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妙娟
論文名稱: 高雄紅毛港:一個漁業聚落的社會變遷(1624-2005)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3
中文關鍵詞: 高雄紅毛港漁業聚落漁村社會變遷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7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高雄紅毛港是一處飽受爭議和逐漸凋零的傳統漁業聚落。一個曾經是高雄重要的漁業港口,如今卻在工業化浪潮下即將走入歷史的漁村。週遭環境的污染和政府遷村的政策下,未來紅毛港完成拆建和遷村後,這一處長達近四百年歷史的土地,聚落、傳統建築、經濟型態和人文風俗等將面臨改變和湮沒。 
      本論文除了試圖重建並詮釋紅毛港聚落的整個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外,也希望從中初步地比較農漁村的相同和相異點,進而突顯漁業聚落所獨具之海洋文化特色。其中針對聚落的建立與發展做歷史脈絡的追溯和探討,並探討紅毛港的社會組織、包括血緣、地緣組織和社團組織的發展,從祭祀圈、宗族與社團的關係網絡來探究聚落居民的凝聚力。還有從其生計活動漁業、養殖業的興衰起落,到其他產業的發展,以及戰後整個聚落因為社會趨勢和政府政策影響所造成的產業結構變遷均為探討重點。另外針對當地社會生活的發展亦作探討,包含當地民俗祭典和宗教活動,以及居民早期至今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進而闡明該漁村生活方式之特色。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重點………………………………………5 第三節 前人相關研究回顧……………………………………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3 第二章 紅毛港地區的自然環境…………………15 第一節  位置與地形……………………………………………15 第二節  氣溫與雨量……………………………………………19 第三節  季風與潮汐……………………………………………23 第三章 聚落的建立與發展………………………28 第一節  紅毛港地名的由來……………………………………29 第二節  原住民的足跡與漢人的移入…………………………32 第三節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40 第四章 社會組織的發展…………………………69 第一節  血緣組織─五大姓氏與宗族…………………………69 第二節  地緣組織─六大中心廟與祭祀圈……………………83 第三節  社團組織─漁業組織與地方團體……………………104 第五章 生計活動的變遷………………………109 第一節  漁業─「烏魚霸主」的興衰…………………………110 第二節  養殖業─「草蝦王國」的起落………………………143 第三節  戰後產業結構的變遷…………………………………153 第六章  社會生活的演變………………………165 第一節  民俗信仰與宗教活動…………………………………165 第二節 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177 第七章  結論……………………………………199 參考書目…………………………………………206

    參考書目
    一、 專書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嘉音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台北:稻鄉,1997年。
    王世慶,《台灣之名稱與行政區域之建置》,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76年。
    王瑛曾,《重修鳯山縣志》,乾隆29年 (西元1764年),台灣文獻叢刊146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王賢徳,《高雄市區里沿革圖誌》,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1年。
    台灣經濟銀行研究室,《臺灣漁業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年。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仲摩照久主編,葉婉奇翻譯,《南台灣風土探勘》,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台南市政府,1999 年。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乾隆29年 (西元1764年),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95年。
    吳連賞,《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證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1998年。
    吳連賞,《高雄市的地理-人與地的對話》,高雄:高雄市台灣地理學會,1992年。
    吳連賞,《高雄市港埠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
    吳敦義監修、黃麟翔等主修,《續修高雄市志卷一自然志(地理篇、博物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6年。
    李明仁、江志宏,《東北角漁村的聚落和生活》,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李億勳,《紅毛港文化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
    李億勳,《高雄紅毛港李氏家譜》,高雄:紅毛港齊天宮,1983年。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0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康熙56年(西元1717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周璽,《彰化縣志》,道光10年(西元1830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台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2 第七冊台灣史》,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年。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台原出版社,2000年。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
    林常雄,《不可能的任務─用心疼高雄(7)》,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1998年。
    林朝棨,《台灣地形》,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年。
    林豪,《澎湖廳志》,光緒19年(西元1893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林曙光,《打狗鎖譚》,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年。
    林顯茂,《高雄市各級學校校史校歌專輯》,高雄:高雄市教育局,1981年。
    邱文彥執行主編,《海洋文化與歷史(海洋與台灣─過去、現在、未來)》,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2003年。
