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仁佑
He, Ren-you
論文名稱: 臺北市大型舊違建聚落的形成與消滅
Large Old Squatter Settlements’ Formation and Demolition in Taipei.
指導教授: 洪致文
Hung, Chih -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大型舊違建聚落都市政治臺北
英文關鍵詞: large old squatter settlement, urban politics, Taipei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3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3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常見的違建聚落主要有兩種分布的型態,一種集中在因為郊區化而衰敗的內城中;另一種在主要城市的邊緣,為貧困又無家可歸的外移民進駐所建成。而臺灣的違建聚落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則產生了與上述兩類截然不同的分布情形:違建聚落散佈並鑲嵌在都市核心裡。

    1949年,國共內戰後戰敗的中華民國政府帶著大量軍民撤退來到臺灣。在有朝一日反攻大陸、回歸家鄉的思維下,上級允許於這些無處可居的下屬暫時、就近搭蓋臨時住屋,地點是在尚未使用的公有地和都市計畫預定地上。這項臨時命令成就了今日臺灣違建聚落散佈又鑲嵌在都市中的獨特分布。

    1955年後,隨著城市的發展,都市計畫重新被拾起,這些都市計畫預定地和公有地上的違建聚落,成為了都市為了健全發展所必須消滅的對象;然而因為早年這份就地安置的歷史背景,使得臺灣的違建在拆除時衍生出了特殊的補償金制度。龐大的補償金使得市府部門的違建決策需要更加的審慎,也使得整個大型舊違建聚落的拆除歷史具有極高的政治意義。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二:首先,探討臺灣違建聚落的發展脈絡,以解析其獨特的空間分布樣貌。再者,歸結出違建聚落的消滅與都市政治的關聯性;本文主張,由於早年的獨特分布,這些由軍公教人員的行政歸屬所形成的獨特空間分布,其遭到消滅的過程並非是單純的都市更新或向外擴張,而是一個更為獨特的都市政治過程。

    臺北市作為臺灣的行政中樞,早年違建數量和違建居住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亦為全臺最高,分別為52,887棟、28.13%(1964年調查報告),因此做為研究臺灣違建聚落的城市代表。

    本研究發現,整個臺北市的違建聚落的消滅過程,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質。隨著不同的市長的規劃理念,特定時期有相同空間屬性的違建聚落遭到大量拆除,這個揀選過程經歷了防空疏散、城市美化、發展郊區及公園創造運動等,而被鎖定拆除的違建聚落對象則從道路轉向公園,顯示了不同施政願景和城市空間想像導致了臺北市的違建地景選擇性的消失。

    In 1949, the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retreated to Taiwan with more than one million population composed of soldiers and dependents. The government allowed these homeless people for building houses on unused commons and land for urban planning. This emergency command caused the unique landscape that squatter settlements distribute over cities in Taiwan today.

    After 1955, because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se squatter settlements had to be eliminated. However, a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re is a compensation system. Due to the cost of compensation, the city government must be more prudent on policy-making. The demolition history of the large old squatter settlement seems to be political.

    This study has two purposes. First, we analyze this squatter settlements’ unique distribution through exploring historical context. Second, we gener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quatter settlements’ demolition and urban politics. We claim that because of the early relocation, the process of squatter settlements’ demolition in Taiwan is not simply for urban renewal but for a urban political process.

    We chose Taipei City as the researched area because it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quatter buildings and the heightest percentage that population live within squatters of total, are 52,887 and 28.13%.

    We have found that the demolition process of squatter settlements in Taipei had several trends. In some periods, government had given priority to demolish some squatter settlements that had similar geographic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sites of demolition had experienced roads, parks and slopes that had been according to the city government’s vision and space imagin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何謂違建聚落? 2 壹、國內外的經驗比較 2 貳、國內的法源定義 4 第二節 台灣的違建聚落研究 4 壹、違建區(squatters settlement)與貧民窟(slum) 4 貳、自消滅論轉向歷史債務論 5 參、使用者為主體的建築價值塑造 6 肆、弱勢族群的網絡建構 6 第三節 研究發問與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研究設計 8 壹、研究區選定 8 貳、研究對象 9 參、研究方法 11 肆、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臺北市違建聚落的形成與歷史背景 16 第一節 違建聚落:鑲嵌在城市中的歷史拼圖 16 壹、戰後撤退的難民安置 16 貳、都市化與城鄉移民進駐 17 參、違建受市街發展、包圍而成為鑲嵌 17 第二節 違建能夠成為聚落的根基 21 壹、行政體制的姑息:來自債務論觀點的同情 21 貳、法制上的認可:新舊違建認定、違建修繕條例 21 參、土地回收的包袱與延宕: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辦法、 拆遷補償辦法22 第三章 臺北市大型舊違建聚落的分布位址分析 26 第一節 大型舊違建聚落分布的空間屬性 26 第二節 大型舊違建聚落在城市中的空間位址 27 壹、道路 28 貳、公園與河川地 28 參、其他公有地 29 第四章 臺北市大型舊違建聚落的消滅 35 第一節 警政合一拆除期(1958-1976年) 36 壹、戰時的城市防空疏散規劃 37 貳、領袖意識主導下的城市美化 38 參、「整建拆除」的福利國宅政策 40 肆、 擴大行政區與發展郊區 41 伍、 整建計畫與後院改造成果的展現 41 第二節 舊違建拆除停滯期(1977-1987年) 46 壹、違建業務單位改組-國宅供給對象改變 46 貳、國宅興建作業停滯 46 參、違建查報工作移交建管處-管制力下降 46 第三節 公共設施保留地奪回期(1988-2002年) 50 壹、都市計畫的兩次危機 50 貳、綠化臺北運動 52 參、公園地景的創造-綠色推土機 53 第五章 結論 57 第一節 結語:政治操作城市空間 5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9 壹、研究限制 59 貳、建議 59 引用文獻 61

