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雅蘭
論文名稱: 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與台灣認同形塑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台灣認同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4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在1997年與2005年皆曾因修改歷史教科書內容引發論戰爭議,顯見台灣的國家認同尚處於分歧對立的狀態。過去在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時代,極力營造認同中國的思惟,刻意打壓台灣歷史,讓生於台灣的人無法了解台灣,本因自然形成的台灣認同受到干擾無法建立;再加上中國國民黨長期掌控政權,透過學校教育灌輸中國意識,又操縱媒體強化與中國「同文同種」的關係,以體制的力量遂行文化霸權,使得台灣認同更加難以成形。但隨著1980年代後,台灣逐漸走向民主自由化,本土的台灣意識得以擺脫人為箝制,日益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動 了台灣歷史的研究風潮,直到2000年本土派政黨取得政權,更讓台灣認同有了極佳的發展空間。為了凝聚對台灣的認同,為日後的國家認同奠下共識的基礎,2004年擔任教育部長的杜正勝,在遭逢歷史教育改革的反彈風波後,乃指示國立編譯館主導發行了《青少年台灣文庫》,以課外讀物的形式在體制外來延續其建立台灣主體性、深化土地認同的理念。在該文庫歷史讀本中的台灣史呈現了三個特色:其一是強調台灣人為了追求自主、不甘受打壓的「打拼」精神;其二是突顯台灣與中國的歷史發展軌跡有所分別;其三則是展現台灣文化多元融合的一面。至於藉由歷史讀本所形塑出對台灣的認同:在土地方面,強調的是人地相依的密切關係,土地是生活之本與立國之基;在文化上除了重申多元的特色外,更深化對台灣文化具有海洋性格的認識與認同;在族群上則試圖將台灣人以「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以整合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文獻探討----------------------------------------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19 第二章 《青少年臺灣文庫》及其歷史讀本的出版 第一節 立足本土發行文庫---------------------------------21 第二節 文庫讀本的編印--------------------------------24 第三節 有文有史內容豐富---------------------------------28 第三章 《青少年臺灣文庫》歷史讀本中的台灣史特色 第一節 「打拼」為了「出頭天」----------------------------51 第二節 台、中有別的歷史軌跡------------------------------77 第三節 多元交融的文化風貌-----------------------------82 第四章 《青少年臺灣文庫》歷史讀本中的台灣認同 第一節 人地相依的土地認同--------------------------------88 第二節 多元海洋的文化認同--------------------------------95 第三節 形塑「台灣人」的族群認同--------------------------107 第五章 結論-----------------------------------------117 徵引書目-----------------------------------------------121 附錄一-------------------------------------------------132

    一、專書
    1、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Eric J. Hobsbawn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1997。
    3、Ernest Gel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Blackwell,1983。
    4、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1994。
    5、王仲孚,《為歷史留下見證:《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新編》,台北:海峽學術,2001。
    6、王仲孚,《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大變動-歷史教育論集》,台北:海峽學術,2005。
    7、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 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2001。
    8、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2003。
    9、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8。
    10、吳密察、江文瑜編著,《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1994。
    11、李永熾,《歷史,文學與台灣》,台中縣:中縣文化,1992。
    12、李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2001。
    13、杜正勝,《台灣心 台灣魂》,高雄:河畔,1998。
    14、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下冊),台北:麥田,2000。
    15、杜正勝,《杜老師人文館》,教育部,2008。
    16、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第三冊)》(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臺灣銀行,1960。
    17、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台北:台灣書房,2010。
    18、林佳龍、鄭永年 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19、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惟》,台北:麥田,2002。
    20、林滿紅,《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定位新論》,台北:黎明,2008。
    21、邱文彥主編,《海洋文化與歷史》,台北:胡氏圖書,2003。
