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惠君
Wang, Huei-Jyun
論文名稱: 那些走路教會我的事–女性獨自徒步環島自我認同轉變之敘說研究
Lessons From Walking – A Narr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of Self-identity Based on a Female Solo Traveler's Round Island Walking Tour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陳永龍
Chen, Yong-Long
口試委員: 吳崇旗
Wu, Chung-Chi
丘延亮
Chiu, Fred Y. L.
陳永龍
Chen, Yong-Long
口試日期: 2023/05/29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couting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徒步環島自我認同自我敘說
英文關鍵詞: walk, travel around Taiwan, self-identity, self-narrative
研究方法: 敘事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43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研究方法,並使用小說體裁的書寫方式,將我的徒步環島經驗轉化為故事,其目的是在梳理自我經驗的過程中,重構內心的時序與位置並且解決我內心的困境,從中探究徒步環島如何影響自我認同的轉變,以及對於個人多層次的意義與影響。
    本研究將題目訂為「那些走路教會我的事」,是因文本內所呈現的「走路」,是一場為了自己「出走」,而逐步「走向內在真實自我」的意涵。
    故事內容係以徒步環島的起心動念、計畫行動、實際體驗及回歸生活的歷程依時間序書寫,逐步闡述研究者從2017年7月13日至8月14日,歷經31天,全長共937公里的逆時針徒步環島旅行的具體面貌。其中,經驗故事分為「起點」、「啟程」、「失衡」、「追尋」與「歸來」共五節,每節之區隔是考量自身心境在過程中的重大轉捩,文中並未有純然的理論闡釋。
    本文敘寫角度是以「我」的第一人稱視角為出發點,將真實經歷、場景變化、人物互動、內在對話與他人感受,以夾敘夾議的方式穿插出現。一方面是希望藉此更貼近、具體描述事件、關係的細節,使得我能更細膩的覺察,得以更清晰、完整地呈現徒步環島的脈絡與連續性。另一方面,則是考量讀者的需求,期盼能以輕鬆樸實的文字與自在的寫作筆調,引發讀者的興趣,邀請讀者隨我一起走出生活、走進故事,跟著「文本我」身心、時空的轉移,不斷地變換閱讀的角度,從中探尋徒步環島的生命意義。
    同時,也期盼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引發那些和我一樣迷失自我、渴望找到自身意義的、或是想要出走的人們,勇敢地克服內心的聲音與恐懼,踩踏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the method of self-narrative and utilized a novelistic writing style to transform my experience of walking around Taiwan into a story.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restructure the internal sequence and location of my self-experience and to resolve the inner struggl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orting out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 study also explores how walking around Taiwan affec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uthor’s self-identity and the multilevel meanings and influences it has on my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topic is titled “Lessons From Walking,” which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walking as “a process of running away from oneself and self-discovery toward inner truth.”
    The story was written in chronological order, describing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a 31-day, 937-kilometer counterclockwise walking journey around Taiwan from July 13, 2017, to August 14, 2017, including the initial idea, planning, actual experience, and return to daily life. The experiential narrative wa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starting point”, “departure”, “imbalance”, “pursuit”, and “return.” The sections represent significant emotional turning points in the researcher’s journey. The story was presented in an experiential form, and there is no pur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in the text, and the study did not provide purely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This study was written from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us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that intersperses real experiences, scene changes, character interactions, internal dialogue, and others’ feelings. On the one hand, I intended to provide a more detailed and concrete description of the events and relationships, allowing for a more nuanced awareness and a clearer, more complete presentation of the context and continuity of the experience of walking around Taiwa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der's needs are considered, with the hope that the relaxed and natural writing style will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viting them to join me in leaving behind everyday life and entering into the story, shift their perspectives, and seek the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walking around Taiwan.
