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范姜淑雲 |
---|---|
論文名稱: |
常民文化與隱喻: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之研究 Folk Culture and Metaphor: Plant’s Image of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
指導教授: | 陳龍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72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客家山歌 、常民文化 、植物意象 、隱喻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folk culture, plant’s image, metapho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9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植物意象是臺灣客家山歌的重要素材,它呈現了客家常民文化的內容,更塑造了臺灣客家山歌「藉彼喻此」的隱喻性語言,反映了客家人從個人生活到整個族群的理想、感情和願望。
以語言表達的觀點來看臺灣客家山歌中的植物意象,其實是以隱喻的結構性語言來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植物意象的隱喻性語言之運作,是以人們日常生活為基礎,來陳述對於抽象的概念之部分瞭解。植物意象作為來源域的隱喻素材,多半是以植物的生長週期作為攝取角度,尤其是開花、結果等意象,因其外在特徵明顯,並與人們的生活經驗密合,因而與歌詞的喻意產生極為密切的連結。
從語言的認知層面來看植物意象所形成的隱喻性語言,可以發現山歌的歌詞反映出一個文化裡的價值觀中,所強調與所忽略的各個層面。亦即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其隱喻性語言的攝取角度與部分映射的特性,反映出臺灣的客家族群之思維模式,也顯現出客家族群日常的行動和決定。
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所反映有關客家人在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的內容,是人對環境適應及利用的具體呈現,而客家人選擇特定的植物意象以隱喻的方式詮釋抽象的概念,其認知的基礎同時也是深受到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所影響。
Plant’s image is an major material of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not only representing the content of Hakka folk culture, but also creating the metaphorical language for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The purpose of such language is to reflect all levels from individual life to the dreams, feelings, and wishes of the whole Taiwan’s Hakka popu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language performance, the plant’s image of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is to explain abstract ideas by metaphorical and structural language, and the function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 is based on daily life, so to state partial understandings of abstract ideas. When Taiwan’s Hakka people use plant’s image as metaphorical source materials, they usually focus on the life cycle of plants, especially on blossom and fruit. Because such images are very clear and closely connected to life experiences, so they can generate tight links to the metaphor of lyrics.
After analyzing the metaphorical language formed by plant’s image at language cognition level, we found the lyrics of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actually reflect all views of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including the emphasized part and the omitted parts. That is, when we look into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in plant’s image of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metaphorical language and partial mapping, both of them reflect the thinking logics of Taiwan’s Hakka population, they also reflec the daily activities and decisions of Hakka population.
Finally, the plant’s image in Taiwan’s Hakka folk songs reflects the material, spiritual, and social contents of Taiwan’s Hakka folk culture and represents the actual process of Taiwan’s Hakka people in environment adoption and utilization. When Taiwan’s Hakka people choose specific plant’s image to explain abstract ideas, the basis of cognition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material, spiritual, and social contents of Hakka folk culture.
中文部分
專書: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十二版》(臺北市:五南,2008),368。
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7-8,
16,26,63,68,91。
王文斌、林波。《論隱喻中的始源之源》(外語研究,2003),10。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20-21,64,181、
182-183。
王為國等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臺北市:心理,2006),177-178。
王弼。《周易略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1976),149。
王源東。〈臺灣常民文化內容之探究〉。《人文藝術學報,第四期,2005》,283-300。《十三經注疏‧ 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157-158。
古國順。《臺灣客語概論》(臺北市:五南,2007),313。
仇小屏。《論篇章意象之系統――以古典詩詞為考察對象》(台南市:國科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大中文系,2005)。
佚名。桃園赤糖開始,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01月09日,第二版。
呂錘寬。《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臺北市:五南,2005)62-64。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30。
李亦園。〈從文化看文學〉《中外文學》,4:2,1975,165。
李英霞。《誇張的心理基礎》,(《修辭學習》1993年第5期)。
李梁淑。《客家歌謠文化與藝術論集》(臺北市:天空數位圖書,2010),177-178,209。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市:谷風,1987),503-504。
阮昌銳。《植物動物與民俗》(臺北市 : 國立臺灣博物館,1999),2,8,103,99-103。
