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貞莉
Yang Chen-lie
論文名稱: 北宋士大夫的城居與生活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7
中文關鍵詞: 城市生活城市史門客園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17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北宋士大夫的城居與生活」為題,主要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脈絡,來研究北宋士大夫在城市活動的普遍性,以及人際交游、城市施政、城市文化空間的創造等等的內涵。尤其注意到士大夫因為仕宦生涯的不同遭遇,各種法律對於官員職責的規範,以及對於園林隱逸生活的嚮往,對於士大夫城市生活所造成的影響。論文內容包括五個部分:
    第二章探討士人離鄉入城,游學他州風氣為什麼如此興盛的原因,以及士大夫擔任官職以後,派任州縣官員的機會很多,和當時銓選、改官、黨爭、丁憂、祠祿制度都有關係,而這些都導致了士人和士大夫在求學和仕宦生涯當中,頻繁遷徙於京城與各地城市的情況時常可見。這種宦游所帶來的寄居生活,不但表現在士大夫租屋而居、或者暫住在官廨、官屋、驛站、寺院的例子不少,他們日常生活的環境,以城市為活動的中心,由此也得到證明。
    第三章從士大夫任官城市的交游網絡出發,分別討論了他們和長官、同僚、門客、僧道醫卜等人的交往情況,其中特別考察了主人和門客、賓客關係形成的原因、交往的形式、以及其後政治上的連帶影響力等等,這也是過去學者較少提及的部分。至於貶謫、遠宦、休退官員的交游,由於士大夫政治際遇的不同,連帶地也影響了他們日常人際關係的往來,透過對他們的考察,對士大夫交游生活的面貌,也能夠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
    第四章藉由士大夫的宴飲文化,可以作為觀察他們在城市裡,如何創造出獨特的城市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實踐、城市施政的具體內容為何。無論是士大夫崇尚游宴山水之間、不喜歡市井繁雜,還是強調珍惜友朋聚會宴樂的時光,達旦夜宴,或者地方官員熱中於在城市內外興建亭臺,其意義,都在士大夫與城市環境的一種互動、反應與改造。
    第五章探討士大夫如何透過城市園林的興建,創造一個和官場相對的休退之地,亦即「不仕則隱」政治思想下的生活空間。對於定居或暫居在城市裡的士大夫來說,仕宦挫折、城市喧囂,是他們心理上和生活上都極欲擺脫的對象,而透過城市居家園林的營建,他們確實感受到了暫時超脫世俗、一種排遣補償的作用,這也是北宋園林之盛超越前代的一個原因。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5 第二章 游學、游宦與僦居 第一節 游學與游宦:從學、應舉、任官的游走四方 一、士而游學 …………………………………………… 13 二、游宦與遠宦 ………………………………………… 19 第二節 士大夫的遷徙與僦居 …………………………………… 27 第三章 士大夫的公私交游 第一節 門客與同僚:依附、資助、舉賢之探討 一、地方官員與同僚的交往 ……………………………………………… 34 二、主人與門客的交游 …………………………………………………… 43 第二節 士大夫與醫卜僧道的交往 …………………………………64 第三節 杜門絕客?貶謫、遠宦與休退官員的交游 ………………73 第四章 士大夫的宴飲與城市文化 第一節 宴飲的目的及其意義 一、公筵及私人宴會 ……………………………………………85 二、「與民同樂」的節慶宴會……………………………………91 第二節 市肆酒樓:城市文化空間的區隔及意義 ……………………97 第三節 伎樂娼優與宴會 …………………………………………… 105 第四節 及時行樂:城市夜禁與士大夫的夜宴 …………………… 112 第五章 園林文化及士大夫的仕隱出處 第一節 士大夫的仕隱情結與隱逸生活…………………………… 121 第二節 仕宦與園林:州縣郡圃及亭臺樓閣堂的營造……………129 一、地方官員普遍興建亭臺的原因…………………………… 131 二、郡圃與園林建築的功能…………………………………… 134 三、園林建築的分布地點……………………………………… 136 四、園林建築的文化特徵……………………………………… 140 第三節 賞心樂事:休退士大夫的居家園林佈置………………… 145 第四節 園林經濟功能試探 ……………………………………… 158 第六章 結論 ………………………………………………………………162 〈附表一〉北宋州縣官府郡圃與近城亭臺樓閣堂一覽表 〈附表二〉北宋士大夫私家園林一覽表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一)史部
    吳自牧,《夢粱錄》,《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2冊。
    宋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民國61年。
    李心傳撰,崔文印點校,《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筆記小說大觀》,13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周密,《武林舊事》,《筆記小說大觀》,28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臺北:世界,1999。
    施宿等撰,《嘉泰會稽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一》,臺北:商務,1983-1986。
    范成大,《吳船錄》,《筆記小說大觀》,28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民國65年。
    祝穆,《方輿勝覽》,臺北:文海,1981。
    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元靚,《歲時廣記》,《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
    趙翼撰,王樹民點校,《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竇儀等撰,《宋刑統》,臺北:新宇,民國74年。

    (二)子部
    不著撰人,《新編分門古今類事》,《筆記小說大觀》,19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不著撰人,《道山清話》,《筆記小說大觀》,8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元懷,《拊掌錄》,《筆記小說大觀》,3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孔平仲,《孔氏雜說》,《筆記小說大觀》,4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孔平仲,《談苑》,《筆記小說大觀》,4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續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方勺撰,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木永撰,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君玉,《國老談苑》,《筆記小說大觀》,8編,第1冊,臺北:新興,1977-。
