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嘉臨 Hung, Chia-Lin |
---|---|
論文名稱: |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宗教休閒治療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lig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of Dalongdong Baoan Temple,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李建興
Lee, Chien-S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保安宮 、宗教休閒治療 、敘說研究 |
英文關鍵詞: | Bao-An Temple,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f religion, narrative approac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46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藉由敘說的方式,分析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信徒參與宗教活動,作為一種休閒活動時所產生的真實故事,藉由互動所發生的經驗故事之呈現,了解以宗教活動作為休閒方式對於人們所產生的價值,並且藉此探究宗教休閒活動對研究者自身之意義。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保安宮,近三百年來坐落於台北市大龍峒,主祭保生大帝是醫療之神,為台北市前三大廟會及重要文化活動,深具代表性。因此,針對此一廟宇,本研究將研究焦點聚焦於瞭解保安宮之探源及探討宗教休閒治療的意涵。本研究採用敘說探究的方式,資料的蒐集採用文獻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的方式,資料的分析輔以觀察日誌、訪談日誌以及研究者的省思,以捕捉現象以及建構文本,使之脈絡化。研究結果發現,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早期主要的功能為凝聚族群意識,並且提供心靈寄託之所在,現代已經逐漸轉型成為一文化寺廟,提供宗教慶典活動以及各項藝文研習項目,與信徒生活相結合,提供休閒活動為其現今之功能。對於三位信徒而言,宗教休閒治療主要提供心理寄託與安全感之所在,且皆重視靈驗性,因此對於信徒在心理與身體疾病上的治療有達到治療的效果。對於未來研究建議可探討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地區的信徒。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how believers of Taipei Dalongdong Bao-an Temple participat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as a leisure activity by narrative approach. Meanwhile, try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he religious activity that as recreation for believers, and explore the meaning for the author. The subject of the thesis is Baoan Temple, which Taipei Dalongdong area almost three hundred years, and the god of medical is the main worship main worship is the god of medical. Culturally, the religious activity of Bao-An temple is one of important religious festivals in Taipei. Thu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origin of Bao-An temple and its meaning of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f religion. The study adopts narrative approach and documentation collection by using data analysis, half-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ata analysis uses the observer’s recordings, interview diary,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s to seize the phenomenon and the construct of the text, letting it be contextualized.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first, Bao-An temple was a symbol to gather ethnic conscious, and nowadays transferred to a place that supplies cultural issue programs. Second, the religionous activities give the believers comfort and physical and spirit therapies. For the three believers, therapeutic recreation of religion mainly provide with psychological sustenance and a place of sense of security, and all of them emphasize on the value efficacious, thus it reaches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 in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illness for the believers. Finally, the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of studying believers of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area for future researcher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道教哲學研究小組(1988)。道教概說。臺北市:超凡印刷有限公司。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臺北:五南書局。(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1993)
王見川、范純武、李世偉(2005)。新修大龍峒保安宮志。臺北:保安宮。
