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姿伶 Chen, Zi-Ling |
---|---|
論文名稱: |
新北市國中學生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 The Study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林安邦
Lin, An-P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平等意識 、性別角色 、性別認同 、性別互動 |
英文關鍵詞: |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Gender role, Gender identity, Gender interac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48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5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欲探討新北市國中一、二年級學生性別平等意識之現況。主要研究目的為:一、瞭解新北市國中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情形。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新北市國中ㄧ、二年級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之國一與國二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層比例抽樣」與「叢集抽樣」之抽樣調查,並使用統計軟體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分析,以探究國中學生性別平等意識之現況,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新北市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傾向正面。
二、不同生理性別、每天接觸媒體時間的因素,對於性別平等意識之三個構面皆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家庭結構對於部分性別平等意識之構面具有顯著差異。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政府機構、教育相關機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供未來相關人員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7th to 8th grader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involves two key aspects:
(1)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the genger equ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7th to 8th graders in New Taipei City.
(2)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ffected the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7th to 8th graders in New Taipei City.
With ‘’proportionate stratified sampling’’ and ‘’cluster sampling‘’, this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7th to 8th graders in New Taipei City as participants. All the obtained data had been analyzed with an aid of SPS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ger equity consciousness among 7th to 8th grader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7th to 8th graders in New Taipei City was positive.
2.The factors of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genders and daily media exposur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3.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me aspects of the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government agencies,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l administration,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for future reference by relevant personnel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一、中文部分
丁麗珠(2013)。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性別平等教學與性別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尤昱晴(2016)。中部地區國中學生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雅各(1999)。婦女解放運動和二十世紀的性別現象。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下):性別與社會、建構(頁8-26)。臺北市:心理。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原作者:Carol Gilligan)。台北:心理。
王雅玲(2018)。九年一貫課綱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比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63-67。
危芷芬(2018)。性別平等教育的展望與挑戰。國教新知,65(1),35-47。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師大書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吳姿瑢(2008)。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平等教育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呂明蓁、莊明貞(2009)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教科書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託專案。臺北市,教育部。
李政潔(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嘉蕙(2011)。苗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意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周麗玉(1999)。兩性平等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時代意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97-101。
林兆衛、張錦婷(2000)。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317-342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佑貞(2014)。高中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 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佩君(2011)。南投縣國中三年級學生性別平等觀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34頁)。台北市:女書文化。
林曉芳、黃碧惠(2010)。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通識論叢,8,97-114。
洪秀雪(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性別平等觀念及家務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家萍(2009)。學生背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態度之探討以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范情(2019)。解析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268-309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修慧蘭、鄭玄藏(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泰文化。
孫訢益(2013)。國中生知覺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其性別平等實踐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翁伯華(2010)。國中生對性別平等認知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翁楊絲茜、葉怡宣、陳姿佑、洪婉甄、陳映瑄、王翌任(2013)。大專生性別平等意識與父母教養之相關研究― 以台灣科技大學為例。性學研究,4(1),71-9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取自:http://www.stgvs.ntpc.edu.tw/~tyy/sch_pdf/16.pdf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的性別歧視系列。婦女新知,71-73、76-79。
張明貴(譯)(2006)。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原作者:Karl Mannheim)。台北市:桂冠。
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失。婦女與兩性通訊,43,1-3。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26-33。
張春興、林清山(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美玲(2004)。國中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設計對性別平等態度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1997)。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取自http://www2.nkfust.edu.tw/~infar/index.files/w7.doc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教育部(2017)。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 http://163.21.249.63/joomla/upload/cht/attachment/5c238ec6a6c330567e19e788e24743e1.pdf。
曹戊杰(2004)。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畢恆達(1999)當男人遇見女性主義:男人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婦女研究論叢,32,13-17。
畢恆達、彭渰雯(2008)。保護?矯正?排除?女性專用車廂的性別意涵。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5,89-125。
莊明貞(1997)。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與兩性平等教室建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5-305頁)。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學院。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與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許可茵(2012)。臺南市國中學生對媒體中的性別意識型態判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殷宏(2000)。女性主義取向的課程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73-112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嘉育(2008)。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平等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郭靖晃、吳幸玲(譯)(1993)。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原作者:Philip & Barbara Newman)。臺北市:揚智。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社會學(原作者:Neil Smelser)。 臺北市: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89)
