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唐楷欣 Tang, Kai-Xin |
---|---|
論文名稱: |
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urses on Teamwork Skills of College Freshmen |
指導教授: |
吳崇旗
Wu, Chung-Chi |
口試委員: |
王俊杰
Wang, Chun-Chieh 蔡居澤 Tsai, Ju-Tse 吳崇旗 Wu, Chung-Chi |
口試日期: | 2022/06/1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體驗教育 、大學新生 、團隊合作能力 |
英文關鍵詞: | Experiential Education, Freshmen, Teamwork Skills |
研究方法: | 準實驗設計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87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4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之影響,研究方式採用質量混和,量化研究透過團隊合作量表檢視體驗教育課程對團隊合作能力的影響,與質性心得分析相互對照,並透過質性心得分析體驗教育課程影響團隊合作能力的因素。本研究結果如下:
大學新生在經過體驗教育課程後,「領導能力」分數顯著下降;「人際能力」平均分數提升,但未達顯著影響;「適應能力」、「決策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分數較課程前有顯著影響。體驗教育課程在團隊合作能力上的影響包含:願意發揮力量幫助團隊、學到如何與他人溝通、提升面對逆境的心態、能夠評估現況並透過經驗尋找新方法、適性分配分工任務。
建構有效提升大學新生團隊合作能力的體驗教育課程設計因素包含:不熟悉的環境、有挑戰性的活動、賦予團隊成員任務、創造友善的互動氛圍、反思成功的原因。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of teamwork skills to college freshmen. This study used mixed research design both i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Quantitative research examined 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urses on teamwork skills through the teamwork questionnaire, and compared it with qualitative experience analysi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eamwork skill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urses are analyzed through qualitative experi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Aft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nt through the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urse, the score “leadership competenc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verage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mproved, but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adaptability”, “decision-making competency”, and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competency”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course.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urses on teamwork skills includes: willingness to exert strength to help the team, learning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mproving the attitude of facing adversity, being able to ass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ind new methods through experience, and assigning tasks appropriately.
To design factors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course tha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mwork skills of college freshmen include: unfamiliar environment, challenging activities, assigning tasks to team members, creating a friendly interactive atmosphere,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asons for success.
方仁駿(2018)。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效益與效益機轉研究-以臺灣師範大學戶外冒險教育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方剛(2013)。賦權型性教育:理論、內容與方法初探。性學研究,4(2),1-28。
王國安(2012)。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體育班學生團隊凝聚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王國運(2015)。探索教育課程融入高中職學生校外教學對生活效能及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何彥廷(2017)。探索教育課程對大學生團隊凝聚力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某大專院校B書院博雅體驗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偉豪(2019)。體驗教育課程影響大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兆田(2013)。引導反思的第一本書(第2版)。臺北:五南。
吳貞儀(2018)。自「體驗」中成長-探討體驗教育對智能障礙學生職場社會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吳國熙(2019)。製鞋工程師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溝通能力研究調查-以中部某製鞋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崇旗(2006)。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之模式-以繩索挑戰課程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吳崇旗、呂曉茹、郭癸賓(2017)。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曲棍球隊選手生活效能及團隊凝聚力之影響。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7(2),273-297。
吳崇旗、李晟瑋(2021)。探索與冒險教育:理論與實踐。亞洲體驗教育學會。
吳崇旗、謝智謀(2008)。冒險教育生活效能量表之發展。體驗教育學報,2,42-58。
吳璟均(2010)。探索教育對班級團隊凝聚力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呂岡侃(2012)。冒險教育活動對中學生領導力影響之研究 - 以新北市某私立學校八年級學生攀登雪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巫思賢(2016)。創意骨牌課程促進高中學生創造力與團隊合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弘暉、鍾麗英(1999)。團隊運作過程對團隊績效影響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11,1-29。
李旭弘(2015)。運用體驗教育進行團隊建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李協信(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提升國小資優學生領導才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芸菁(2013)。探索教育活動在提升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人際關係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貴美(2012)。高中體育班轉學生學校適應、因應策略與轉學因素之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慕台(2006)。「探索教育」對培養國小兒童團隊精神之研究-以台北市仁愛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汪家馨(2018)。探索教育課程對提升社團學生領導態度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以南部某大專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周立修(2013)。團體發展。中華團體心理治療,19(3),15-19。
林水波(2006)。領導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玉珠(2017)。探索教育對國小學童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林秀貞(2006)。杜威之《經驗與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導讀。中等教育,57(2),138-150。
林育正(2008)。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青少年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長信(2014)。探索教育數位遊戲課程之團隊發展互動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美杏、許純碩、王盈文(2007)。家人互動關係影響幼稚園老師的團隊合作信念與其態度之研究。教育研究彙刊,1(1),63-82。
林晟安(2018)。大學通識課小組合作效能暨團隊合作技能培養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林清和(2018)。探索教育對國中學生參與者團隊凝聚力與生活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雅琪(2011)。探索教育活動方案對國中資優生創造力、領導才能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瓊雲(2014)。高職實施探索教育對學生挫折容忍力、情緒智力、問題解決能力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段美惠(2019)。定向運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運運動喜愛程度、運動頻率及關鍵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洪建任(2017)。探索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效能、人際關係及生活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徐凱莉(2012)。探索教育對高職學生挫折容忍力、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翊祥(2004)。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組合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團隊互動過程為中介變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逸洵(2012)。人格特質和學前準備對體驗教育機轉和團隊能力之關係-以高中幹部團隊領導培訓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許文昌(2012)。冒險教育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藍尹(2016)。高中班會課實施探索教育以提升團隊凝聚力及自我效能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郭託有、陳伃柔、鄭伊庭、游廷煒(2015)。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華都。
陳品蓁(2018)。臺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專業職能基準之建構。體驗教育學報,11,45-70。
陳祝筠(2010)。探索教育活動對國中生團隊建立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媛如(2011)。大學生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量表之編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銘谷(2009)。 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增穎(譯)(2014)。團體諮商概念與歷程(原作者:Robert C. Berg, Garry L. Landreth, & Kevin A. Fall)。新北市,心理。
