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丹竹
Huang, Tan-Chu
論文名稱: 臺灣女詩人之女體書寫研究
An Inspection into Taiwanese Poetess' Writing of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Body
指導教授: 陳義芝
Chen, I-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女性詩學現代詩身體書寫女性身體女體書寫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0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臺灣的女性現代詩人為考察對象,透過其女體書寫,欲達成兩個研究目標:一、探討女體書寫所反映出來的性別處境;二、論析女詩人如何藉女體書寫,一方面揭露父權暴力、喚起大眾重視,另方面則跳脫父權框架、拓展女體內涵,朝向女性價值之肯定。

      理論方面,本文啟發自兩處:其一為艾利斯‧楊(Iris Young,1949-2006)「處境中的身體(body-in-situation)」之概念,成為本文從女體書寫出發,連結向社會結構的取徑。其二為伊蓮娜‧西蘇(Hélène Cixous,1937-)提出的「陰性書寫」,主張女性以充滿差異的自我再現,解構父權的邏輯。
     
      各章節內容如下:

      第二章討論作為「母親」的女體。本章蒐集以母親為題材或意象的詩作,並以身體部位(包含體液)或與身體息息相關的經驗(如懷孕、分娩、哺乳)為切入角度,辨析女詩人對母者形象之描繪或反思。

      第三章討論「愛情」關係裡的女體。旨在透過情詩裡的女體動作與部位,辨析詩人於愛情場域中的女性自觀。在主題式的小節中,也以時間為經緯,檢視此女性情/慾觀的歷時性轉變。
      
      第四章討論「父權」加諸女體的迫害,及女詩人對此的批判。囊括的主題包括:無自主權的女體、父權脈絡下的性暴力,和「月經」在詩作裡呈現的污名化與意義改寫。
      
      第五章以「自我凝視」為題,聚焦於女詩人筆下的多元女體面貌。首先,突破著重外貌的美/醜二分;接著,描寫不同人生階段的肉身變化和內心體會;最後,拓出一條從「身體自決」出發,邁向「生命自決」的道路。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論文大綱 5 第二章 作為母親的身體 6   第一節 孕產之為一種創作 7   第二節 與大自然意象的結合 13   第三節 哺育的乳房──慈母形象及突破 25 第三章 愛情裡的身體 34   第一節 擁抱或被擁抱──愛情中的身體動作 35   第二節 從等待到出擊──情慾中的行動轉變 41   第三節 情詩中「頭髮」的涵義變遷  51 第四章 父權拘束的身體 61   第一節 無主權的女體 62   第二節 性暴力的威脅 69   第三節 不只是血液──父權脈絡裡外的「月經」 79 第五章 自我凝視中的身體 91   第一節 美/醜之外──多彩的女身樣貌 92   第二節 時間的迴廊裡──年輕至年老的女體 101   第三節 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命 110 第六章 結論 123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23   第二節 回顧與展望 126 參考文獻 128 附錄 132

