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鄯向 Chen, Shan-Hsiang |
---|---|
論文名稱: |
園藝治療方案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提升正向情緒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for Improving Positive Emotions for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
指導教授: |
胡心慈
Hu, Shin-Tz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行動研究 、正向情緒 、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 、愉悅 、園藝治療方案 |
英文關鍵詞: | Action research,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Pleasure, Positive emo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SE.005.2018.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園藝治療方案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之正向情緒提升效果及本園藝治療方案內容設計的可行性,採行動研究設計,篩選六名學生,接受十次單元課程,每次100分鐘。透過研究對象於方案實施前後施測正向情緒(愉悅)量表結果、過程中的觀察紀錄、研究對象所填寫之回饋單及研究者的省思日誌等資料,整理分析出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一、研究結果
(一)參與園藝治療方案確實能提升研究對象的正向情緒表現,研究對象透過身體感官及品味能力去感受植物及參與園藝相關的活動,在成效上的確能產生開心快樂自信的愉悅感。
(二)發現「團體歷程」、「研究對象的狀態」、「研究對象對園藝植物的主觀感受」及「方案活動的實施時間安排」是影響研究對象在園藝治療方案目標達成因素,進而對正向情續目標之達成效果有所影響。
(三)本研究的期程分為準備階段、方案初期、方案中期與方案後期,每一時期所要強調的教學重點與遇到的問題不盡相同。在方案的執行過程中依照實際情況及所遭遇到的問題,進行檢討、調整與修正方案內容,以了解本園藝治療方案內容設計的可行性與後續發展。
(四)參與研究的人員也是影響本方案設計與執行重要的一環,「研究者的正面積極心態」、「協同研究者的重要信任關係」及「同儕的專業經驗建議」都是促使本研究能順利進行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研究建議
(一)本研究結果確實能提升研究對象的正向情緒表現,可嘗試本研究架構之執行,結合學校輔導相關輔助治療實務工作。而方案執行過程中,提供社會互動的機會,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可作為社會互動技巧的輔助教學方案,以利特教生的社會互動學習與正向情緒的提升。
(二)建議搭配學校本位課程,持續針對方案內容加深加廣設計,並加入不同的元素如戶外課程、種菜及花藝設計等,並配合學生能力與需求調整,研發與設計合適的園藝治療方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on the positive aff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and the feasibility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Six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Selected subjects received ten sessions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100 minutes for each session. The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ositive emotions (pleasure) scale, the in-class observation records, six students’ feedback, and researcher’s thought logs are as follows.
Results:
1.Participating in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improves the positive emotional performance. Students felt more pleasure, joy, and confident after participating in horticultural activities via body sensory and taste ability.
2.The positive factors in achieving the goals of this study are group development, subjects’ personal status, subjective feeling to horticultural plants, and the length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session.
3.The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can be divided into preparatory phase, early phase of the program, middle phase of the program and late phase of the program. Review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problem and adjusting the program on regular basis were the key to understand the feasibility of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4.Positive attitude of researcher, 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aborative researchers, and suggestions and experience from peers are three important factors in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Discussions:
1.Participating in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can improve the positive emotional performance. Combine the auxiliary treatment in school and horticultural therapy can be done in future research. In addition,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 opportunities, learning how to share and work with others via the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can help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social learning and enhancement of positive emotion.
2.It is suggested that design the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s in line with the school curriculums, and add in different elements, such as outdoor courses, planting crops, and floral designs, This will adjust the program to fit students' abilities and needs.
