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麗美
Wu, Li-Mei
論文名稱: 縫中蕨起-吳麗美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Rise of Fern in the Seam, Wu Limei's Discussion on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Art Creation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口試委員: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孫翼華 陳炳宏
口試日期: 2021/12/2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蕨類特殊技法轉化共生當代水墨
英文關鍵詞: Fern, Special technique, Transformation, Symbiosis, Native
研究方法: 實驗設計法主題分析觀察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05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是以「縫中蕨起」為主要研究與創作,蕨類在本創作研究中,主要是取材與議題設定的思考,因此藉由圖像的運用,蕨類的表現已是圖案化或符號化的概念,筆者從生活中蒐集大量的創作題材透過對植物的聯想,將其轉化為心中意象,在藝術創作表現上對未來應該充滿挑戰與創新,筆者以水墨創作元素為基礎,融合當代水墨創作形式與技法表現,期許當代水墨畫能夠展現更多元的面貌,以呈現不同的創作風格。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第二章:蕨形狀態創作學理探討,蕨類植物生態意涵,植物美學之探討,形式探討與藝術家作品分析;第三章:縫中蕨起創作理念與實踐,創作理念,創作實踐,創作主題內容概述;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本創作分為四個系列,「城市系列」、「生態系列」、「原生系列」、「共生系列」;第五章結論:創作省思與未來展望。
    對於水墨畫的傳承與創新,不論是故事語言象徵意涵,或是生態環境將成為本研究中所提出植物環境議題,在藝術創作上有更好的表現,個人的水墨創作理念,對山水畫的創新與發展做更進一步分析與研究,藉由創作發展出富有個人藝術創作語言的藝術作品。

    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rise of fern in the seam as the primary study of creative artwork, where the fern was the raw material and the topic of thought, from which the image of fern would express the illustrating or symbolizing concept. The author was constantly searching for inspiration of artworks in life and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plants, these ideas in mind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reality, as the author believes her artistic creation should try to challenge and innovate for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elements of ink painting, the author integrated various forms and techniques of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hoping that contemporary ink painting could show more diversified features and present different creative styles.
    The thesis wa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search content and scope, research methods, definition of terms; Chapter 2: The discussion of fern-shape in artworks, its ecological implication, the plant aesthetics, the forms and other artists' works; Chapter 3: Creative idea and realization of the artwork - Rise of Fern in the Seam, including the underlying concept, the process of actual painting, and an overview of the theme; Chapter 4: The actual painting and analysis of the artwork, in which the artwork was categorized in four series, including “the City”, “the Ecology”, “the Natives” and “the Symbiosis”; and Chapter 5: The conclusion to reflect on the artwork and future prospect of ink painting.
    For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ink painting, whether it is the symbolization of story or language, 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se elements would all be incorporated as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them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which would push individual to have better artistic presentation and embed personal thought of ink painting in creation, providing further reference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ainting, for individual to create artworks rich in personal artistic language.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次 vii 表目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蕨形狀態創作學理探討 9 第一節 蕨類植物生態意涵 10 第二節 植物美學之探討 14 第三節 形式探討與藝術家作品分析 18 第三章 縫中蕨起創作理念與實踐 41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1 第二節 創作實踐 52 第三節 創作主題內容概析 57 第四章 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 65 第一節 城市系列 66 第二節 生態系列 86 第三節 原生系列 105 第四節 共生系列 122 第五章 結論 135 第一節 創作省思 135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37 參考文獻 139

    一、專書
    王伯敏,《近代中國美術論集-第六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中華民國8年6月1日出版。
    王伯敏,《黃賓虹畫語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年。
    呂勝由•鄭元春•薛聰賢《台灣原生景觀植物圖鑑1》,彰化縣員林鎮:薛聰賢出版,2003年5月出版。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中華民國75年台一版。
    俞懿嫻,《易》的美學觀,《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中華民國92年9月。
    原研載+武蔵野美術大學原研哉研究班,蔡青雯,龔婉如譯〈Ex-formation植物〉,臺北市,麥田出版,2010年初版。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市:三民書局,增訂二版一刷2004年1月。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市,淑馨出版社,中華民國87年10月。
    郭城孟,《蕨類入門》,臺北市:遠流,200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市:大東發行;三民總經銷,民國86年,出版。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出版三刷。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初版。
    葉航,《美的探索》,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劉千美,《藝術與美感》,台北市,台灣書店,民國89年初版。
    劉文潭,《現代美學》,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82年6月。

    二、期刊論文
    何淑貞,〈思與景偕-談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意境〉,《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92年9月。
    吳恭瑞,〈遊心•氣韻-水墨繪畫創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7月。
    李宗仁,〈繪畫語言的建立-以油桐花繪畫創作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十期》,2011年06月。
    李振明,楊永源編,黃光男,〈台灣水墨畫發展特徵〉,《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
    林釧,〈序文〉,《墨染•寶島圖譜-李振明創作展》,臺北市:創價文教基金會,2019年。
    俞懿嫻,《第四屆東方美學學術研討會》,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中華民國92年9月。
    郭鳳琴、范義彬,《臺北植物園自然教育解說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林業叢刊:第148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初版。
    黃光男,〈精心與靜心:李振明水墨的建構〉,《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臺北市:國父紀念館, 2019年6月。
    廖新田,〈現代水墨「格局」的經營者-閱讀李振明的創作〉,《墨染•寶島圖譜-李振明創作展》,臺北市:創價文教基金會,2019年。

    三、網路資料
    中國文化大學生物多樣性學習中心
    https://www2.pccu.edu.tw/CBIP/pteridophyte/pteridophyte-10.html (2021.07.24)。
    中部地區近代膠彩藝術委託研究案
    https://data.digitalculture.tw/taichung/source/9143 (2021.03.08)。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 /2247411 (2021.03.06)。
    林楷凱,〈蕨類〉,
    https://sites.google.com/site/kaikailin000/home/jie-ceng-yi (2021.03.0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終身學習網絡教材-植物博覽,〈蕨類植物〉,
    http://web2.nmns.edu.tw/botany/most/most7_03.php (2021.07.03)。
    黃子銘,〈蕨王國,古老綠生命〉,《農政與農情(第252期)》,102年6月,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447706 (2021.08.14)。
    維基百科,〈視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6%96%E5%9F%9F (2021.03.02)
    維基百科,〈微觀〉,《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AE%E8%A7%80 (2021.03.02)
    維基百科,〈楊恩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6%81%A9%E7%94%9F (2021.03.07)。
    〈名家作品賞析—楊恩生〉,https://www.taiwanartist.tw/05album/colour/academic/1956yang/1956yang.htm (2021.03.08)。
    〈荒野的呼聲楊恩生的繪畫世界〉,《創價藝文》,
    https://www.sokaculture.org.tw/exhibition/荒野的呼聲-楊恩生的繪畫世界 (2021.03.08)。
    維基百科,〈轉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D%89%E5%8C%96_(%E4%BF%AE%E8%BE%AD) (2021.03.02)
    臺灣文創銀行,〈林政杰,大地物語-島嶼進化紀事〉,
    https://artcci.com.tw/bank/16/EGRWX1428456430.html (2021.03.09)。
    蕭明輝,《臺灣藝術家圖像授權平台》
    https://www.taiwanarts.com.tw/ArtWork/Detail?KEY=2850 (2021.03.06)。
    寶于藝術中心,〈林春宏-行走於光的膠彩大師〉,
    https://www.bauyu.com/new-blog-2/23tp5y7weg8xbatw3s9xk7cp6wazgd (2021.03.0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