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志恒
Teow Chee Heng
論文名稱: 跨文化比較與華語電影教學——以《三國演義》及《赤壁》為例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 Chinese Film Teachi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Red Cliff
指導教授: 簡瑛瑛
Chien, Yi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三國演義》《赤壁》跨文化比較電影教學教案設計
英文關鍵詞: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Red Cliff,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Film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20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5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小說,在海外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媒體與華語教學亦是越來越多學者研究的對象,探討如何運用多媒體為工具進行教學設計,透過教師與研究者進行安排,從電視或電影裡可以學到的知識也越來越廣。
    本論文主要研究《三國演義》的跨文化比較及選擇三國電影中具代表性的《赤壁》當作教學設計的示範。採用跨文化理論中的比較分析法,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中《三國演義》所呈現出的文化思維差異及文本翻譯間的差異。其次,透過分析出電影《赤壁》中的文化元素,以作為電影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本研究所探討的電影教學主題設定為電影《赤壁》的跨文化思考。學習者欣賞電影的同時,也讓學習者理解電影情節安排的文化意涵。這部電影以三國時代作為背景,電影中的人物安排也形成與其它文化不同的英雄觀、女性觀,同時導演在文化元素的安排也著墨許多,包括宣揚書法、茶文化、樂器、蹴鞠、投壺、二十四節氣等,透過以上的文化元素及跨文化觀念幫助學習者認識華人文化及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研究方向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文化元素及小說流傳到海外的情況,其中包括日本、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歐美等地;第二部分則是進行跨文化比較,包括文本流傳海外形成的跨文化差異、英雄觀的跨文化比較、原著與日本發行的三國遊戲間之差異等;第三部分則是先分析電影《赤壁》及其文化元素,再運用以上素材,配合理論與原則進行課程教案設計。冀望能藉由此研究提供華語文教學更多元化的教學主題,並且運用不同的影視種類素材於一系列教學當中。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a well-known novel and has a certain reputation in overseas. Media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re also the subject of scholars' research. They explore how to use multimedia as a tool for teaching design.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the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selects Red Cliff as a demonstr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Us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in inter-cultural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hinking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xt translations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econ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film Red Cliff, as the main content of film teaching design.
    The theme of film teaching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is set as the inter-cultural thinking of the film Red Cliff. While the learner watch the film, it also allows the learner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elements. The arrangement of characters in the film also forms a different view of heroes and women than other cul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rector also has many arrangements for cultural elements, including calligraphy, tea culture, musical instruments, cuju, Twenty-four solar terms, etc. Through the above cultural elements and inter-cultural concepts to help learners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novels spread to overseas, including Japan, South Korea, Thailand, Vietnam, Malaysia, Europe, America etc. Second part is Inter-cultural comparisons, including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pread of texts, comparisons of hero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al books and the games issued in Japan, etc.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movie Red Cliff and its cultural elements. Then use the above materials, with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s to carry out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Hope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more diversified teaching theme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use different films materials in a series of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資料 4 第三節 教案設計對象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三國演義》相關研究 19 第二節 文化內容與教案設計 34 第三節 華語電影教學 39 第三章 《三國演義》之跨文化比較 42 第一節 《三國演義》之文化特質 43 第二節 《三國演義》之海外流傳 58 第三節 跨文化比較 73 第四章 電影《赤壁》之文化分析 76 第一節 劇情分析 78 第二節 人物分析 81 第三節 文化元素分析 87 第四節 中西英雄觀比較 93 第五章 文化教學教案—以電影《赤壁》為例 101 第一節 教學設定 101 第二節 教案設計 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貢獻 118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20 第三節 未來發展及建議 123 參考書目 124 附錄1 隨堂講義 135 附錄2 學習單範例 139 附錄3 試卷範本 141

