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嘉平
論文名稱: 京劇老戲的修編與改編研究──以劉慧芬「國光」劇作為範圍
指導教授: 陳芳
Chen, F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京劇改編京劇修編京劇編劇當代戲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隨著中文在世界受到重視,中國戲曲漸漸地擠進世界藝術主流之一,也代表著必須接受各方面的考驗、變革,才能因應時代的需求。然而,中國戲曲源遠流長,負載的文化深遠,因此中國戲曲至今還不易完全脫離古代留下的窠臼,讓人難以融入其中,於是觀眾年齡層逐漸老化、減少。因此,戲曲的現代化是勢在必行的,一方面為了提升戲曲的現代價值;另一方面更是為了讓戲曲隨著時代蛻變,走入時人的生活,才能永久發揚。老戲的場次結構往往拖沓,內容不外乎教忠教孝,情節已不符當今觀眾的觀賞視角,但為了保存古典戲曲的藝術價值,一方面要保留資深演員以傳承紮實的表演技藝,再者必須開發新生代觀眾,也因而使得戲曲表演在舞台上呈現傳統老戲與實驗戲曲拉鋸的局面。我們或許能夠以宏觀的角度看待這兩種南轅北轍的表演形式:為了使新生代觀眾能夠真正進入中國戲曲的堂奧,甚至體認中國戲曲的精隨,勢必以「修改老戲」來當作二者之間的橋樑,也因此老戲的修編與改編成了重要的課題。

    劉慧芬任職國光劇團編劇時期,有大量老戲的編修之作品,技法成熟,值得討論,本論文研究範圍選定七部作品:《慶頂珠》、《梅玉配》、《武大郎奇遇記》、《嘉興府》、《未央天》、《新編樊梨花》、《青面虎》等,透過梳理劇作的本事源流與編修手法,參照編劇者的巧思以及對京劇多年來的觀察與素養,加以其他編劇原理,希望能為老戲修編和改編建構基本可行的創作方法。本論文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共分五章探討。第壹章回溯京劇形成的背景,簡述其藝術蓄養過程,以勾勒京劇傳統老戲的原貌,並探討京劇在當代的演繹;第貳章簡述劉慧芬的學養背景,以期勾勒出劉氏編劇之審美思考;第参章從文本中分析劉慧芬「修編」老戲之技法,歸納可行的編修原則;第肆章從文本中分析劉慧芬「改編」老戲之技法,同樣歸納當中可行的編修原則;第伍章試圖從舞臺上觀照演出情形,連結劇本與舞臺演出本,探討二者之間的聯繫關係,並且歸結出導演如何處理「修編」與「改編」二者不同的作品風格;最後,強調編修老戲在當代的意義,為戲曲史做補白。本論文由「編、導、演」三維面向,實地採訪編劇、導演、演員,記錄當時的編演理念與工作實況,希望能尋求實際的編修老戲之方法與原則。

    京劇老戲的修編與改編研究──以劉慧芬國光劇作為範圍 目次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前人研究成果評述……………………………………………3 第壹章 京劇老戲溯源……………………………………………9 第一節 京劇的形成背景…………………………………………9 第二節 京劇劇本的來源…………………………………………15 第三節 京劇流派藝術塑造傳統戲之經典性……………………17 第四節 臺灣當代演出京劇老戲之藝術追求……………………25 第貳章 劉慧芬編劇美學…………………………………………29 第一節 學養背景…………………………………………………29 一、人格養成期……………………………………………………29 二、劇藝奠基期……………………………………………………30 三、學術轉捩期……………………………………………………32 四、海外深造期……………………………………………………35 第二節 編劇審美思考……………………………………………37 一、保有老戲的劇本體製結構,並靈活運用、搭配之…………38 二、提升老戲的文學性……………………………………………39 三、與時俱進的主題思想…………………………………………40 四、由平面到立體的戲劇張力……………………………………41 五、舞臺演出的表演張力…………………………………………42 第参章 劉慧芬老戲修編之文本探析……………………………44 第一節《梅玉配》──情節架構之統整…………………………44 一、場次結構與情節線索的配搭…………………………………46 二、人物性格的塑造………………………………………………52 三、曲文賓白的改動………………………………………………53 第二節《全部慶頂珠》──以場次結構推展戲劇力……………57 一、主題思想的深化………………………………………………57 二、場次與情節結構的梳理與整編………………………………58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63 四、唱腔板式的更動………………………………………………65 第三節 《嘉興府》──武戲文編強化劇作內涵………………67 一、場次結構與情節線索──武戲的層次性……………………68 二、人物的深化──武戲人物的細膩度…………………………71 三、曲文賓白的運用──「唱」與「念」的平衡………………74 四、主題思想的強化──「正義」、「親情」雙主題思想並陳77 第四節《青面虎》──重塑副線情節……………………………78 一、場次結構之整合………………………………………………79 二、情節線索之重整………………………………………………81 三、主題思想之立體化……………………………………………86 四、人物性格之凝塑………………………………………………87 五、唱唸組織之配搭………………………………………………89 第肆章 劉慧芬老戲改編之文本探析……………………………93 第一節《未央天》──京劇老戲的翻案新詮……………………93 一、場次結構與情節線索之配搭…………………………………94 二、人物性格之深掘………………………………………………102 三、曲文賓白之運用………………………………………………105 四、主題思想之新詮………………………………………………107 第二節《新編樊梨花》──京劇老戲之男女情愛觀……………111 一、場次結構與情節線索之整配…………………………………112 二、主題思想之提煉………………………………………………119 三、人物性格之錘鍊………………………………………………121 四、曲文賓白之編寫技巧…………………………………………125 第三節《武大郎奇遇記》──挖掘京劇老戲中兒童京劇之素材133 一、場次與情節的揀選與挪用……………………………………135 二、人物形象的重塑………………………………………………140 三、曲文賓白的改動………………………………………………143 四、主題思想的再創與融合………………………………………147 第伍章 導演統籌與舞臺美術……………………………………152 第一節 演員表現…………………………………………………153 第二節 導演調度…………………………………………………155 第三節 舞臺美術………………………………………………158 結論…………………………………………………………………164 附錄一:劉慧芬劇本創作目錄表…………………………………167 附錄二:劉慧芬重要演出劇目一覽表……………………………170 附錄三:訪談紀錄(依訪談日期排序)……………………………176 一、劉慧芬訪談紀錄(一)…………………………………………176 二、劉慧芬訪談紀錄(二)…………………………………………183 三、劉慧芬訪談紀錄(三)…………………………………………186 四、王冠強訪談紀錄………………………………………………189 五、唐文華訪談紀錄………………………………………………194 六、李小平訪談紀錄………………………………………………200 七、朱勝麗訪談紀錄………………………………………………206 八、魏海敏訪談紀錄………………………………………………209 參考書目……………………………………………………………212

