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瑋如
論文名稱: 魏晉易學「生生」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頁
中文關鍵詞: 生生魏晉玄學周易王弼韓康伯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魏晉易學「生生」思想研究》為題,凡十四餘萬言,主旨在解析《周易》「生生」思想關涉所及之範疇,從而進一步考察魏晉「玄理易」架構之「生生」思想之義理開展幅度。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緒論、本論、結論,其中本論部分為本論文系統研析闡述之重心,共分「『生生』思想抉源」、「《周易》『生生』思想之原始精神」、「魏晉易學『寂然大靜』之變化觀」、「魏晉易學以『無』為本之『生生』」、「魏晉易學理想人格之特質」等五章。
    緒論部分旨在提出問題並決定研究方法,同時由於魏晉《易》學注疏泰半亡佚、殘缺,故於資料的選取上規範出足以為魏晉《易》學之典範者且作品被完整保留者為研究魏晉《易》學之材料,以免失之偏全與蕪雜。
    本論第一章「『生生』思想抉源」旨在透過先秦經典與儒、道二家之著作追溯「生」概念漸次在哲學層次上深化、擴大之淵源。第二章「《周易》『生生』思想之原始精神」則認為《周易》之「生生」思想為一體系,此一體系應由「乾」、「坤」、「時」、「中」、「周流變化」、「理想人格」等概念群所涵攝,換言之,架構《周易》「生生」思想不外乎這群概念,本文最後並認為這些概念叢所揭示的正是「元亨利貞」、「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乾〉卦精神,重視的是「人文化成」的剛健不息。第三章以下則由既知的「生生」思想範疇體系進一步推研魏晉易學家詮解下的「生生」概念群,本章「魏晉易學『寂然大靜』之變化觀」旨在闡明其「變易」、「變動」必根源於「靜」,根於「靜」乃能臻「變化之極」,生生、變化是在「寂然大靜」中呈顯,易言之,萬化是「自生」、「冥運」的。第四章「魏晉易學以『無』為本之『生生』」旨在說明陰、陽之本「無」而生成,並以「元亨利貞」說明「乾」體之自然、無為、順任,使萬化「自生」,萬化皆「自生」則天地可「生生」,「無」並沒有創化的剛健力量,而僅是實現了萬事萬物之「自生」,是「自生」的憑據,換言之,「生生」是由「不塞其源」、「不禁其性」而來。第五章「魏晉易學理想人格之特質」旨在說明魏晉《易》學之理想人格亦以「生生」為其特質,然其「生生」思想,乃由「寂照」而來,是「無」了自己才「有」了別人,乃至於生生大有,故其「生生」之特質為:「體無」、「至虛而善應」、「行天地易簡之化」等,天地以「不生」生物,人法天之「生」德,故亦行自然、無為之道,與天地合其「生」德。
    結論闡述本文之發現,本文認為魏晉《易》學之「生生」思想實為《老子》「自生」概念的進一步發展,以實現萬化之「自生」言「生生」,而萬化得以「自生」在於天地、聖人之本「無」、虛靜、因任,一切只是「因之而已」,這樣的「生生」即是牟宗三先生所說的「不生之生」,是以「不生」、「不宰」、「不養」以生物,此為一主觀境界的呈顯,在虛寂、玄覽的道心中,照見萬化之「生生」。這裏不僅系統的分析魏晉《易》學「生生」思想的義理開展幅度,同時又從另一個角度再次論證了「玄理易」之援《易》以為說的注經趨勢。

    提要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一、問題的形成與提出…………………………………………………1 二、研究方法…………………………………………………………… 8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的貞定………………………………………11 本論 第一章 「生生」思想抉源……………………………………………18 第一節 《毛詩》、《尚書》、《左傳》之自然生命義……………20 第二節 儒家之「生」概念……………………………………………25 一、《論語》之以「仁」言「生」……………………………………26 二、《孟子》之以「心」言「生」……………………………………31 三、《禮記‧中庸》之以「誠」言「生」………………………… 36 第三節 道家之「生」概念……………………………………………40 一、《老子》超越義之「生」……………………………………… 41 (一)、「能生」─自「無」生「有」的生成性………………………44 (二)、「所以生」─萬物所以然的根據………………………………47 (三)、「自生」─自「有」歸「無」的回歸性………………………49 二、《莊子》「化」境義之「生」…………………………… ……52 (一)、「變化」…………………………………………………………55 (二)、「自化」…………………………………………………………56 (三)、「物化」…………………………………………………………58 小結:……………………………………………………………………61 第二章 《周易》「生生」思想之原始精神…………………………65 第一節 「生生」為乾、坤之理─天人觀……………………………68 一、天道:「乾」、「坤」為化生之元………………………………68 二、人道:「乾」、「坤」為仁德之元………………………………71 第二節 「生生」之大要─「時中」原則…………………… ……75 一、「時」………………………………………………………… …76 二、「中」…………………………………………………………… 81 第三節 「生生」為「周流變化」之目的……………………………84 一、六爻、八卦與六十四卦終始窮變之理……………………………85 二、「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88 三、「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95 四、「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102 第四節 「生生」為理想人格之特質………………………………106 一、「君子」之自強不息……………………………………………107 二、「大人」之與天地合其生德…………………………………… 111 三、「聖人」之作《易》以贊化育………………………………… 112 小結:………………………………………………………………… 114 第三章 魏晉易學「寂然大靜」之變化觀………………………… 116 第一節 魏晉易學環境的省察……………………………………117 一、外緣觀察………………………………………………………… 117 二、內緣觀察………………………………………………………… 119 第二節 萬化「冥運」,造化非我………………………………123 一、天地「易簡」,陰陽資「道」………………………………… 