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瀕心 Chang, Pin-Hsin |
---|---|
論文名稱: |
歐陽教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 Oscar Jiaw Ouyang's Thinking on Moral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葉坤靈
Yeh, Kuen-L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歐陽教 、道德教育 、教育哲學 |
英文關鍵詞: | Oscar Jiaw Ouyang, Moral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19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5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道德問題是當前國內外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而道德教育正是因應此挑戰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國當代教育學者歐陽教(1934-)在德育理論與實務上已深耕數十載,是奠定我國德育理論與德育研究基礎之關鍵人物,亦對當前道德困境曾有所建言,其德育思想頗值得引以為鑑。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理論分析法與訪談法,探討歐陽教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德育思想對台灣現代德育之啟示。
首先,本研究先探究歐陽教的學思背景,包含其家庭背景、求學過程、教學與研究經歷等與其德育思想相關之閱歷,以作為理解其德育思想之基礎。其次,論述歐陽教在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德育教學、德育機構、德育評價、教師的德育功能等方面之德育理念及德育實踐準則。最後,闡釋歐陽教的德育思想對當前台灣中小學德育之借鑑。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are currently faced with moral problems. To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Oscar Jiaw Ouyang (1934-), a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holar in Taiwan, is a key figure wh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this field of research for decades. He has made some suggestions on contemporary moral dilemmas, and his thoughts on moral education are worth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Ouyang's ideas on moral education and their inspiration for modern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
First, this study explores Ouyang's background, including his family,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his thinking on moral education. Secondly, we will discuss Ouyang's philosoph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erms of the objectives, content, teaching, institutions, evaluation, and the teachers’ function. Last, we will elaborate how Ouyang's ideas on moral education may be applied to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一、 中文部分
1111人力銀行(2017,10月12日)。7成上班族曾遭職場霸凌 男性比例高於女性。取自https://www.1111.com.tw/news/jobns/108950/
內政部警政署(2019,7月)。主要警政統計指標。取自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564042350030.xls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四版)。台北:五南。
朱建民、李瑞全(譯)(2011)。Frederick Copleston著。西洋哲學史一第五卷 霍布斯到休謨(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5: Modern Philosophy - The British Philosophers from Hobbes to Hume)。台北:黎民文化。
朱真楷(2019,12月13日)。義氣變貴了 糾眾鬥毆罰金從300暴增到10萬。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213002624-260407?chdtv
但昭偉(2010)。對品德教育的推動進一言。青年研究學報,13(2),113-20。
何育真(2009)。B.Reimer「美感教育」與D.J.Elliott「實踐哲學」立論分析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何琦瑜(2003a,11月)。超過半數國中生︰作弊沒關係。天下雜誌,287。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cw&id=11059&flag=1
何琦瑜(2003b,11月)。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cw&id=11058&flag=1
何琦瑜、陳一姍(2003a,11月)。我們需要菩薩心腸加霹靂手段。天下雜誌,287。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cw&id=11034&flag=0
何琦瑜、陳一姍(2003b,11月)。教品格老師要站得穩。天下雜誌,287。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cw&id=11033&flag=0
吳美瑤(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核心素養」與「議題融入」的品德教育之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44-50。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訓輔三合一。載於教育小辭書(頁118-119)。台北市:五南。取自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3dZaXdnHX5sC&pg=PT131&dq=教育小辭書+教訓輔三合一&hl=zh-TW&sa=X&ved=0ahUKEwiP5Z2UjuPpAhUhyIsBHZI9BbwQ6AEIJzAA#v=onepage&q=教育小辭書%20教訓輔三合一&f=false
吳清山、林天祐(2010)。品格教育。載於教育e辭書(頁82-83)。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奕昕(2019,12月13日)。3人以上算聚眾鬥毆修法通過 警政署:有助強勢執法。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15/4225380
李彥儀(2015)。 道德的宗教、對話的文明與永久和平──試述歐陽教先生的宗教與和平思想。市北教育學刊,50,53-68。
李琪明(2000)。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265/
李琪明(2007)。品德教育面臨轉型的解構與重建。研習資訊,24(1),33-41。
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取自http://cve.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43_af4db6dd.pdf&dir=writing&title=%E9%99%84%E4%BB%B6%E6%AA%94%E6%A1%88
李琪明(2013)。《道德教育期刊》創刊40年之研究趨勢及其對我國教育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9(1),35-72。