    參考書目(依照姓氏筆劃排列)

    (一)古典文獻
    (清)小鐵笛道人:《日下看花記》卷四,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
    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下冊
    (清)王夢生:《梨園佳話》(台北:學海出版社,1972)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北京:中
    國戲劇出版社,1982)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台北:世界書局,1963)
    (清)李斗著,周春東注:《揚州畫舫錄》(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清)李漁:《閒情偶寄》,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艾舒人編、冉雲飛校點:《李漁全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
    (清)吳長元:《燕蘭小譜》,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上冊(北京:中國
    戲劇出版社,1991)
    (清)余治(1809-1874):《庶幾堂今樂》(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明)袁中道:《游居柿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
    975),第二冊
    (清)華胥大夫:《金台殘淚記》,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
    戲劇出版社,1991)上冊
    (明)笑笑生《金瓶梅》(高雄:大眾書局,1972.1)
    (清)張江裁:《北京梨園掌故長編》,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 下冊
    (晉)葛洪著、李中華注釋、黃志民校閱《新譯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股
    有限公司,1996.4)
    (清)焦循:《花部農譚》,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
    劇出版社, 1982) 第八冊
    ────:《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
    社,1982)第八冊
    (清)楊米人等箸,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
    社,1982)
    (清)楊靜亭:《都門紀略》,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2
    輯,總716號(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清)楊懋建:《夢華瑣簿》,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 1991) 上冊
    ─────:《長安看花記》,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
    劇出版社, 1991) 上冊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3)
    (清)藝蘭生:《側帽餘譚》,收入《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 1991)上冊
    (清)鐵橋山人著、周育德校點:《消寒新詠》(北京:中國老年文物研究學
    會,1986)

    (二)現代文獻

    丁淑梅:《元明清三代禁毀戲曲史料補遺》(中國文學研究第九輯,
    2007.4)
    〈大鵬坤生崔富之進步多,小生劉慧芬受重視〉,《青年戰士報》,
    1984.5.31
    〈大鵬坤小生劉慧芬考上文大藝術研究所〉,中華晚報,1984.8.13
    王大錯述考;鈍根編次;燧初校訂《戲考:顧曲指南》(台北:里仁書局,
    1980)
    王友輝:〈兒童觀點的城市寓言──評如果兒童劇團《速度專賣店》〉,《表
    演藝術雜誌》第141期,2004.9
    ───:〈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台灣戲專學刊
    第十三期,2006.7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書局,1996)
    ───:〈傳統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
    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台灣京劇五十年》,上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
    王芷章:《腔調考原》第八章弋腔考,收錄於其《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中國戲曲聲腔叢考》,收入於《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
    劇出版社,2003)