123 二、萬化「自生」…………………………………………………… 127 第三節 變化之始於「太極」而極於「神」………………………129 一、「太極」─「復者,反本之謂也」……………………………130 二、「神」─「神也者,變化之極」………………………………134 第四節 「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135 一、所謂「一」………………………………………………………136 二、「卦主」…………………………………………………………140 小結:…………………………………………………………………146 第四章 魏晉易學以「無」為本之「生生」………………………148 第一節 「在陰為陰,陰以之生」………………………………150 一、柔得尊位而吉者…………………………………………………151 二、應剛爻能「以柔納剛」而吉者…………………………………154 第二節 「在陽為陽,陽以之成」………………………………157 一、剛處下而吉者……………………………………………………158 二、陽居陰位而吉者…………………………………………………160 第三節 以「無」釋「元亨利貞」…………………………………163 一、以「無」釋「元亨」……………………………………………164 二、「利貞者」乃「性其情」………………………………………167 小結:…………………………………………………………………172 第五章 魏晉易學理想人格之特質…………………………………… 173 第一節 體「無」………………………………………………………174 一、「神明」…………………………………………………………174 二、「自然」、「無為」……………………………………………179 第二節 「至虛而善應」之處世藝術…………………………………188 一、「至虛」…………………………………………………………188 二、「善應」…………………………………………………………193 第三節 行天地「易簡」之化…………………………………………198 一、「得一」…………………………………………………………199 二、「窮理」…………………………………………………………201 小結:…………………………………………………………………209 結論……………………………………………………………………213 參考書目………………………………………………………………217

    壹 古典文獻
    (按參考先後排序)
    《經義考》 朱彝尊 中華書局
    《玉函山房輯佚書》 馬國翰輯 文海出版社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紀昀 商務印書館
    《潛研堂集》 錢大昕 商務印書館
    《經典釋文》 陸德明 鼎文書局
    《漢書》 班固 華聯出版社
    《三國志》 陳壽 鼎文書局
    《晉書》 房玄齡 啟明書局
    《隋書》 長孫無忌等撰 商務印書館
    《人物志》 劉卲 世界書局
    《顏氏家訓》 顏之推 中華書局
    《詩經》 鄭玄箋 孔穎達正義 藝文印書館十 三經注疏本
    《尚書》 孔安國傳 孔穎達正義 藝文印書館十 三經注疏本
    《論語》 何晏集解 邢昺疏 藝文印書館十 三經注疏本
    《論語集解義疏》 皇侃疏 廣文書局
    《孟子》 趙岐注 孫奭疏 藝文印書館十 三經注疏本
    《四書集注》 朱熹 中華書局
    《禮記》 鄭玄注 孔穎達正義 藝文印書館十 三經注疏本
    《左傳》 杜預注 孔穎達疏 藝文印書館十 三經注疏本
    《莊子集釋》 郭慶藩輯 華正書局
    《易緯‧乾鑿度》 成文出版社
    《周易注疏》 王弼注 孔穎達疏 藝文印書館十 三經注疏本
    《周易集解》 李鼎祚集解 學生書局
    《周易集解纂疏》 李道平纂疏 文海出版社
    《列子》 張湛注 廣文書局
    《論語集解》 何晏 國立故宮博景印元覆 宋世綵堂本
    《阮嗣宗集》 阮籍 華正書局
    《周易略例》 王弼 成文出版社
    《困學紀聞》 王應麟 商務印書館
    《二程集》 程顥 程頤 漢京出版社
    《易程傳》 程頤 河洛出版社
    《周易本義》 朱熹 華聯出版社
    《朱文公文集》 朱熹 商務印書館
    《盱壇直詮》 羅近溪 廣文書局
    《宋元學案》 黃宗羲 世界書局
    《明儒學案》 黃宗羲 華世出版社
    《嵩山文集》 晃說之 商務印書館
    《周易內傳》 王夫之 成文出版社
    《周易玩辭》 項安世 山東友誼出版社
    《周易折中》 李光地 真善美出版社
    《惠氏易學》 惠棟 廣文書局
    《原善》 戴震 世界書局
    貳、 近人專著
    (按參考先後排序)
    《史學方法論叢》 黃俊傑編譯 學生書局
    《批評的循環》 D‧C‧霍依著 南方出版社
    陳玉容譯
    《當代文學理論》 T‧依格頓著 鍾嘉文譯 南方出版社
    《中國系統思維》 劉長林 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 呂理政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的宇宙認知模型》
    《讀經示要》 熊十力 廣文書局
    《經學歷史》 皮錫瑞 漢京出版社
    《經學通論》 皮錫瑞 商務印書館
    《中國經學史》 馬宗霍 商務印書館
    《經學源流考》 甘鵬雲 廣文書局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 柯劭忞 商務印書館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 吳承仕 新文豐出版社
    《偽書通考》 張心澂 商務印書館
    《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 黃師慶萱 幼獅出版社
    《新編甲骨文字典》 劉興隆編 文史哲出版社
    《文字學概論》 林尹 正中書局
    《訓詁學大綱》 胡楚生 蘭臺出版社
    《語言學概論》 謝國平 三民書局
    《論語譯注》 楊伯峻 五南出版社
    《四書讀本》 邱燮友等編譯 三民書局
    《孔孟荀哲學》 蔡仁厚 學生書局
    《孟子義理疏解》 王邦雄等著 鵝湖出版社
    《中庸形上思想》 高柏園 東大書局
    《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 林素英 文津出版社
    ─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
    《老子正詁》 高亨 開明書局
    《老子的哲學》 王邦雄 東大書局
