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宜靜
Yang Yi-Jing
論文名稱: 高中地理教師國外旅行體驗與休閒認同之研究
Oversea Travel Experience And Leisure Identity : Study of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指導教授: 林伯修
Lin, Po-Hs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旅行動機旅行體驗休閒認同教師專業成長
英文關鍵詞: travel motivation, travel experience, leisure identit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從旅行體驗和認同的角度,探討高中地理教師到國外旅行時,在休閒認同以及教師專業發展上的影響。在資料蒐集上,採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在資料分析上,以主題分析法詮釋所蒐集來的資料,研究對象為擁有豐富旅行體驗的高中地理教師,共八人。研究結果如下:旅行中的心理體驗讓個案有放鬆心情和愉悅、自在的感覺產生;旅行中的人際關係體驗主要表現在和他人的互動上,從中可以促進和旅伴間的情感交流,和當地人的溝通則可更認識當地文化;旅行中的地理專業體驗,使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更多元,並提升教學成效;在個人認同方面,從旅行中個案更了解自己,展現出屬於自己的休閒風格;在社會認同方面,課堂中分享旅行經驗使個案強化教師的形象;在角色認同方面,旅行中教師角色的展現,以及旅行後表現出的教師專業,皆有助於教師專業角色的成長。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oversea travel experience, and the impact on leisure identity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ravel experience and identity. In-depth interviewed eight travelers who teach geography in senior high school to collect data. Used thematic analysis method to interpret the data. In the results were: the geography teachers felt relaxed and delightful from their travels. The teachers could impro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hen traveling with companions. When interacting with locals, the geography teachers can touch local culture, raises one’s cultural awareness. Diverse teaching and effectiveness pedagogy were prompted during travel. In personal identity, case more understood and they showed their unique leisure style. In social identity, the teachers’ image could be intensified established when they shared of travel experience with students. In role identity, they could demonstration their own role during travels. Teaching profession could be manifested after traveling.

    口試委員及所長簽字證書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謝 誌 v 目 次 vi 表 次 viii 圖 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旅行的休閒意涵 6 第二節 旅行體驗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旅行中的休閒認同 23 第四節 旅行與教師專業成長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2 第三節 研究個案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37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39 第肆章 出發去旅行 41 第一節 旅行動機之分析 41 第二節 旅行體驗之分析 51 第三節 分享旅行體驗 6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5 第伍章 旅行與休閒認同 78 第一節 旅行與個人認同 78 第二節 旅行與社會認同 94 第三節 旅行與角色認同 9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1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14 第一節 結論 114 第二節 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7 附 錄 124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24 附錄二  檢核回饋函 125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分析示例 126 附錄四  個案A訪談逐字稿 127 附錄五  個案B訪談逐字稿 130 附錄六  個案C訪談逐字稿 138 附錄七  個案D訪談逐字稿 146 附錄八  個案E訪談逐字稿 155 附錄九  個案F訪談逐字稿 162 附錄十  個案G訪談逐字稿 170 附錄十一 個案H訪談逐字稿 177

    一、中文部份
    方淑儀(2005)。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昭正(譯)(2004)。休閒導論。臺北:品度。(John R. Kelly , 1996)

    王志弘、許妍飛(譯)(2006)。社會認同。臺北市:巨流。(Richard Jenkins , 1996)

    王寬蓉(2007)。女性旅遊體驗之探索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儷靜、邱淑玫(2002)。成為教師:師院生的專業認同。教育研究月刊,99,58-72。

    朱衍霖(2010)。臺北都會區國小教師渡假生活型態、旅遊動機與國內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耘(譯)(2001)。度假On holiday: a history of vacation。臺北:藍鯨出版社。(Lofgren, Orvar , 2001)

    汪芸(譯)(2001)。旅行,聆聽心的呼喚。臺北:天下遠見。(Steve Zikman , 1999)

    吳竹湞(2005)。高齡者古蹟旅遊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嘉義市:濤石文化。(Michanel Quinn Patton , 2002)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李大偉、周淑卿、林育瑋、高新建、黃譯瑩(2006)。
    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表現之標準訂定計畫。教育部中教司委託專案計畫。臺北市: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吳玲梅(2003)。高職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國立羅東高級商業職業
    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吳慎慎(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正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Uwe Flick ,2002)