李琪明(2014)。品德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取自http://wd.naer.edu.tw/upload/102/NAER-2013-10-A-2-02-00-2-2.pdf
李琪明(2017)。台灣品德教育轉型與困境及其歷史脈絡的宏觀剖析。教育學報,45(2),1-23。
李琪明、李佩芬 (2010,09月)。25 縣市品格推手學校與教師總評──品格教育需要拉大視野。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精采專特刊,GX20100915965。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special&id=9377&flag=1
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台灣兒童品格現況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1/1018
兒童福利聯盟(2019a)。2019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642
兒童福利聯盟(2019b)。2019兒少使用社群軟體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525
兒童福利聯盟(2019c)。2018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1458
兒童福利聯盟(2019d)。2019台灣家長對校園霸凌之認知與態度調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9/1550
兒童福利聯盟(2019e)。2019年台灣兒少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經驗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3/1575
周慧菁(2003,11月)。新世紀的第一堂品格。天下雜誌,287。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cw&id=11051&flag=1
林建銘(2007)。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建銘(2019)。108課綱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0),51-56。
林逢祺(1987)。皮德思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施宜煌(2001)。田培林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學術事業(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洪正華(2000)。J.-F. Lyotard後現代思想及其在比較教育上的意義(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洪蘭(2018,7月)。教育少了品格 書念再好也沒用。天下雜誌,652。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cw&id=32182&flag=1
翁聿煌(2013,12月27日)。通訊軟體夯 網路霸凌入侵校園。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41955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8)。201台灣網路報告。https://report.twnic.tw/2018/TWNIC_TaiwanInternetReport_2018_CH.pdf
國立臺南大學(2007)。國立臺南大學名譽博士~歐陽教 Ouyang Jiaw。取自http://140.133.9.114/archive/ouyang/about_c.html
張秀雄(2002)。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1,39-52。doi:10.6231CME.2002(11)02
張容慈(2007)。教育界典範,歐陽教教授文物捐贈及展出典禮。取自http://www2.nutn.edu.tw/epaper/e_paper_ser.asp?id=476
張翔一、吳挺鋒、熊毅晰(2014,6月)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比99%的戰爭。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58705
教育基本法(2013)。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5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9423,c1174-1.php
教育部(2015b)。道德教育。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43090
教育部(2015c)。品格教育。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025621
教育部(2019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39258456.pdf
教育部(2019b)。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修訂六版)。取自https://ce.naer.edu.tw/upload/policy/policy.pdf
梁福鎮(2016)。當前臺灣價值信仰的危機與公民道德教育之對策。台灣教育,700,17-23。
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2019)。貧富不均對兒童的侵蝕:從大腦到教育成就,易落入自我欺騙陷阱。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the-spirit-level-why-greater-equality-makes-societies-stronger
陳雪麗(2000)。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759/?index=40
勞動部(2018)。就業者平均每年工時。取自http://statdb.mol.gov.tw/html/nat/107/107006%e8%a1%a86-2.pdf
單文經(2005)。我所認識的歐陽育之老師。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84-195。
單文經(2015)。育之先生所設立的榜樣。市北教育學刊,50,3-32。
黃捷(2019,1月14日)。科技犯罪剋星!北檢「數位採證室」首曝光。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671571
黃藿(2005)。台灣道德教育的困境與重建。取自https://www.sinoss.net/qikan/uploadfile/2010/1130/4986.pdf
楊卓翰(2020,6月)6張圖表證明:每經歷一次重大災難,貧富差距就擴大!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534
詹志禹(2015,10月)。競爭氛圍的代價。親子天下,72。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parenting&id=5500&flag=1
賈馥茗(2004)。教育倫理學。台北市:五南。
維基百科(2019年12月7日)。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cite_note-29
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79-109。頁81。
劉真(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publishword/6/
歐素瑛(2013)。立法院院長張道藩傳記。取自https://aam.ly.gov.tw/PWFILE.do/42306
歐陽教(1962)。簡論日本教育的目的性。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5,167-175。
歐陽教(1964)。康德的哲學與教育思想。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7,163-274。
歐陽教(1970a)。觀念分析派教育哲學。載於楊亮功(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8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歐陽教(1970b)。現代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輔導月刊,20(11),28-35。
