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斐丹
論文名稱: 心靈對話─金文繪畫性的拓展
指導教授: 羅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對話金文老莊思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9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青銅器上的文字,依照時間的先後順序,風格有所轉變。早期銅器上的金文大小不一,筆劃粗細不同,文字排列不整齊,字的大小大致由筆劃的多寡來決定,因此整篇文字在視覺上是富有如繪畫般多變效果的圖案與線條,它呈現了一種裝飾味極濃的肌理與質感。青銅器上的文字內容多為記載貴族的祭典、訓誥、征伐功績、賞賜策命、盟誓契約等與政治、宗教有關,所以在製作態度上,莊嚴與謹慎是必然的,也因此青銅器的紋飾所散發出來的是一種穩重的氣質。
    中國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發展而來,故文字發展的早期階段,仍保有強烈的繪畫性,再加上商周時期裝飾藝術特別發達,某些金文的結構、造形與裝飾完全一致,有的把字當作紋樣來進行裝飾,有的直接以裝飾紋樣來代替某個字,所以,金文運用在繪畫上,其拓展的空間非常的大。
    在古代優秀的山水畫中,總是能見到老子和莊子的精神世界。宗炳的「澄懷味象」,謝赫的「氣韻生動」和郭熙的「三遠」說,對後世畫家啟發與影響非常大。若追溯這些思想的源頭,都可上溯至老子及莊子。老子認為人心只有保持虛靜的狀態,才能觀照宇宙萬物的變化及其本原。莊子的思想是以精神生命為重,他將老子道體之精、神,化為人心靈的精神活動。老莊思想對於中國畫的影響表現在作畫態度、「遠」的意境的追求上非常明顯。
    以金文的圖案性、莊重性,再結合老莊的精神世界,來拓展金文的「繪畫性」即成為本論文所欲探討研究的重點。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金文的內在精神與藝術 ………………………………………11 第一節 中國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11 第二節 金文的發展時間與分期 ………………………………………18 第三節 金文的內在精神 ……………………………………………38 第四節 金文的藝術結構 ……………………………………………42 第三章 中國畫中的老莊思想 …………………………………………52 第一節 老子的「滌除玄鑒」和莊子的「心齋」、「坐忘」 ………52 第二節 由「滌除玄鑒」、「坐忘」、「心齋」衍生出來的意 ……54 第三節 老子的「有無相生」對中國畫「留白」、「氣韻」的影響…57 第四節 莊子「遊」的理論對畫家作畫態度的影響 ………………59 第四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62 第一節 以金文作畫面的肌理結構及質感………………………………62 第二節 融合老莊思想的心象意境營造 ……………………………69 第三節 作品分析說明 …………………………………………………70 第五章 結論 …………………………………………………………90 參考書目 …………………………………………………………………93

    一、專書
    1.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
    2.葉朗。《中國美學史》。初版一刷。台北:文津出版,1996。
    3.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4.劉敦愿。《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台北:允晨出版,1994。
    5.謝崇安。《商周藝術》。一版。四川:巴蜀出版社,1997。
    6.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大陸: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
    7.吳汝均。《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1998。
    8.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蕙風堂印行,1990。
    9.席長安。《老子內外全解》。台北:輕舟出版,1995。
    10.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93。
    11.黃明堅。《莊子》。台北:立緒出版,1990。
    12.胡遠濬。《莊子詮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13.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1989。
    14. 達達基茲(Tatarkiewicz,Wladyslaw,1886-1980)。《西洋古代美學(Historia estetyki,vol.1.)》。劉文潭譯,台北:聯經出版,1981。
    15.凌嵩郎等編著。《藝術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8。
    16.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北市美術館,1991。
    17.袁德馨。《東西方藝術欣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9。
    18.何懷碩。《創造的狂狷》。台北:立緒文化,1998。
    19.何懷碩。《台灣美術全集》。台北:藝術家,1999。
    20.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1990。
    21.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1995。
    22.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東北:吉林教育出版,1992。
    23.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台北:文津出版,1992。
    24.高居翰作。王嘉驥譯。《山外山》。台北:石頭出版,1997。
    25.何恭上。《現代繪畫叢談》。台北:藝術叢書,1972。
    26.李薦宏、賴一輝著。《造形原理》。台北:大聖書局,1973。
    27.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1993。
    28.岑家梧。《圖騰藝術史》。台北:駱駝出版,1987。
    29.Wilhelm Worringer。魏雅婷譯。《抽象與移情》。台北:亞太圖書,
    1992。
    30.鄭明、包緯國編著。《現代中西書法觀念與技巧》。台北:教育出
    版,1987。
    31.顏娟英。《台灣美術評論全集》:何懷碩卷。台北:藝術家出版,1999。
    32.Richard Verdi。《KLEE and Nature》。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in 1985 by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二、期刊論文
    33.〈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篇1:商周至秦漢書法。台北:錦繡出版,1989。
    34.王初慶。〈字形的起源及其變遷〉。《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增修一版。台北:洪葉文化。
    35.楊式昭。〈中國文字的藝術表現〉。《文字的行意象》。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36.《中國美術辭典》。二版二刷。台北:雄獅圖書,1993。
    37.安旗。〈書法奇觀․吉金篇〉。《中國書法全集2․商周金文》。
    38.陳瑞庚。〈書法史的刀筆因緣-甲骨金文篇〉。《第一屆金石書法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編印,1991。
    39.貝塚茂樹。〈甲骨文與金文的書體〉。《書道全集》。第一卷。
    40.周虎林。〈古金書藝探討〉。《第一屆金石書法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編印,1991。
    41.林麗娥。〈春秋戰國文字裝飾性特徵及其盛行因素之探討〉。《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書道學會,1998。
    42.谷谿。〈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篇1:《商周至秦漢書法》。台北:錦繡出版,1989。
    43.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2。
    44.〈夏商周美術〉。《中國美術通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1987。
    45.徐暢。〈商代璽印研究(上)〉。《印林雜誌》。
    46.求真。〈鳥蟲篆印譜的雙璧〉。《印林雜誌》。
    47.小川還樹。〈甲骨文與金文的書體〉。《書道全集》。第一卷。
    48.Susanna Partsch。《KLEE》。2000 Benedikt Taschen Verlag Gmbh Hohenzollernring 53,D-50672koln
    三、圖版
    49.于大成編。《中國藝術大觀4》:書法。台北:新夏出版,1982。
    50.通口隆康、圓城寺次郎編。《中國青銅器百選》。日本:寫真印刷,昭和五十九年。
    51.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北京:文物出版,1988。
    52.《中國書法選》1:甲古文‧金文。日本:二玄社,1999。
    53.《中國書法選》2:石鼓文‧泰山刻石。日本:二玄社,1999。
    54. 《中國書法選》5:禮器碑。日本:二玄社,1999。
    55.《中國書法選》15:蘭亭序。日本:二玄社,1999。
    56.《中國書法選》42:顏勤禮碑。日本:二玄社,1999。
    57.《中國書法選》43:自敘帖。日本:二玄社,1999。
    58.《中國玉器全集》1:原始社會。河北,河北美術出版,1999。
    59.《中國玉器全集》4:秦漢—南北朝。河北,河北美術出版,1999。
    60.《中國現代水墨大展》。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4。
    61.   (林巳奈夫)。殷商時代青銅器紋樣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二。日本:吉川弘文館,昭和61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