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管敏華
KUAN, Min-Hua
論文名稱: 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actical promotion results and obstacle factors for recess-time exercise in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nd county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課間操晨間操實施現況阻礙因素
英文關鍵詞: Recess-time exercise, morning exercise, conducting results, obstacle facto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0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7年7月教育部提出「快活計畫」,以提昇中小學生中等運動量每週210分鐘為目標,因此課外體育活動的安排更形重要。本研究採問卷調查,以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體育組長為對象,旨在了解95學年度學校課間操(含晨間操)的實施現況及阻礙因素,並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比較,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課間操(含晨間操)之實施在頻率上國小優於國中,以每週1~2次居多,但在教材選擇方面則國中較為多元,在實施時間上國小以上午課間為主、國中則以晨間較多。
    二、國中實施課間操(含晨間操)以「教材難度」、國小以「時間不足」的阻礙程度最為明顯,各項因素在國中的阻礙程度皆高於國小。
    三、臺北縣市國中小課間操(含晨間操)「無實施組」各項因素的阻礙程度皆高於「每週1~2次組」與「每週3次及以上組」,且以「認知缺乏」的阻礙程度最高。
    四、臺北市在「教師意願」、臺北縣在「能力缺乏」的阻礙程度較高,大型學校在「能力缺乏」的阻礙程度高於小型學校,位置處於城市的學校在「教師意願」及「時間不足」的阻礙程度高於位處鄉鎮的學校。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posed “Get Active Quick Project”(快活計畫) in July 2007 to aim at increasing the total time of physical activities in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students to 210 minutes per week. So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ies is relative importa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promotion results and obstacle factors for of recess-time exercise by questionnaires in the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of Taipei city and county. One-way ANOVAs and t-tes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statistic results show as below: 1) The frequency for conducting recess-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is higher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an in secondary ones. The selection of instruction material is more diverse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activity time periods concentrate in second recess-time in elementary schools while secondary schools conduct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morning before the first class. 2) The obstacle factor is the “difficulty of the instructional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time deficit” is the factor in elementary schools as well. 3) The obstacle level in each factor is higher in no recess-time physical activity schools, especially the most in the “cognitive deficit”. 4) The biggest obstacle is the factor of the “teacher’s intention” in Taipei city while it is the “deficit of capability” in Taipei county. And the factor of the “deficit of capability” obstacles more in larger schools than smaller ones while the “teacher’s intention” and “time deficit” do in urban schools than country schools.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 ......................................6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課間操與晨間操的發展................8 第二節 臺灣及亞洲其他國家課間操之相關法令及政策...............16 第三節 新式健身操對體適能的影響.............................39 第四節 影響課間操與晨間操實施的因素及其阻礙...................43 第五節 本章總結...........................................49 第叁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52 第二節 研究流程..........................................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58 第五節 資料統計分析......................................6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背景變項分析............70 第二節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現況分析................73 第三節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之阻礙因素分析..............90 第四節 不同實施頻率之國民中小學阻礙因素分析..................99 第五節 國民中小學不同背景變項阻礙因素之差異.................10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建議.............................................118 參考文獻................................................121 附錄一 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現況及阻礙因素 調查問卷.... .....................................128 附錄二 問卷開放式問題回答.................................132 表目錄 表1-1 各年度國中小學男生體適能檢測比較表……………………………… 1 表1-2 我國中學男生與其他國家學生體適能檢測比較表…………………… 2 表1-3 各國中小學體育課實施時數(分鐘/每週) …………………………… 2 表2-1 我國課間及晨間活動的演進…………………………………………… 9 表2-2 我國體適能、課間活動及運動參與相關政策一覽表………………… 21 表2-3 中國中學體育政策演進一覽表………………………………………… 25 表2-4 日本學校體育培養能力態度與增強體力之具體目標………………… 