    柯金儀總編,《我的高雄港》,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1年。
    柯金儀總編,《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2年。
    洪串,《紅毛港─黃昏的故鄉》,高雄:一串鈴文藝工作室,1997年。
    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冊二,台中:台灣文獻會,1983年。
    胡興華,《台灣的漁業》,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胡興華,《台灣漁會譜》,台北:台灣省漁業局,1998 年。
    胡興華,《海洋台灣》,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2年。
    高拱乾,《台灣府志》,康熙35年 (西元1696年),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95年。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年。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年。
    高雄市紅毛港文化協會委託,《紅毛港海洋文化園區─公共造產計畫》,高雄:樹德科技大學,2002年。
    高雄市紅毛港文化協會提案,《高雄市九十二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紅毛港產業文化廣場》,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2002年。
    張一鳴,《臺灣漁業之研究(第一冊)》,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4年。
    張宇彤計畫主持,《紅毛港歷史聚落基礎調查暨測繪計劃》,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
    張守真,《旗津漁業風華》,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0年。
    張守真、許一南,《高雄港紀事》,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6年。
    張守真、許一南,《旗津紀事》,高雄: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8年。
    張炎憲、李筱峯、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台北:玉山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許桂霖主修,《重修高雄市志卷二地理志》,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5年。
    陳文達,《台灣縣志》,康熙59年(西元1720年),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58年(西元1719年),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同治10年(西元1871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咸豐2年(西元1852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陳朝興總編,《海洋傳奇:見證打狗的海洋歷史》,高雄:高雄市政府海洋局,2005年。
    陳慕貞、顏德川,《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會友年會實錄》,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3年。
    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年。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7年。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康熙61年(西元1722年),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黃俊傑,《臺灣農村的黃昏》,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黃輝榮,《高雄市地理圖集》,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年。
    黃耀能總纂,《續修高雄市志卷一自然志地理篇博物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6年。
    黃耀能總纂,《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志 宗教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3年。
    黃耀能總纂,《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志 風俗語言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7年。
    黑朝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的漁港》,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照史,《打狗滄桑》,高雄:春暉出版社,1985 年。
    葉振輝,《台灣開發史》,臺北:臺原出版社,1995年。
    葉振輝,《打狗歷史圖說》,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葉振輝,《高雄市社會發展史‧移民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
    漢聲雜誌社,《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上、下冊),台北:漢聲雜誌社,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光緒18年(西元1892年),台灣文獻叢刊第197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康熙23年(西元1683年),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蔡怡真等人,《地理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4年。
    蔡相輝,《臺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蔡相輝,《臺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戴寶村,《高雄市常民生活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年。
    簡文敏總編,《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2001年。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年。
    梶原通好著、李文祺譯,《臺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二、 學位論文