    王灼,《碧雞漫志》,《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得臣,《麈史》,《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王銍,《王公四六話》,《筆記小說大觀》,13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王銍,《雜纂續》,《筆記小說大觀》,3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王銍撰,朱杰人點校,《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鞏,《聞見近錄》,《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王懋,《野客叢書》,《筆記小說大觀》,2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王闢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田況,《儒林公議》,《筆記小說大觀》,29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朱弁,《曲洧舊聞》,《筆記小說大觀》,28編,第1冊,臺北:新興,1977-。
    朱弁,《風月堂詩話》,《筆記小說大觀》,4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朱彧,《可談》,《筆記小說大觀》,第8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朱彧,《萍州可談》,《筆記小說大觀》,19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朱翌,《猗覺寮雜記》,《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江休復,《醴泉筆錄》,《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西郊野叟,《庚溪詩話》,《筆記小說大觀》,13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何薳撰,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臺北:新興,1977-。
    吳處厚,《青箱雜記》,《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吳曾,《能改齋漫錄》,《筆記小說大觀》,29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呂希哲,《呂氏雜記》,《筆記小說大觀》,18編,第1冊,臺北:新興,1977-。
    呂祖謙,《臥游錄》,《筆記小說大觀》,3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宋敏求撰,誠剛點校,《春明退朝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攸,《宋朝事實》,《筆記小說大觀》,13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李昌齡,《樂善錄》,《筆記小說大觀》,3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李廌,《濟南先生師友談記》,《筆記小說大觀》,9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沈括撰,胡道靜校注,《元刊夢溪筆談及新校注合刊》,臺北:鼎文,1977。
    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周紫芝,《竹坡老人詩話》,《筆記小說大觀》,第8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周煇撰,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岳珂,《愧郯錄》,《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岳珂撰,吳企明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邵伯溫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金盈之,《醉翁談錄》,《筆記小說大觀》,19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筆記小說大觀》,28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俞文豹,《清夜錄》,《筆記小說大觀》,3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姚寬撰,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1998。
    范鎮撰,汝沛點校,《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孫升,《孫公談圃》,《筆記小說大觀》,20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徐度,《却掃編》,《筆記小說大觀》,9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晁說之,《晁氏客語》,《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袁采,《世範》,《筆記小說大觀》,4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袁韶,《錢塘先賢傳贊》,《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馬永卿,《嬾真子》,《筆記小說大觀》,29編,第1冊,臺北:新興,1977-。
    馬純,《陶朱新錄》,《筆記小說大觀》,18編,第1冊,臺北:新興,1977-。
    高晦叟,《珍席放談》,《筆記小說大觀》,20編,第6冊,臺北:新興,1977-。
    張世南撰,張茂鵬點校,《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耒,《明道雜誌》,《筆記小說大觀》,3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張邦基,《汴都平康記》,《筆記小說大觀》,3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
    許斐,《獻醜集》,《筆記小說大觀》,13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郭彖,《睽車志》,《筆記小說大觀》,28編,第1冊,臺北:新興,1977-。
    陳郁,《臧一話腴甲集》,《筆記小說大觀》,9編,第7冊,臺北:新興,1977-。
    陳師道,《後山叢談》,《筆記小說大觀》,4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筆記小說大觀》,6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陸游撰,孔凡禮點校,《家世舊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彭乘,《墨客揮犀》,《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彭乘,《續墨客揮犀》,《筆記小說大觀》,13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黃休復,《茅亭客話》,《筆記小說大觀》,10編,第1冊,臺北:新興,1977-。
