………………..35 表2-12 熱情的定義 ….…….…..…….…….…….….………………………..37 表2-13 態度傾向測量的演進 ……………………………………………..42 表2-14 國內外測量創造性傾向量表 ……………………………...…..44 表2-15 國內學者研究創造性傾向所使用的量 …...............………………46 表3-1 台北地區國中學生人數分配 ………………….…………………50 表3-2 樣本學校及學生人數分配表 …………………………………….51 表3-3 父親教育程度與地區分佈表 …………………………………….52 表3-4 母親教育程度與地區分佈表 …………………………………….52 表4-1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試題分析結果 ...….…...........……………60 表4-2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之信度研究 …………….………………61 表4-3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62 表4-4 正式樣本的性別、年級及地區 ……………………………………64 表4-5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男生原始分量表分數與百分等級 對照表 …….……..…………..……..………….…………..…………65 表4-6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男生原始總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 ………66 表4-7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男生原始分量表分數與百分等級 對照表 …….……..…………..……..………….…………..…………67 表4-8 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女生原始總分與百分等級對照表 ………68 表4-9 不同地區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69 表4-10 不同地區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六個變項之平均數與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結果 ….….….…….…….……. ….……………………69 表4-11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71 表4-12 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六個變項之平均數與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結果 ….….….…….…….……. ….……………………71 表4-13 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72 表4-14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的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結果 …….……. .…….…….……….…………………………73 表4-15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六個變項之平均數 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 ….……………………73 表4-16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的多變項變異數 分析結果 .…….……. .…….…….……….…………………………75 表4-1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的國中學生在創造性傾向六個變項之平均數 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 ….……………………75 圖 次 圖2-1 個人影響作用圖 …………………………………..……………….15 圖2-2 理性行動理論圖 …………………………………..……………….23 圖3-1 測驗編製的步驟 ………………………………..……….…………5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大前研一(2006):創新者的思考(謝育容譯)。台北:商周文化出版社。
    中川昌彥(2001),施雯黛譯:創造力 : 15種創意潛能大開發。台北 : 商
    智文化出版社。
    毛連塭(1994):創造力的涵意及其概念的闡析。國小特殊教育,17,1-
    7。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
    社。
    王力行(2006.10):創意當紅。遠見雜誌,244,30。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皮連生、邵瑞珍主編(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木榮(198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研究。台灣省教育學院輔導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Robin Landa(2001),王其敏譯 :創意的思考方法-以新方法解開你的視
    覺想像力。台北:六和出版社。
    王春貴(1999):STS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德(1997):創造力三面模式。資優教育季刊,64,1-5。
    黃奕光(2003),王蒧真譯 :Asian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
    力。台北:培文出版社。
    田振榮(1998):影響我國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創造力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申繼亮、王鑫、師保國(2005):青少年創造性傾向的結構與發展特徵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月刊,4,28-33。
    朱智賢主編(1991):心理學大辭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江新合、唐偉城(1999):開發科學的創造力的V-Map教學策略的實徵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7(4),367-392。
    吳怡瑄、葉玉珠(2003):主題統整教學、年級、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
    技創造力之關係。 師大學報,48(2),239-260。
    吳明雄(2000):我國發明人相關能力及性向與發明方法之研究。臺北:師大
    書苑。
    吳蓉燕(2003):文學創造力的條件與創作的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
    告。
    吳靜怡(2003):新編幽默理解與幽默創造測驗的發展研究暨其相關因素之探
    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Robert J. Sternberg主編(2005),李乙明、李淑貞譯:創造力1理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
    Robert J. Sternberg主編(2005),李乙明、李淑貞譯:創造力2應用。
    台北:五南出版社。
    Arthur S. Reber(2003),李伯黍譯:心理學辭典 。台北市:五南出版
    社。
    李秀如、王德睦(2007):係貧窮的原罪?或係城鄉差距?- 談影響兒童英
    語學習機會的因素。教育與社會研究學刊,12,113-115。
    李美枝(199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茂興、余伯泉(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李家同(1992):民意論壇:文化刺激的城鄉差距(1992.2.23),聯合
    報,第六版。
    李康莉(2006.4.22):贏在態度。Retrieved April 22, 2006 ,
    from http://forum.30.com.tw/ Board/show.aspx?go=288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米阿里.契克森米哈賴(2000),杜明城譯:創造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社。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証性研究取向(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
    社。
    邱浩政(2006.11.8):創造性的人格。Retrieved November
    8 ,2006 , from http://cnet.creativity
    edu.tw/download/final/organization/chapter1.doc
    Robert J.S. & Lubart.T.I. 原著(1999),洪蘭譯:不同凡想:教育