    王志文,《社子島人文聚落之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王愛君,《從紅毛港遷村爭議論具居民地方感建構之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嘉麟,《府際關係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之探討-以中央委辦高雄紅毛港遷村案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方淑吟,《台南安平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忠緯,《北斗:一個台灣市鎮的興衰變遷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24~1920)》,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品豐,《紅毛港聚落主要街道兩側的民宅立面形式的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珮如,《大鵬灣南平沙嘴聚落的漁村生活文化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邱湘伶,《戰後高雄市的社團發展(1945-2000年)》,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邱毓芬,《紅毛港聚落護龍式民宅的空間形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邱滿枝,《從鄉土發現歷史─高雄市紅毛港歷史變遷之課程統整設計》,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研究所,2003年。
    俞克儉,《大目流刺網物理特性之基礎研究-水流速度對網具之影響》,基隆:國立海洋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唐力平,《烏魚汛期衛星遙測台灣海峽海況之微細構造與漁場形成之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翁安雄,《虎井:一個澎湖離島社里發展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薏靜,《高雄市右昌聚落之變遷與社區整合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君豪,《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建輝,《高雄縣山地鄉的區域變遷歷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瑜珊,《高雄市新厝仔之聚落空間構成與民宅型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莊淑菁,《清代溪湖鎮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郭秀娟,《視覺圖像記號之應用研究-以紅毛港圖像記號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03年。
    傅新昀《高雄縣茄定聚落之空間構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曾怡菁,《大高雄地區之城街發展(1684-189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春鎂,《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1684-194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玲珠,《龜山島開發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翠媛,《寺廟與地域社會─以彰化縣大村鄉五通宮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詹詩園,《蘆洲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1684-194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詹嘉慧,《一個濱海聚落的美麗與哀愁:七星潭社區主體性的沈潛展現》,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政誠,《從農業聚落到衛星市鎮─三重埔社會變遷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戴佑純,《一個沿海漁村的產業發展與生活空間研究-----以嘉義縣網寮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戴寶村,《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上、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薛雅惠,《高雄縣茄萣鄉漁民生活世界的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謝美華,《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鍾文娟,《清代苑裡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1683-189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韓菊美,《高雄市大坪頂梁姓血緣聚落的形成與空間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羅娟芝,《清代屏東內埔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三、 期刊論文
    吳初雄,〈旗津的古來今往與造船業工業〉,《校友會訊》第11號,高雄:旗津國小校友會,2006年,頁6。
    吳連賞,〈即將走入歷史的紅毛港:歷史、區域特色與未來前瞻〉,《高市文獻》第19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30。
    吳連賞,〈紅毛港的聚落與社會變遷〉,《環境與世界》第2期,1998年11月,頁85-136。
    李亦園,〈從台灣文獻資料看台灣平補族〉,《大陸雜誌》第10卷第9期,頁19-22。
    李明賢,〈紅毛港聚落沿革〉,《腳印》創刊號,1997年 1月,頁1-3。
    李明賢,〈高雄市小港區的聚落沿革〉,《高市文獻》第6卷第3期,1994年3月,頁1-56。
    李億勳,〈高雄紅毛港傳統民宅概述〉,《腳印》創刊號,1997年 1月,頁3-4。
    李燦然、許君復,〈台灣近海之漁業〉,《台銀季刊》第25期,1974年,頁74。
    村上直次郎,石萬壽譯,〈熱蘭遮城築城始末〉,《台灣文獻》第26卷第3期,頁112-115。
    阮琡婷,〈都市化對漁民生活的衝擊與調適-高雄市紅毛港漁村之例〉,《地理教育》第20期,1994年,頁287-308。
    林美容,〈由祭祀圈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頁53-114。
    林智隆,〈旗津今昔〉,《高雄文獻》第5、6期合刊,1980年12月,頁265。
    林慧青,〈風起雲湧的紅毛港養蝦王國:專訪高雄市蝦業繁養殖協會〉,《海洋高雄》第5期,1995年6月,頁33-37。
    洪淑珠,〈側寫紅毛港渡輪站─不悲情的城市〉,《南主角》,2002年10月,頁37。
    胡珍妮,〈紅毛港印象〉,《光華》,1993年10月,頁44-52。
    胡興華,〈台灣的漁會─漁業的經營與現況(下)〉,《漁業推廣》第121期,1996年10月,頁42-48。
    胡興華,〈台灣的漁會─漁業譜29:小港區漁會〉,《漁業推廣》第137期,1998年2月,頁50-52。
    范光龍,〈台灣附近的海域〉,《科學月刊》第19卷第5期,1988年,頁349-351。
    馬澤春,〈紅毛港海岸為什麼沖蝕〉,《台灣水利》第2卷2期,1954年,頁16-18。
    高雄市紅毛港文化協會,〈腳印〉第2期,1997年5月15日,頁1-8。
    高雄市紅毛港文化協會,〈腳印〉創刊號,1997年1月22日,頁1-8。