30 表2-5 新式健身操對體適能影響相關研究一覽表…………………………… 42 表2-6 影響晨間操與課間操實施的因素及阻礙……………………………… 44 表2-7 影響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因素一覽表………………………………… 47 表3-1 問卷回收各縣市統計表………………………………………………… 55 表3-2 研究對象各縣市統計表………………………………………………… 57 表3-3 「阻礙因素」預試問卷初稿內容架構表……………………………… 61 表3-4專家學者審查名單……………………………………………………… 62 表3-5「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阻礙因素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64 表3-6「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阻礙因素量表」之因素分析量表 …66 表3-7「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阻礙因素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68 表4-1 背景變項資料分析表 …………………………………………………72 表4-2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過去5年實施情形…………………… 74 表4-3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現況相同表………………………80 表4-4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 95學年度實施情形 …………………81 表4-5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教材選擇………………………………83 表4-6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時間………………………………84 表4-7 國民中小學實施課間操(含晨間操)使用場地…………………………85 表4-8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對象………………………………87 表4-9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實施方式及學生分配…………………88 表4-10國中課間操(含晨間操)之阻礙因素各構面得分情形…………………90 表4-11國小課間操(含晨間操)之阻礙因素各構面得分情形…………………94 表4-12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之阻礙因素各構面差異情形…………96 表4-13國中課間操(含晨間操)不同實施頻率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14國小課間操(含晨間操)不同實施頻率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15臺北縣市國中小專任體育教師畢業科系一覽表…………………… 103 表4-16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不同實施頻率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06 表4-17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不同實施頻率阻礙因素差異情形 一覽表………………………………………………………………… 107 表4-18 課國民中小學間操(含晨間操)縣市之阻礙因素各構面差異情形…109 表4-19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班級數之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11 表4-20 國民中小學課間操(含晨間操)學校位置之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114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53 圖3-2 研究流程圖………………………………………………………………56

    一、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11月)。全國「落實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現場研討會會議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7104.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11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實驗工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212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11月)。關於全國中小學優秀自編操評選結果的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年11月19日,取自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188.htm
    王天威(2005)。臺北縣青少年女性休閒運動參與狀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斗六高級中學(2006)。國立斗六高級中學六十週年校慶特輯。雲林縣:作者。
    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2002)。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吳仁宇(1998)。家長之態度行為與其就讀台北市國中子女知健康體能的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教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文忠(1997)。體育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姿瑩、卓俊伶、馮木蘭(2001)。青少年身體活動及其與人際影響、認知變項及和當時行為競爭需求之關聯分析─健康促進模式之運用。大專體育學刊,3(1),39-53。
    巫慧萍(2001)。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教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7。
    李富(2006)。間斷與連續新式健身操對肥胖男童健康體能及血脂肪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NTPTC567013。
    李園會(2003)。日本中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臺北市:水牛。
    沈建國(200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PES419038。
    沈憲政(2004)。國小健身操推行的回顧與展望。學校體育,14(5),74-78。
    秀峰高級中學(2005)。秀中風華五十年。臺北縣:作者。
    育達高級中學(2005)。桃園育達五十年。桃園縣:作者。
    卓俊伶(2003)。體育活動設計應有的「動作發展」理念。載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印),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頁1-9)。臺北縣。
    周佳慧(2001)。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中華體育,15(3),144-149。
    林大均(2004)。十二週新式健身操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的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T1567023。
    林秋霞(2001)。新式健身操對國小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PES419041。
    林惶欽(1999)。淺談新式健身操的體育教學價值。國民體育季刊,28(4),11-13。
    邱艷芬、劉影梅(2004)。推動中小學健康體位五年計畫之一:建立中小學身體活動量指引共識93年度結案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