    一、專著與專書論文集:
    王前程,2007,《三國演義與傳統文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喜戎、李新彬,1999,《比較文化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
    方漢文,2011,《比較文化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田真,1994,《三國巾幗》,背景:知識出版社。
    朱我芯,2013,《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臺北:師大出版中心。
    沈伯俊,2002,《三國演義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沈伯俊,2007,《羅貫中與三國演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12,《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周佳榮,2016,《明清小說歷史與文學之間》,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林振興,2014,《華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分析,簡瑛瑛、蔡雅薰編,華裔學生與華語教學 : 從理論、應用到文化實踐》,臺北:書林。
    馬植傑,1993,《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翔華,2006,《三國志演義縱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立芬,2014,《華語文教案編寫設計》,臺北:僑務委員會103年華文網路種子師資培訓計畫。
    陳華勝,2003,《三國奇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瑞林,2006,《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志和,2002,《透視三國演義的三大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紅玲,2007,《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學。
    張靖龍,2004,《赤壁之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張漢良,2003,《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
    盛巽昌、盛仰紅,2014,《三國中的女人們》,上海:學林出版社。
    黃雅音,2015,《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新學林。
    曹晉傑、朱步樓,1989,《羅貫中傳奇》,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
    曹順慶,2003,《比較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梁楓、雋青,1999,《羅貫中演義》,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
    黃仲文,1971,《三國戰爭史略》,臺北:信明出版社。
    劉海燕,2010,《明清三國志演義文本演變與評點研究》。
    簡瑛瑛、蔡雅薰,2014,《華裔學生與華語教學:從理論、應用到文化實踐》,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譚良嘯,2004,《商學三國》,中壢:良品文化館。
    譚良嘯,2006,《諸葛亮的智慧:14個社會生存秘訣》,臺北:中經社文化有限公司。
    靈光,2004,《智慧三國—曹操、劉備、諸葛亮的管理策略》,臺北:詠春圖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
    王珩,2014,〈華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之省思〉,《華語文教學研究》,11.1,頁127-149.
    王梓,2017,〈電影教學法在對外漢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以電影《赤壁》為例〉,《特立學刊》,第127期,頁36-39。
    王韋傑,2003,〈看電視學華語——以電視劇為教材的教學設計〉,《台大華語文教學研究》,創刊號,225-248.
    王慧芳,2013,〈文化維度下中西古典文學中的英雄觀—以《三國演義》與《伊利亞特》為例〉,《韶關學院學報》,第34卷,第9期,頁47-50.
    朱振武,2017,〈《三國演義》的英譯比較與典籍外譯的策略探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85-92。
    岳振國,2010,〈論電影《赤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衡水學院學報》,第12卷,第3期,頁61-63.
    吳靜,2018,〈《三國演義》在美國的傳播與研究〉,《湖北文理學院學報》,第39卷第1期,頁13-17.
    吳瓊,2002,〈《三國演義》在泰國〉,《明清小說研究》,第四期,頁94-103.
    沈伯俊,1994,〈「三國文化」概念初探〉,《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頁98-101.
    沈伯俊,2005,〈民族文化孕育的忠義英雄—論關羽的形象〉,《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第六卷,第四期,頁4-9.
    沈伯俊,2008,〈赤壁之戰與電影《赤壁》〉,《成都大學學報》,第6期,頁34-38.
    柳玉芬,2017,〈培育具有跨文化覺知的華語文教師談「跨文化溝通」的課程設計〉,《華文世界》,119,頁35-41。
    徐凌志韞,1990,〈根據中文電影錄影帶來設計中、高級教材〉,《第二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與運用篇(上冊)》,181頁。
    馬興國,1987,〈《三國演義》在日本的流傳及影響〉,《日本研究》,第1、2期合刊,頁72-77.
    陳甜,2017,〈《三國演義》在漢語文化圈與英語文化圈的譯介與傳播比較研究〉,第27卷,第1期,頁33-36.
    陳甜,2017,〈古典文學的海外傳播及啟示——以《三國演義》為例〉,《社會科學家》。第9期,頁145-148.
    張明芹,2011),〈應用中文原本電影片段優化對外漢語教學〉,《電影評介》,頁67。
    賀金茹,2009,〈荷馬史詩英雄觀與英雄形象探析〉,《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第十一卷,第三期,頁126-129.