    王季思主編:《中國當代十大悲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王森然遺稿,李紹宗、夏玉潤主編:《中國劇目辭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7)
    王冠強訪談紀錄〈由文本至臺本──《武大郎奇遇記》的舞臺實踐〉,
    98.10.13
    王照璵:〈《從燕都梨園史料》與《品花寶鑑》看清中葉以後北京劇壇幽靈品
    評文化》,《中極學刊》第五期,2005.1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三
    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中國戲曲志北京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北京卷(上)》(北京:中國
    ISBN中心,1989)
    毛家華:《京劇兩百年歷史》,上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田本相:《中國話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石玉昆:〈繼承創新‧相輔相成〉,國光藝訊,第31期,2002.1
    史煥章編著、張光濤校正:《中華國劇史》(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5)
    田航:《紅氍毹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丘慧瑩:〈傳統戲曲當代表現的整體評價--《當代戲曲》讀後〉,《現代中
    國》,第七期,2006.6
    〈衣帶漸寬終不悔──從大鵬劇校到文大藝術研究所〉,《仕女雜誌》,67期
    12月號,1984
    朱文相:《戲曲導演論集──朱文相自選》(北京:中華書局,2008)
    朱勝利訪談紀錄〈《新編樊梨花》的傳承與創新〉,98.10.22
    安志強:《張君秋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李小平訪談紀錄〈《嘉興府》武戲導演美學與《新編樊梨花》現代劇場導演手
    法〉,98.10.22
    李浮生:《中華國劇史》(台北:正中書局,1969)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吳小如:《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中華書局,1986)
    吳桂李:《李寶春京劇藝術研究》(文化大學藝研所碩論,2006)
    吳乾浩:《戲曲美學特徵的凝聚與變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文學劇本與導演藝術的辨證關係──對戲曲現代戲內部矛盾的若干
    思考〉,收入《新劇作》編輯部《戲曲現代戲導演表演論文集》(上海:
    上海藝術研究所,1998.5)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吳曉玲、馬崇仁編:《馬連良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沈鴻鑫、何國棟:《周信芳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余笑予:〈我對「當代戲曲」的追求〉,收入《新劇作》編輯部《戲曲現代戲
    導演表演論文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98.5)
    余從、周育德、金水等箸:《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3)
    余漢東編著:《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2006)
    〈欣見平劇香火有傳人〉,《婦女雜誌》,12月號,1980
    〈姐妹獻身菊壇〉,中央日報,1984.4.21
    林幸慧:《流派藝術在京劇發展史上的意義》(清華大學中文所碩論,1997)
    ───:《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臺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文化大學藝研所碩論,
    1997)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周傳家等編著:《戲曲編劇概論》(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
    周德清:《中原音韻》,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北京:中國戲劇出
    版社,1982) 第一冊
    汪洋:〈從「話劇加唱」談到現代戲戲曲化〉,收入《新劇作》編輯部《戲曲現代戲導演表演論文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985)
    孟繁樹:《中國戲曲的困惑》(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胡菊人編:《戲考大全》(台北:宏業書局,1974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紀佳琳:《劇場現代化對臺灣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文
    化大學戲劇所碩論,2002)
    姜昭龍:《戲劇編寫概要》(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
    沈堯:〈戲曲結構的美學特徵〉,收入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台
    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戲曲創作與塑造典型〉,《戲曲研究》第50輯,1994.05
    ──:〈漫談戲曲創作的個性〉《劇本》,1995.8
    沈惠如:〈略論中國近代戲曲改良運動〉,《德育學報》,第18期,2002.09
    辛 人:〈戲曲劇本的結構特點〉,《戲曲研究》,18輯,1986.04