陳顥宇(2015)。大學生自我認同、情緒調節與人際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陸瑞平(2012)。體驗教育方案對高關懷少年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曾姵瑄(2010)。國中學生接受探索教育活動對其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佳林(2016)。探索教育活動實施對提升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黃宏嶈(2019)。體驗教育課程對大學社團幹部人際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1998)。課程設計。臺北:東華書局。
黃春金(2009)。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科境(2018)。體驗教育戶外指導員生涯困境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黃鳳嬌(2013)。探索教育課程對國中班級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楊玄羽(2011)。 探索教育活動對大專學生團隊效能之影響--以澎湖科技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楊育民(2019)。高中學校本位「探索教育」課程對高中學生「團隊合作」實踐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楊琬萍(2007)。探索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葉思妤(2018)。探索教育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葉淑玲(2017)。台灣社團女性領導人之領導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廖川億(1996)。研究發展團隊特性與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廖婉汝(2019)。台灣體驗教育引導員工作現況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怡青(2015)。探索教育活動對國小資優學生人際關係與班級團體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
劉玲佑(2014)。國中社團實施探索教育提升團隊凝聚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鄧宇翔(2017)。體驗教育對國中三年級學生角色知覺、挫折容忍力及團隊凝聚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盧明慧(2012)。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蕭妙如(2013)。大學生參與戶外冒險教育課程之體驗感受、效益與團隊凝聚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賴建億(2018)。體驗教育方案對社會退縮青少年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賴清標(1993)。魏納的歸因理論及其教育含意。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77-89。
謝孟育(2020)。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對國中生之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以新竹市某國中八年級「戶外領導力登山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智謀(2003)。另類的學習方式-體驗教育。教師天地,127,6-13。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原作者:Knapp, C.E.)。臺北:幼獅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
謝智謀、吳崇旗、謝宜蓉(2007)。體驗學習融入休閒教育課程之實施成效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39-50。
簡郡瑩(2012)。運用探索教育課程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互動與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018, February 1st). What is Experiential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aee.org/what-is-ee
Bandura, A. (1986).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s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ill.
Belbin, M. (1993).Team Roles at Work.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Bernstein & Tiegerman-farber. (2002).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Boston: Pearson.
Blanchard, K., Carew, D., & Paris-Carew, E. (1996). How to Get Your Group Perform Like a Team.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50(9), 34-37.
Bourgeois, L.J., (1980). Strategy and environment: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 25-39.
Buchholz, S., Roth, T. & Hess, K. (1997). Creating the high-performance team. New York. NY : John Wiley & Sons,Inc
Festinger, L, (1957).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Evanston, IL: Row and Peterson.
Gass, M.A. (1990). 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In Miles, J. & Priest, S (Eds.), Adventure education (pp.199-208).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Gross, E.F. (1957).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ncepts of cohesiveness and compatibilit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Cambridge, MA.
Hopkins, D., & Putnam, R (1993). Personal growth through adventure. London: David Fulton.
Katzenback, J. R. & Smith, D.K. (1993). The wisdom of teams. Boston: 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imball, R.O.(1980). Wilderness/adventure programs for juvenile offender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chool of Soci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ssessment of Alternative to Juvenile Justice Process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6 586)
Kortland, K. (1996). An STS case study about students’ decision making on the waste issue. Science Education, 80(6), 673-689.
Kotlarsky, J., & Oshri, I. (2005). Social ties, knowledge sharing and successful collaboration in globally distributed system development projects.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4 (1), 37-48
Kozlowski, S. W., & Ilgen, D. R. (2006).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 groups and teams. Psychological Science, 7(3), 77-124.
Kraft, R,J. & Sakofs, M.(1985).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Boulder, CO: Association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Luckner, J. L., & Nadler, R. S. (1997). Processing the experience: Strategies to enhance and generalize learning. Dubuque , IA: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March, J.G., & Simon, H.A. (1958). Theories of bureaucracy. In J.M. Shafritz & J. S. Ott, 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 124-132, 1992. CA: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
McKenzie M.D. (2000). How are Adventure Education Program Outcomes Achieve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Outdoor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5(1).p19-27
Northouse, P.G. (2010).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O’Neil, H.F., Chung, K.W., & Brown, R.S. (1997). Review of workforce readines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In H.F. O’Neil, Jr. (Ed.), Workforce Readiness: 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 (pp411-413).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arker, G. M. (1990). Team players and teamwork: The new competitive business strate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Pokras, S. (1994). Team problem solving: Reaching decisions systematically. Retrieved June 12,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ite.ebrary.com/lib/ntnulib/docDetail.action?docID=10058909
Sibthorp, J., Furman, N., Paisley, K., Gookin, J., & Schumann, S. (2011). Mechanisms of learning transfer in adventure education: Qualitative results from the NOLS transfer survey.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34(2), 109-126.
Swezey, R. W., & Salas E. (1992). Teams: thei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NJ: Ablex Pub.
Thomas, K. W., & Velthouse, B. A. (1990). 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4), 666-681.
Tobert, W.R. (1981).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Chickering, W.(Eds.),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pp.172-190).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Tuckman, B.W., & Jensen, M. A. C.(1977). Stsges of small-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 Group & Organizatin Management, 2(4), 419-427.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37
Yukl, G.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