王彤(2010)。養生就是養氣血。臺北市:商周出版。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天下文化。
朱儀羚(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文化。
余雪鴻(1994)。丹道氣功。臺北市:龍吟。
余德慧,李宗燁(2003)。生命史學。臺北市:心靈工坊。
宋馨蓉(2009)。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臺北市:方智。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臺北市:巨流。
李善單(1992)。唯一佛乘之淨土的呼喚。臺北市:佛乘宗世界弘法總會大緣精舍。
李舒潔(譯)(2003)。道—順隨生命的核心。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Sevita, 2002)
林拱辰(1961)。臺北保安宮沿革。臺北:保安宮管理委員會。
林鬱(2005)。雨果格言集。臺北市:智慧大學。
亞里士多德(2001)。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臺北縣中和市:知書房出版
周貝芬(1996)。與佛對笑。臺北市:佛乘宗世界弘法總會大緣精舍。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淑丹、廖舜茹(譯)(2004)。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臺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K. Sri Dhammananda, 1989)
芮傳明、趙學元(1992)(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市:桂冠。(Emile Durkheim, 1912)
胡幼慧(1996)。質性硏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硏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C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 1982)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心理。(Joseph A. Maxwell, 2004)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介仁(1980)。臺北保安宮專誌。臺北市:財團法人保安宮董監事會。
張君玫(譯)(1999)。解釋性互動論。臺北市:弘智文化。(Norman K. Denzin, 1989)
張珣(1989)。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疾病與文化。臺北縣:稻鄉。
張澤洪(2003)。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市:文津。
梅自強(1996)。顛倒之術—養生內丹功九層十法真傳。臺北市:大展。
清淨道場(2009)。三十七道品講錄。臺南市:清淨道場。
陳子琳(1996)。超越與修仙術。臺北縣:培琳。
陳亮伶(譯)(2000)。感恩的心。臺北市:種籽文化。
陸明(譯)(1987)。秘法!超級仙術入門。臺北市:大展。(高藤聰一郎)
陳靜(譯)(2002)。道教:我們的宗教。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Lux Xiaogan, 2002)
陳怡魁(2006)。宗教的生命關懷。臺北市:大元。
郭維夏、張隆順、張春申編著(1989)。宗教與人生(上冊)。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傅篤誠(2002)。非營利事業管理-議題導向與管理策略。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彭德中(譯)(1989)。餘暇社會學。臺北市:遠流。(加藤秀俊)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慶生(2000)。寺廟經營與管理。臺北:永然文化。
楊玉娘(譯)(2003)。放下更自在。臺中市:晨星。
楊建夫等(2007)。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華都文化。
楊蓓(2008)。勇氣與自由。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市:巨流。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
夢幻老人(2003)。一路妙修行路。臺南市:和裕出版社。
廖武治(2003)。保安宮管理實務經驗分享。宗教與行政研討會,真理大學宗教系。
廖武治(2004)。大龍峒保安宮古蹟保存經驗。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
廖武治(2004)。大龍峒保安宮民俗藝術節專輯。臺北:保安宮。
廖武治(2004)。大龍峒保安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專輯。臺北市:臺北保安宮初版。
廖武治(2004)。大龍峒保安宮:宗教建築藝術導覽。臺北市:臺北保安宮四版。
廖武治(2009)。2007-2009保生文化祭成果專輯。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
廖武治(2010)。大龍峒保安宮宗教建築藝術導覽。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
劉仲宇(2003)。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市:東大。
劉怡寧、瞿海源(2001)。塵世的付出,來世的福報—臺灣社會中的宗教捐獻現象。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臺北市:桂冠。
劉力紅(2004)。思考中醫: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臺北市:積木文化。
劉墉(2010)。點一盞心燈。臺北市:時報文化。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D. Jean Clandinin, 2000)
鄭志明(2005)。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臺北:大元書局。
韓廷森、韓建斌(1997)。道教與養生。臺北市:文津。
瞿海源(1997)。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市:桂冠。
瞿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臺北市:桂冠。
謝路軍(2008)。中国道教文化。北京市:九州出版社。
顧文(2002)。白話易經。臺北市:大路文化。
(二)論文與期刊
王繼那(1997)。試析老莊學派的養生思想。體育科學研究,1(3),5-8。
王郁雅(2001)。臺南市保生大帝信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王見川、李世偉(2001)。日本據臺以來大龍峒保安宮概況。臺北文獻直字,135,57-83。
王見川(2006)。保生大帝的信仰與傳說初探。道統之美,4,42-50。