    范鈞宏:《戲曲編劇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倪雅慧:《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專國劇團為例》(成功大學藝研所碩論,2000)
    祝肇年:《古典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馬也:《戲曲藝術時空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馬少波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馬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台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2002)
    教育部國劇劇本編修委員會:《修定國劇選》(台北:國立編譯館,1975)
    唐文華訪談紀錄〈《未央天》與《慶頂珠》人物新詮〉,98.10.21
    徐城北:《梅蘭芳與中國文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京劇春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
    徐煜:〈花部崛起與伶人偶像化〉,《戲劇藝術》,2008年第4期
    孫玫:〈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對於傳統戲曲的複雜情結〉,《九州學林》,第三
    卷,2006.04
    ──:《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
    曹其敏:《戲劇美學》(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1993)
    郭怡君:《明代戲曲編劇理論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論,2005)
    貢敏:〈傳統戲曲現代化面面觀〉,《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陳世雄:〈論戲劇中的情節借用〉,《戲劇藝術》,1993.3
    ───:〈論戲曲的程式化身體語言〉,《台灣戲專學刊》,第11期,
    2005.07
    陳竹:《中國古代劇作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陳多:〈民族化的戲曲「蒙太奇」初探〉,收入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
    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2000)
    ──:《清代戲曲研究五題》(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譚鑫培清宮演劇考〉,《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七期,2005.3
    ──:《花部與雅部》(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試論崑劇表演的「乾、嘉傳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學報,第
    一期,2007.6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陳培仲、胡世鈞著:《程硯秋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台北:明文書局,1982)
    國立國光劇團:《未央天》演出DVD,2001,國立國光劇團發行
    ─────:《新編樊梨花》演出DVD,收入《京京有味》,公共電視文化事
    業基金會發行,2003
    ─────:《嘉興府》演出DVD,2003,劉慧芬提供。
    ─────:《武大郎奇遇記》演出DVD,2005
    ─────:《全部慶頂珠》演出DVD,國立國光劇團發行,2008
    ─────:《梅玉配》演出DVD,國立傳統藝術總籌備處發行,2009
    康志勇:〈戲曲劇本應該爲戲曲表演提供些什麼〉,《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研
    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年
    張庚、郭漢成:《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4)
    ──、蓋叫天等著:《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年)
    ──:《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張玲瑜:《古典劇作在當代改編的處境》(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論,2002)
    貫涌:《戲曲劇作法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章詒和主編:《中國戲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張曉燕:《田漢傳統戲曲觀及劇作研究》(清華大學中研所碩論,1994)
    梅蘭芳紀念館編:《梅蘭芳藝術論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黃文暘著、董康纂輯《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出版社,1967)
    程硯秋:〈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戲曲研究》,第一期,
    1958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戲曲與歌劇》(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
    ───:《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台北:國家出版社,2007)
    ───:〈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2008.1
