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凱隆 |
---|---|
論文名稱: |
頂尖職業選手發球優勢探討 - 以2007年四大公開賽男女單打比賽為例 |
指導教授: | 劉錦璋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競技學系 Department of Athletic Performa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8 |
中文關鍵詞: | 網球 、發球 、發球優勢 |
英文關鍵詞: | Tennis, Serve, Dominance of Servic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6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頂尖職業網球選手發球優勢探討
- 以2007年四大公開賽男女子單打比賽為例
研 究 生:張凱隆
摘 要 指導教授:劉錦璋
民97年7月
本研究目的為分析職業網球選手在發球局的發球優勢所造成之直接得分以及間接得分情形。本研究方法以2007年四大公開賽男、女單打準決賽至決賽24場比賽為研究對象,利用描述統計來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在職業選手發球局中的發球得分表現,男、女子平均每局發球直接得分佔1.66分(41%)、1.53分(39%)及發球後的銜接一至三拍內佔1.94分(49%)、1.87分(49%)為最高。綜合以上職業男、女選手非受迫性得分只佔總得分的23%、30%,因此,職業選手在比賽中都具有優勢得分表現。本研究結論為掌握發球優勢除了可以直接得分外,亦可讓對手產生大量防守性的回球,此時可應用積極的方式來延續發球優勢,造成「間接優勢」得分。
關鍵詞:網球、發球、發球優勢
An Exploration of Service Dominance of Top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
Analysis of Men’s and Women’s Singles in 2007 Grand Slam
2007.7.1
Kai-Lung Chang
Advisor: Gin-Chang Liu
ABSTRACT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analyze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both male and female) direct and indirect points result from service dominance at service game. Researcher us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o analyze 24 games of semi-finals and finals in 2007 Grand Slam, and found that the highest results of direct points in each game are 1.66 (41%), 1.53 (39%), and 1.94 (49%), 1.87(49%) in 1 to 3 hits after serve. To sum up, points caused by opponents’ unforced error only take up 23% of the total score in men’s singles, and 30% in Women’s. Therefore, professional players usually perform dominantly in scoring in matches. In conclusion, in addition to score from opponents’ unforced error, keep service dominance can also make the opponents to react defensively. Then the player can hold the service dominance constructively and score from “indirect dominance”.
KEY WORD: Tennis, Serve, Dominance of Servi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Craig Kardom(1998)。如何擊敗強力的底線球員。國際網球雜誌,22,36。
Curly Davis Harry Hopman(1998)。當位置偏失時拋一個高吊球。
國際網球雜誌,22,34。
David Higdon(1998)。超越強力網球的國度。國際網球雜誌,21,10-14。
Dennis Van Der Meer (1998 ) 。如何打21世紀網球。國際網球雜誌,22,18-23。
Tom Gulikson(1998)。強力發球與強力正拍的組曲。國際網球雜誌,20,42。
Tom Gulikson(1998)。如何充分利用短球。國際網球雜誌,23,51。
Pete Sampras & Alexander Mcnab(1997)。如何成功的通過緊要關頭。國際網球雜誌。18,32-35。
Paul Annacone & lexander Mcnab(1998)。知敵克敵的致勝策略。國際網球雜誌,20,36-40。
王宗隆(1993)。網球運動的特徵。網球報導雜誌,28,33-37。
王俊明(民82)。張德培與艾柏格準決賽勝負之探討。中華體育,24,39-48。
王鶴森、林偉毅、趙曉涵(2005)。網球發球落點與技術相關表現之
研究-以2004年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為例。體育學報,38
(4),109-120。
王鶴森(2006)。發球局贏率在網球發球策略之應用。大專體育學報,
84,158-162 。
田文政(1983)。運動場地複式地板架構介紹。國民體育季刊,1,
38-44。
江中皓(2003.3)。台灣地區男子網球單打技術及勝負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34,79-92。
江界山(2007)。從杜哈亞運網球參賽成績談如何備戰北京奧運。國民體育季刊,36(1),7-13。
伍啟萌(1995)。網球發球的實戰運用分析。大專體育,17,80-86。
李誠(1990)。硬地球場或紅土球場能訓練出高手。網球報導,57,
56。
李弗晨(1994)。我國優秀網球選手發球技術的差距所在。上海體育
學院學報, 18,1-3。
李朝熙(1995)。硬式網球基本教材,台南市,王家。
李建平(2003)。網球技術型態與比賽策略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