王俐雯(2005)。慈濟單親媽媽超越逆境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偲宇(2008)。「當孔夫子與吳真人比鄰而居」:高三選修歷史校外史蹟考察之應用。中山女高學報,8,153-171。
王榮花(2010)。生的尊嚴——莊子生命價值觀再探。瀋陽大學學報,22(3),46-48。
孔令信(1999)。大道公吳本醫療文化的探討與啟發--對87年桃園三國小痢疾流行事件之檢查。銘傳學刊,10(2),195-215。
白賽玲(2010)。淺析莊子的處世之道。西安社會科學,28(2),16-17。
何粵東(2002)。眾聲喧嘩與獨白:敘說學校生活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呂育一(1992)。非營利織績效指標之研究:以文教基金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阮昌銳(1985)。傳薪集(34):保生大帝信仰與傳說。海外學人,154,40-43。
沐桂新(1995)。休閒治療—休閒活動的醫療及心理輔導效能之探討。學生輔導,39,38-43。
李世偉(2006)。臺灣保生大帝的信仰與文化。心鏡宗教季刊,10,36-39。
李建興、王建興(2007)。美國地方運動賽會籌辦的故事:以Greeley市癌症慈善網球賽為對象。身體文化學報,4,59-76。
李奕德(2007)。傳統寺廟經營管理—以嘉義市具代表性廟宇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宗欣(2009)。紅頂藝人舞者「反串」表演的心路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建昇(2008)。臺江浮覆地的拓墾與「東八保」大道公信仰之研究。臺南文化,62,81-108。
林衡道(1970)。保安宮與孔子廟。臺北文獻直字,11(12),12-26。
林承陽(2003)。3D雷射掃描在歷史建築數位模型之建構-以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林美容(2005)。臺灣保生大帝信仰及其廟宇相關書目。臺灣文獻,56(2),153-178。
林淑卿(2008)。說故事動人心--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壁畫故事之淵源概述。臺灣學研究,5,74-96。
林政逸、辛晚教(2009)。文化導向都市再生之策略模式:臺北市保安宮文化慶典與空間計畫的個案研究。都市與計劃,36(3),231-254。
卓克華(2003)。新港大興宮笨港滄桑見證者。新世紀宗教研究,1(3),143-171。
周正義(2007)。大道公信仰的傳統與現代思維。國家與教育,3,85-96。
保生大帝的信仰淵源(2003)。財團法人臺北保安宮。大道,4。
施沛琳(2004)。寺廟文化藝術功能之探討-以臺北保安宮為個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洪資殷(2005)。保生大帝、土地公與西秦王爺之虎爺形態研究-以臺南市、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洪子舒(2006)。九年一貫國小階段之古蹟教學-以大龍峒保安宮及臺北孔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孫淑華(2006)。屏東市媽祖廟籤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師麗娜(2010)。逍遙而游世——論莊子的逍遙游思想。科教導刊,7,61。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許木柱(1981)。醫學人類學的發展及其研究途徑。人類與文化,15,6-16。
許啟舜(2008)。休閒治療之宗教療法認知、接受動機與認同度分析—以彰化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許又文(2008)。休閒治療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與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許又文、黃清雲(2008)。休閒治療對智能障礙學生效益之析論。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55-261。
范正義(2004)。民間信仰與社會地域-以閩臺保生大帝信仰為中心的個案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廈門大學,福建。
范正義(2005)。民間神信仰與道教的互動-以閩臺保生大帝信仰為例。華僑大學學報,4,38-43。
范正義(2005)。保生大帝信仰起源辯析。龍岩學院學報,23(4),51-64。
范正義(2005)。區域信仰網絡中的民間組織-當代臺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的個案解讀。臺灣研究集,2,66-74。
范正義(2005)。保生大帝-吳真人信仰的由來與分靈。中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陳培卿(2000)。臺灣寺廟建築剪黏裝飾施作程序之調查研究─以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後殿﹞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理哲(2001)。休閒治療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SIQ運動資訊季刊,5,43-61。
陳文泰(2006)。休閒治療之發展與未來展望。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4,77-83。
陳思樺(2006)。我憂鬱,因為我卡陰-憂鬱症患者接受臺灣民俗宗教醫療的療癒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陳雅惠(2006)。廟宇空間及其使用之研究-以大龍峒保安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介人(1981)。臺北保安宮專誌。臺北保安宮董監事會。
張甫豪(2007)。宗教團體志工經營與宗教發展-臺北保安宮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臺北縣。
張珣(1988)。中國文化脈絡下的心身疾病。公共衛生,15(2),174-183。
張珣(1996)。民俗醫療與文化症候群。歷史月刊,96,50-54。
張珣(2006)。寺廟的醫療文化與象徵資源:以臺北市保安宮為例。第九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101-118。
張家麟(2006)。宗教團體人力資源的社會心理基礎--臺北市保安宮志工參與的因素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5(1),28-61。
張之榕(2008)。臺北保安宮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雅雯(2009)。讓我們一起跳舞吧!-公主與我進入舞蹈的生命對話。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果六(1997)。「好工手不補接」--漫談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對場作。歷史月刊,113,18-21。