    焦尚志:《中國現代戲劇美學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黃永碤:〈在現代劇場中戲曲舞臺設計的思考〉,2007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論文集,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7.11.9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黃美滿:〈兒童劇導演的思維圖像初探〉,《香港戲劇學刊》第七期(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2007.1)
    黃琦:《京劇小生藝術研究──以葉盛蘭為論述對象》(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
    文,2007)
    黃嘉平:〈試論乾嘉時期文士戲曲審美觀變革之因素〉,收入《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
    學國文系,2008.7)
    《湖南新時期十年優秀文藝作品選》(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
    葉長海、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端午佳節排好戲──大鵬排出白蛇傳〉,中華日報,1984.6.1
    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最年輕的國劇劇作者──劉慧芬〉,《國劇月刊》,第113期,1886年5月5

    齊如山:《五十年來國劇》(台北:正中書局,1970)
    ───:《京劇之變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
    齊建華:〈新時期戲曲文學內容與形式的探索〉,《劇本》,429期,2001.4
    溫秋菊:《臺灣平劇發展之硏究》(台北:學藝出版社,1994)
    董健、馬俊山著:《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廖秀霞:《戲曲虛實論研究──以王安祈劇作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
    論,2000)
    廖奔:《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楊振淇:《京劇音韻知識》(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楊曉輝:〈司鼓藝術漫談──京劇鑼鼓乾牌子〉,《台灣戲專學刊》第九期
    (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2004.7)
    趙英勉編:《戲曲舞台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劉紹唐、沈葦窗:《京劇兩百年歷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收
    入《平劇史料叢刊》
    ───────:《菊部叢談》,收入《平劇史料叢刊》(台北:傳記文學出
    版社,1974)
    劉慧芬:《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寫實與寫意談戲曲「舞臺」的文化裂隙〉,《公務人員月刊》,第
    90期,2003.12
    ───:《京劇劇本編撰理論實務》(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兒童戲曲的時代意義──以國立國光劇團兒童戲曲為例》,國立國
    光劇團電子報第17期,2005.7
    ───主編:《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台北:國立傳統藝術
    中心,2006.10)
    ───:〈從演員詮釋到文本精修重組《梅玉配》的喜劇基因〉,《國光藝
    訊》,第62期,2008.1
    ───訪談紀錄(一)〈戲曲觀與編修技法〉,2008.9.9
    ───訪談記錄(二)〈由大鵬演員至文大副教授的學經歷程〉,2008.9.19
    ────訪談紀錄(三)〈編修技法與學養背景〉,2008.10.3
    駱正:《中國京劇十二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鄧綏寧:《編劇方法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
    鄒憶青:〈緬懷范鈞宏先生──《春草闖堂》的啓迪〉,《中國戲劇》,1997
    鄭嬰:《戲劇概說》(台北:赤子社,1956)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謝柏梁:《中國當代戲曲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戴淑娟等編:《譚鑫培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2005)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魏子雲:《國劇的舞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魏明倫:《潘金蓮:魏明倫劇作三部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
    顏長珂:《戲曲劇作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譚源材:〈古代戲曲結構學综論〉,《戲曲研究》,1992.9
    譚帆:《金聖嘆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龔鵬程:〈品花記事:清代文人對優伶的態度〉,收入《中國文人階層史論》
    (宜蘭:佛光人文學院,2002)
    基爾‧伊拉姆(KEIR ELAM)著、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板橋:駱
    駝出版社,1998)
    克雷著、李醒譯《論劇場藝術》:(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