    張守真,〈紅毛港地名的由來〉,《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第5期,1994年10月,頁41-44。
    張守真,〈荷蘭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第24、25期合刊,1986年1月,頁13。
    莊英章,〈林杞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8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年,頁178-179。
    陳拱辰,〈烏衣巷口夕陽斜─紅毛港的美麗與哀愁〉,《雄中學報》第6期,2003年5月,頁253-282。
    黃建龍撰、陳秀琍攝影,〈1989紅毛港〉,《鄉城生活雜誌》,1995年12月,頁3-12。
    黃建龍撰、陳秀琍攝影,〈1995再見了!紅毛港〉,《鄉城生活雜誌》,1995年12月,頁17-20。
    黃建龍撰、陳秀琍攝影,〈漁人‧紅毛人‧紅毛港的變遷〉,《鄉城生活雜誌》,1995年12月,頁13-16。
    黃登三,〈紅毛港遷村案探討〉,《住都雙月刊》第131期,1998年2月,頁2-10。
    黃暖方,〈高雄紅毛港遷村案之立法意見研析(一)〉,《現代地政》,2004年8月,頁37-41。
    黃暖方,〈高雄紅毛港遷村案之立法意見研析(二)〉,《現代地政》,2004年9月,頁33-38。
    楊鴻嘉,〈台灣古代烏魚漁業史〉,《漁友》第35期,1980年11月,頁18-22。
    楊鴻嘉,〈回顧紅毛港之漁村及其漁業〉,《漁友》第231期,1997年3月, 頁26-35。
    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一)〉,《漁友》第248期,1998年8月,頁17-21。
    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二)〉,《漁友》第249期,1998年9月,頁29-33。
    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三)〉,《漁友》第250期,1998年10月,頁31-36。
    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四)〉,《漁友》第251期,1998年11月,頁23-26。
    楊鴻嘉,〈紅毛港漁村的蛻變〉,《漁業推廣》第120期,1996年9月,頁41-48。
    楊鴻嘉,〈高雄市紅毛港漁村早期醫療概況〉,《高市文獻》第19卷第1期, 2006年,頁1-12。
    葉振輝計畫主持,〈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報告〉,《史聯雜誌》第27期,1995年12月,頁1-96。
    葉經華,〈談海峽兩岸的烏魚〉,《漁友》第252期,1998年12月,頁33。

    四、 報紙
    王瑞伶,〈供奉日艦,小港有奇廟〉,《聯合報》,2000年1月15日19版。
    王瑞伶,〈海府尊神?日本軍艦當神拜〉,《聯合報》, 2000年4月5日39版。
    王瑞伶,〈保安堂拜日本軍艦和艦長〉,《聯合報》,2003年3月23日22版。
    高雄訊,〈連年虧損市府賠不起,小港渡輪航線停航〉,《民生報》,1988年2月23日26版。
    謝龍田,〈漁港建好不使用,漁民想下跪求情〉,《聯合報》,2002年3月21日23版。
    謝龍田,〈小港新漁港明天啟用〉,《聯合報》,2004年4月16日B2版。
    謝龍田,〈小港區漁會進駐臨海新村漁港〉,《聯合報》,2004年4月18日B2版。
    謝龍田,〈小港區漁會廳舍糟〉,《聯合報》,2005年7月12 日C2版。

    五、 外文資料
    北民平,〈島內漁業組合之概況(14):紅毛港漁業組合〉,《台灣水產》第252號,日本昭和11年(民國25年),1936年,頁11-18。
    台南新報社編,《南台灣紳士錄》,明治40年,台南新報社,1907年。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台灣的港灣》,昭和3年(民國17年),台北:台灣總督府交通局,1928年。
    李猴,〈高雄州紅毛港漁業組合的近況〉,《台灣水產》第228號,日本昭和9年(民國23年),1934年,頁108-109。
    南報商事社印本,《高雄州要覽》,日本大正11年(民國11年),高雄:南報商事社,1922年。
    南報商事社印本,《高雄州要覽》,日本昭和12年(民國26年),高雄:南報商事社,1937年。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一)》,日本大正14年(民國14年)、昭和6年(民國20年)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二)》,日本昭和7-10年(民國21-24年)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三)》,日本昭和11、13、14、16年(民國25、27、28、30年)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Campbell , WM. , Formosa Under the Dutch,(London, 1903)
    Wills, John E.Jr., Pepper, Guns and Parleys: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1662-1681, (Harvard Univ. Press, 1974)

    六、 相關網站
    小港區戶政事務所:
    http://cabu. kcg.gov.tw/hsiaok
    紅毛港文化協會: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christi/index.htm
    紅毛港遷村專頁:
    http://www.kcg.gov.tw/~red/
    海汕國小資訊網:
    http://www.hsps.kh.edu.tw/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http://www.khcc.gov.tw/
    高雄紅毛港聚落的滄海桑田:
    http:// www.public.org.tw/profile-3.htm
    高雄港務局:
    http://www.khb.gov.tw
    戀戀紅毛港網頁:
    http://www.hsps.kh.edu.tw/count/

    七、口述歷史
    吳天皓先生:2005/9/18,受訪者住宅。
    李天生(第三里里長):2007/7/15,電話訪問。
    李天賜先生:2005/9/18,受訪者住宅。
    李義三先生(濟天宮主任委員):2007/7/15,電話訪問。
    林明義先生:2005/9/18,受訪者住宅。
    洪天權先生:2005/9/18;2006/5/21;2006/6/24;2006/8/8,受訪者住宅。
    洪吉茂先生:2005/9/18;2006/6/24;2006/8/8,受訪者住宅。
    洪米娥女士:2006/2/20,受訪者住宅。
    洪明智先生(朝鳳寺主任委員):2007/7/15,電話訪問。
    洪美枝女士:2005/9/18;2006/6/24,受訪者住宅。
    洪美容女士:2005/9/18;2006/6/24,受訪者住宅。
    洪素女士:2006/2/20,受訪者住宅。
    洪瑤昌先生(紅毛港文化協會前總幹事):2005/8/16;2007/7/28,受訪者住宅。
    洪輝霖先生(第四里里長):2007/7/8,電話訪問。
    洪隨寶女士:2005/9/18;2006/6/24,受訪者住宅。
    洪魏桃女士:2006/5/19;2006/5/21;2006/8/8,受訪者住宅。
    陳居生先生(朝天宮主任委員):2007/7/8,電話訪問。
    楊金豹先生(第一里里長):2007/7/8,電話訪問。
    楊添生先生:2006/6/24,電話訪問。
    蘇正坤先生:2006/6/24,電話訪問。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