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佩真
Tsai, Pei-Chen
論文名稱: 迷研究視角下的ヘタリア國家擬人文本的臺灣意象
Analysing Axis Powers Hetal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n Studies
指導教授: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APH迷文本擬人化國家化身
英文關鍵詞: APH, fanzine, personification, national personific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05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漫畫是庶民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抵制的精神及批判的性質。
    本研究以 APH 為研究對象,探究 APH 迷文本的內在認同構造。首先,探討日本漫畫的發展歷程和擬人化的表現傳統,以分析萌擬人化的構成條件。其次,定位 APH 分類系譜、解析本家版和商業版的差異,並加上國家和性別的概念、分析角色人物萌擬人化的標籤和識別,進而討論APH 的故事劇情及人物設定如何建立國家化身(national personification)的角色符號。接著,以 APH 迷為對象,討論迷的文本創作實踐。繼而,透過迷的視角詮釋並解讀迷的文本敘事策略分析迷文本的角色關係、文本劇情、迷擷取文本的符號,如何形成一個抵制真實世界意識形態的空間,並在這個空間建立迷的歷史敘事與認同情境。最後,在跨次元的移動之間,討論從迷文本延伸建立的 2.5 次元政治認同方法。

    The manga as a popular cultural performance, with resistance and critical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makes the manga cannot exist just as a text.
    Firs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PH (about manga books and animation version) with semiotics, and focus on narrative structure with character designs which in the manga. Second, because at the discussion of the APH leads to induce the response of reader. Fans can choice the meaning of the characters from APH, they can construct fan-self with the characters sign, and the characters sign with them. Third, I’ll analysis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fanzine , those are the hidden transcript which exist fans’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identity. At last, fans choice characters and take away from the original APH to change meanings. They always combine them and define any story forms, about the way of change, bricolage, parody, hybridity. All characters in APH will change to decode and code agai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anzine as a place to resist real ideology. Fans perform political identity with fanzine. For fans, this way is poaching, is a form of tactic. Fans activate beyond from APH and they predominate the rewriting way to play in the real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6 一、迷的位置……………………………………………………………………………6 二、方法論與對象………………………………………………………………………7 三、分析資料的來源…………………………………………………………………….8 第三節 論文章節安排……………………………………………………………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臺灣」意象的形成與轉變………………………………………………13 一、文學的表現………………………………………………………………………..13 二、國家、認同、性別…………………………………………………………………16 三、情感結構…………………………………………………………………………18 第二節 形塑與再現台灣…………………………………………………………..20 一、從流行文本到庶民文化……………………………………………………………20 二、漫畫與台灣………………………………………………………………………24 三、《台灣論》…………………………………………………………………………..27 四、可愛和萌…………………………………………………………………………31 第三節 探究迷文化………………………………………………………………35 一、迷的精神………………………………………………………………………......35 二、迷的實踐與行動…………………………………………………………………...38 三、迷文本與迷視野………………………………………………………………….39 第三章 分析ヘタリア 第一節 APH來源發想……………………………………………………………41 一、日本漫畫的發展歷程…………………………………………………………….41 二、日本新一波的擬人化傾向………………………………………………………45 第二節 APH公開發行……………………………………………………………48 一、定位APH………………………………………………………………………48 二、本家版 vs 商業版………………………………………………………………50 第三節 APH故事劇情及人物設定……………………………………………….59 一、劇情設定與安排………………………………………………………………….59 二、人物設定與象徵…………………………………………………………………..61 第四章 APH迷的文本創作實踐 第一節 關於迷的符號建構………………………………………………………67 一、迷如何進入APH…………………………………………………………………..67 二、 迷選擇的人物符號………………………………………………………………70 第二節 迷的文本敘事策略………………………………………………………73 一、迷文本的結構……………………………………………………………………73 二、分析同人誌………………………………………………………………………75 第三節 迷文本建立的政治認同方法……………………………………………85 一、二次元的敘事構造………………………………………………………………85 二、使用漫畫敘事書寫台灣……………………………………………………………88 三、思考「萌え擬人化」………………………………………………………………92 四、漫畫的政治問題…………………………………………………………………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3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6 參考文獻……………………………………………………………………………108

    一、主要文本
    (1)原始文本
    日丸屋秀和,《義呆利》中文版漫畫第1-3集,台北:原動力亞細亞。
    日丸屋秀和,ヘタリア,漫畫第1-4集,東京:幻冬舍。
    日丸屋秀和,《義呆利》,中文版動畫第1-3季,台北:木棉花。
    日丸屋秀和,ヘタリア,日文版動畫第1-4季(每季52集),東京:STUDIO DEEN。
    (2)同人誌文本
    若月凜(2011)《幸福家庭計畫》,作者自印。
    司空若雲(2012),《疼入心‧甜入心》,作者自印。
    白冬(2011),《家書》,作者自印。
    嫣梅、小津空(2012),《愛されることを知った喜び》,作者自印。
    小津空(2012),《向光處─APH合本再錄集》,作者自印。
    二、中文部分
    (1)專書部分
    洪德麟(2000)《傑出漫畫家:亞洲篇》,台北:雄獅美術。
    陳仲偉(2009)《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陳仲偉(2016)《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業的特質》,台北:唐山
    傻呼嚕同盟(2007)《ACG啟萌書》,台北:木馬。
    張資敏(2017)《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台北:奇異果
    張君玫(2012)《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台北:群學
    李衣雲(2012)《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台北:稻鄉
    李衣雲(2012)《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台北:群學
    (2)論文部分