花松村。《臺灣鄉土全誌》(臺北市:中一,1996),557-558,650-672。
林麗琪。《植物Q&A: 生活中的植物240問》〈臺北市:大樹文化,2002〉,154。
邱紹傑、彭宏源。《臺灣客家民族植物圖鑑篇》(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2008),
23,25-54,50,52,90,92,134,146,150-152,158-159,179,189-192,200,
222-225,266,270。
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2001),106。
林淑貞。《中國寓言詩析論》(臺北市:里仁,2007),12。
林宜旻、陳皎眉。(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
1995年9月,287-311。
胡泉雄編著。《客家山歌的概述》(臺北市:光美照相排版有限公司,2003),46-48。
胡萬川總編輯。
《中壢市客語歌謠(一)》(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5),2,
8,32,46,50,60,62,66,72,92,100,120,132,138,146,144,152, 170,
180,192,198,200,206。
《中壢市客語歌謠(二)》(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5),26,134,
136,150,156,158,164,170,178,184。
《中壢市客語歌謠(三)》(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5),8,32,40,
70,150,134,142,170,178,192,228,230。
《平鎮市客語歌謠》(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5),22,74,78,88,
108,132,152,176,254。
《龍潭鄉客語歌謠》(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0),32,54,96,182,
192。
《楊梅鎮客語歌謠(一)》(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2),44,46,
62,64,128,136,146,144,156,174,196。
《楊梅鎮客語歌謠(三)》(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2),150。
《楊梅鎮客語歌謠(四)》(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2),20,26,
74,82,84,90,98,112,148,152,214,248,254,264,266,278。
《楊梅鎮客語歌謠(五)》(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2),62,82。
《觀音鄉客語歌謠》(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5),18,20,34,42,
54,58,74,76,86,120,148,182,196,198,214。
《新屋鄉客語歌謠謎諺》(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3),82,
116,126,134,186,188,194,210。
《東勢鎮客語歌謠》(豐原市:中縣文化,1994),179-180,184,
190,197-198,217,226。
《東勢鎮客語歌謠.二》(豐原市:中縣文化,2001),52,82,96,
98,100,106,140,146,184,186。
《石岡鄉客語歌謠》(豐原市:中縣文化,1992),8,152,160。
《石岡鄉客語歌謠,二》(豐原市:中縣文化,2001),230。
胡萬川,陳嘉瑞總編輯。《東勢鎮客語歌謠.三》(豐原市:中縣文化,2003),32,
46,54,68,84,90,94。
胡萬川,羅肇錦總編輯。《苗栗縣客語歌謠集》(苗栗市:苗栗縣縣文化局,1998)。
夏方。《美學:苦惱的追求》(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108。
夏之放。《文學意象論》(汕頭市: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182。
徐兆泉。《臺灣客家話辭典》(臺北市:南天,2001),20,129,158,267,338,
385,441,444,538,559,564,629。
徐貴榮。《客家師傅話 齋公買茄-貪大》89.1.3刊於聯合報鄉情版。
高木桂藏。《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臺北:關屋牧出版,1992),182。
張友漁。《物產的故事》(臺北市:聯經,2000),51-54。
張典婉。《臺灣客家女性》(臺北市:玉山社,2004),109。
張祖基。《客家舊禮俗》(臺北市:眾文圖書,1986),86。
張國文編輯。《苗栗客家山歌 民族篇》(臺北市:中國民俗協會出版,1951),12-13。
張國文。《苗栗客家山歌》(臺北市:中國民俗學會,1981),58。
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1987),121。
許孫源。《甘蔗育種》〈科學發展,2006年1月,397期〉,6-13。
郭城孟。《福爾摩沙的生命力:臺灣的食用植物》(臺北市:文建會,2001),20-21。
郭坤秀。《桃竹苗客家山歌之研究》(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4),67。
陳正治。《修辭學》(臺北市:五南,2009),13-20。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北市:萬卷樓,2005),5-6,225,294。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院,1990),39。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市:東門出版社,1978),106,350-351,364-366。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市:臺原出版,1991),24,34-35。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市:萬卷樓,2005),76-96。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68。
陳龍廷。《聽布袋戲 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市:春暉,2008),24-27。
陳龍廷。《庶民生活與歌謠:褒歌與北海岸的植物》(高雄市:春暉,2010),75。
連瑞枝、莊英章。《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市:南天,2010),274。
彭素枝。《臺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臺北市:文津,2003),70,,111-112,169,
175,181-184,187,215,218,225。
曾彩金總編篡。《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藝文》(屏東市:六堆文教基
金會,2001),227-230。
黃子堯。《客家山歌200首》(臺北縣: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2010),46,50,
59,65,70,76,92,94,101,115,126,140,143,146,150,188,193,217,
227。
黃永達。《臺灣客家讀本》(臺北市:全威創意媒體,2004),206,251,280,302,
334。
黃永達。《臺灣客家俚諺語語典:祖先的智慧》(臺北市:全威創意媒體,2005),
30,158,186,227,247,348,388,401,407,457。
黃宣範。《隱喻的認知基礎》,《語言學研究論叢》(臺北:黎明,1974),41-54。
黃得時。〈臺灣歌謠之型態〉《文獻專刊》,3:1,1952,6-7。
黃鶴。(論客家山歌的文化母題與文化意象)《嶺南文史》,2004年S1期,66。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縣:稻鄉,
2000),5。
楊兆禎。《臺灣客家系民歌》(臺北市:百科文化,1982),5。
楊兆禎。《客家民謠:客家十八調的研究》(臺北市:育英,1974),5。
楊嘉棟。《桃園縣植物資源導覽手冊》(南投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
育中心,2005),13。
楊蔭深。〈中國俗文學概論〉。《中國俗文學叢刊》(上海:世界書局,1944),12。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臺北市:
聯經,2006),17,66-68,77。
廖德添。《客家師傅話》(臺北市:南天,2001),26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桃園縣鄉土史料》(南投市:省文獻會出版,1996),97,117-123。
劉鈞章採編。《苗栗客家山歌賞析》(苗栗市:苗縣文化,1997),18,60,62,
77-78,96,99,104,106,121,127,129,145,160,167,169,192,194,
200。
劉鈞章採編。《苗栗客家山歌賞析.第二集》(苗栗市:苗縣文化,1998),23,42,
