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振育
Chiu, Chen-Yu
論文名稱: 寂寞的小女孩─現代兒童圖像
A Lonely Lolita-Picture of Modern Children
指導教授: 朱友意
Chu, Yu-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7
中文關鍵詞: 寂寞兒童圖像心理發展
英文關鍵詞: lonely, child's picture, psychological develop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6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代社會中的兒童所面臨到的各種問題,藉由「寂寞」的產生來做討論,希望將少子化、環境汙染、校園議題及鑰匙兒童等問題,透過孩子的視角呈現,並將現代兒童圖像與社會問題結合於畫面中,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整理歸納,期能將現代兒童的寂寞心理呈現於系列作品。
    現代兒童生活的環境複雜,與社會互動較以往更頻繁,造成他(她)們早熟及獨立的性格,筆者的外甥女是同輩中最早出生的,理所當然受到家族最多的關注及寵愛,但因缺乏同輩而必須獨自成長,雖然看似早熟而獨立,但在互動過程中卻隱約感受到她的寂寞;我認為現代兒童對社會的感受與成人無異,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更能在缺乏掩飾的狀態下發現她內心脆弱的一面,同時她的心理也不斷地發展。
    透過與她的互動讓我更深刻感受到教育與陪伴的重要性,期許自己在這次的創作中,除了更瞭解自己的創作形式之外,更能對身邊的人事物有更強的感受性,進而激盪出更多靈感與心得。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issues that children may encounter in modern society. By discussion of “loneliness arising”, the author was engaged to demonstrate the problems of low fertili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latch-key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 and linked the pictures of children in modern society to the society problems in these paintings. Furthermor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 creation, the author summarized step by step and looked forward to demonstrating the loneliness of modern children in his series of works.
    The complex societies and frequent interaction give rise to the children’s premature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e author's niece was born earlier than other peers. She was favored by the family for the most. However, she grew up alone and had no friends with same age. The girl seemed to be premature and independent, nevertheless, she leaked her loneliness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Rega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ciety, the author considered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we could reveal her fragile personality without masking, and on the other side, she developed her mind progressively.
    From the interaction with this little girl, the author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keeping company profoundly. The author wished that not only he could find out more of his forms creation and be more capable of sensitivity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could excite more inspiration and cre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寂」病 5 第一節 孤單 5 第二節 萬籟俱寂 7 第三節 變質的校園 9 第四節 爸媽不在家 12 第三章 寂寞樣貌 14 第一節 寂寞的作品研究 14 第二節 創作題材與形式 18 第三節 社會問題 20 第四節 孤獨的萌芽 23 第四章 《寂寞的小女孩》創作實踐 28 第一節 繪畫脈絡與創作自述 28 第二節 作品解說 30 結論 51 參考文獻 53

    一、中文書目:
    1. 王昭美,《幼兒發展心理學》,臺北:合森文化,1989。
    2. 陳月娥,《社會學》,臺北:千華,2014。
    3.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1993。
    4.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板橋區:小畢空間,2010。
    5. 梁國元,《構圖的技法》,臺北:唐代文化,1986。
    6. 傅崑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暨全部附件》,123資訊,1994。
    7. 黃俊芳,《看懂孩子在想什麼》,臺北:秀威少年,2016。
    8.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北:麥田人文,1995。
    9.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名畫的藝術思想》,臺北:新形象,1992。
    10. 漢寶德,《漢寶德談美》,臺北:聯經,2004。
    二、中譯書目:
    1. 皮耶洛‧費魯奇(Piero Ferrucci),《美,靈魂的禮物》,廖婉如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11。
    2. 列夫‧尼可拉葉維奇‧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藝術論》,古曉梅譯,臺北:遠流,1909。
    3. 安琪拉萊特《色彩心理學》,新形象出版編輯部編譯,臺北:新形象,1997。
    4. 艾姿碧塔(Elbieta),《藝術的童年》,林徵玲譯,臺北:玉山社,2003。
    5.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美學理論Aesthetic Theory, London》,林宏濤、王華君譯,台北:美學書房,2000。
    6. 波多野勤子《兒童心理學》,黃淑穎譯,臺北:水牛出版社,1983。
    7. 最上悠《負面思考的力量》,朱麗真譯,臺北:商周,2009。
    8. 詹姆士‧葛爾尼(James Gurney),《色彩與光線:每位創作人、設計人、藝術人都該有的手繪聖經》,賴妙淨譯,臺北:如何,2015。
    9. 諾克林(Linda Nochlin),《寫實主義》,刁筱華譯,臺北:遠流,1998。
    三、期刊、論文與報紙:
    1. 陳鎮東,〈海洋汙染─來自人類的排放物〉《科學月刊》,479,16-18,2009。
    2. 藍青,〈速食與肥胖〉,《聯合報》,2005年1月16日,醫療版。
    3. 羅俊,《企業不當行銷策略對學童消費行為之影響~以「麥當勞」速食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
    四、網路資料:
    1. 王鼎鈞(2015.04.21)〈立院三讀,嚴懲山老鼠,最重關10年半〉《Now news今日新聞》,2015.08.29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5/04/21/1673477。
    2. 朱敬平、劉英助(年代不明)〈空氣污染:無處不在的健康殺手〉《環境資訊中心》,2015.08.01取自http://e-info.org.tw/column/eccpda/2004/ec04050401.htm。
    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2.12.19修正)〈空氣汙染防制法〉《環保法規查詢系統》,2015.08.01取自http://ivy5.epa.gov.tw/epalaw/search/LordiDispFull.aspx?ltype=04&lname=0010。
    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9.01.03)〈高雄縣潮寮空氣污染事件查證小組確認環保署查證報告〉《苦勞網》,2015.08.01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3125。
    5. 李順德、郭瓊俐、林庭瑤、周志豪、丘采薇、林河名(2015.05.31)〈友善校園惹議,郝:問題不在圍牆高度〉《聯合新聞網》,2015.08.29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573/936279。
    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09.18)〈校園「霸凌」影響深遠〉《兒盟資料館》,2015.09.06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archive/report_detail/88/126。
    7. 段延安(2012)〈段延安油畫作品《曬太陽》關注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的環境與人類生存問題。〉《段延安的空間》,2015.12.20取自http://www.caaia.
