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宜真 Cai,Yi-Jhen |
---|---|
論文名稱: |
中華職棒賽事主播形象之研究-以緯來體育台為例 A Study on the Anchor’s Image of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 A Case Study of Sport Videoland |
指導教授: |
程紹同
Cheng, Shao-T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中華職棒 、賽事主播 、形象 、緯來體育台 |
英文關鍵詞: | 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CPBL), anchor, image, Sport Videola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507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閱聽人對中華職棒賽事主播形象評價之差異,以曾經於職棒22年 (2011年) 及職棒23年 (2012年) 有透過緯來體育台收看中華職棒球賽轉播之閱聽人為研究對象,採取「便利抽樣」的方法進行網路問卷調查,共回收515份問卷,所得資料以統計軟體PASW 18.0 for windows進行描述性統計、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得到以下結論:一、中華職棒賽事節目閱聽人主要為: (一) 29歲以下具有大學校院教育程度之男性學生為主; (二) 平均月收入在18,780元以下; (三) 大部分有支持的中華職棒球隊; (四) 從事棒壘球運動1年以上; (五) 固定觀看中華職棒賽事節目達5年以上,亦有觀賞其他棒球賽事節目。二、中華職棒賽事主播形象可分為「風格態度」、「專業能力」、「播報技巧」三個面向,須同時具備新聞傳播的專業能力和運動項目專業能力。三、近兩年來,閱聽人認為緯來體育台中華職棒賽事主播形象是正面的且非常熱愛運動,但在新聞傳播專業方面較顯不足且求知慾較弱。四、人口背景變項對緯來體育台中華職棒賽事主播形象具有顯著差異。
The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udiences and the comments on the CPBL anchors’ images.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were those watched CPBL games on VideoLand TV program during 2011 to 2012.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using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via the internet questionnaires and 515 were valid. The PASW for windows 18.0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analyze questionnaire data.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liability analysis, item Analysis and t-tes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Demographically, the majority of CPBL audiences were: (1) Males at the age below 29 with education level of college/university and above. (2) Their average monthly income was less than $18,780 TWD. (3) Most of them were the fans of CPBL. (4) They played baseball or softball for at least 1 year and watched CPBL for at least 5 years. 2. The CPBL anchor’s imag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style and attitud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reporting skills. In addition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anchors should possess the professional reporting ability and sports knowledge. 3. The audiences thought that the anchors’ images should be positive and sporty. However, the anchors’ specialty was not professional enough and their aspiration to knowledge was not that strong. 4. Demographically, the personal factor toward the anchors’ image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大前研一 (2006) 。專業:你唯一生存之道。天下遠見, (238) ,22-25。
方蘭生 (1995) 。 形象魅力。臺北市:希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牛莒光 (1990) 。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上。新聞鏡週刊,(602) ,44-48。
王大鵬 (2009) 。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個性魅力構成。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5 (9) ,47-49。
王宗吉 (2004) 。媒體運動的社會歷程探討。學校體育,14,97-111。
王宗吉、馮嘉玉、黃中興 (1999) 。臺灣職棒運動文化娛樂化之省思。中華體育,12 (15) ,1-4。
王盈智 (2005) 。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王梅香 (2009) 。以閱聽者角度看舉辦國際賽會的媒體運作趨勢。國民體育季刊,38 (4) ,78-84。
丘彥明 (1981) 。電視和報紙記者形象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 臺北市。
伍崇韜 (2008,8月11日) 。奧運隨筆 轉播超爛 無線台可惡也可憐。取自聯合報網址http://nccwatch.org.tw/news/20080811/24536
江佳陵 (2003) 。電視新聞台主播形象指標之建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臺北市。
何世芳 (2004,4月2日) 。愛恨體育主播。取自臺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網址http://ndap.dils.tku.edu.tw:8080/ndap/querynews2.jsp?id=200189
吳正垣 (1992) 。新聞主播的形象與新聞品質之間。當代, (63) ,69-77。
吳美瑩 (2006) 。國內電視運動轉播媒體人員專業素養之探討。運動管理季刊, (10) , 98-102。
巫喜瑞、梁榮達 (2006,12月17日) 。職業棒球觀眾運動涉入、球隊評價及贊助效益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 (4) ,345-369。
李一鸿 (2010,9月21日) 。體育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修為。取自影視製作信息網網址http://www.yingshixx.com/view.aspx?id=9322