    《老子哲學》 張起鈞 正中書局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袁保新 文津出版社
    《老子校釋》 朱晴園 世界書局
    《莊子讀本》 黃錦鋐注譯 三民書局
    《莊學管窺》 王叔岷 藝文印書館
    《莊子新釋》 張默生 樂天書局
    《莊老通辨》 錢穆 東大書局
    《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嚴靈峰編輯 成文出版社
    《國學概論》 錢穆 商務印書館
    《中國先秦與希臘哲學之比較》 高懷民 中央文物供應社
    《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 鄔昆如 國立編譯館
    《新編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三民書局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中國圖書公司
    《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林景伊 新興書局
    《中國哲學發展史》 任繼愈主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自我的追尋》 弗洛姆著 孫石譯 志文出版社
    《儒道之間》 王邦雄 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 方穎賢 學生書局
    《哲學概論》 唐君毅 學生書局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唐君毅 學生書局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唐君毅 學生書局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唐君毅 學生書局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 唐君毅 正中書局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谷風出版社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 劉綱紀主編 谷風出版社
    《空間與時間》 史作檉 商務印書館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學生書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 商務印書館
    《學術與政治之間》 徐復觀 學生書局
    《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 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 聯經出版社
    《中國思想史論集》 徐復觀 學生書局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 虹橋出版社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 方東美 成均出版社
    《中國人生哲學》 方東美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 方東美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生生之德》 方東美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蔡仁厚 學生書局
    《中國心性論》 蒙培元 學生書局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 楊儒賓主編 巨流出版社
    身體觀》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余英時 聯經出版社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聯經出版社
    《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 吳怡 東大書局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 學生書局
    《中國哲學的特質》 牟宗三 學生書局
    《心體與性體》 牟宗三 正中書局
    《圓善論》 牟宗三 學生書局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學生書局
    《中國哲學的展望》 羅光 學生書局
    《儒家生命哲學》 羅光 學生書局
    《儒家的心學傳統》 楊祖漢 文津出版社
    《儒道天論發微》 傅佩榮 學生書局
    《天人關係論》 楊慧傑 水牛出版社
    《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屈萬里 學生書局
    《周易讀本》 黃師慶萱 三民書局
    《周易縱橫談》 黃師慶萱 東大書局
    《周易大傳新注》 徐志銳 里仁書局
    《周易新譯》 徐志銳 里仁書局
    《周易今註今譯》 南懷瑾 徐芹庭註譯 商務印書館
    《易學源流》 徐芹庭 國立編譯館
    《易經繫辭傳解義》 吳怡 三民書局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 藍燈出版社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 牟宗三 文津出版社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戴璉璋 文津出版社
    《談易》 戴君仁 開明書局
    《易通》 蘇淵雷 上海書店
    《易學通論》 王瓊珊 廣文書局
    《周易事理通義》 劉百閔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周易的美學智慧》 王振復 湖南出版社
    《大易哲學論》 高懷民 成文書局
    《易學論叢》 章太炎等 廣文書局
    《易傳與道家思想》 陳鼓應 商務印書館
    《易傳道德的形上學》 范良光 商務印書館
    《易學新探》 程石泉 文行出版社
    《易經的生命哲學》 李煥明 文津出版社
    《周易的思維與邏輯》 李廉 安徽人民出版社