    許子濱,2016,〈從《左傳》、《列國志傳》及《新列國志》〉,鄭伯克段故事看經學通俗化的進程,《清華中文學報》,第16期,頁5-66.
    程棠,1992,〈關於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頁3。
    葉常泓,2009,〈從王粲《英雄記》及劉邵《人物志·英雄》探析漢末三國時代之英雄觀〉,《有鳳初鳴年刊》,第四期,頁229-242。
    楊珍2010,〈跨文化傳播中民族文化符號意義的象徵性參照——以電影《赤壁》為例〉,《新聞界》,第二期,頁20-22。
    楊穎,2010,〈淺析電影的跨文化傳播——以《臥虎藏龍》和《赤壁》為例〉,《影視評論》,頁32-33。
    夏露,2010,〈《三國演義》對越南漢文歷史小說的影響〉,《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2期,頁46-50。
    梅新林、韓偉表,2002,〈《三國演義》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前瞻〉,《文學評論》,第1期,頁13-14。
    黃琡惠,2007,〈問題本位學習之設計與實施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頁91-114。
    黃錦樹,2009,〈製作華文,想像華文。馬來西亞獨中華文中學初中華文課本三種版本分析〉,《2009年亞太地區語言與文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頁41-56。
    梁滿倉,2012,〈近年來三國歷史研究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32-9,頁11-14。
    鄭棟輝、王彥琳,2017,〈《三國演義》曹操形象在朝鮮、日本文學作品中的轉變——以盤索里《赤壁歌》和吉川英治《三國志》為例〉,《湖北文理學院學報》,第38卷第7期,頁10-13。
    劉婉俐,2017,〈西方佛教電影視域下的轉世議題表述:以藏傳佛教紀錄片《祖古》(2009)為例〉,《輔仁宗教研究》,第37期,頁29-74。
    劉瑾、羅慕士,2018,〈鑽研中華文化 傾情翻譯中國——《三國演義》英譯者羅慕士訪談錄〉,《東方翻譯——人物訪談》,第54期,頁77-80。
    駱海輝、王海燕,2012,〈《三國演義》在美國的學術討論——《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評述〉,《中華文化論壇》,第6期,頁150-155。
    韓笑,2015,〈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以《三國演義》為例〉,《國際漢學》,第3期,頁61-66.
    譚良嘯,1992,〈《三國演義》在日本〉,《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59-62.
    簡瑛瑛、羅文嘉,2017,〈東南亞女性跨國移工與跨文化教學:以《麵包情人》及《印尼女傭尤尼希》為例〉,《僑教研究第二輯:策略與教學》,臺北市:書林出版社。
    顧敏耀,2011,〈影視教材與臺灣文學主題之華語文課程設計——從提升學習動機、文本多元比較到主題寫作引導〉,《藝見學刊》,1,頁15-28。
    龔敏,2008,〈《東西晉演義》與《東西兩晉志傳》關係考〉,《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二期,頁145-166。

    三、學位論文:
    方志豪,2006,〈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及其演變〉,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與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尤沛鈞,2013,〈三國演義馬匹、武器、陣圖與人物關係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昆展,2013,〈三國演義呂布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清玉,2011,〈三國演義忠義人物形塑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堅立,1974,〈三國演義考述〉,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光祥,2009,〈馬超、黃忠形象之演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品綺,2011,〈三國演義運用於國中國文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有夏,2015,〈三國演義在泰國之翻譯與流傳〉,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采鈺,2002,〈鬼穀子說服學說之運用——以《三國演義》為分析文本〉,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但漢敏,2007,〈論隱喻之翻譯—以《三國演義》為例〉,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耀宗,2011,〈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芊妤,2019,〈電視迷你劇與華語文化教學——以臺灣青少年文化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起正,1991,〈三國演義修辭藝術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泰範,1999,〈韓國對《三國演義》的吸收與轉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林素吟,1992,〈傳統小說中軍師類型之研究——以「三國演義」的諸葛亮為代表〉,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娜,2015,〈華語偶像劇為內容之華語課程設計——以印尼及中高級學習者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先麗,2014,〈五月天歌詞的華語教學設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沛吟,2018,〈華人文化與扮裝與文化融入教學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至璋,2008,〈三國演義謀士研究〉,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詠秋,2009,〈《三國演義》及《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淳孝,1982年,〈三國演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育蓉,2017,〈臺灣電影中的少女形象——校園愛情電影與跨文化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芳君,2008,〈短期華語及文化研習班之課程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興昌,2007,〈三國演義研究在美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君,2008,〈臺灣兒童版《三國演義》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