    22、張炎憲、陳美容,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23、張茂桂 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24、許南村 編,《《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台北:人間,1999。
    25、許毓峰,《解嚴前後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的臺灣圖像》,台北:稻鄉,2007。
    26、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89。
    27、陳國棟,《臺灣的山海經驗》,台北:遠流,2005。
    28、陳琰玉、胡慧玲編輯,《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台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
    29、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一九二0~一九五0》,台北:遠流,2008。
    30、陳璸,《陳清端公文選》(台灣文獻叢刊第116種),台北:臺灣銀行,1961。
    31、曾健民,《新二二八史像-最新出土事件小說、詩、報導、評論》,台北:台灣社會科學,2003。
    32、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台北:五南,2003。
    33、黃富三 主編,《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34、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95-1997》,台北:麥田,1999。
    35、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2003。
    36、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37、戴寶村,《台灣島.台灣省.台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38、戴寶村,《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台北:玉山社,2011。
    39、戴寶村、王峙萍,《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玉山社,2004。
    40、薛化元、戴寶村、周美里,《台灣不是中國的-台灣國民的歷史》,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5。
    二、《青少年台灣文庫》讀本
    (一)文學讀本
    1、陳明台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新詩讀本1:美麗的世界》,台北:五南,2006。
    2、李敏勇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新詩讀本2:花與果實》,台北:五南,2006。
    3、向陽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新詩讀本3:致島嶼》,台北:五南,2006。
    4、向陽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新詩讀本4:航向福爾摩沙》,台北:五南,2006。
    5、向陽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新詩讀本1:春天在我血管裡歌唱》,台北:五南,2008。
    6、向陽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新詩讀本2:太平洋的風》,台北:五南,2008。
    7、李敏勇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新詩讀本3:天門開的時候》,台北:五南,2008。
    8、李敏勇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新詩讀本4:我有一個夢》,台北:五南,2008。
    9、吳晟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散文讀本1:吃豬皮的日子》,台北:五南,2006。
    10、楊翠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散文讀本2:斜眼的女孩》,台北: 五南,2006。
    11、路寒袖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散文讀本3:春花朵朵開》,台北:五南,2006。
    12、吳晟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散文讀本4:在黎明的鳥聲中醒來》,台北:五南,2006。
    13、吳晟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散文讀本1:遊戲開始》,台北:五南,2008。
    14、路寒袖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散文讀本2:狂歌正年少》,台北:五南,2008。
    15、楊翠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散文讀本3:希望有一天》,台北:五南,2008。
    16、楊翠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散文讀本4:美麗的陷阱》,台北:五南,2008。
    17、陳芳明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小說讀本1:穿紅襯衫的男孩》,台北: 五南,2006。
    18、范銘如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小說讀本2:大頭崁仔的布袋戲》,台北: 五南,2006。
    19、梅家玲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小說讀本3:彈子王》,台北: 五南,2006。
    20、陳芳明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Ⅰ-小說讀本4:飛魚的呼喚》,台北: 五南,2006。
    21、范銘如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小說讀本1:穿過荒野的女人》,台北:五南,2008。
    22、陳芳明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小說讀本2:約會》,台北:五南,2008。
    23、郝譽翔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小說讀本3:袋鼠族物語》,台北:五南,2008。
    24、范銘如 編著,《青少年台灣文庫Ⅱ-小說讀本4:我的幸福生活就要開始》,台北:五南,2008。
    (二)歷史讀本