    黃朝英,《靖康缃素雜記》,《筆記小說大觀》,4編,第4冊,臺北:新興,1977-。
    葉夢得,《避暑錄話》,《中國野史集成‧正編》,第8冊,成都:巴蜀書舍,1993。
    葉夢得,《巖下放言》,《筆記小說大觀》,3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葉夢得撰,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趙升,《朝野類要》,《筆記小說大觀》,21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斧,《青瑣高議》,《筆記小說大觀》,9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劉昌詩撰,張榮錚、秦呈瑞點校,《浦盧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歐陽修撰,李偉國點校,《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龍名子,《葆光錄》,《筆記小說大觀》,3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戴埴,《鼠璞》,《筆記小說大觀》,第8編,第2冊,臺北:新興,1977-。
    魏泰,《括異志》,《筆記小說大觀》,20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
    蘇軾,《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
    蘇軾,《問答錄》,《筆記小說大觀》,13編,第5冊,臺北:新興,1977-。
    蘇轍,《雜纂二續》,《筆記小說大觀》,3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蘇轍撰,俞宗憲點校,《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蘇轍撰,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蘇籀,《欒城先生遺言》,《筆記小說大觀》,9編,第6冊,臺北:新興,1977-。

    (三)集部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1998。
    張舜民,《畫墁集》,《筆記小說大觀》,28編,第3冊,臺北:新興,1977-。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2006。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民國64年。
    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1964。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2004。
    朱瑞熙、張邦煒、劉復生、蔡崇榜、王曾瑜,《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李之亮,《北宋京師及東西路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舍,2001。
    李之亮,《宋兩江郡守易替考》,成都:巴蜀書舍,2001。
    李之亮,《宋兩浙路郡守年表》,成都:巴蜀書舍,2001。
    李之亮,《宋兩淮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舍,2001。
    李之亮,《宋兩廣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舍,2001。
    李之亮,《宋河北河東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書舍,2001。
    李之亮,《宋福建路郡守年表》,成都:巴蜀書舍,2001。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所,2001。
    黃麗月,《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3年。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2003。
    龐德新,《從話本、擬話本所見之宋代兩京市民生活》,香港:龍門書店,民國63年。

    (二)期刊論文
    全漢昇,〈宋代都市的夜生活〉,《食貨半月刊》,卷1,民國23年12月,頁23-28。
    江天健,〈宋代地方官廨的修建〉,《宋史研究集》,第31輯,臺北:蘭臺,民國91年,頁309-351。
    成一農,〈宋元以及明代前中期城市城牆政策的演變及其原因〉,《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頁145-183。
    衣川強著,鄭樑生譯,〈以文臣為中心論宋代的俸給上〉,《食貨月刊》,4:5,臺北:民國63年8月,頁202-214。
    衣川強,〈以文臣為中心論宋代的俸給下〉,《食貨月刊》,4:6,臺北:民國63年9月,頁233-253。
    林天蔚,〈宋代公使庫、公使錢與公用錢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45:1,民國62年10月,頁129-156。
    竺沙雅章著、吳寶琪譯,〈宋代官僚的寄居〉,《宋遼金元史》,1998第5卷,頁47-55。
    金中樞,〈從司馬光十科舉士看北宋的舉官制度〉,《宋史研究集》,第19輯,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8年12月,頁31-48。
    柳立言,〈從官箴看宋代的地方官〉,《宋史研究集》,第21輯,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0年11月,頁117-154。
    張智瑋,〈從墓誌銘看北宋地方的「劇郡」與「閑郡」〉,《東吳歷史學報》,12,民國93年12月,頁217-247。
    梁庚堯,〈南宋官戶與士人的城居〉,《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臺北:允晨,民國86年,頁65-218。
    梁庚堯,〈南宋城市的社會結構〉,《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臺北:允晨,民國86年,頁591-680。
    黃文吉,〈從詞的實用功能看宋代文人的生活〉,《國立編譯館館刊》,20:2,民國80年12月,頁33-44。
    黃敏枝,〈宋元佛教的接待庵院〉,《清華學報》,27:2,民國86年6月,頁151-199。
    楊宇勛,〈政務與調劑:宋代士大夫休閒遊憩活動初探〉,《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38:1,民國93年4月,頁189-216。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15:4,2004年12月,頁41-92。
    趙鐵寒,〈宋代的州學〉,《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2年再版,第2輯,頁343-362。
    戴建國,〈宋代編敕初探〉,《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頁3-3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