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瓊閔
論文名稱: 朱德庸漫畫之性別再現(1983~2006)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4
中文關鍵詞: 漫畫性別再現朱德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漫畫長時間因不被歸類於傳統美術範疇內,且功能也只定位於休閒,但近代此情形產生了變化。漫畫開始漸被重視,且對其研究有增加的趨勢,顯示了其價值。
    台灣社會自1970年代迅速變遷,父權社會已隨著時間而轉變成強調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而朱德庸漫畫中所描繪的性別議題是引人注目的,加上漫畫亦可說是一種評論,因此觀測其中的性別再現,可看出漫畫文化於生活之中的積極角色。
    本論文選擇了朱德庸描繪性別議題最為明顯的三系列漫畫為研究文本,分別是「雙響炮」系列、「醋溜族」系列、「澀女郎」系列,並針對其中內容進行性別再現之文本分析。同時觀察台灣社會近年來性別地位與處境的改變,將其作一對照與連結以期能發現漫畫與社會時空互動與交會的關聯以及意義。
    藉由觀察三系列漫畫之中女性形象、男性形象以及兩性關係之間的變化,可見其顯示著對社會的鏡像反映,隨著性別地位的轉變,兩性形象及關係在漫畫中亦有所變化。不過即使漫畫中性別再現切合著時代脈動,但於漫畫內容的展現中仍可見傳統意識形態複製的情形,因此難免成為父權體制再生產的工具了。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章節架構說明 23 第二章 浸淫圖像世界的朱德庸 第一節 台灣漫畫的誕生與發展 25 第二節 刻畫都會眾生相的朱德庸 44 第三章 朱德庸漫畫的呈現方式與主題焦點 第一節 圖像造型與敘事手法 63 第二節 圖像性別再現之主題焦點 87 第四章 漫畫中性別再現之內容 第一節 《雙響炮》─以夫妻為中心 97 第二節 《醋溜族》─以戀人為中心 140 第三節 《澀女郎》─以現代都會單身女郎為中心 168 第五章 想像與真實 第一節 台灣社會的鏡像反映 195 第二節 傳統意識形態的複製 210 第六章 結論 215 附錄 220 參考書目 225

    參考書目
    (一) 漫畫文本
    1、 朱德庸,《雙響炮》(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
    2、 朱德庸,《雙響炮2》(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
    3、 朱德庸,《再見雙響炮》(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
    4、 朱德庸,《再見雙響炮2》(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5、 朱德庸,《霹靂雙響炮》(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6、 朱德庸,《霹靂雙響炮2》(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7、 朱德庸,《麻辣雙響炮》(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8、 朱德庸,《醋溜族》(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9、 朱德庸,《醋溜族2》(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10、 朱德庸,《醋溜族3》(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11、 朱德庸,《醋溜CITY》(台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
    12、 朱德庸,《澀女郎》(台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
    13、 朱德庸,《澀女郎2》(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14、 朱德庸,《親愛澀女郎》(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15、 朱德庸,《粉紅澀女郎》(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16、 朱德庸,《搖擺澀女郎》(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
    17、 朱德庸,《甜心澀女郎》(台北:時報出版社,2006年)。
    18、 朱德庸,《什麼事都在發生》(台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
    19、 朱德庸,《關於上班這件事》(台北:時報出版社,2005年)。
    (二) 專書
    1、 方 成,《報刊漫畫學》(台北:亞太出版社,1993年)。
    2、 王雅各 主編,《性屬關係》(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3、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出版社,1998年)。
    4、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5、 沈奕斐,《被建構的女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 李 闡,《中國漫畫史》(台北:世系出版社,1978年)。
    7、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8、 吳嘉麗、尤美女、沈美真、紀欣、蘇芊玲、張珏 編著,《現代社會與婦女權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9、 洪德麟,《台灣漫畫40年初探》(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
    10、 洪德麟,《風城漫畫50年》(新竹:竹市文化,1999年)。
    11、 洪德麟,《台灣漫畫閱覽》(台北:玉山社出版社,2003年)。
    12、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出版社,2005年)。
    13、 陳仲偉,《台灣漫畫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台灣漫畫的興衰》(台北:杜葳出版社,2006年)。
    14、 黃淑玲、游美惠 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2007年)。