    1、戴寶村,《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1:藍布衫 油紙傘-台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日創社,2006。
    2、林昌華,《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2: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台北:日創社,2006。
    3、陳君愷,《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3: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台北:日創社,2006。
    4、蔡錦堂,《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4: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5、李筱峰,《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5: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北:日創社,2006。
    6、薛化元,《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6:自由化 民主化-台灣通往民主憲政的道路》,台北:日創社,2006。
    7、詹素娟,《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7:舊文獻 新發現-台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台北:日創社,2007。
    8、賴福順,《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8:鳥瞰清代台灣的開拓》,台北:日創社,2007。
    9、吳學明,《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9:近代長老教會來台的西方傳教士》,台北:日創社,2007。
    10、薛化元,《青少年台灣文庫歷史讀本10: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2007。

    三、期刊論文
    1、Ernest Renan著,李紀舍 譯,〈何謂國家?〉,《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11,頁4-18。
    2、王明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05期,1996.10,頁34-40。
    3、王前龍,〈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教育研究集刊》45輯,2000.7,頁139-169。
    4、江宜樺,〈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9期,1998.3,頁163-229。
    5、何思瞇、朱美珍、游惠婷,〈介紹一套為青少年編選的台灣文學讀本-《青少年台灣文庫-文學讀本》〉,《國立編譯館館刊》,34卷,第3期,2006,頁99-104。
    6、吳乃德,〈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6.7,頁5-39。
    7、吳乃德,〈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政治學刊》第4期,2000.12,頁57-103。
    8、吳乃德,〈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第9 卷第2期,2005.12,頁5-39。
    9、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第8期,2008.1,頁39-70。
    10、吳豐維,〈何謂主體性?一個實踐哲學的考察〉,《思想》4,2007.1,頁63-78。
    11、杜正勝,〈歷史教育的改造〉,《師鐸心聲》第四期,1995.6,頁1-4。
    12、杜正勝,〈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第120期,1997.8.1,頁20-31。
    13、沈松僑,〈召喚沉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歷史的界線〉,《思想》,第2期,2006.6,頁75-92。
    14、沈松僑,〈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期,2006.6,頁145-216。
    15、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台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第107期,1995.3,頁34-49。
    16、林玉茹,〈1945年以來台灣學者台灣史研究的回顧-課題與研究趨勢的討論(1945~2000)〉,《臺灣史料研究》21,2003.9,頁2-33。
    17、林武憲,〈簡介中華兒童叢書〉,《中國語文》第30卷第4期,1972.4,頁44-47。
    18、施志汶,〈台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台禁令為例〉,《臺灣史蹟》,第36期,2000.3,頁148-189。
    19、范燕秋,〈近十年國內《台灣史》通論著作研究回顧〉,《臺灣史料研究》21,2003.9,頁88-114。
    20、翁佳音,〈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一)〉,《臺灣文獻》第51卷第3期,2000.9,頁263-282。
    21、曹永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台灣島史」概念〉,《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1990.6,頁7-9。
    22、梁一萍,〈在西與南之間:美國西南部的地理論述與族群認同〉,《中外文學》第25第6期,1996.11,頁27-54。
    23、梁嘉彬,〈論「隋書流求為台灣說」的虛構過程及其影響〉,《東海學報》第1 期,1959.6,頁101-148。
    24、梁嘉彬,〈宋諸蕃志流求國毗舍耶國考證-兼考宋前宋後琉球及台灣澎湖諸島-〉,《大陸雜誌》第44卷第1期,1972.1,頁1-32。
    25、梁嘉彬,〈隋書流球國傳逐句考證(初稿)〉,《大陸雜誌》第45卷第6期,1972.12,頁1-38。
    26、陳威廷,〈國家認同的摸索-評介盧建榮著《分裂的國家認同:1975-1997》和《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灣風物》54卷1期,2004.3,頁153-165。
    27、張茂桂,〈評蕭阿勤及盧建榮書〉,《臺大社會學刊》29期,2001.2,頁293-299。
    28、劉傳暘,〈評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6期,2004.7,頁321-328。