壹、中文部分
丁于倩(2010)。治療性園藝活動對社區老人生活安適之成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弘光科技大學,臺中市。
方紫薇、陳學志、佘曉清、蘇嘉鈴(2011)。正向情緒及幽默有助於國中生之科學問題解決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4),43-68。
王亦榮(1988)。理性情緒治療法對視覺障礙學生情緒困擾、自我觀念之效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桂英(2006)。舞蹈教育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情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合紀。
王惠如(2001)。把情緒教育融入教學活動。學生輔導,75,46-59。
王櫻芬(2012)。情緒調節在青少年人際依附與心理困擾之中介角色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2),273-293。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34,106-117。
白尊仁(2009)。國小特教班從事園藝植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美玲(2003)。"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臺北市。
何東墀(2000)。行為異常與情緒障礙者之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107-131。臺北,五南。
宋犀坤(2008)。情緒:教你做好情緒管理的一本書。臺北:靈活文化。
李翠玲(2010)。園藝治療與療癒花園對特殊學生課程設計與校園環境建置之意涵與運用。國小特殊教育,49,33-40。
李瀚倫(2003)。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兒童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市。
何佳玲(2011)。青少年復原力之論述與建構。28(3),107-111。
吳念瑾(2014)。團體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高年級泛自閉症兒童的情緒調適和社會技巧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佳晏(2012)。園藝治療對癌症患者生活品質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
吳惠萍(2012)。正向情緒課程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大學,新竹。
吳麗雲、游淑華、林燕平(2014)。園藝治療對大學新生身心適應影響之研究。臺南應用科大學報,33,31-55。
巫璐琳(2012)。運用園藝治療活動在亞斯伯格兒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沈惠珍(2014)。園藝活動對國中階段特教班學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幸台(1992)。性格及行為異常兒童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全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
林宜樺(2014)。園藝治療團體對遭遇關係霸凌青少年提升正向情緒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俊德(2011)。高齡者園藝效果初探-以中部某一老人安養中心為例。中護學報,10,27-52。
林俊德、江璇(2012)。融入團體操作之園藝治療活動對安養中心老人之成效觀察。國立台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1,195-205。
林俊德(2015)。活力再現-高齡者參與園藝治療之賦能現象。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3,95-126。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儷容、陳亞琦、饒淑梅、余雪如(2014)。園藝生命回顧課程對日照中心失智症長者心理與認知功能效果之初探。長期照護雜誌,18(1),81-94。
洪甄苡(2008)。園藝治療活動對自閉症患者治療效果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洪瑜筑(2010)。治療性園藝活動應用於觀護少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姜驊峰(2014)。繪本應用於國小中年級情緒困擾小團體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梁仲容(2002)。園藝治療在兒童輔導上的應用。輔導與諮商,196,2-7。
徐大偉(1992)。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情緒困擾兒童理性思考、情緒反應、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為藩(198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文書。
郭毓仁(2002)。園藝與景觀治療理論及操作手冊。臺北,詹氏書局。
郭毓仁(2005)。治療景觀與園藝療法。臺北,詹式書局。
郭毓仁(2011)。利用園藝促進國小學童知識及行為之研究。臺灣農學會報,12(1),18-26。
郭毓仁、陳慧娟,2012。園藝活動對大學生福祉效益之研究。臺灣農學會報,13(4),398-406。
郭毓仁(2013)。低技術高報酬的園藝治療技術。農業世界雜誌,360,30-33。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一版)。臺北市,雙葉。
許淑穗(2013)。自然療癒的新體驗-園藝治療初探。諮商與輔導,334,6-9。
許琳英、談家瑜(譯)(2009)。M. L. Hewson著。植物的療育力量:園藝治療實作指南。臺北市,心靈工坊。
張元毓、蘇瑋佳、張俊彥(2010)。學生從事園藝操作之表現與其提升注意力及獲得成就感多少之關係。臺灣園藝,56(1),57-65。
張君如、李宜玲、陳國濱、莊曉琪(2007)。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第「第九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中。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英絮(2014)。園藝治療活動對改善青少年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
張雅淳(2008)。案例教學運用在國小高年級情緒管理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知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6-39。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心理。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1-146。
陳正豪(2012)。園藝活動在中、重度智多障學生之應用。特教園丁,28(2),13-28。
陳彥睿、陳榮五(2010)。園藝治療活動設計。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102,112-114。
陳惠美、許正典(2008)。園藝治療對憂鬱症婦女介入之初探-個案研究。造園景觀學報,13(4),27-50。
陳惠美、黃雅玲(2005)。園藝治療之理論與應用。中國園藝,51(2),135-144。
陳雅萍(2006)。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陳繼勝、徐麗珊、陳穎亭、鍾麗勳(2007)。園藝團體對慢性精神病患休閒滿意度之成效。身心障礙研究季刊,5(4),241-258。
馮觀富(2001)。情緒與異常行為。研習資訊,18(5),66-77。
彭志偉(2014)。園藝課程對改善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行為問題行動研究的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郁婷(2008)。打造快樂的學習殿堂-以正向心理學理念談班級經營。台灣教育,652,54-57。
黃盛璘(2007)。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臺北市,心靈工坊。
黃絢質(2009)。青少年正向思考、正向情緒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傳永、賴美言、陸雅青,2011。表達性藝術治療對憂鬱情緒兒童之團體輔導效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21-52。
黃蘭茜、郭威伯、邵敏慧(2014)。植物療癒性能與情感層次關聯性之探討。慈惠學報,10,102-111。
曾文志(2010a)。走過正向心理學的第一個十年。師友月刊,513,62-66。
曾文志(2010)。讓正向情緒擴展與建構孩子的未來。師友月刊,517,62-67。
曾兆良(2003)。台北啟智學校園藝課程對智能障礙者身心差異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葉秀星(2011)。假日生活輔導課程-園藝治療課堂觀察與感想。高雄少年,19,94-96。