17(2),50-56。
李建平(2004)。國內優秀男子網球選手單打發球對比賽勝負關係之
研究。體育學報,36,227-238。
朱紅軍(2003)。網球單打比賽發球與發球局得、失分的研究(土場)。
南京理工大學體育部,17(6),135-137。
邱靖華(2005)。網球單打比賽之單球攻防模擬。大專體育學刊,7
(3),215-227。
翁梓林(1993)。網球在紅土球場與硬地球場表面碰撞之比較。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智仁(1996)。世界四大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得分技術之差異研究。中原學報,24,53-60。
陳瑞台(1997)。網球比賽時用戰略與戰術。成大體育研究集刊,3,
43-60。
陳艷(2005)。現代網球技術風格發展的趨勢。中國體育教練員,02,
36-37。
陳正、胡亦斌、陳莉、黃香伯(2007)。我國網球項目奧運備戰運動員技、戰術水平跟綜監測級比賽勝負規律分析。中國體育科技,43(1),67-71。
麥吉誠(1992)。各類網球場結構與特性之分析,大專體育,11,24-30。
連玉輝(2004)。現代男子強勢網球 (Power Tennis)之研究:深度
訪談的質化探討。體育學報,37,113-131。
陶志翔、祁兵、胡亞斌、裘榮、董保健(2004)。對網球發球體系的探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12),95-97。
許樹淵(1992)。1982奧運會網球單打賽技術成績分析。中華體育,
9(2),59-66。
張清泉(1988)。網球發球理論與技術研究。台北市:體育出版社。
張清泉(1988)。網球發球理論與技術研究,台灣體育,36,30-32。
張思敏(1984)網球教本。台北市:天祥印刷事業公司。
張思敏(1991)。網球單打戰略戰術(一)。大專體育,1(1),30-33。
張思敏等(民83)。國際網球總會第八屆世界網球教練研習會。中華
網協通訊,17,25-28。
黃金昌(1991)。不同質料網球場地選手擊球技巧分析。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黃永賢(1992)。1992年美國公開賽冠軍賽分析研究。成大體育,26,21-24。
張文建(2004)。網球的發球技術及發展趨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5,
100-102。
曾繁繁、李慶有,(2006)優秀職業網球運動員比賽得分分析。湖北
體育科技,25(1),67-69。
劉占捷(1996)。網球發球的攻擊性。瀋陽體育學院學報,2,66-68。
劉中興(1996)。網球發球贏球率與比賽勝負關係之比較研究。碩士
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劉中興、羅宏仁(1999)。1997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各項戰況變數與比
賽勝負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43,113-118。
劉中興(2003)。職業網球男子球員在不同材質球場攻守技術及戰略
之探討。未出版升等論文,文化大學出版部,臺北市。
歐超(2006)。我國女子網球運動員2006年法網發球技術運用能力分
析及對策研究。四川體育科技,86-88。
歐超、吳宇霜(2007)。2006法網中外女子網球運動員比賽技術統計分析與評價。浙江體育科學,29(2),98-100。
蘇榮基(1998)。全國網球排名賽男子單打前八強比賽勝負之探討。
大專體育,35,43-47。
魏源、周淼(2006)。男子網球競賽中第二次發球的研究。遼寧體育
科技,28(5), 54-57。
外文部分:
Brody,H.(2003).Serving strategy[Electronic version].ITF coaching & Sport Science Review,31,2-3.
Brody,H.(2007). Tennis match statistics and their lmportance[Electronic version]. ITF Tennis icoach.
http://www.tennisicoach.com/members/tactics/tennis-match-statistics-and-their-importance.php
Fernandez. J., Mendez-Villanueva, A., & Pluim, B. M. (2006).
Intersity of tennis match play.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0, 387-391.
Hohnr, Jindrich. (1987). Tennis-Play to win the Czech way,
Toronto, Sports books Publisher .
Isaacs, L.D. & Finch. A.E. (1983). Anticipatory Timing of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tennis player.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57, 451-454.
Miguel Crespo & Machar Reid(2007).What Tennis Research Tells Us About Strategy and Tactics [Electronic version]. ITF Tennis icoach,
http://www.tennisicoach.com/members/tactics/what-research-tells-us-about-strategy-tactics.php
Schonborn,R. (1999).Advanced techniques for competitive tennis. Olten(CH):Meyer & MeyerVerlag.
Tom Gullikson & Doug MacCurdy(2007).Fast tennis court
tactics-part2[Electronic version]. ITF Tennis icoach.
http://www.tennisicoach.com/members/tactics/fast-tennis-court-tactics-part-2.ph
O’Donoghue & Ingram (2001). A notational analysis of
elite tennis strategy.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 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