    《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嚴靈峰編輯 成文出版社
    《論衡校箋》 王充著 楊寶忠校箋 河北教育出 版社
    《人物志譯注與研究》 王曉毅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世說新語校箋》 楊勇 正文書局
    《隋書經籍志考證》 姚振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晉學術編年》 劉汝霖 北京中華出版社
    《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 劉汝霖 長安出版社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 王弼注 樓宇烈校釋 華正書局
    《魏晉七家易學》 徐芹庭 五洲出版社
    《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丘為君 木鐸出版社
    《魏晉玄談》 孔繁 遼寧教育出版社
    《魏晉三大思潮論稿》 田文棠 陜西人民出版社
    《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 廬山出版社
    《魏晉思想與談風》 何啟民 學生書局
    《魏晉思想》 賀昌群等著 里仁書局
    《魏晉清談思想初論》 賀昌群 里仁書局
    《魏晉自然思想》 盧建榮 聯鳴文化公司
    《魏晉的自然主義》 榮肇祖 里仁書局
    《魏晉思想論》 劉大杰 里仁書局
    《正始玄學》 王葆玹 湖南齊魯書社
    《魏晉玄學史》 許抗生 桂冠圖書公司
    《六朝思想史》 孫述圻 江蘇南京出版社
    《魏晉南北朝史》 王榮犖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玄學通論》 王葆玹 五南圖書公司
    《魏晉玄學析評》 呂凱 世紀書局
    《魏晉清談述論》 周紹賢 商務印書館
    《魏晉清談》 唐翼明 東大書局
    《論魏晉以來之崇尚談辯 牟潤孫 香港中文大學
    及其影響》
    《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 馬良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魏晉風度研究》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羅宗強 文史哲出版社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 國立成功大學 文史哲出版社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文系主編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 上海正中書局
    《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哲
    哲學系主編 學系
    《何晏王弼玄學新探》 余敦康 濟南齊魯書社
    《王弼》 林麗真 東大出版社
    《王弼及其易學》 林麗真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周易略例疏證》 侯秋東 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阮籍集校注》 陳伯君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郭象與魏晉玄學》 湯一介 谷風出版社
    《郭象玄學》 莊耀郎 里仁書局
    《郭象莊學平議》 蘇新鋈 學生書局
    《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陳寅恪 里仁書局
    參* 期刊論文
    (按時間先後排序)
    〈論文化蛻變兼述我國歷史的 沈剛伯 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一
    第一次文化大革命〉 集,1968年3月
    〈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 牟宗三 鵝湖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1975年9月
    〈道家的「無」底智慧與 牟宗三 鵝湖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境界型態的形上學〉 1975年10月
    〈易經的生生思想〉 羅光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卷第
    十期,1976年10月
    〈阮籍和他的達莊論〉 黃錦鋐 師大學報二十二期, 1977年6月
    〈闡生生之謂易〉 魏元珪 哲學論集第十期,1977
    年12月
    〈魏晉人論聖賢高士〉 林麗真 孔孟月刊第十八卷第三期
    ,1979年11月
    〈王弼易注對孔老的體認〉 林聰舜 孔孟月刊第十八卷第十
    期,1980年6月
    〈列子天道觀─兼論魏晉之 蕭登福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自生」說〉 十五卷第七期,1982年7 月
    〈《五行大義》所引王弼 王葆玹 中國哲學史第四期,
    《周易大演論》佚文考釋〉 1983年
    〈魏晉玄學〉 呂凱 孔孟月刊第二十三卷第
    十三期,1985年8月
    〈魏晉玄學風盛是否對儒學有 周紹賢 哲學與文化第十二卷第
    影響〉 期,1985年10月
    〈何晏論語集解中之玄學思想〉 高莉芬 孔孟月刊第二十五卷第
    二期,1986年10月
    〈從論語集解看何晏的玄學思想〉簡淑慧 孔孟月刊第二十六卷
    第九期,1988年5月
    〈易傳繫辭中「生生之謂易」 周景勳 哲學論集第二十二期,
    的研究〉 1988年7月
    〈中國傳統之形上學、文化與 郭文夫 哲學年刊第六期,1988
    性善─以中國易學為研究中心 年10月
    〈王弼論語釋疑中的老子義〉 林麗真 書目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三
    期,1988年十12月
    〈何晏王弼貴無異同論〉 王曉毅 東岳論叢1989年第三期
    〈論何晏的玄學思想〉 曹伯言 華東師範大學哲社版