葉靜瑜(2007)。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鄒淑蘭(2010)。參與園藝活動對慢性精神障礙者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鄭呈皇(2006)。正面思考的威。商業周刊,974,57-64。
鄭曉儀(2011)。「重度身心障礙者診斷性評估工具第二版(DASH-II)」應用在台灣重度智能障礙者之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蔡春美(1981)。情緒困擾與行為問題學生的教育。國教之聲,14(6),11-15。
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歐慧敏(2012)。國中學生情緒智力、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間之關聯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3,25-51。
賴筱嵐(2007)。園藝活動之心流體驗與效益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盧嬿羽(2011)。園藝治療團體方案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
盧嬿羽、郭毓仁、王治元(2011)。園藝治療的發展。健康世界,301,42-43。
盧嬿羽、郭毓仁(2013)。園藝治療活動對糖尿病友心理效益之研究,臺灣農學會報,14(6),522-544。
盧蘇偉(2009)。復原力-激發孩子逆境向上的潛能。台北:寶瓶文化。
盧綵蓉(2010)。正向心理團體對挫折大學生正向情緒及挫折復原力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謝佳容、張玨(2003)。青少年預防憂鬱和心理健康促進。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3,129-136。
謝政廷、李建輝(2010)。園藝治療的基本概念。輔導與諮商,293,41-45。
鍾晏瑜(2010)。園藝治療活動對高中生憂鬱評量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鍾晏瑜、歐聖榮、呂文博(2010)。園藝治療活動對高中生壓力減緩效果之初探。興大園藝,35(1),97-109。
藍乙琳(2014)。從學生憂鬱情緒談青少年自殺傾向。諮商與輔導,340,51-55。
羅婉娥、古明峰、曾文志(2013)。正向情緒課程對國中生生活適應及情感狀態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609-627。
顧豔秋、蔣秀容(2012)。第六生命徵象情緒困擾之評估與處置。榮總護理,29(1),104-109。
貳、英文部分
Airhart, D. L. &; Tristan (1987). Horticultural training for adolescent special
ducation students. 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2 (1), 17-22
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AHTA). (2017). About Horticultural therap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hta.org/
Bower, E. (1982). Defining emotional disturbance : 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Psychology in Schools, 19, 55-60.
Cohen, S., & Pressman, S. D. (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health.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122-125.
Cohn, M. A., & Fredrickson, B. L. (2009). Positive emotions.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nd ed. , pp.13-24).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ener, E., & Seligman, M. E. P. (2002). Very happy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13 (1), 81-84.
Ellis,A.(1979)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2nd ed.). Secaucus N.J. :Citadel.
Ellis,A.(1984) The essence of RET-1984. Journal of Relational Emotive
Therapy, 2, 19-25.
Fredrickson, B. L., Cohn, M. A., K. A., Pek, J., & Finkel, S. M. (2008). Open hearts build lives: Positive emotions, induced through 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build consequential personal resour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5) ,1045-1062.
Gilbert, K. E.(2012). The neglected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 in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2(6), 467-481.
Greenberg, L. S., Rice, L. N., &Elliot, R. (1996). Facilitating emotional change: The moment-by-moment process.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Haller, R. L., & Kramer, C. L. (2006). Horticultural therapy methods: connecting people and plants in health care, human services, and therapeutic programs(2nd ed.). Boca Raton: CRC Press.
Mansheim, p.(2001). The evaluation of warning signs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 in childhood. Education, 102(4), 330-334.
Mauss, I. B., Shallcross, A. J., Troy, A. S., John, O. P., Ferrer, E., Wilhelm, F. H., & Gross, J. J. (2011 ). Don 't hide your happiness! Positive emotion dissociation,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0(4),738-748.
Pressman, S. D., & Cohen, S. (2005). Does positive affect influence healt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6), 925-971.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9).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ligman, M. E. P. (2003). Authentic happiness :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deep fulfillment. London, England: Nicholas Brealey.
Shaver, Schwatz, Kirson, & O’connor(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061-1086.
Relf, P. D.(1973). Horticulture: a therapeutic too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39(1),27-29.
Relf, P. D.(2005). The therapeutic values of plants. Developmental Neurorehabilitation, 8(3),235-237.
Relf, P. D., & Lohr, V. I.(2003). Human issues in horticulture. Hort Science, 38(5), 984-993.
Yalom, I. D. (198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3rded.).New York, NY: Basic Books.
Yalom, I. D. (199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th ed.). New York, NY: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