    古采豔(1999)《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淵博(2008)《日本漫畫與御宅文化》,國立高雄第一科大應用日語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佳馨(2001)《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汪宏儒(2009)《台灣動漫畫御宅族的社群活動與認同─一個認真休閒的觀點》,台東大學區域發展所碩士論文
    郭姿含(2010)《圖像與真實─台灣史漫畫的發展》(1990-201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趙上慧(2016)《探討“Kumamon/熊本熊”的發跡與影響—從營運宣傳手法觀其熊本縣民精神表象—》,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論文
    洪葦珊(2016)《虛擬代言人在城市行銷中的行銷效益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
    劉千瑜(2012)《當文化與漫畫相遇: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於CCC創作集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詩芸(2006)《次文化經濟能量之展現:論台灣同人誌的在地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期刊部分
    陳仲偉(2002)〈網際網路與動漫社群的再現--網際網路是否帶來動漫畫社群新的可能性?〉,當代63卷181期
    張君玫(2009)〈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重探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幾個面向〉,《文化研究》第9期
    陳芳明(2003)〈從發現台灣到發明台灣:現階段中國的台灣文學史書寫策略〉,《台灣文學學報》第4期
    張玉佩(1999)〈當認同遇到隱喻:談隱喻在認同塑造的運作〉,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研討會論文
    陳箐繡(2005)〈與漫畫幻想精靈共舞: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美育》第144期
    呂美親(2005)〈番薯變海翁〉,《文化視窗》第72期
    康原(2005)〈游向廣闊大海的海翁〉,《文化視窗》第72期
    萬毓澤(2007)〈從日常戰術到新革命主體:論de Certeau、Hollway與Negri筆下的權力與抵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0期
    簡銘宏(2013)〈蔣渭水〈臨床講義〉的一種觀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6期
    丁鳳珍(2006)〈Àn 陸地siû 向海洋,ùi蕃薯tńg做海翁〉,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三、翻譯部分
    Anderson, Benedict(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第二版,吳叡人 譯,台北:時報文化。
    Fiske , John(1993)《理解庶民文化》,陳正國 譯,台北:萬象。
    Lofland, John and Lofland , Lyn H.(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王佳煌 譯,台北:學富。
    Storey , John(2008)《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李根芳、周素鳳 譯,台北:巨流。
    Hills , Matt(2009)《探究迷文化》,朱華瑄 譯,台北:韋伯。
    de Certeau , Michel(2009)《日常生活實踐》,方琳琳、黄春柳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Flick, Uwe(2011)《質性研究導引》,孫進 譯,重慶大學出版社。
    Schilling, M.(2000)劉明揚 譯,《桃色狂潮:日本流行文化小百科》,台北:紅色文化。
    Williams, Raymond(1991)《文化與社會》,吳松江,張文定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Williams, Raymond(2013)《漫長的革命》,倪偉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四方田犬彥(2007)《可愛力量大》,台北:天下。
    東 浩紀(2012)《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渚炫初 譯,台北:大藝。
    東 浩紀(2015)《動物化的後現代2: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黃錦容 譯,台北:唐山。
    四、英文部分
    de Certeau, Michel 1988.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imothy J. Tomasik trans.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iske, John. 2011.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 Routledge.
    Storey, John. 2003.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Athens :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Stebbins, Robert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al ; Buffalo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Hills, Matt. 2002. Fan culture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Jenkins, Henry. 1992. Textual poachers : television fans &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 Routledge
    Williams, Raymond. 1958.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Anchor Book Edition, 1959, by arrangement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14-358
    Yin C, Chuang . 2011. “Divorcing China: The Swing from the Patrilineal Genealogy of China to the Matrilineal Genealogy of Taiwan in Taiwan’s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40, 1, 159-185.
    Ming-tsung , LEE,” Discoursing“Japan”in Taiwanese Identity Politics: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of the Young Harizu and Old Japanophiles” in Taiw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2, 2 49-103.
    五、日文部分
    小林善紀(2000)新ゴーマニズム宣言スペシャル・台湾論,東京:小學館。
    四方田犬彥(2006)「かわいい」論,東京:筑摩新書。
    四方田犬彥(1999)漫画原論,東京:筑摩書房
    東浩紀(2001)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東京:講談社
    東浩紀(2007)ゲーム的リアリズムの誕生~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2,東京:講談社
    東園子(2015)宝塚・やおい、愛の読み替え―女性とポピュラーカルチャーの社会学,東京:新曜社
    岩渕功一(2016)トランスナショナル・ジャパン―ポピュラー文化がアジアをひらく,東京:岩波書店。
    清水勳(2009)4コマ漫画 北斎から「萌え」まで,東京:岩波書店
    井手口章典(2009),萌える地域振興の行方-「萌えおこし」の可能性とその課題について,地域総合研究,37(1):57-69。
    六、網站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檢索日期:2013/04/28
    ヘタリア官方網站:http://www.geocities.jp/himaruya/t.html檢索日期:2013/04/30
    ヘタリア作者發表部落格:http://himaruya.blog61.fc2.com/檢索日期:2013/04/30
    ヘタリア作者發表部落格:https://kitayumeblog.wordpress.com/ 檢索日期:2017/06/22
    ヘタリア動畫官方網站:http://hetalia.com/top.htm檢索日期:2013/04/30
    ヘタリア漫畫官方網站:http://www.gentosha-comics.net/hetalia/檢索日期:2013/04/3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