61,105,111,151,154,166-167,169,178,199,219。
劉新圓。《山歌子的即興》(臺北市:文津,2003),52。
劉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卷六,〈神思〉第二十六,
493。
劉錦雲。《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市:武陵,1998),144。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市:貓頭鷹,2001),214-215。
潘富俊。《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臺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臺灣植物文化議題》(台
北市:遠流,2007),12-13,24-25,46,67-68,100-104,146-147,176,196,
210-211,215。
鄭武燦。《臺灣植物圖鑑 上冊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8),989。
鄭榮興。《臺灣客家音樂》(臺北市:晨星,2004),76-78。
賴碧霞。《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市:樂韻出版社,1993),24-27,127-128,
132-135,143-159,163,172-174,181,187-199,203。
謝玉玲。《土地與生活的交響詩:臺灣地區客語聯章體歌謠研究》(臺北市:秀威資
訊科技,2010),6,240。
謝宜文、吳榮順。《客家山歌》(高雄縣:高雄文化局,1999),86。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 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98),19-53。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82),311-312。
鍾肇政。《菱潭陂之旅》(桃園縣:龍潭國際青年商會,1997),16。
羅肇錦、胡萬川總編輯。《苗栗縣客語歌謠集》(苗栗市:苗縣文化,1998),34-40,
140-158,176,198-206,248,252,266,288。
羅秀美。《隱喻‧記憶‧創意》(臺北市:萬卷樓,2010),22。
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臺北市:台大出版社,2009),60-62。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5),12,31。
David M. Newman。《常民風格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2010),26-35。
Diana Issidorides。《愛情地圖》(臺北市:天下遠見,2006),35,78。
John Amstrong。《愛情的條件—親密關係的哲學》(臺北市:麥田,2009),147。
Sigmund Frued。《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市:志文,2000),93。
Sigmund Frued。《超越快樂原則》(臺北市:胡桃木文化,2006),38,152。
Walter.Ong。《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25-26。
Willam Hogarth。《美的分析》(臺北市:丹青,1987),132。
英文部分:
Lakoff &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37-40(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atly, A.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M).London:Routledge,1997
學位論文:
古旻陞。《臺灣北部客家民謠之民族音樂學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1992)。
江淑娟。《客語形象詞的文化探討》(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2010),57。
林明怡。《客家人的植物資源使用智慧及文化特色:以高雄縣美濃鎮稻作為例》(碩
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2010)。見摘要。
林欣怡。《二安詞之花意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8),
4。
李癸雲。《拈花惹草的女人--臺灣現代女性詩作的植物意象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2004),11-12。
吳玫香。《宋代南渡政壇詞人詞作花意象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
所,2009)。
范靜玉。《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樹木名稱之客語詞彙--以新竹縣竹東地區為例》(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2004),68。
徐惠君。《新竹縣北埔鄉客家民族植物使用知識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
森林系,2007),4,14。
葉牡丹。《用漢語構詞及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市為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2003),59-60。
張莉涓。《苗栗客家山歌研究-以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例》(碩士
論文,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127-139。
楊熾明。《臺灣桃竹苗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師範大學音樂研究
所,1992)。
蔡幸吟。《唐詩中牡丹、菊花、蓮花之意象探討》(碩士論文,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
究所,2008)。
劉淑菁。《漱玉詞花意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9)。
謝進興。《與蔬菜有關之臺灣客家俗諺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2009),209-221。
鄭淑玲。《平鎮客家民歌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2010),46-47。
諶鴻儀。《唐詩中苔的意象研究》(碩士論文,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2010),
122-124。
電子資源:
行政院農業委會農糧署
http://www.afa.gov.tw/public_index.asp?CatID=104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http://taiwanplants.ndap.org.tw/flower.htm
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709&Keyword=%E7%87%88%E8%8D%89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
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是虎姑婆的惡作劇?》,第二十四期。
http://www.pcc.vghtpe.gov.tw/info-24.asp
吳賢陵。〈唐代民間歌謠植物意象舉隅〉。《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八十四期,2001》。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84.htm
黃有東。《從兩個核心範疇「客」與「山」看客家山歌意蘊》。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80359-1-1.html
臺灣柑橘產業資訊網http://agrapp.afa.gov.tw/citrus_sub.asp?parent_id=1&m_id=1&i_id=6
苑裡鎮農會
http://www.yuanli.org.tw/content.php?type=4
謝鴻業 黃和炎 鄭安秀。《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 90-8 (No.117)》http://book.tndais.gov.tw/Brochure/tech117.htm
黃山內、游添榮、楊允聰、蔡承良、連大進。《臺灣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88-12,NO.98》http://book.tndais.gov.tw/Brochure/tech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