    29、陳哲三,〈清代南投縣境的水圳開鑿官府與民間所扮演的角色〉,《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5期,2007.12,頁105-141。
    30、陳雅莉,〈青少年台灣文庫 正港的文學讀本〉,《書香遠傳》,第36期,2006.5,頁43-45。
    31、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人的認同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第4期,2007.12,頁81-124。
    32、陳翠蓮,〈臺灣的國家認同研究近況〉,《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3期,2002.12,頁10-17。
    33、黃秀政,〈1895年清廷割台與台灣命運的轉折〉,《臺灣文獻》,第57卷第1期,2006.3,頁255-286。
    34、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臺灣文藝》18=138,1993.8,頁77-113。
    35、歐宗智,〈學術研究豈可草率從事!-讀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一書有感〉,《台灣文學評論》4:1,2004.1,頁208-210。
    36、蔡英文,〈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1997.6,頁51-84。
    37、鄭維中,〈略論荷蘭時代台灣法制史與社會秩序〉,《臺灣風物》,52卷1期,2002.3,頁11-40。
    38、戴寶村,〈八卦山與彰化認同意象的發展〉,《彰化文獻》2,2001.3,頁121-138。
    39、戴寶村,〈解嚴歷史與歷史解嚴: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的檢視〉,《臺灣文獻》,第58卷第4期,2007.12,頁399-425。
    40、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台灣主體性的追求-以一九七0年代為中心〉,《當代》,第237期,2007.8,頁64-79。
    41、薛化元,〈建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2007.12,頁70-74。

    四、學位論文
    1、李玉姬,《台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2、徐秀琴,《「中國本位」與「台灣本位」意識型態形成制度過程的衝突與調和:以國民中學納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台北: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3、張期玲,《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國中的歷史教科書為焦點(1950-2000)》,台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2004。
    4、陳月芳,《臺灣出版中國通史類兒童讀物之研究(1896-200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
    5、黃瓊玟,《「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
    6、劉曉芬,《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台灣史教材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7、蔡佩如,《中華民國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台灣論述為核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五、報紙
    1、〈台灣史中國史分冊 早有共識〉,《自由時報》,2004.11.14,「焦點新聞 」第2頁。
    2、〈歷史洪流 高中生如何行舟〉《中國時報》2003.12.14,A16版。
    3、〈教長:中華民國創建史 放進中國史「毫無疑問」〉,《聯合報》,2004.11.10,A3版。
    4、〈全教會擬邀教師自訂綱要〉,《聯合報》,2004.11.15,A10版。
    5、〈社論-改變歷史認知的風險評估〉,《中國時報》,2004.11.11,A2版。
    6、〈中共:扁在為台獨制憲 立法理〉,《中國時報》,2004.11.11,A6版。
    7、〈去中國化之後 去中華民國化-扁政臺獨教育大躍進〉,《中央日報》,2004.11.10,第一版。
    8、〈人民主權 台灣定位基調〉,《自由時報》,2004.11.11,「政治新聞」第4頁。
    9、〈政院/院會 辯台灣地位 達「人民主權」共識〉,《聯合報》,2004.11.11,A2版。
    10、〈紀念館前 杜、林肖像被蛋洗〉,《聯合報》,2004.11.13,A3版。
    11、〈周樑楷:未觸及未定論〉,《自由時報》,2004.11.12,「政治新聞」第4頁。
    12、〈杜正勝:教育不應捲入政治爭議〉,《自由時報》,2004.11.14,「焦點新聞」第2頁。
    13、〈綠:有助下一代認識台灣〉,《自由時報》,2004.11.11,「政治新聞」第4頁。
    14、〈扁強調主權 不接受未定論〉,《自由時報》,2004.11.12,「政治新聞」第4頁。
    15、〈姚嘉文:台灣主權屬台灣全民〉,《自由時報》,2004.11.14,「焦點新聞」第2頁。
    16、〈高中歷史課綱 爭議和約刪了〉,《自由時報》,2004.11.30,「生活新聞」第22頁。
    17、〈課綱定案 高中歷史刪主權爭議〉,《聯合報》,2005.1.1,A1版。
    18、〈少年文學讀本 台灣優先〉,《聯合報》,2006.3.2,A3版。
    19、〈捨文言 棄名著 著重台灣性〉,《聯合報》,2006.3.2,A3版,。
    20、〈台灣文庫排除文言文 專家反彈〉,《中華日報》,2006.3.13,綜合24版。
    21、〈吳樁榮:古典詩曾在台灣盛行〉,《中華日報》,2006.3.13,綜合24版。
    22、〈航向福爾摩沙之際〉,《聯合報》,民2006.4.30,E5版。
    23、〈青少年歷史「獨」本?〉,《中國時報》,2006.11.26,A19版。
    24、〈很政治?教部歷史讀本 不列考試〉,《聯合晚報》,2006.11.24,4版。
    25、〈部編青少年台灣文庫 回歸歷史原貌〉,《中國時報》,2006.11.25,C4版。
    26、〈唐山看228 接收台灣變劫收〉,《聯合報》,2006.11.25,C4版。
    27、〈李永熾:先寫先出版〉,《聯合晚報》,2006.11.24,第4版。

    六、教科書
    1、王琪、王健文主編,《翰林版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台南:翰林,2006。
    2、王仲孚主編,《康熹版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台北:康熹,2006,頁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