    Finally, it is hoped to inspire those who, like myself, feel lost themselves, seek to find their own meaning or those who wish to run away from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Through 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the author hopes to encourage them to bravely face their inner voices and fears, and embark on their own life stori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徒步環島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14 第二節 旅行與通過儀式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自我認同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方法-談自我敘說 42 第二節 自我敘寫的行動歷程 5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2 第四節 敘寫藍圖 53 第五節 研究素材 54 第六節 文本處理與分析 57 第七節 研究信實度 59 第八節 研究倫理 62 第四章 一場尋找自我的徒步環島旅行故事 65 第一節 起點 67 第二節 啟程 81 第三節 失衡 104 第四節 追尋 127 第五節 回歸 145 第五章 關於我的反思 161 第一節 出走背後的推力 164 第二節 徒步環島後的自我認同 170 第三節 步伐下長出的力量 178 第四節 書寫之後—給想要徒步環島的你/妳 189 第五節 後記—走完、寫完,然後呢? 190 參考文獻 192 中文文獻 192 英文文獻 199

    王亭之(2018)。弱勢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關係之研究-以逆轉聯盟單車環島體驗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王郁惠(2013)。一位諮商學習者自我追尋之自我敘說(系統編號:101NTCTC328004)[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台灣徒步環島聯誼會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7386846684110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朱憶慈(2018)。朝聖:一個徒步朝聖者內化轉化經驗之敘事研究(系統編號:106NCNU0464009)[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暨南科技大學]。
    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107年12月4日。2017年歷年國人出國按性別分析。https://admin.taiwan.net.tw/Handlers/FileHandler.ashx?fid=4a49ceb7-13b9-4e6a-8edc-4e9413c44b9e&type=4&no=1
    行政院交通部觀光局108年3月6日。2018年歷年國人出國按性別分析。https://admin.taiwan.net.tw/Handlers/FileHandler.ashx?fid=d39ed2fa-df37-4728-ab49-47c93a54aa75&type=4&no=1
    何献瑞(2007)。因為這些,我們環島!誠品好讀,78,30-32。
    余秋雨(1992)。文化苦旅。臺北市:爾雅。
    余風(2014)。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臺北市:時報出版。
    吳文翠(2007)。天地心路 白沙屯媽祖進香長程徒步真情流露。美育,209(5),20-27。https://reurl.cc/p1Vg94
    吳秋月、吳麗娟(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和共依附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1(1),63-88。http://dx.doi.org/10.6251%2fBEP.19990305
    李佳玲(2007)。我看我:自我認同形成歷程之自我探究(系統編號:095NPTTC328020)[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李佳蓉(2005)。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之動機與體驗(系統編號:093NDHU5571001)[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李佳蓉、許義忠(2008)。女性自助旅行者動機、體驗與旅行後之改變。旅遊管理研究,8(1),21-40。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7704/3082080102.pdf
    李明峯(2021)。認真休閒服務參與者之體驗與歷程自我敘說(系統編號:109NTNU5051035)[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李政亮(2009)。從壯遊、探險到大眾旅遊的誕生。歷史月刊,235,10-13。
    沈盛圳(2008)。神馳:臺灣單車環臺旅行體驗之研究(系統編號:097NTNU5571066)[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孤獨星球:最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徒步旅行。https://reurl.cc/b2yXVr
    林怡吟(2011)。女性消費者參加自助旅行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系統編號:099KYIT0457021)[碩士學位論文,高苑科技大學]。
    林美如(2011)。臺灣環島活動的多重樣貌─身體、時間與空間場域移轉。休閒保健期刊,0(6),55-64。http://dx.doi.org/10.29686%2fLHW.201112.0006