    (一)文本

    方娥真:《娥眉賦》,台北市:四季,1977年。
    朵思:《窗的感覺》,台北縣:自印本,1990年。
    朵思:《心痕索驥》,台北市:創世紀詩社,1994年。
    朵思:《飛翔咖啡屋》,台北市:爾雅,1997年。
    朵思:《凝睇》,台北市:釀出版,2014年。
    江文瑜:《男人的乳頭》,台北市:元尊文化,1998年。
    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台北市:女書文化,2001年。
    江文瑜、翁倩玉:《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台北市:天下遠見,2010年。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縣:台南縣市文化中心,1996年。
    利玉芳:《利玉芳集》,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0年。
    利玉芳:《夢會轉彎》,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10年。
    沈花末:《有夢的從前》,台北市:皇冠,1989年。
    李元貞:《女人詩眼》,台北縣:台北縣文化中心,1995年。
    吳音寧:《危崖有花》,台北縣:印刻,2008年。
    林立婕:《靡靡之音》,台北市:唐山,2007年。
    林立婕:《櫻桃破》,台北市:角立,2009年。
    林泠:《林泠詩集》,台北市:洪範,1982年。
    林泠:《在植物與幽靈之間》,台北市:洪範,2003年。
    林怡翠:《被月光抓傷的背》,台北市:麥田,2002年。
    林婉瑜:《索愛練習》,台北市:爾雅,2001年。
    林婉瑜:《剛剛發生的事》,台北市:洪範,2007年。
    林婉瑜:《那些閃電指向你》,台北市,洪範,2014年。
    林禹瑄:《夜光拼圖》,台北市:寶瓶,2013年。
    夏宇:《備忘錄》,自印,1986年。
    夏宇:《腹語術》,台北市:現代詩季刊社,1991年。
    夏宇:《這隻斑馬》,台北市:夏宇出版,2010年。
    洪淑苓:《預約的幸福》,台北市:河童,2001年。
    席慕蓉:《七里香》,台北市:大地,1981年。
    席慕蓉:《邊緣光影》,台北市:爾雅,1999年。
    馮青:《天河的水聲》,台北市:爾雅,1983年。
    馮青:《雪原奔火》,台北市:漢光,1989年。
    馮青:《給微雨的歌:馮青詩集》,台北市:允晨,2010年。
    陳玉玲:《月亮的河流》,台北市:桂冠,2002年。
    陳育虹:《河流進你深層靜脈》,台北市:寶瓶文化,2002年。
    陳育虹:《魅》,台北市:寶瓶文化,2007年。
    崔舜華:《波麗露》,台北市:寶瓶,2013年。
    崔舜華:《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台北市:寶瓶,2014年。
    零雨:《特技家族》,台北市:現代詩季刊社,1996年。
    零雨:《木冬詠歌集》,台北市:唐山,1999年。
    零雨:《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零雨詩集(2000-2004)》,台北市:零雨出版,2006年。
    零雨:《我正前往你:零雨詩集(2004-2010)》,台北市:唐山,2010年。
    曾淑美:《墜入花叢的女子》,台北市:自立晚報,1987年。
    曾淑美:《無愁君》,新北市:印刻,2014年。
    斯人:《薔薇花事》,台北市:書林,1995年。
    葉紅:《藏明之歌》,台北縣:鴻泰,1995年。
    葉紅:《廊下鋪著沉睡的夜》,台北縣:河童,1998年。
    楊佳嫻:《屏息的文明》,台北縣:木馬文化,2003年。
    楊佳嫻:《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台北縣:印刻,2006年。
    楊佳嫻:《少女維特》,台北市:聯合文學,2010年。
    楊佳嫻:《金烏》,新北市:木馬文化,2013年。
    鍾玲:《芬芳的海》,台北市:大地,1988年。
    隱匿:《自由肉體:隱匿詩集》,台北縣:有河文化,2008年。
    隱匿:《怎麼可能:隱匿詩集》,新北市:有河文化,2011年。
    顏艾琳:《抽象的地圖》,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顏艾琳:《骨皮肉》,台北市:時報文化,1997年。
    顏艾琳:《點萬物之名》,台北縣:臺北縣文化局,2001年。
    顏艾琳:《她方》,台北市:聯經,2004年。
    羅任玲:《密碼》,台北市:曼陀羅,1990年。
    羅任玲:《一整座海洋的靜寂》,台北市:爾雅,2012年。

    (二)專書與單篇論文

    Bachelard, Gaston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2003年。
    de Beauvoir, Simone著,邱瑞鑾譯:《第二性》(第一、二卷),台北市:貓頭鷹,2013 年。
    Cixous, Hélène著,黃曉紅譯:〈美杜莎的笑聲〉,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188-211。
    Gubar, Susan著,孔書玉譯:〈空白之頁與女性創造力問題〉,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2年,頁161-187。
    Isaak, Jo Ann著,陳淑珍譯:《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台北市:遠流,2000年。
    Johnson, Alla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市:群學,2008年。
    Kristeva, Juli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縣:桂冠,2003年。
    Moi, Toril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縣:駱駝,1995年。
    Nead, Lynda著,侯宜人譯:《女性裸體》,台北市:遠傳,1995年。
    Showalter, Elaine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收錄於《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年3月),頁77-114。
    Showalter, Elaine:〈The Professor Wore Prada〉,收錄於《Vogue》(1997年12月),頁80、86、92。
    Tuner, Bryan著,謝明珊譯:《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2010年。
    Woolf, Virginia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市:天培文化,2008年。
    Yalom, Marilyn著,何穎怡譯:《乳房的歷史》,台北市:先覺,2001年。
    Young, Iris Marion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市:商周出版,2007年。
    Young, Iris Marion:“Throwing Like a Girl”: Twenty Years Later,收錄於Donn Welton編:Body And Flesh: A Philosophical Reader, Malden, MA.: Blackwell, 1998,頁286-290。
    朱德蘭:《臺灣慰安婦》,台北市:五南,2009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1999)》,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市:萬卷樓出版,2002年。
    李癸雲:〈臺灣當代女性詩作中母女關係的詮釋〉,收錄於《婦研縱橫》第78期(2006年4月),頁1-11。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台北市:里仁,2008年。
    李癸雲:〈蜿蜒幽暗裡的火炬:探索當代女詩人的憂鬱書寫〉,收錄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2010年10月),頁139-173。
    施舜翔:《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新北市:八旗文化,2015年。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2014年。
    奚密:〈夏宇的女性詩學〉,收錄於吳燕娜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台北:稻鄉,1999年,頁273-305。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市:時報,1993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出版,2011年。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臺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台北市:學生,1999年。
    陳義芝:《現代詩人結構》,台北市:聯合文學,2010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2004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1970~1999‧台灣)》,台北市:五南,2004年。
    鍾玲:《現代中國謬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市:聯經,1989年。
    鍾玲:〈台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義思想,1986-1992〉,收錄於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市:時報,1993年,頁185-211。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