郭金芳(2002)。美國休閒治療之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4),110-117。
傅篤誠(2006)。傳統寺廟經營文化志業之研究—以行天宮附設玄空圖書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振球(1970)。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教育學報,1,33-38。
黃鎮國(2006)。試探慈惠堂宗教資源之運用與發展:以松山慈惠堂為例。第九屆宗教與行政學術研討會,57-100。
黃幸玉(2007)。「向東洋魔女挑戰」一位前女子排球運動員運動生涯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探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得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雷艷妮(2010)。莊子逍遙思想的現代啟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5(12),295-296。
趙松林(2009)。逍遙游—莊子”無待”思想的現代價值。河南農業,4,58-59。
葉智魁(2004)。Aristotle的休閒觀之探析—兼論善、幸福、與休閒的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7(1),51-75。
廖武治(2009)。保生大帝信仰傳播到臺灣以後的發展。大道,56,5-8。
趙椿根(2009)。臺灣中小企業西進之經營策略個案研究—以勝利體育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智魁(2004)。Aristotle的休閒觀之探析—兼論善、幸福與休閒的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7(1),51-75。
鄭天明、吳國清、陳美存(2007)。不同參與經驗之遊客對展覽型節慶的主題意象、活動吸引力、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影響研究--以高雄燈會為例。旅遊管理研究,7(1),31-54。
蔡銘雄(2009)。消失中的民俗醫療--「藥籤」在臺灣社會發展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縣。
簡惠貞(2001)。觀光型廟宇公關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保安宮節慶活動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4,537-562。
(三)網站
大龍峒保安宮網站(2010)。祭典法會。2010年7月16日,取自大龍峒保安宮網站,大龍峒保安宮網址http://www.baoan.org.tw/asp/Home/default.asp
內政部統計處(2010)。98年底宗教寺廟、教會(堂)概況。2010年12月14日,取自內政部,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4449&page=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文馨獎。2010年7月11日,取自行政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址http://www.ncafroc.org.tw/wenxin/history1.html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1)。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2011年1月27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址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disease/disease_content.asp&id=754&mp=1&ctnode=1498
李豐楙(2010)。臺灣道教發展綜述。2010年7月25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4&Keyword=%E9%81%93%E6%95%99
宋錦秀(2011)。藥籤。2011年2月13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80&Keyword=%E8%97%A5%E7%B1%A4
宋錦秀(2011)。抽籤。2011年2月13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61&Keyword=%E8%97%A5%E7%B1%A4
邱秋(2002)。觀念正確,用藥更安全。2010年7月25日,取自行政院,行政院衛生署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RESULT.aspx
徐溢孺(2010)。道教。2010年7月25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25
顏克潭(2010)。保生大帝。2010年7月25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40&Keyword=%E4%BF%9D%E5%AE%89%E5%AE%AE
陳潮宗(2010)。中醫師看寺廟藥籤。2010年8月17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www.drchen.com.tw/beautyhealth/a122.htm20100727
張永勳、何玉、高國清、尤紹懿、邱年永、陳忠川、謝明村(2010)。臺灣地區寺廟藥籤現況之調查研究。2010年8月14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www.ccmp.gov.tw/research/result_popup.asp?detailno=237
謝聰輝(2010)。道教科儀。2010年7月25日,取自臺灣大百科全書,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381
二、英文參考文獻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Riessman, C.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California: Sage.
Sarbin, T. R. (1986).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s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ew York: Preaeger.
Spence, L. (2000). Incas, Mayasy Aztecas, trad.de Maria Teresa Diaz Martinez. Madrid: EDIMAT Libros, S.A.
Stebbins, R. A. (1980). “Amateur” and “Hobbyist as concepts for the study what we say. Moral development: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pp.95-11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