陳秀卿(2012)。金門縣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威志(2004)。國小六年級女生性別意識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盈秀(2010)。臺中縣某國中學生性別平等認知和性騷擾知覺、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盈潔(2011)。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權認知與性別平等意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素秋、黃馨慧(2019)。十二年國教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實質內涵與其融入課程之實施。學校行政雙月刊,123,20-35。
陳皎眉(2000)。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33-45頁)。台北市:教育部。
陳惠馨(2005)。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性別教育之繼往與開來。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115-139。
曾承涵(2014)。從台灣偶像劇之性別意識型態探討台南市國中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曾昱儒(2019)。國中生性別平等意識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原作者:Carol K. Sigelman & David R. Shaffer)。台北:五南。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100-102。
黃政傑(譯)(1994)。多元文化課程(原作者:James Lynch)。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5)。社會重大議題的課程融入(2005年1月4日演講發表於宜蘭高商)。取自 www.yct.com.tw/life/95drum/drum017. doc
黃秋萍(2012)。桃園縣閩客六年級學童性別平等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黃淑玲(1996)。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88-135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黃曬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臺北市:女書文化。
楊姓真(2016)。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載於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第二版)(23-49頁)。臺北市:華都文化。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原作者:Vivien Burr,1988)。臺北市:五南。
楊毅竹(2003)。學校進行性別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徑。
廖昱維(2018)。國小學生性別意識的形塑、轉化與斷裂:性別議題融入教學的學習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仲冬(1999)。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生物論述。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下):性別與社會、建構(27-55頁)。臺北市:心理。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md Roles)(原作者:Susan A. Basow)。臺北市:揚智。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
潘才學(2018)。大學生性平意識與性平教育實施知覺研究-以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秀美(2003)。性別與教育:論性別意識之再製與轉化教育,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227-251頁)。台北市:心理。
蔡琬樺(2015)。高雄市國中學生在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萍茹(2007)。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平等意識與知覺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黎倩菱(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佳怡(2016)。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正義知覺與性別平等意識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謝小芩、李淑菁(2008)。性別教育政策的形成:從行政院教改會到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研究台灣,4,117-145。
謝臥龍(2002)。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魏惠鮮(2009)。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念與性別平等教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12)。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
嚴國樑、簡安茹(2006)。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背景、過程、內含與啟示。學校行政,46,285。
蘇芊玲(1998)。家庭與社會也需要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36-139。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顧燕翎(主編)(201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台北市:貓頭鷹。
顧燕翎、王瑞香(2000)。顛覆一切壓迫的根源-激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180-220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二、英文部分
Bandura‚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nks‚J. A.(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2nd ed.)(pp. 1-27).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lif.: Brooks/Cole Pub. Co.
Bengtsson‚M. (2013). Gender equality in the subject of English in Swedish school: A synchronic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s. (Unpublished thesis). Linnaeus University‚Sweden.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ssey‚K (2011). Gender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Handbook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603-628). New York‚NY:Springer.
Connell, R. W. (2005). Change among the gatekeepers: Men, masculinities, and gender equality in the global arena.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30, 1801-1825. Fan, P. L., & Marini, M. M.(2000). Influences of gender-role attitude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9(2), 258-283.
George & Mallery (2003). 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 11.0 update (4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Grant, C. A., & Ladson_Billings, G. (1997). 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hoenix, AZ: Oryx Press.
Gurin‚P.‚&Townsend‚A.(1986). Propertie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5 ‚139-148.
Huber, Joan and Glenna Spitze (1981). Wives’ Employment, Household Behaviors, and Sex-Role Attitudes. Social Forces. 60(1): 150-169.
Katz, P.A., & Ksansnak, K. R. (1994). 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gender role flexibility and tradition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1), 272-282.
Kiecolt, K. J., and A. C. Acock (1988).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on Gender-Role Attitud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709-717.
Lynch, J.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Exeter, England: BPCC Wheatons.
Mason, Karen Oppenheim and L. L. Bumpass (1975). U.S. Women’s Sex-Role Ideology, 1970.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0(5): 1212-1219.
Oakly, A. (2015). Sex, Gender and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Rinehart‚S.T. (2013).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2nd ed. California: B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udman, S. (1976). Applyied sampl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angri, Sandra Schwartz (1972). Determinants of Occupational Role Innovation among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28(2):177-200.
Tiedt, P. L., & Tiedt, I. M. (1995). Multicultural Teaching: A handbook of Activities,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4 ed.). Boston: Allyn & Bacon.
Tong, P. R. (1998). 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2nd)Davidson of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Inc.
Voorhees, P. J. (1994). Promoting gender fairness in school curricula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rough infusion of equitable resources, vocational programs, and staff develop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9-633.)
West, C., & Zimmerman, D. (2002). Doing Gender. In S. Fensternmaker & C. West (Eds.), Doing Gender, doing difference: Inequality,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pp.3-24). New York: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