    1990年第四期
    〈魏晉「自然」與「名教」之爭 曾春海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
    探義〉 十一期,1990年6月
    〈王弼易學中的玄思〉 戴璉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
    〈魏晉玄學釋義及其分期之商榷〉莊耀郎 鵝湖學誌第六期,
    1991年6月
    〈莊子人的哲學〉 葉海煙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十九卷
    第一期,1992年1月
    〈王弼之有無義析論〉 莊耀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學報第二十一期,
    1992年6月
    〈阮籍的自然觀〉 戴璉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三期,1993
    年3月
    〈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 莊耀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學報第二十二期,
    1993年6月
    〈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岑溢成 鵝湖學誌第十一期,
    1993年12月
    〈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 莊耀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
    學報第二十三期,
    1994年6月
    〈王弼:玄學的典範〉 張素卿 臺大中文學報第六期,
    1994年6月
    〈儒家理論生命哲學的生生〉上 羅光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二 卷第四期,1995年4月
    〈儒家理論生命哲學的生生〉下 羅光 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二
    卷第五期,1995年5月
    〈王弼玄學思想的考察〉 戴璉璋 鵝湖學誌第十四期,
    1995年5月
    〈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 戴璉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究集刊第七期,1995
    年9月
    〈衛理賢譯《周易》中的宗教觀〉鄔昆如 中華易學第十六卷第九期
    ,1995年11月
    〈莊子遊的哲學〉 傅武光 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七期,
    1996年3月
    〈四因說演講錄﹝九﹞〉 牟宗三 鵝湖月刊第二十一卷第
    十一期,1996年5月
    〈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相〉 林麗真 語文、情性、義理─中國
    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
    學術會議,台大中文系編
    印,1996年7月
    〈王弼易注玄學思想探述〉 江淑君 鵝湖月刊第二十二卷第
    三期,1996年9月
    肆* 學位論文
    (按時間先後排序)
    《論語何晏集解研究 錢文星 臺灣師大國研1976年碩士論文
    《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 丁原植 輔大哲研1981年博士論文
    研究》
    《向郭莊學之研究》 林聰舜 臺灣師大國研1981年碩士論文
    《易與天人之學》 呂碧霞 香港能仁中研1982年碩士論文
    《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楊儒賓 臺大中研1982年碩士論文
    《易經之「生生」思想研究》 尹任圭 輔大中研1983年博士論文
    《老莊思想對兩漢魏晉學術 陶建國 文化中研1985年博士論文
    思想之影響》
    《魏晉玄論思想之研究》 劉瑞琳 東吳中研1985年碩士論文
    《論易經乾坤之作用》 楊遠謀 文化哲研1986年碩士論文
    《易經之人生哲學研究》 朴正根 輔大哲研1987年博士論文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 林麗真 臺大中研1987年博士論文
    《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 顏國明 臺灣師大國研1987年碩士論文
    《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江建俊 文化中研1987年博士論文
    《魏晉儒道之爭》 朴敬姬 政大中研1988年博士論文
    《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之 張釩星 政大中研1988年博士論文
    研究》
    《從災異到玄學》 謝大寧 臺灣師大國研1989年博士論文
    《魏晉玄學中自然與名教關係 周大興 文化哲研1990年碩士論文
    問題研究》
    《王弼玄學》 莊耀郎 臺灣師大國研1991年博士論文
    《何晏及其著作思想研究》 金鎮宇 政大中研1991年碩士論文
    《魏晉人性論研究》 錢國盈 臺灣師大國研1991年碩士論文
    《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 盧桂珍 臺大中研1992年碩士論文
    《魏晉「自生」概念研 李玲珠 臺灣師大中研1992年碩士論文
    《王弼言意之辨研究》 吳曉青 政大中研1993年碩士論文
    《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 蔡振豐 臺大中研1993年碩士論文
    《西晉儒學研究》 江美華 政大中研1995年博士論文
    《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 吳冠宏 臺大中研1997年博士論文
    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