歐陽教(1971a)。教師權威的正用與誤用。國教世紀,7(5),121-150。
歐陽教(1971b)。學生自由權的正用與誤用。今日教育,23,3-7。
歐陽教(1973a)。教育哲學導論。臺北市:文景。
歐陽教(1973b,3月14日)。螞蟻、蜘蛛與蜜蜂。聯合報,13版。
歐陽教(1973c,3月29日)。蛙教書。聯合報,15版。
歐陽教(1974)。洛克未完成的理性主義道德論。今日教育,26,26-27。
歐陽教(1975)。康德。載於劉真(主編),師道(頁526-540)。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歐陽教(1976a)。談範疇失誤。師友月刊,110,3-5。
歐陽教(1976b)。懲罰在教育上的正用與誤用。載於賈馥茗與黃昆輝(主編),教育論叢第1冊(頁 237-308)。臺北市:文景出版社。
歐陽教(1980a)。談德育與群育。高市文教,2,11-14。
歐陽教(1980b,9月28日)。談教師權威。聯合報,15版。
歐陽教(1980c)。談教師權威。臺灣教育,360,26-28。
歐陽教(1984a)。訓導即藝術。自由青年,72(1),19-24。
歐陽教(1984b)。國民中學如何推行生活教育。訓育研究,22(4),12-13。
歐陽教(1985)。德育原理。臺北市:文景。
歐陽教(1986)。談德育的基本問題。師友月刊,228,61-63。
歐陽教(1987a)。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修訂三版)。台北市:文景。
歐陽教(1987b)。從哲學觀點談校園倫理教育的實施。現代教育,2(1),109-133。
歐陽教(1987c)。朽木可雕----問題與對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學校倫理研究。(頁161-181)。台北市:台灣書店。
歐陽教(1988a)。學生的自由與自律。現代教育,3(1),67-76。
歐陽教(1988b)。觀念分析學派的教育思潮。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頁1-50)。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歐陽教(1990)。教師的情理觀。教育研究所集刊,13,18-24。
歐陽教(1992)。高中高職學生管教問題研究。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歐陽教(1996)。教育的概念分析。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概論(頁1-32)。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2000a)。教育學概說。載於歐陽教、陳奎憙與楊思偉(主編),教育學入門(頁1-10)。台北市:商鼎文化。
歐陽教(2000b)。談身教。載於黃政傑(主編),迎向教改新世紀(頁3-10)。臺北市:漢文。
歐陽教(2000c)。談境教。載於黃政傑(主編),迎向教改新世紀(頁11-17)。臺北市:漢文。
歐陽教(2007)。〈理性與習慣:德育的吊詭〉述評。載於林逢祺與洪仁進(主編),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四)(頁17-24)。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2008)。和平的饗宴-《21世紀的選擇》讀後。載於中國文化大學池田大作研究中心(主編),池田大作思想研究論文集:第四冊。邁向光輝的地球未來(頁27-44)。臺北市:編者。
歐陽教(2009)。讀《對話的文明──談和平的希望哲學》。載於中國文化大學池田大作研究中心(主編),池田大作思想研究論文集:第五冊。人本主義與和平共生(頁115-127)。臺北市:編者。
歐陽教(2010)。和平的展望──《探索地球的和平》讀後。載於中國文化大學池田大作研究中心(主編),池田大作思想研究論文集:第六冊。和平、文化、教育-「開創人道競爭的新世紀」(頁87-106)。臺北市:編者。
歐陽教(2011)。我與教育哲學。市北教育學刊,39,1-20。
歐陽教(2013)。談合情理的德育。中正教育研究,12(2),1-20。
歐陽教、李彥儀(2015)。教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歐陽教教授專訪。蘇州大學學報,2015(2),65-75。
蔡進昌(2011)。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問題與改善策略之探究。銘傳教育電子期刊,3,134-147。取自web.tep.mcu.edu.tw/sites/default/files/u3/15journal/3/第三期_蔡進昌_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問題與改善策略之探究.pdf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107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1-43369-113.htm
鄭一青(2003,11月)。家庭。天下雜誌,287。取自http://0-new.cwk.com.tw.opac.lib.ntnu.edu.tw/article.php?db=cw&id=11081&flag=0
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16)。
賴宛琳(2015,4月)。台灣人的宗教狂熱映照社會真實面。看雜誌,154。取自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5/18971
戴瑞瑤、沈婉玉。(2019,9月28日)。去年台灣遭盜刷22億 記住這9招可自保。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073358?from=udn-relatednews_ch2
聯合報報訊(1964,7月21日)。六名公費留學生簡介。聯合報,2版。
簡成熙(2011)。從三本英國教育哲學手冊回顧與前瞻倫敦路線的發展:兼評歐陽教教授的貢獻。市北教育學刊,39,21-52。
簡成熙(譯)(2017)。R. S. Peters著。導讀。倫理學與教育(Ethics and Education)。新北市:聯經。
顏良宇(2010)。「品格教育」之危機與挑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8。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8/88-18.htm
關子尹、陳潔明(譯)(2011)。Frederick Copleston著。西洋哲學史一第六卷 盧梭到康德(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6: From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to Kant (Modern Philosophy)。台北:黎明文化。
蘇傳桔(2018)。從「心」出發的品格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86-290。
二、 西文部分
Ouyang, O. J. (1968). Locke's Theory of Ethical Demonstration and It's Bearing on Moral Education. (Unpublished M. Phil.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 England.
Lin, R. J. (2014). Transnational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recontextualis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disciplines in Taiwan, 1968-2013 (Unpublished Ph.D. thesis). London University, London.
Ryan, K. (2002). Moral Education. In J. W. Guthrie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Vol. 5, pp. 1683-1688). New York, NY: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Retrieved from https://link.gale.com/apps/doc/CX3403200420/GVRL?u=ntnu&sid=GVRL&xid=046ae58a
Walker, David & Thoma, Stephen. (2017).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Oxford Encyclopedia. doi: 10.1093/acrefore/9780190264093.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