    界、產業的創造力開發。台北:遠流出版社。
    范郁如(2005):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志誠,嚴貞(2003):創造力評量的內涵與方法初探。設計研究,3,184-
    19。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Stephen R. Covery原著(2005),殷文譯:第八個習慣。台北:遠見出版
    社。
    康文炳(2006.4):贏在態度。30雜誌,3,16。
    張文淵(2003):完全中學高中部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張世彗出版。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出版社。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官方網站, Retrieved November 8 ,2005
    from http://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student.xls?open 。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臺北:正中書局。
    陳文玲(2002):從對望到對話:根據「學」「業」觀點打造廣告創意教育課
    程。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2-H-004-016)。
    陳李綢(1985):表徵方式與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認知發之成效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芳倩(2005):員工熱情之研究 - 以金融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
    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大學報:科
    學教育類45(I),27-45。
    陳昭儀(2003):傑出科學家及藝術家之比對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
    199-225。
    陳昭儀(2003):創意人物研究之回顧與探析。資優教育季刊,87,27-40。
    陳英豪、吳裕益(1995):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編著(1980):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
    圖書。
    陳淑娟(1996):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創造能力、科學能力、
    及相關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德明(2003):高工室內空間談計科學生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 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
    對創造力的培養。教育心理學報,4(35),393-411。
    陳學志(2006):幽默創意課程對教師幽默感及創造力的影響。師大學報,
    51,71-93。
    陳錦香(2007) :高創造力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全國高中智鐵
    人創意大賽首獎得主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陳龍安(1991):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Rollo May(2001),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曾宏裕(2006):學童科技創新歷程之研究-以蟲蟲危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敬梅、吳靜吉(2003.5):玩興、幽默、創意態度、對研究所創造氛圍知
    覺與創新行為的關係。發表於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
    黃心怡(2005):研發人員工作熱情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博(1998):關於創意我有意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黃世杰(2002):國中學生電腦態度量表發展研究。台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
    活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
    D.O. Sears,J.L. Freedman,L.A. Peplau(1987),黃安邦譯 :社會
    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及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
    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語芸譯(1997):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葉永銘(2001):日據時代台灣傑出西畫家的成長環境、學習歷程與人生際遇
    之研究。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玉珠(2005):影響國小學童科技創意發展的因素量表發展。師大學報,
    50(2),29-54。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3):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
    校因素量表之發展發表於國家科學委員會整合型計劃結果報告。
    葛樹人(1990):心理測驗學 (下)。台北:桂冠出版社。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詹宏志(1986):創意人-創造思考的自我訓練。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社。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出版社。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劉世南、郭誌光(2001):創造力的概念與定義。資優教育季刊,81,1-7。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的實踐基礎:評量方法的發展。資優教育季
    刊,86,10-20。
    Allen Klein(2001),劉育林譯:天空不藍,仍然可以歡笑。台北:張老
    師出版社。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及科學教育月刊,39,2,
    39-40。
    潘裕豐(2007.2):創新變革與策略思維專題研究。發表於台灣師範大學在
    職碩士專班創造力發展研究所課程。
    蔡文山(2001):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
    就動機之影響。台中師範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翰(2003):自我反思活動對高中生程式設計學習成效與創造力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美娟(2006):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台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英耀、王文中(2006):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

    Retrieved
    March .8 ,2005 from:http://www.wunan.com.tw/p4-1
    15.asp#a。

    鄭發育(1970):態度-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貳、外文部分
    Allport, G. W. (1935).Attitude .In C. M. Murchison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798-844). Worcester,
    MA : Clark University Press.
    Allport, G.W. (1967)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88) .A mode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40-167.
    Anderson, N. (2004) .Work With Passion, Novato, CA: New
    World Library.
    Barron, F., & Harrington, D.M
    (1981) .Creativity,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2, 439-497.