    陸佩玲,2014,〈十九世紀(1802-)以來《三國演義》在泰國的發展及其影響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莊文宏,2013,〈三國演義軍師與戰神形象研究—以諸葛亮與關公為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明政,2004,〈三國演義張飛、趙雲之形象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袁盛森,1985,〈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薏如,1990,〈三國演義評點研究——以毛評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瑩嬑,2010,〈張飛形象之演變—以《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敘事嬗變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阡瑜,2010,〈成語語法結構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俊凱,2005,〈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怡齡,2004,〈三國演義對玉樓夢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旭毅,2015,〈「玩」與「藝」的電玩藝術表現研究─以《三國演義》電玩為核心〉,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允文,1997,〈三國演義的歷史敘述與認知——大眾文化歷史思維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筱蔚,2007,〈電影華語教學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鄭東國,1984,〈三國演義對韓國古時調與小說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淑慧,2011,〈試論《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傳播〉,重慶大學文藝學系碩士論文。
    楊玉文,2011,〈三國演義謀略型人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淑宜,2002,〈從「語言風格學」賞析《三國演義》中所引詩詞——以有題目的作品為範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滄吉,2003,〈三國演義詩詞析論〉,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千惠,2009,〈三國演義女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文菁,2009,〈三國演義五虎將人物形象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廖文麗,1994,〈古典小說虛實理論研究——以《三國演義》為例〉,國立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慧玲,1990,〈儒家文藝觀中的象徵理論及其運用——以《三國演義》為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詹筱蔚,2007,〈電影華語教學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永裕,2002,〈《三國演義》人物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治鈞,2006,〈《三國演義》的道德內涵分析〉,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翊芳,2016,〈跨文化比較與華語電影教學——以「死亡」議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惠玲,2003,〈《三國演義》中男子服裝的顏色刻畫效應——以曹操、關羽、諸葛亮為中心的比較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盈年,2012,〈華語電影教材設計—以中高級以上學習者為目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四川省中國旅行社網站——三國遺跡之旅:http://www.sccts.com/tezhong/sanguo.html
    四川三國遺跡211處(中時電子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826000967-260301
    真三國無雙銷量:
    https://forum.gamer.com.tw/Co.php?bsn=00218&sn=532467
    ACTFL語言框架:
    https://www.actfl.org/publications/guidelines-and-manuals/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2012/chinese/traditional-characters
    牛津在線辭典:
    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hero
    漢典,英雄:
    http://www.zdic.net/c/1/13e/307601.htm

    五、英文文獻
    Brown H. Douglas (1980).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6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Brown, James Dean (1994).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Brown H. Douglas (2003). Language Assessment - Principle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2nd ed.). London: Pearson .
    Brown, H. 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Brown, H. D. (2002).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Post-method」 Era: Toward Bette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 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 p9-18.
    Jandt, Fred E. (2015).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in a Global Community. Sage Publications.
    Jane Sherman. (2009). Using Authentic Video in Language Classroom. China: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Kimberly Besio & Constantine Tung(2007).Three Kingdoms and Chinese Cultur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Kramsch(1998).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ustig, Myron W. and Jolene Koester. (2003).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ltures. Boston, NJ: Allyn and Bacon, 2003.
    Schechner, Richard, and Willa Appel. (1990).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Intercultural Studies of Theatre and Ritu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