    李佳蓉(2005)。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之動機與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李俊湖(199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姬瑩(譯)(1997)。旅行讓感覺更好。臺中市:晨星。(Melody Beattie, 1996)

    林慕怡(2010)。國小教師旅行體驗學習歷程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季虹(1998)。上了旅行的癮。臺北市:培根文化。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臺北市:巨流圖書。
    胡幼慧、姚美華(2005)。ㄧ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市:巨流圖書。

    施添福、陳國川(1989)。地理教學中田野調查的功能和實施。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莊殷婷(2004)。都會區國中女教師生活型態、旅遊動機與其海外觀光紀念品購買行為間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夏業良、魯煒(譯)(2008)。體驗經濟時代。臺北市:經濟新潮社。(Pine II, B. Joseph and James H. Gilmore ,1999)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Gene Bammel &LeiLane Burrus-Bammel ,1992)。

    高俊雄(1993)。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2008)。9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取自國立臺中女中,網址 http://gis.tcgs.tc.edu.tw/policy/98curriculum-total.asp.

    陳水源(1989)。遊客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19。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國章(1981)。人文地理的實察與寫作。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

    畢恆達(200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市: 巨流圖書。

    張芷瑜(2008)。自助旅行者旅遊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張琰(譯)(2003)。走訪探幽小徑。臺北市:格林文化。(Marco Polo ,2002)。

    莊麗薇(2006)。自助旅行、觀光與文化想像:以臺灣的自助旅行論述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康箏(譯)(2004)。你生命中的休閒。中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Geoffrey Godbey ,1999)

    許義忠、李幸容(2009)。性別視角:生活與身體。載於王金玲、林維紅(主編),三位空巢期女性的工作、休閒與家庭意識形態:自覺與賦權的過程(頁
    157-189)。中國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月美(2005)。舞動生命:高齡者知休閒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安勝(2001)。旅行的秘密地圖。臺北市:華文網。

    黃柏菁(2010)。國外旅遊對臺中縣市國中地理教師教學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春慧(2008)。臺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海外旅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文德(2004)。最美麗的出走-尋找香格里拉。臺北市:圓神。

    褚士瑩(2005)。旅行教我的十一堂課。臺北市:大田出版。

    鄭健雄(2006)。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臺北市:雙葉書廊。

    趙冉(譯)(2000)。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中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John R. Kelly , 1987)

    潘淑滿(2009)。質性硏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劉于琳(2008)。福隆部落—休閒生活實踐與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修祥(譯)(1990)。觀光客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臺北市:桂冠。(Philip L.Pearce, 1997)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黎雅麗(譯)(1998)。旅行,重新打造自己。臺北市:天下遠見。(Jeffery A.,Kottler , 1997)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蔡幸秀(2006)。青少年刺青文化認同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蔡俊傑(2003)。提昇教師專業知能因應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臺灣教育,623,20-27。

    蔡善芳(2006)。大專院校教師海外旅遊行為及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臺中市。

    蔡漪茵(2007)。臺中縣高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專業創新願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蔡麗伶(譯)(1990)。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Edward J. Mayo, Lance P.Jarvis Edward J. Mayo, Lance P. Jarvis , 1981)

    賴雪芬(2008)。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身心健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市國立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 (C. R. Edginton, C. J. Hanson, S. R. Edginton, S. D. Hudson , 1998)

    顏美麗(2007)。生活型態、旅遊動機與阻礙因素對嘉義縣國小教師參與海外旅遊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顏瑞美(2007)。動機與需求。載於楊建夫(主編),休閒遊憩概論(頁45-59)。臺北市:華都文化。

    蘇維杉(2002)。現代休閒活動參與之社會學分析。臺東師院學報,13,77-106。

    二、英文部份
    Burton, R. (1995). Travel Geography. London:Longman.

    Clawson, M & Knetsch, J. L. (1969). Alternative method of estimating future use.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21(7), 36.

    Iso-Ahola., S. E. (1982).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A rejoinde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2), 256-262.

    Kelly John R. (1987).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Macmilla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