    15、 張輝潭,《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台中:印書小舖出版社,2006年)。
    16、 劉毓秀 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17、 謝臥龍 主編,《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辨證》(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18、 瀟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出版,2002年)。
    19、 《台灣漫畫史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20、 馬爾科姆‧巴納德 著,常寧生 譯,《理解視覺文化的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1、 斯圖爾特‧霍爾 編,徐亮 陸興華 譯,《表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22、 羅蘭‧巴爾特;讓‧鮑德里亞 等著,吳瓊;杜予 編,《形象的修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23、 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24、 Elaine Baldwin、Brian Longhurst、Scott McCracken、Miles Ogborn、Greg Smith著,陶東風 等譯,《文化研究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5、 H.O’Sullivan等著,楊祖珺 譯,《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26、 Jane Stokes著,黃紅宇 曾妮 譯《媒介與文化研究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06年)。
    27、 Liesbet van Zoonen 著,張錦華、劉容玫 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28、 Sarah Grogan 著,黎士鳴 譯,《身體意象》(台北:弘智出版社,2001年)。
    (三) 期刊論文
    1、 王謙,〈朱德庸 不會畫畫的“漫畫大師”〉,《出版廣角》,2004年,第8期,頁59。
    2、 朱善傑、鍾世凱〈動畫中漫畫表現形式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藝術學報》,2004年,第75期,頁121-142。
    3、 江雨,〈朱德庸:妙筆生花的男女世界〉,《健康天地》,2001年,第6期,頁64。
    4、 佚名,〈朱德庸:上班?荒謬!〉,《傳奇文學選刊(人物專刊)》,2006年,第5期,頁48-49。
    5、 李 闡,〈早期台灣漫畫發展概況〉,《文訊》1998年,第97期,頁26-28。
    6、 李玉瑛,〈婦女史、性別與消費文化研究〉,《近代中國》,2001年,第144期,頁105-115。
    7、 李玉瑛,〈Shopping、血拼、瞎拼:逛街購物研究的初探〉,《台灣社會學刊》,2006年,第37期,頁207-236,。
    8、 吳志怡,〈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政治漫畫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2卷第1期,頁65-80。
    9、 林立樹,〈消費文化的歷史反思〉,《輔仁歷史學報》,2007年,第19期,頁281-303。
    10、 陳逢申,〈抗戰中的漫畫‧漫畫中的抗戰〉,《近代中國》,2001年,第143期,頁47-79。
    11、 馮曼倫,〈和某一個朱德庸結婚〉,《出版經濟》,1999年,第1期,頁48。
    12、 賈海紅,〈坦然直面人生困境─朱德庸訪談〉,《人民教育》,2004年,第12期,頁41-43。
    13、 塵衣,〈個性朱德庸:尊重想像,魅力無窮〉,《初中生》,2004年,第28期,頁6。
    14、 顧燕翎,〈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亦或情慾主體〉,《思與言》,1997年,第35卷,第1期,頁87-117。
    15、 顧燕翎,〈變遷的兩性關係--檢驗二十世紀婦運成果〉,《歷史月刊》,2000年,第144期,頁60-65。
    16、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歷史月刊》,2003年,第188期,頁70-78。
    (四) 碩博士論文
    1、 丁勻婷,〈台北市廢除公娼事件的媒體再現政治〉(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 王順平,〈臺灣新世代女作家小說中性別跨界與情愛書寫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以《行道天涯》和《自傳ソ小說》為考察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 王佳銘,〈漫畫式分格語言在動畫的研究創作〉(台北:國立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 古采艷,〈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6、 白育珮,〈時尚雜誌中的性別角色區隔---男性雜誌與女性雜誌之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朱善傑,〈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 邱夢偉,〈幽默漫畫表現形式之創作研究─以幽默漫畫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 李衣雲,〈斷裂與再生:對台灣漫畫生產的初探〉(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0、 李美慧,〈日本與台灣少女漫畫的內容分析〉(台南:國立台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1、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12、 林盈秀,〈減肥的身體的我---歷史與性別的觀點〉(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5年)。