李秀雯 (2009) 。中小學教師媒體形象之研究:以《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孟蓁 (2008) 。幼稚園教師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淑珍 (1994) 。臺北市大學生收看體育運動電視節目的動機與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7,143-158。
李惠真 (2001) 。傳播媒體對運動發展的影響。大專體育, (52) ,89-94。
李雅靖、宋怡萱 (2005) 。報紙新聞報導的主播形象對觀眾收視行為之影響。廣播與電視, (25) ,59-83。
李慶安 (1996) 。新聞、媒體、面面觀。臺北市:聯經。
沈怡育 (2012) 。對電視體育節目主持人素質的一點思考。取自中國主持人網址http://big5.showchina.org:81/gate/big5/www.showchina.org/zcr/xstd/1/200909/t405748.htm
周立里 (2001) 。培養自己成為電視體育主播。廣電人, (84) ,62-63。
周靈山 (2002) 。大學生觀賞運動競賽的媒介使用動機、行為與評價研究--以第34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周靈山 (2004) 。從世界盃足球賽與雅典奧運會中論析臺灣電視轉播觀賞現況。大專體育, (74) ,78-88。
周靈山 (2006) 。運動傳播媒體實務。臺北市:峰正行。
孟峻瑋、王文昇 (2009) 。棒球全球化對臺灣的棒球產業和球員外流之衝擊。國民體育季刊,38 (3) ,54-59。
林佳霓 (2004) 。臺北市鐵板燒餐廳廚師形象與消費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東泰 (1999) 。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淑娟、林房儹 (2005) 。職業棒球與運動傳播媒體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 (78) , 130-135。
林清山 (2010)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林慧斐 (2000) 。臺灣N世代選民認知總統候選人形象之研究-公元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 (2011)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第五版) 。 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金延葆 (2004) 。中華職棒聯盟轉播影像流程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金淑慧 (2008) 。職業運動觀眾參與因素之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施致平 (1998) 。體育運動、媒體與觀眾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華職棒聯盟後援會會員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司桓 (2003) 。臺灣職業棒球現場觀眾再購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玉鳳 (2003) 。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以第十五屆台南市議員選舉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洪義筌、程瑞福 (2009) 。運動全球在地化概念之建構與挑戰。國民體育季刊,38 (3) , 43-47。
胡志亮 (2003) 。總統形象建構之研究—以陳水扁總統新聞幕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世新大學,臺北市。
胡長豪 (2011) 。中華職棒興農牛球團形象之研究-以現場觀看比賽興農牛球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胡淑裕 (1987) 。大眾傳播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范師豪 (2004) 。由消費者觀點探討企業贊助職業棒球運動之效益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高立學、郭同堯 (2009) 。打籃球和看籃球的關係。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 (4) ,90-102。
高佳義 (2010) 。如何做好體育節目主持人。青年記者, (8C) ,84-85。
高越男 (2007) 。體育節目主持人的特定把握。湖北體育科技,26 (3) ,372-373。
張士哲 (1994) 。職業棒球市場區隔與球團形象定位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 (1998)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哲溢 (2005) 。臺灣主要報紙中小學教師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佛光大學,宜蘭縣。
張庭彰、何育敏、王端麟、石金龍 (2008) 。體育節目品牌形象、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漢聲電台轉播中華職棒為例。運動知識學報, (5) ,342 -352。
張勤 (1994) 。電視新聞。臺北市:三民。
張繼高 (1995) 。必須贏的人。臺北市: 九歌。
莫季雍 (2003) 。運動、傳播媒體與產業。運動管理季刊,4,4-15。
郭家峰 (2009) 。「波麗士大人」電視劇置入式行銷與民眾對警察形象認知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尹宗 (2008,8月24日) 。悲喜交織 奧運轉播之最。取自自由電子時報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24/today-show2.htm
郭進財、黃朝嘉、孫美蓮 (2010) 。嘉義地區民眾對美國職棒媒體轉播的滿意度與運動觀光意願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 (1) ,13-14。
陳以璁 (2004) 。ZMET技術導入品牌形象管理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 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育平 (2007) 。臺北地區民眾對藥師形象之認知及其影響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 。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陳欣宏 (2000) 。體育新聞從業人員專業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冠瑋 (2010) 。傅達仁籃球轉播內容結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惠卿 (1983) 。我國會計師社會形象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湘眉、廖主民 (2004) 。電視運動播報和觀衆知覺-播報內容、觀衆性別與運動經驗的效應。中華體育季刊,18 (2) ,50-59。
陳維智 (2005) 。臺灣職棒現場觀眾的態度與收看電視轉播意願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38 (4) ,81-92。
傅統先 (譯) (1967) 。心理學 。臺北市:商務印書館。(E. G. Broing, H. S. Langfeld, & H. P. Weld,1939)
彭懷恩 (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臺北市:風雲論壇。
游森期、余民寧 (2006) 。網路問卷與傳統問卷之比較:多樣本均等性方法學之應用。 測驗學刊,53 (1) ,103-128。
程紹同 (2004) 。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揚智文化。