    Bobic M., Davis, E., & Cunnignham, R. (1999) .The Kirton
    adoption-Innovation inventory.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9, 18-31.
    Callahan, C. M. (1978)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Virgini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Campbell, D.T. (1963) .Social attitude and others acquired
    behavioral dispositions. in S. K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 : McGraw-Hill.
    Campbell, N.J. & Perry K.M. (1988) .Sex and ethnic group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computer attitude
    and computer attribution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07859).
    Cropley, 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 learning: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UK: Kogan Page
    Limited.Davis, G. A. (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Iowa: Kendall/Hunt .
    Davis, G. A., & Subkoviak, M, J. (1975).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sed test of creative
    potenti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2(1),
    pp.37-39.
    Edwin C. S., Emily J. S. and John C.H. (2005).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9; 300.
    Eysenck, H. J. (1997).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in M.A.
    Runco,The Creativity Research Handbook, (pp.41-66).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Gagne’ , R. M., Briggs, L.J. & Wager, W.W.
    (1988).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design,1, 48-49,
    Orlando, FL: Holt, Rhinehart , & Winston.
    Gregory J. Feist (1991).Synthetic and analysis though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among art and scientists
    student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4,145-155.
    Guilford, J. P. (1950).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y, 5,
    444-454.
    Guilford, J. P. (1986).Creative talents. New York:Creative
    Education Foundation.
    Hickey, M. & Webster, P. (2001).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1, 19-24.
    Isenberg,J. P.,& Jalongo, M. R. (1993).Creative express &
    play in the earlychildhoodCurriculums.NewYork:Macmillan.
    Katz, D. (1960).My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4, 163-204.
    Kerka, S. (1999).Creativity in adulthood. ERIC Digest No.
    204.
    Krech, D., & Crutchfield, R. S. (1948).Theory and probl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Lambert, M. E.(1991).Effects of Computer Use during Coursework on Computer Aversion.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7,319-331. 1.
    Mackinnon, D. W (1962).The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creativity: A study of American architects. In S.
    Coppersmith (Ed.), Personality research.Vol.2 of G. S.
    Nielsen (Ed.), Proceedings of the XIV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Psychology, 11-39.
    Maslow, A. (1968).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Ed.). New
    York : Van Nostrand Reinhold.
    Mayesky, M. (1985).Creative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3Ed). Delmar Publisher.Mccrae, R. R.(1987).Creativity,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258~1265.
    Mendelsohn. G. A. (1976).Associative and attention
    processes in crea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4, 341-369.
    Myser, D. G(1993).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Oppenheim, A.N. (1992).Questionnaire design, interview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New
    York; Martin’s Press.
    Raudsepp, E. (1981).How creativity are you ? New York:Academic Press
    Reber, A. S. (2003).Psychology-Dictiona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ber, A.S. (2002).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2 Ed).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hodes, M. (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 G. (Ed ),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51 , 216-2220. New York:Bearly Limited.
    Robert P. M. (2000).Creativity Beyond : Culture , Value, and Change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
    Rokeach, M. (1968).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okey, T. J. (1973).Pennsylvania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 N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Princeton.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c
    C.I.
    Scott, W.A. (1969).Attitude measurement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2Ed)
    Lindzey, Aronson Addison Wesley, 2,204-266.
    Simonton (1995).Behavioral laws in histories of
    psychology : Psychological science, met
    scie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ies, 6,110.

    Sinnott, E. W. (1959).The creativeness of life. In H. H.
    Anderson (Ed) , Creativity and Cultivation. New York : H
    arper & Row.
    Smith, A. N. (1972).The important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ning.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0, 20-25.
    Sternberg. R.J. (2006).The Nature of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8, 1, 87-89.
    Tharp. T.(2002).The creativity habit : learn it and use it
    for life :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
    Simon and Schuster Rockefeller Center .
    Torrance, E. P. (1962).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Wallas, G. (1926).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 Harcour
    Brance and World.
    Wile, J., & Bond, J. (1981).Skill clusters for creative
    thinking activity book. WI : Wiles, Bond adds
    Associates.
    Williams, F. E. (1980).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Manual. New York: D.O.K.
    Woodman, R. H., Sawyer, J. E., & Griffin, R, W.
    (1993).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2), 293-
    32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