    孫勇(2007,1月)。日本中小學課外活動發展現狀。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2007年1月8日,取自http://www.121ty.cn/article/mstt/5729.html
    高橋健夫(2003)。日本體育課程之現狀和課題。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學校體育推廣策略國際研討會」報告書(頁39-48)。臺北市:教育部。
    國民體育法(200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1994)。大陸學校體育研究─中學體育。臺北市:教育部。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9)。中華民國教育年報。臺北市:作者。
    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教育部(1941)。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重慶市:作者。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國民體育季刊,28(1),147-156。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9月)。教育小辭典。教育部電子報,62。2004年9月7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62/dic.htm
    教育部(2005)。教育部國民小學健身操發表會新聞稿。94年度健身操種子
    教師培訓研習會研習手冊,(頁3-9)。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
    教育部(2005,8月)。我國學生體(適)能現況分析。教育部電子報,162。2005年8月2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62/
    教育部(2006a,12月)。學生體適能評估結果出爐。教育部電子報。2006年12月1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51212/951212b.htm
    教育部(2006b)。各級學校運動參與及運動團隊設置與執行情形。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台北市:作者。
    陳金山、劉培新、高琦涵(譯)(2001)。Thibodeau & Patton著。最新解剖生理學(Structure & Function of The Body)。臺北市:華騰。
    陳張榮(1999)。高雄市國民小學新式健身操的推展。國民體育季刊,28(4),22-27。
    陳鎮華、陸恩淳、李世銘(1990)。中國體操運動史。武漢市:武漢出版社。
    曾瑞怡(200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慶貴(2004)。修正式新式健身操對不同體型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體育教學碩士班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HCT5567018。
    馮木蘭(2002)。女性青少年身體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應用健康促進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文俊(1999)。新式健身操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8(4),16-19。
    黃正安(2002)。日治時期台灣的廣播體操推展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柏叡(2004)。臺灣中等教育。載於鍾宜興(主編),各國中等教育(頁27-29)。高雄市:復文。
    葉憲清(2004)。體育教材教法。臺北縣:正中。
    薛荷玉(2007,1月日)。體適能前25%申請高中加總2~3分。聯合報:C7版。
    臺中第二高級中學(2002)。智慧薪傳風節八十—八十週年校慶特刊。臺中市:作者。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2003)。典藏北一女百年特刊《上冊》。臺北市:作者。
    鄭志富(2003)。我國學校體育活動推展問題之探討。載於教育部(主編),92年度「學校體育推廣策略國際研討會」報告書(頁155-158)。臺北市:教育部。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0)。
    蕭煥禹(無日期)。試析日本學校體育改革及其啟示。http://www.sportsnt.com.tw/sample/spo_sample/Sample_03.asp?struct_id=7801
    賴溢宏(2005)。彰化地區高中職學生參與課後運動動機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德聲(2004)。不同頻率之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PTC576073。
    謝銘燕(1999)。新舊健身操的比較。國民體育季刊,28(4),4-10。
    鍾曉雲(2002)。新式健身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PES419039。
    顏新洲 (2006)。第二代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NT5420004。
    嚴子三(1999)。國民新式健康操的動作探討。中華體育,12(3),11-19。
    駱木金(1984)。早操或課間操之設計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13(1),33-34。
    許裕陞(1997)。國小課間運動的編排原則與方式。台灣省學校體育,7(4),12-24。
    葉憲清(2005)。學校體育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錦明(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二、外文部分
    (一)西文
    CCAB (2007).Co-Curricular Activities Branch. http://www.moe.gov.sg/ccab/index.htm
    Evans, J.G.(198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self-concep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ttendance.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Ph.D.
    Liang, G.L., Walls, R.T., & Lu, C.L. (2005). Standards and practice in
    Asian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practic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JOPERD, 76(6), 15-19.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6). Physical Education Syllabus (Primary, Secondary, Pre-University Levels): Singapore.
    Takashi, N., & Metzler, M.W.,(2005). Standards and practice in Asian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practice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 in Japan. JOPERD, 76(7), 17-22.
    Wright, S.C., Mcneill, M.C., & Schempp, P.G.(2005). Standards and practice in Asian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practice for K-12 physic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JOPERD, 76(7), 23-27.

    (二)日文
    丸山久志(2001)。「体つくり運動」の実験研究。体育科教育,49(11),68-71。
    久保 健(2001)。体育における身体像の変遷とこれからの体育。体育科教育,49(13),14-17。
    黒須 充(2002)。総合型地域スポーツクラブと学校教育。体育科教育,
    50(1),46-4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