程紹同、方信淵、廖俊儒、呂宏進 (2011) 。運動行銷學。臺北市:藝軒圖書。
馮小龍 (1996) 。廣播新聞原理與製作 臺北市:正中。
黃恆祥 (2006) 。SBL超級籃球聯賽廣告效益與消費行為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 臺北市: 秀威資訊科技。
黃新生 (1994) 。電視新聞。臺北市:遠流。
黃曉芳 (2004) 。影響民眾對消防人員社會形象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蕙娟、羅憲元 (2003) 。運動產業中媒體角色之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7 (4) ,8-16。
楊東遠 (2005) 。運動新聞從業人員之專業素養:內涵、養成教育與資訊來源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鄒昀真、林家旭 (2011) 。影響保險業務員專業形象因素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8 (2) ,249 -268。
廖誼印、楊育寧 (2008) 。大專生對籃球知識瞭解之研究-以僑光技術學院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3 (1) ,45-57。
趙晉文 (2008) 。臺灣棒球運動電視轉播之歷史分析:1964-2008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劉昌德 (2005) 。電視運動轉播市場之分析:台、美、英三國職業運動轉播權利金的發展。廣播與電視, (25) ,27-57。
劉哲 (2008) 。淺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個性形象。今日南國, (103) ,111-112。
劉鷗 (2008) 。電視體育受眾收視動機和收視行為探析。體育學刊,15 (6) ,26-28。
蔡明里 (2008) 。愛國主播棒球夢。臺北市:高寶。
鄧正忠 (2003) 。網球迷之閱聽動機與傳播行為對職業網球球員形象關係研究。體育學報,34,175-186。
鄧尚智 (1987) 。「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防大學,臺北市。
鄭佳怡 (2008) 。台南縣市大學生收看電視運動節目的動機與行為及滿意度之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鄭欣怡 (2001) 。電視運動轉播中男女主播語言使用之差異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盧珮瑜 (2006) 。臺北市立圖書館讀者對館員形象認知與評價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錢定遠 (2000,8月14日) 。要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的棒球主播或球評。取自錢定遠開講網址http://playballx.com/people/ERASPORTS-chian/chian11.htm
薛宇珊 (2005) 。大學生對電視新聞主播形象之評估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育貞 (2004,10月01日)。陳建君:體育主播做興趣。取自臺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網址http://ndap.dils.tku.edu.tw:8080/ndap/querynews2.jsp?id=206059
顏月珠 (1998) 。統計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羅文輝 (1995) 。新聞人員的專業性:意涵界定與量表結構。傳播研究集刊, (2) ,1-47。
羅森棟 (1970) 。傳播媒介塑造映象之實例研究─「今日世界」塑造中國人對美國人良好映象之方法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譚光鼎 (1998) 。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蘇瑞仁 (1987) 。電視新聞播報人專業形象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蘇瑩中 (2007)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形象知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蘅、吳淑俊 (1997) 。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新聞學研究,54,75-100。
Boorstin, D. (1964).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NY:
Harper.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urgoon, J. K. (1978). Attributes of newscaster' s voice as predictors of his credibil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55(2), 276-300.
Cathcart, W. L. (1970). Viewers needs and desires in television newscaster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14 (1), 55-62.
Dichter, E. (1985). What's in an image.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37 (4), 75-81.
Hunter, J K. & Gross, L. S. (1980). Television news. London, UK: Mosby Company.
Kelman, C. H. (1965).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The Falmer Press.
Lippmann, W. (199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Mason, K. (2005). How corporate sport sponsorship impacts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ess, 7 (1) , 32-35.
Merrill, C. J.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presented by ten Mexican daily newspapers. Iowa City, CA: State University of Iowa.
Miloch, K. S., & Lambrecht, K. W. (2006). Consumer awareness of sponsorship at grassroots sport event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15 (3) , 147-154.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lattery, J., & Pittts, B. G. (2002). Corporate sponsorship and season ticket holder attendees: An evaluation of changes in recall over the course of one American collegiate football sea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 4 (2) , 151-174.
William, L. C. (1970). Viewrts needs and deesires in television newscaster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14 (1),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