    13、 吳書昀,〈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14、 吳偉立,〈中國大陸漫畫發展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5、 吳垠慧,〈台灣當代藝術作品中的漫動畫圖像:以楊茂林、洪東祿的作品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6、 周雯翎,〈具身體形象廣告訊息之效果研究〉(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7、 許芳庭,〈戰後台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年)。
    18、 許卿威,〈電視廣告中對白領工作的再現:一個消費者社會的觀點〉(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9、 孫紀蘭,〈男性身體意象滿意度與猛男情結之關聯性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0、 曹明正,〈日本影視文本的媒體再現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1、 黃麗琴,〈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一論變遷中婦女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22、 黃雅芳,〈台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士論文,1997年)。
    23、 陳瑩華,〈報社漫畫家個人特質之研究〉(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4、 陳玫霖,〈性別、政治與媒體: 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5、 陳明仁,〈東台灣歷史再現中的族群與異己——以胡傳之《台東州采訪冊》的原住民書寫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6、 陳逢申,〈戰爭與文宣:以中國抗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1937-1945)〉(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27、 陳右果,〈台灣原住民族群的「他者」影像再現 - 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8、 陳如苓〈當代台灣童話女作家作品中男/女形象及兩性關係之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9、 陳孟珠,〈性別與管理:商管雜誌中性別議題的建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0、 陳佩君,〈公視「文學劇」: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1、 游竹君,〈嚴姓女童案的媒體再現分析〉(台中: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2、 曾薰慧,〈台灣五O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33、 張艾湘,〈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4、 張美瑩,〈攝影再現身體圖像:臺灣的後現代文化形構〉(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5、 楊 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0年)。
    36、 蔡昆奮,〈許不了喜劇電影中的男性氣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7、 蔡孟航,〈台灣藝術作品中的漫畫圖像表現〉(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2007年)。
    38、 劉平君,〈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5年)。
    39、 劉平君,〈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論文,2004年)。
    40、 歐陽瑜,〈我國日報政治漫畫的內容分析:民國七十五年七月─七十八年六月〉(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41、 賴怡伶,〈台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42、 遲瑞君,〈牛哥漫畫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3、 簡慧鍾,〈解讀性別化的身體空間─以國際美容事業為例〉(中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44、 蘇新益,〈台灣漫畫出版品文化意涵及產業發展議題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五) 外文資料
    1、 Lisa Taylor、Andrew Willis,Media Studies:texts,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 Lu,Huei-jen ,〈Female Language Stereotypes--An Analysis on the Comic Book "Se Nyu Lang"〉,《環球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163-175。
    (六) 報紙、網站
    1、 陳揚琳,〈不良連環畫冊有害青少年 編譯館如何審查通過 討論卡通播出時間 莫忘這個問題〉,《聯合報》,1979.10.22, 五版。
    2、 陳揚琳,〈連環畫冊今後從嚴審查〉,《聯合報》,1979.10.26,五版。
    3、 台北訊,〈莫教不良漫畫書 引青少年入歧途 勵友中心徵求義工進行訪問 蒐集資料分析研究正本清源〉《聯合報》,1979.11.19,三版。
    4、 陳宛茜、賴素鈴,〈真實的他 很瓊瑤 畫裡的她 超現實〉,《聯合報》2007.10.16,A10版。
    5、 陳宛茜、賴素鈴,〈他嘆:她沒寫作 是文壇損失〉,《聯合報》,2007.10.16,A10版。
    6、 陳宛茜、賴素鈴,〈朱德庸碰見馮曼倫 畫不完的澀女郎〉,《聯合報》,2007.10.16,A10版。
    7、 朱德庸部落格 http://blog.readingtimes.com.tw/chu/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