    林美如(2012)。回家路上-我的慢跑環島經驗敘說(系統編號:100NTNU5571096)[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林倩綺、陳聖寬、李正慧(2008)。從逃離到歸來-談旅遊的「過渡」本質。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98-120。http://dx.doi.org/10.29429%2fJSLHR.200806_3(2).06
    邱琡雯 (2001)。旅遊、家、與父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9。網址: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19/19-06.htm
    柯蕙蘭(2011)。旅行夢不熄-女性背包客生命經驗之敘說研究(系統編號:100NHU05672003)[碩士學位論文,南華大學]。
    洪莉茵(2017)。女性國外自助旅行的動機與心路歷程之研究(系統編號:106NTTU532800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新北市:巨流圖書。
    胡建夫(2008)。走出一個好身體:風靡全球的走路健身法。臺北市:宇河文化。
    胡錦媛(主編)(2004)。臺灣當代旅行文選。臺北市:二魚文化。
    孫一弘(2021)。徒步環島之復原力探究(系統編號:108CSU00420042)[碩士學位論文,正修科技大學]。
    翁開誠(2000)。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市:張老師。
    翁靖雯(2017)。徒步環島參與者體驗歷程之研究(系統編號:105NCPE056900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翁靖雯、楊宗文(2016)。環島體驗歷程之個案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41-5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22195777
    張巧薇(2021)。單獨環島女性旅行風險、旅行恐懼與旅行意圖之研究-以生涯適應力為調節變數(系統編號:109MCU01571032)[碩士學位論文,銘傳大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祐誠、洪文政、李加耀等(2019)。夢想、挑戰,單車環島經驗下的自我對話探析。臺東大學體育學報,31,19-3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PublicationIndex/18182623
    張進福、肖洪根 (2000)。旅遊社會學初探。旅遊學刊,(1),53-58。10.3969/j.issn.1002-5006.2000.01.010
    曹晏誠(2015)。走過才知道:徒步環臺教會我的33件事。臺北市:佳魁文化。
    畢恆達(2003)女性自助旅行經驗對自我性別意識的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3678
    許如菁(2001)。掙扎與圖-女性/旅行/書寫(系統編號:089NHLTC64501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花蓮學院]。
    許瑞嫚(2010)。女性背包客在旅行經驗中展現的自我成長:女性主義觀點探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5(1),1-12。http://dx.doi.org/10.6158%2fJLTIR.201012_5(1_2).0001
    郭庚儒 2021年6月15日。WHO認證走路是最好的運動!醫揭12種驚人效果。TVBS新聞網。https://news.tvbs.com.tw/life/152817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旭東(2022)。踏出好風景-臺灣徒步環島旅行紀事(系統編號:110SHU00571005)〔碩士學位論文,世新大學〕。
    陳志恆、孫琬琪(2014))。徒步環臺 : 我們與島嶼的對話。臺北市:華成圖書。
    陳忻岱(2008)。在旅行轉彎處看見女性背包客旅行與部落格書寫之主體建構(系統編號:096NDHU5577002)[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 47(3),247-268。http://dx.doi.org/10.6129%2fCJP.2005.4703.04
    陳思玎(2005)。如果眼睛可以穿過圍牆:一個國小教務主任教學/行政生命歷程的自我探究(系統編號:093NHCT5212001)[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陳榆沁(2010)。迎風獨奏─女性單人單車環島之旅行的意義(系統編號:098NTCN0708001)[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陳聖寬(2008)。經驗儀式-從變與不變談時間流動與空間回歸的生命之旅(系統編號:096NHU05720028)[碩士學位論文,南華大學]。
    陳瑤琦(2008)。二度登頂聖母峰的女性登山家生命故事敘說(系統編號:107NTNU5742002)[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彭兆榮(2004)。旅遊人類學。北京,民族出版社。
    曾怡雅(2010)。大學生分離個體化、父母依附、及生涯自我認同狀態之相關研究(系統編號:098NCTU5331010)[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曾柏仁(2017)。徒步環臺者之動機、體驗與旅行後的改變-以2位工作者為例(系統編號:105CNUP0675005)[碩士學位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系統編號:088NTU00360016)[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游潔謙(2002)。旅行者生涯觀轉變經驗之研究(系統編號:100NTNU5328029)[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開一心(2009)。空間移動經驗與屬性認同-重返布朗的暗夜森林。2009外國
    黃俐綾(2014)。當女人成為旅人—女性海外自助旅行之旅遊體驗分析(系統編號:102NTNU5742016)[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黃瑞祺(1997)。現代或後現代-紀登斯論現代性。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287-311。
    詹偉雄2016年9月20日。關於旅行的意義。旅人。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1080?