    壹、史料與專書
    台北市政府地政處(1990),《台北市政府執行「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方案」工作總報告》,台北市政府地政處。

    台北市政府秘書室(1955),《一年以來的台北市政》,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吳三連口述、吳豐三撰記(1992),《吳三連回憶錄》, 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周玉慧、湯熙勇(1999),《台北市十四十五號公園口述歷史專輯》臺北市:北市文獻委員會。

    林炫洋(1979),《臺北市公共設施保留地開闢問題之研究》,臺北市工務局。

    林忠勝(2007),《高玉樹回憶錄:玉樹臨風步步高》,臺北市 : 前衛出版 :

    林桶法(2009),《1949大撤退》,聯經出版社。

    夏鑄九(1987),〈一個都市中心的興起: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個案研究〉,《當代》15(1987),頁60-72。

    陳正祥(1993),《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

    黃武達(2000),《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臺北縣: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孫權(1996),《我們家在康樂里─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文件》,臺北: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的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臺北:獨立媒體有限公司。

    黃富三(2001),《臺北市歷屆市長議長口述歷史》,臺北市:北市文獻委員會。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北市國宅處(1987) ,《國宅十年》:1976-1985,臺北市 : 臺北市國宅處。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台北市志 卷四,社會志:人口篇》,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1980),《臺北市工務建設:69期》,臺北市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1984),《臺北市工務統計年報》,臺北市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1988),《臺北市政建設與都市計劃年報》,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台北市重大工程拆遷戶安置模式之研究〉,《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二十五期。

    臺灣省市政建設考察小組(1955),《臺灣省市鎮建設考察小組報告書》,臺北。

    蘇毓德(2006),《從城市形態學觀察台北城市發展的形態與道路之互動關係》,台北市:詹氏書局。

    David Drakakis-smith(1987), The third World City,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David Drakakis-smith(1981), Urbanisation, hou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1, c1981 .

    貳、期刊論文
    周素卿(1999),〈再造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地理學報》,第二十五期:15-44。

    周素卿(2000),〈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地理學報》,第二十八期:頁47-78。

    周素卿(2001),〈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移與貧民窟生活世界-以臺北市忠勤社區女性遷入者的經驗為例〉,《地理學報》,第三十三期:頁19-54。

    林芬郁(2011),〈臺北府.臺北城.臺北市—臺北城內及附郊都市空間轉化之歷史軌跡〉,《台灣文獻:別冊》,頁155-235。

    洪致文(2011),〈二戰時期臺北市之疏開空地帶對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臺灣文獻》,第六十二卷第一期:頁233-258。

    張立伶紀錄、楊青青整理(2010),〈從三市街到大臺北—台北市建市90週年紀念—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172:2-42。

    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臺灣國宅政策的演變〉,《台大地理學報》,第五十九期:頁105-131。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考察〉,《城市與設計學報》,第四期:頁301-314。

    蔡采秀(1996),〈從日治到戰後的臺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二期:頁5-50。

    蔡添璧(1969),〈違章建築處理與整建住宅計畫問題〉,《建築與計畫》,第二十期。

    Lim,Gill-Chin(1987),Housing Policies for the Urban Po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 53, , No. 2, 176-185.

    Johnstone, John W. C. (1978) Social Class, Social Areas and Delinquency,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v63 n1 p49-72 Oct 1978

    Somsook Boonyabancha(2005) Baan Mankong: going to scale with “slum” and squatter upgrading in Thailand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2005 17: 21

    參、學位論文
    王惠斌(1984),〈臺北市舊有違建戶居住環境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宓(2000),〈違建社區與財富積累--以臺北市寶藏巖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松易(2005),〈都市違建聚落的形成與轉化-高雄市新草衙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冠宏(2011),〈都市邊陲的抵抗:三鶯部落違建運動個案〉,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庭毅(2006),〈臺灣都市違章建築處理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裕健(1993),〈都市空間文化形式之演變—以日據時期臺北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

    張景森(1991) 臺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書銘(2008),〈臺北市舉辦公共工程對地上建物拆遷補償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許松(1971),〈臺灣住宅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研所,碩士論文。

    許阿雪(1989),〈光復後台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台大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 : 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2001),〈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臺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藍宇文(1995),〈臺北市違建管理之取締效果研究〉,銘傳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肆、網路資料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urban/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高雄市舉辦公共工程拆除舊有違章建築補助救濟自治條例。
    http://pwbmo.kcg.gov.tw/07/07_03_21.htm
    政府公報資訊網
    http://gaz.ncl.edu.tw/
    聯合新聞網
    http://udndata.com/library/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下載圖示
    QR CODE