    com/Blog/00917/ArticleShow.Aspx?ID=2483。
    8. 張佐慈(2015.05.09)〈國人氣喘比例高 兒童罹患率達兩成〉《健康醫療網》,2015.08.01取自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960。
    9. 張家晴(2014.09.19)〈拆掉圍牆就是友善校園嗎?── 一個國二學生的擔憂〉《讀者投書》(天下雜誌),2015.08.29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868。
    10. 張瀞文(2010.02.05)〈孩子被霸凌,父母該怎麼辦?〉《親子天下》,2015.09.06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366-%E5%AD%A9%E5%AD%90%E8%A2%AB%E9%9C%B8%E5%87%8C%EF%BC%8C%E7%88%B6%E6%AF%8D%E8%A9%B2%E6%80%8E%E9%BA%BC%E8%BE%A6%EF%BC%9F/。
    11. 頂新國際集團(2009.01.05)〈味全節能減碳廣告【新北極熊篇 】〉(You
    Tube),2015.09.06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ldTwBpUpw。
    12. 專題文章(2014.10.30)〈創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2015.08.29取自http://mental.health.gov.tw/WebForm/External/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175&Type=13。
    13. 裕隆日產汽車製造公司(2009.01.05)〈NISSAN電動車廣告【北極熊篇 】〉(YouTube),2015.09.06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PKnKfUs1w&spfreload=10。
    14. 游凱翔(2015.06.01)〈文化國小校長哽咽鞠躬:對不起家長〉《中央社即時新聞CAN NEWS》,2015.08.29取自http://www.cna.com.tw/topic/popular/5067-1/201506015005-1.aspx。
    15. 綜合報導(2011.10.03)〈吸毒犯失控潑酸,國小教室成煉獄〉《華視獨家檔案》(華視新聞網),2015.08.29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110/201110030836867.html。
    16. 維基百科(2015.01.07)〈懼高症〉,2015.09.06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7%BC%E9%AB%98%E7%97%87。
    17. 蔡亞樺(2015.06.05)〈官僚殺人?螢橋潑酸事件、割喉案報告如出一轍〉《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08.29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339854。
    18. 蔡彰盛(2012.06.02)〈珍貴台灣扁柏遭盜伐 市價數千萬〉《自由電子新聞網》,2015.08.29取自http://old.ltn.com.tw/2002/new/jun/2/today-c8.htm。
    19. 盧亭榕(2013.09.13)〈山老鼠 砍老樹〉《科技大觀園》,2015.08.29取自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20/638.htm。
    20. 謝文顯(1995.07)〈台灣速食發展的近況〉《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四冊合訂本》,2015.09.12取自http://www.miobuffer.com.tw/clwm/199510/03.htm。
    21. Victoria Woollaston(2013.08.07)〈Is this starved polar bear which died as ‘skin and bones’ the 'categorical proof' that climate change is wiping out the species?〉《每日郵報mail online》,2015.09.06取自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385930/Starved-polar-bear-dead-Norway-categorical-proof-climate-change-wiping-species-say-experts.html。
    五、參考影片:
    1. 王晴玲、陳忠峰(2005)《綠牡蠣的悲歌》,臺灣:公共電視。
    2. 成島出(導演)(1976)《所羅門的偽證後篇:裁判》(Solomon's Perjury II:
    Judgement),日本:松竹。
    3. 李慧儀、葉鎮中(2009)《毒氣大發》,臺灣:公共電視。
    4. 陳佳珣、陳慶忠、陳忠峰(2008)《歷史的傷痛─二仁溪》,臺灣:公共電視。
    5. 陳哲藝(導演)(2013)《爸媽不在家》(Ilo Ilo),新加坡:Fisheye Pictures。
    6. 柴靜(導演)(2015)《穹頂之下》(全名為《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中國大陸:紀錄片(版權公開,於網路播放)。
    7. 黃明鎮、高榮志、彭如玉、王薇君、姚淑文(2014)《集體的憤怒與恐懼 校園悲劇之後!》,臺灣:公共電視。
    8. 黃室淨、洪雯麗(導演)(2010)《正負2度C》(±2℃),臺灣:偉太廣告。
    9. Brian De Palma (導演)(1976)Carrie (魔女嘉莉),美國:米高梅。
    10. Morgan Spurlock(導演)(2004)Super Size Me(麥胖報告),美國:
    Roadside Attraction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