    廖炳惠(2002)。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175(57),84-105。https://reurl.cc/ErDGgg
    語文教學與跨文化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取自:http://ir.lib.au.edu.tw/dspace/handle/987654321/2611/CH10-conf.2009_kai01_01.pdf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如方(2022)。女性獨旅者自我認同與生命意義轉變之探究(系統編號:110NTCT032800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劉政龍(2020)。徒步環臺自我生命敘說(系統編號:108NTCP056700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劉森堯(2001)。天光雲影共徘徊。臺北市:爾雅。
    劉韞、宋俊和(2012)。徒步旅遊定義初探。河北旅遊職業學院學報,17(4),22-24。
    蔡正芸(2014)。走出來的台灣意識?徒步環島的行旅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蔡秉珅(2018)。探究千年古道-徒步日本「四國遍路」之深度休閒體驗(系統編號:106YUNT0571016)[碩士學位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蔡淑如(2020)。Gogoro車主臺灣環島之旅遊動機與騎乘滿意度研究(系統編號:108NTNU5742040)[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蔡逸君(2006)。跟我一起走。臺北市:寶瓶文化。
    謝孟珈(2008)。多元與一體的辯證:臺灣環島活動之文化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顏珮珊(2020)。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身體行動方法研究(系統編號:108TNUA0510003)[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譚心莛(2014)。旅行的意義:打工度假與自我認同的形塑(系統編號:102NCTU5376020)[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譚惠文(2008)。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系統編號:096SCU05045021)[博士學位論文,東吳大學]。
    蘇益志(2005)。家庭暴力對目睹兒童身心發展影響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36,60-62。http://dx.doi.org/10.29837%2fCG.200508.0010
    蘇瑩珂(2020)。家庭信仰、家庭規則與自我認同發展之敘說研究(系統編號:108NTNU5205015)[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Anthony Giddens(1994)。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學理論。〔簡惠美譯,初版〕。遠流。(原著出版年:1987)
    Clandinin & Connelly(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徐曉雯譯,初版〕。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D. J. Clandinin, F.M. Connelly(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初版]。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Erling Kagge(2020)。就是走路:一次一次,風景朝你迎面而來。[謝佩妏譯,初版〕。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2019)
    Frederic Gros(2015)。走路,也是一種哲學。〔徐麗松譯,初版〕。八旗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
    Giddens, A(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初版]。左岸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J. A. Smith(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翔、張慈宜、曾寶瑩等譯〕。遠流。(原著出版年:2003)
    Lanquar, Robert(1993)。觀光旅遊社會學。[黃發典譯,初版〕。遠流。(原著出版年:1985)
    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初版〕。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Rebecca Solnit(2010)。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刁筱華譯,初版〕。麥田。(原著出版年:2001)
    Riessman, Catherine Kohler(2003)。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初版]。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Satir, V(2006)。家庭如何形塑人。〔吳就君譯,初版〕。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Smith ,V. L. (主編)(2007)。東道主與遊客:旅遊人類學研究。[張曉萍等譯,二版]。雲南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9)
    Steve Zikamn(2001)。旅行,聆聽新的呼喚:自我的探索、發現與成長。〔汪芸譯,初版〕。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Victor Turner(1997)。過渡儀式與社群,《文化與社會》。[楊麗中等譯]。立緒。(原著出版年:1969)
    Victor Turner(2006)。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趙玉燕、歐陽敏譯,初版〕。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70)
    Victor Turner(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黃劍波、柳博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69)
    村上春樹(2008)。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賴明珠譯,初版]。 時報。(原著出版年:2008)
    Bowen, H. E. (2005). Introduction: Special issue on female travelers - part 1. 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 9(2), 119-121.
    Bruner, J. (1990). Acts of meaning.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ek, J. M. (1989). Identity Orientations and SelfInterpretation. In D. M. Buss & N. Canter (Eds.),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ent trends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pp. 275-285). New York:Springer-Verlag.
    Cheek, J. M., & Briggs, S. R. (1982). Self-consciousness and aspects of ident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6, 401-408.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Dewey, J. (1997),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 New York: Free Press.
    Erikson, E.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Toronto, CA: George J. McLeod Limited.
    Erikson, E. (1987). The human life cycle. In S. Schlein (Ed.).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pp. 595-610).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 H. (1956). The problem of ego ident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4, 56-121.
    Gennep, V.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ergen, Kenneth & Gergen, Mary (1986). “Narrative and self as relationship”. In L.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aburn, N. (1977).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Valene L. Smith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Graburn, N. (1983).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 9-33。
    Jarfari, J. (1987). Tourism Models: Thc Sociocultural Aspects, Tourism Management, 2, 151-159.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Journal of Sociology, 3, 589-603.
    MacCannell, D. (1976).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Ed.),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pp.159-187). New York: Wiley.
    Turner, V. (1994). „Betwixt and Between: The Liminal Period in Rites of Passage‟ in Mahdi, LC, Foster, S. and Little, M.(eds.) Betwixt and Between: Patterns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Initiation.
    Turner, V., & Turner, E. (1978). Image and pilgrim in christian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2019), Global Report on Women in Tourism – Second Edition, UNWTO, Madrid, DOI:https://doi.org/10.18111/978928442038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